项目组成 工程占地面积8.99hm2,项目建设训练场地以及相关的附属生活、交通、绿化观光等 附属设施。 建构筑物:1栋综合实训楼,包括4层综合实训楼(主楼)、1层多功能厅(副楼)和 2层科技馆(副楼);训练场地:风雨操场、军事五项、绿篱迷官、真人CS迷官和生态大 棚;生活附属建筑物:2栋宿舍楼、1栋食堂、门卫室和厕所。山下建筑物之间和进岀场 地出入口之间,通过纽带广场、停车场地等进行连接,山上主要通过修筑道路进行连接。 道路和周边空地布设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进行绿化,形成优美的环境 四、项目总体布置 项目总占地面积为8.99hm2,分为山上和山下两部分。山上主要布设真人野战场、军 事五项训练场、生态种植大棚、拉链远足、小型养殖区、绿篱迷宫等生态训练场地。山下 南侧和东侧布设两个主要出入口,与拟建市政道路相接。南侧的主要出入口前布设入口广 场、喷泉水景,右侧布设停车场。在东侧主要岀入口前布设综合实训楼。综合实训楼左侧 布设活动广场,后侧布设树形纽带广场。与树形纽带广场相接左侧为男女生宿舍楼,右侧 为食堂。宿舍楼和食堂之间为团队熔炼场。团队熔炼场南侧设置水上人桥供学生休息玩耍 道路从南侧主要出入口沿着停车场外围进行布设至东侧主要出入口,在沿着范围线向 北,绕过食堂,然后蜿蜒布设至山顶。联通生态大棚、绿篱迷宫、小型养殖区、半山广场 以及拉链远足、真人野战场和军事五项训练场。 五、项目竖向设计 竖向设计力求与总平面布置统一考虑,根据场区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等特点,因 地制宜,合理确定建筑物、构筑物及场地的设计标高。并与场地周围道路、排水管沟和场 地等的标高相适应。在满足交通运输的前提下,结合现有场地的地坪标高,尽量减少土石 方量。形态上逐步形成错落有致的天际线,开放空间与线性街道空间连接有度。场地地面 排水采用暗管排水方式,素材上面材质环保、低碳、经久耐用,避免劣质材料。 场内道路设计依据现有道路和地形进行竖向设计。场地地形起伏略大,西北高东南低, 高差为50m左右,原始标高为500.05-549.60m。场地基本依照原有地形情况进行设计 设计标高为503-550m。分为山上和山下两大部分,山下原始标高为500.02-515.57m,设 计标高为503-509.00m。山上原始标高515.56-549.60m,设计标高为512.00-550.00m
4 三、项目组成 工程占地面积 8.99hm2,项目建设训练场地以及相关的附属生活、交通、绿化观光等 附属设施。 建构筑物:1 栋综合实训楼,包括 4 层综合实训楼(主楼)、1 层多功能厅(副楼)和 2 层科技馆(副楼);训练场地:风雨操场、军事五项、绿篱迷宫、真人 CS 迷宫和生态大 棚;生活附属建筑物:2 栋宿舍楼、1 栋食堂、门卫室和厕所。山下建筑物之间和进出场 地出入口之间,通过纽带广场、停车场地等进行连接,山上主要通过修筑道路进行连接。 道路和周边空地布设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进行绿化,形成优美的环境。 四、项目总体布置 项目总占地面积为 8.99hm2,分为山上和山下两部分。山上主要布设真人野战场、军 事五项训练场、生态种植大棚、拉链远足、小型养殖区、绿篱迷宫等生态训练场地。山下 南侧和东侧布设两个主要出入口,与拟建市政道路相接。南侧的主要出入口前布设入口广 场、喷泉水景,右侧布设停车场。在东侧主要出入口前布设综合实训楼。综合实训楼左侧 布设活动广场,后侧布设树形纽带广场。与树形纽带广场相接左侧为男女生宿舍楼,右侧 为食堂。宿舍楼和食堂之间为团队熔炼场。团队熔炼场南侧设置水上人桥供学生休息玩耍。 道路从南侧主要出入口沿着停车场外围进行布设至东侧主要出入口,在沿着范围线向 北,绕过食堂,然后蜿蜒布设至山顶。联通生态大棚、绿篱迷宫、小型养殖区、半山广场 以及拉链远足、真人野战场和军事五项训练场。 五、项目竖向设计 竖向设计力求与总平面布置统一考虑,根据场区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等特点,因 地制宜,合理确定建筑物、构筑物及场地的设计标高。并与场地周围道路、排水管沟和场 地等的标高相适应。在满足交通运输的前提下,结合现有场地的地坪标高,尽量减少土石 方量。形态上逐步形成错落有致的天际线,开放空间与线性街道空间连接有度。场地地面 排水采用暗管排水方式,素材上面材质环保、低碳、经久耐用,避免劣质材料。 场内道路设计依据现有道路和地形进行竖向设计。场地地形起伏略大,西北高东南低, 高差为 50m 左右,原始标高为 500.05-549.60m。场地基本依照原有地形情况进行设计, 设计标高为 503-550m。分为山上和山下两大部分,山下原始标高为 500.02-515.57m,设 计标高为 503-509.00m。山上原始标高 515.56-549.60m,设计标高为 512.00-550.00m
