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教案 高2010级语文备课组汤雪莲向奎风 导语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代赵翼《论诗》)古诗发展到唐代达到极致,好 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 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宋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 代文学之胜。 、介绍“词”的知识 1、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 称“词”,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乐府等。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题目是词的内容的集 中体现,如《词七首》中的“虞美人”、即为词牌,“赤壁怀古”、等为词的标题 ①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②词大多分段,“一段”一般叫“一片”,就是一遍,表示音乐已奏过一遍。音乐奏一遍 又叫一阙,所以片又叫“阕”。分两段的词,通常称上段为上片或上阕,称下段为下片或下阕。而 以分两段的居多,称双调,如《念奴娇》《鹊桥仙》《扬州慢》等,也有分三段、四段的,称三叠、 四叠 ③词按字数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 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2、词在唐宋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 时 期 主要风格 代表作家 唐、五代、北宋初年 婉约艳丽 温庭筠、李煜、晏殊 北宋中叶到南渡 婉约、豪放并举苏轼、柳永、秦观、李清照 南宋前期 壮怀高唱 辛弃疾、陆游、 南宋后期 哀感低吟 姜夔、张炎 3、词,按照表现方法和风格的不同,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有以下区别: 其一,选材不同。婉约派多写儿女闺阁之情、羁旅行役离别之相思,而豪放派则题材广泛 其二,表达方法不同。婉约派多用含蓄藉的方法曲折表情达意;而豪放派则以铺陈、直抒 为主,同时采用更多的方法。 其三,格律不同。婉约派严守格律;豪放派则敢于突破,不受束缚 其四,艺术风格不同。婉约派多委婉、绮丽,而豪放派以恢宏、沉郁为主。 其五,代表人物不同。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柳永、李清照、姜夔等,豪放派代表词人则有苏轼 辛弃疾等 在词这个瑰丽的王国中,今天,我们要去接触一位特殊的词人一一李煜。说他特殊,因为它既 是词人又是帝王。后人凭吊李后主有这样两句话:“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我想,薄 命君王的特殊遭遇必然对李煜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鉴赏他的词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他的遭 三、介绍作者: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等,南唐主,世称李后主,在位15 年(961——975)中,前半生政事不修,纵情享乐,所写词多表现宫廷、男女和离愁别绪。国亡 降宋后逢违命侯,过了三年囚犯般的屈辱生活,其创作转向孤寂悲凉,多写思乡情、亡国恨。作了阶 下囚后,朝夕以泪洗面,虽被封为“违命侯”,但最终还是在他过完41岁生日那晚,被宋太宗赐酒 毒死,留下了一首绝命词作——《虞美人》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而尤工于词
《虞美人》教案 高 2010 级语文备课组 汤雪莲 向奎风 一、导语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代赵翼《论诗》) 古诗发展到唐代达到极致,好 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 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宋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 一代文学之胜。 二、介绍“词”的知识 1、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 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 称“词”,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乐府等。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题目是词的内容的集 中体现,如《词七首》中的“虞美人”、即为词牌,“赤壁怀古”、等为词的标题, ①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② 词大多分段,“一段”一般叫“一 片”,就是