山下停车场地的设计标高为503.00-503.35m,入口广场处的设计标高为508.60m,综合实 训楼的设计标高为508.80m,宿舍楼的设计标高为509.00m,团队熔炼场的设计标高为 508.50m,食堂设计标高为509.15m。整个山下场地规划较平缓,中间存在的高差采用生态 护坡进行衔接。 山上和山下之间布设一条排洪沟,排洪沟两缘为高边坡,高差1.0-1.5之间,按照 1:1.5进行放坡,并在边坡上播撒草籽,防止坡面水土流失,也能起到良好景观绿化的作 用 六、占地面积 本项目占地面积899hm2,其中永久占地8.99hm2。根据广元市国土局提供的地形图和 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可知,项目区占地类型主要林地、交通运输用地和住宅用地。各个区 域工程占地面积及占地类型见表1-2 表1-2 项目占地面积表 单位:hm2 占地类型 占地性质 住宅用地交通运输用地7合计 1|建构筑物区 0.29 0.12 0.13 0.54 0.54 2道路广场区 1.85 0.09 0.96 2.9 2.9 绿化区 0.72 5.55 1.81 七、土石方量 根据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本项目土石方开挖总量4.37万m3(包括表土0.68万m3), 回填总量为4.29万m3,(包括表土回铺0.64万m),弃方0.08万m2,全部用于广元市利州 区大石镇前进村凹地回填。本项目不存在永久弃渣。后期用于绿化覆土的表土将其临时堆 放,并布设拦挡措施 1.1.2项目区概况 1、地形地貌 广元市利州区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嘉陵江上游。地势东北、西北高、中部低,形 成北部中山区,中部河谷浅丘及平坝区,南部低山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全区70%属山地类 型。境内山峰属米仓山脉西、岷山脉东,龙门山脉东北三尾端的余脉。最高点西北部白朝 乡的黄蛟山海拔1917米,最低点南部嘉陵江边的牛塞坝海拔454米。全区被嘉陵江、白 龙江、清江河、南河4个水系划割为大光、艮台、黄蛟、云台、南山5个小山系
5 山下停车场地的设计标高为 503.00-503.35m,入口广场处的设计标高为 508.60m,综合实 训楼的设计标高为 508.80m,宿舍楼的设计标高为 509.00m,团队熔炼场的设计标高为 508.50m,食堂设计标高为 509.15m。整个山下场地规划较平缓,中间存在的高差采用生态 护坡进行衔接。 山上和山下之间布设一条排洪沟,排洪沟两缘为高边坡,高差 1.0-1.5 之间,按照 1:1.5 进行放坡,并在边坡上播撒草籽,防止坡面水土流失,也能起到良好景观绿化的作 用。 六、占地面积 本项目占地面积 8.99hm2,其中永久占地 8.99hm2。根据广元市国土局提供的地形图和 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可知,项目区占地类型主要林地、交通运输用地和住宅用地。各个区 域工程占地面积及占地类型见表 1-2。 表 1-2 项目占地面积表 单位:hm2 序 占地类型 占地性质 号 项目 林地 住宅用地 交通运输用地 合计 永久 临时 1 建构筑物区 0.29 0.12 0.13 0.54 0.54 2 道路广场区 1.85 0.09 0.96 2.9 2.9 3 绿化区 4.83 0 0.72 5.55 5.55 4 合计 6.97 0.21 1.81 8.99 8.99 七、土石方量 根据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本项目土石方开挖总量 4.37 万 m 3(包括表土 0.68 万 m 3 ), 回填总量为 4.29 万 m 3,(包括表土回铺 0.64 万 m 3 ),弃方 0.08 万 m 3 ,全部用于广元市利州 区大石镇前进村凹地回填。本项目不存在永久弃渣。后期用于绿化覆土的表土将其临时堆 放,并布设拦挡措施。 1.1.2 项目区概况 1、地形地貌 广元市利州区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嘉陵江上游。地势东北、西北高、中部低,形 成北部中山区,中部河谷浅丘及平坝区,南部低山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全区 70%属山地类 型。境内山峰属米仓山脉西、岷山脉东,龙门山脉东北三尾端的余脉。最高点西北部白朝 乡的黄蛟山海拔 1917 米,最低点南部嘉陵江边的牛塞坝海拔 454 米。全区被嘉陵江、白 龙江、清江河、南河 4 个水系划割为大光、艮台、黄蛟、云台、南山 5 个小山系
项目所在地位于广元市利州区九华村6组,场地地形地貌为山区丘陵,地形起伏略大 西北高东南低,高差为50m左右,原始标高为500.05-549.60m 2、气象 项目区处于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山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区春暖、夏热、秋凉 冬寒、四季分明,光照适宜。区域内邻近有广元水文站、广元气象台,没有水土保持径流 场、泥沙观测站点。 根据广元气象站41年观察资料:多年平均气温16.9℃左右,最高气温38.9℃,最低 气温-8.8℃,全年无霜期263天,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0%,全年大风日数多达18天,大 风频繁,且多发生在春、秋两季。年平均6级以上大风11.3次,特别是在冬春的偏北风 最大风速可达28.7m/s。旱灾一般发生在天干少雨的3至6月,洪灾多集中7至9月,雹 灾多发生在春秋两季 表1-3 项目区气候气象特征值表 数据 平均温度 16.9 极端高温 极端最低 ℃ 多年平均 降雨量 最大h 50 多年平均风速 多年平均无霜期 多年平均蒸发量 多年平均相对湿度 日照时数 1389.1 表1-4 工程区短历时暴雨特征值表 各频率设计暴雨(m) 时段 均值(mm) p=5% 10分钟 32.3 24.4 1小时 0.5 3.5 108.9 100.3 89.6 74.7 6小时 0.6 220.8 24小时 130 3.5 349.7 280.8 备注:以上资料采用《四川省暴雨统计参数图集》〔四川省水位水资源勘测局编制) 据水文站资料:多年平均降雨量在958.4mm左右,最高年降雨量为1518.1m,最少 年降雨量为580.9mm,年内雨量集中在6至9月,占全年的88%,形成了冬干春旱,盛夏
6 项目所在地位于广元市利州区九华村 6 组,场地地形地貌为山区丘陵,地形起伏略大, 西北高东南低,高差为 50m 左右,原始标高为 500.05-549.60m。 2、气象 项目区处于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山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区春暖、夏热、秋凉、 冬寒、四季分明,光照适宜。区域内邻近有广元水文站、广元气象台,没有水土保持径流 场、泥沙观测站点。 根据广元气象站 41 年观察资料:多年平均气温 16.9℃左右,最高气温 38.9℃,最低 气温-8.8℃,全年无霜期 263 天,多年平均相对湿度 70%,全年大风日数多达 18 天,大 风频繁,且多发生在春、秋两季。年平均 6 级以上大风 11.3 次,特别是在冬春的偏北风 最大风速可达 28.7m/s。旱灾一般发生在天干少雨的 3 至 6 月,洪灾多集中 7 至 9 月,雹 灾多发生在春秋两季。 表 1-3 项目区气候气象特征值表 气象要素 单位 数据 平均温度 ℃ 16.9 极端高温 ℃ 38.9 极端最低 ℃ -8.8 温度 ≥10℃积温 ℃ 4765.4 多年平均 mm 1031 降雨量 最大1h mm 50 最大24h mm 150 多年平均风速 m/s 2.8 多年平均无霜期 d 263 多年平均蒸发量 mm 542.6 多年平均相对湿度 % 70 年日照时数 h 1389.1 表 1-4 工程区短历时暴雨特征值表 各频率设计暴雨(mm) 时段 均值(mm) Cv Cs/Cv p=2% p=3.3% p=5% p=10% 10 分钟 16 0.38 3.5 32.3 30.3 27.7 24.4 1 小时 45 0.5 3.5 108.9 100.3 89.6 74.7 6 小时 80 0.6 3.5 220.8 200.9 176 141.6 24 小时 130 0.58 3.5 349.7 319.2 280.8 227.5 备注:以上资料采用《四川省暴雨统计参数图集》(四川省水位水资源勘测局编制)。 据水文站资料:多年平均降雨量在 958.4mm 左右,最高年降雨量为 1518.1mm,最少 年降雨量为 580.9mm,年内雨量集中在 6 至 9 月,占全年的 88%,形成了冬干春旱,盛夏
洪、秋涝的一般现象,多年平均径流深为599mm 3、水文 利州区主要有嘉陵江、南河、白龙江、青岭河等主要河流,其水质相对稳定,均达到 规定水域环境功能的要求;市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均全面达到地下水质量Ⅲ类标 准;工业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良好,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和地下水质量相应的标准要 求,达标率100%,饮用水源水质较为稳定。 项目区水系属于嘉陵江流域,溪河众多。嘉陵江从北向南、纵贯全境,流经广元、苍 溪、阆中、南部、仪陇、南充,两岸支流以嘉陵江为干,呈树枝状分布,其左岸较大的支 流有东河、构溪河,右岸较大的支流有白龙江、白溪浩河、西河。嘉陵江(广元水文站观 测)多年平均径流总量675172.41万m2,年最大含沙量113kg/m2(1979年),最小含沙 量0.2kg/m3(2002年),多年平均含沙量4.64kg/m,多年平均输沙量2750万吨。100 年一遇24小时降雨量269mm,20年一遇24小时降雨量200mm,10年一遇24小时降雨量 172mm 项目区距离南河约2.5km,南河为嘉陵江中游左岸一级支流,发源于广元市朝天区麻 柳乡李家坪,河流从南往北流经荣山、元坝、大石、主城区,于城区南侧汇入嘉陵江。南 河总集水面积738km2,干流河道长75km,入河口河床高程466m,流域天然落差894m,平 均比降为6.28‰。河道上游处山谷丘陵地带,河床较陡、流水较激,下游河床较缓、流 水较缓。南河常年水位为472.50m,历史最高洪水位为47450m。本项目原地貌标高为 486.34-489.93m,设计标高为487.30-489.30m,均高于南河水位 工程东南侧有焦家沟流过,在工程占地范围外约80m左右。焦家沟为南河一条支沟 是一条季节性沟道。长4.5k,沟道宽1.5-3.0m,深1.5-2.5m。沟底高程532.54-487.70m。 接入南河处沟底高程为497.70m。20年一遇流量1.64m/s,洪水高程488.70-534.04m。50 年一遇流量1.94m/s,洪水高程489.31-534.15。拟建项目段的洪水高程在 489.91-525.15m,本项目设计地面高程500.05-549.60m 4、地质 广元市利州区,属秦巴构造褶皱区,北缘南秦岭正地槽背斜及广元地区早期两个断裂 带(临奄寺一茶坝大断裂,马角坝一罗家坝大断裂);东连大巴山中生代过渡带;西临龙 门山边缘坳陷带。受不同时期断裂地层影响,地层相互掩盖、堆积,地层发育较好,场地
7 洪、秋涝的一般现象,多年平均径流深为 599mm。 3、水文 利州区主要有嘉陵江、南河、白龙江、青岭河等主要河流,其水质相对稳定,均达到 规定水域环境功能的要求;市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均全面达到地下水质量Ⅲ类标 准;工业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良好,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和地下水质量相应的标准要 求,达标率 100%,饮用水源水质较为稳定。 项目区水系属于嘉陵江流域,溪河众多。嘉陵江从北向南、纵贯全境,流经广元、苍 溪、阆中、南部、仪陇、南充,两岸支流以嘉陵江为干,呈树枝状分布,其左岸较大的支 流有东河、构溪河,右岸较大的支流有白龙江、白溪浩河、西河。嘉陵江(广元水文站观 测)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675172. 41 万 m 3,年最大含沙量 113kg/ m3 (1979 年),最小含沙 量 0.2kg/ m 3 (2002 年),多年平均含沙量 4.64 kg/ m 3 , 多年平均输沙量 2750 万吨。100 年一遇 24 小时降雨量 269mm,20 年一遇 24 小时降雨量 200mm,10 年一遇 24 小时降雨量 172mm。 项目区距离南河约 2.5km,南河为嘉陵江中游左岸一级支流,发源于广元市朝天区麻 柳乡李家坪,河流从南往北流经荣山、元坝、大石、主城区,于城区南侧汇入嘉陵江。南 河总集水面积 738km2,干流河道长 75km,入河口河床高程 466m,流域天然落差 894m,平 均比降为 6.28‰。河道上游处山谷丘陵地带,河床较陡、流水较激,下游河床较缓、流 水较缓。南河常年水位为 472.50m,历史最高洪水位为 474.50m。本项目原地貌标高为 486.34-489.93m,设计标高为 487.30-489.30m,均高于南河水位。 工程东南侧有焦家沟流过,在工程占地范围外约 80m 左右。焦家沟为南河一条支沟, 是一条季节性沟道。长 4.5km,沟道宽 1.5-3.0m,深 1.5-2.5m。沟底高程 532.54-487.70m。 接入南河处沟底高程为 497.70m。20 年一遇流量 1.64m3 /s,洪水高程 488.70-534.04m。50 年 一 遇 流 量 1.94m3 /s, 洪 水 高 程 489.31-534.15 。 拟 建项目 段 的 洪 水 高 程 在 489.91-525.15m,本项目设计地面高程 500.05-549.60m。 4、地质 广元市利州区,属秦巴构造褶皱区,北缘南秦岭正地槽背斜及广元地区早期两个断裂 带(临奄寺—茶坝大断裂,马角坝—罗家坝大断裂);东连大巴山中生代过渡带;西临龙 门山边缘坳陷带。受不同时期断裂地层影响,地层相互掩盖、堆积,地层发育较好,场地
位于南河Ⅰ级阶地及基岩陡坡山前缓坡,岩层埋深一般,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 泥岩,据区域地质资料,该区地层多呈单斜构造,地层产状为165°∠12° T 元 西 大 图1-1广元构造略图 根据本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将场地地基土层按时代、成因及土性特征自上而下 划分为三个工程地质层,依次为:第四系全新统(Q")人工填土层、第四系全新统冲积 (Q4)成因的粉土和砂卵石层、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粉砂质泥岩(J2s)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及《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区各市 县、乡镇地震动参数一览表》(川震防发2009[117]号)判定:广元市利州区设计地震 分组属笫二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40s,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0.10g 5、土壤 利州区基质以石灰岩和砂岩为主,土壤类型有紫色土冲积土,山地黄壤及少量黄棕壤。 低山下部及河谷浅丘平坝区分布着紫色土,冲积土,低山中上部为山地黄壤和黄棕壤。质 地以中壤和砂壤为主,偶而有少量的重壤和轻壤土,土壤化学性质呈酸性或微酸性反应, PH值一般在5.0~6.0左右。土层厚度一般多在40-100厘米之间,表土层为5~30厘米 左右。本项目所在地主要为黄壤
8 位于南河 I 级阶地及基岩陡坡山前缓坡,岩层埋深一般,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 泥岩,据区域地质资料,该区地层多呈单斜构造,地层产状为 165°∠12°。 图 1-1 广元构造略图 根据本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将场地地基土层按时代、成因及土性特征自上而下 划分为三个工程地质层,依次为:第四系全新统(Q4 ml)人工填土层、第四系全新统冲积 (Q4 al+pl)成因的粉土和砂卵石层、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粉砂质泥岩(J2s)。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 A 及《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区各市、 县、乡镇地震动参数一览表》(川震防发 2009[117]号)判定:广元市利州区设计地震 分组属第二组,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 0.40s,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0.10g。 5、土壤 利州区基质以石灰岩和砂岩为主,土壤类型有紫色土冲积土,山地黄壤及少量黄棕壤。 低山下部及河谷浅丘平坝区分布着紫色土,冲积土,低山中上部为山地黄壤和黄棕壤。质 地以中壤和砂壤为主,偶而有少量的重壤和轻壤土,土壤化学性质呈酸性或微酸性反应, PH 值一般在 5.0~6.0 左右。土层厚度一般多在 40~100 厘米之间,表土层为 5~30 厘米 左右。本项目所在地主要为黄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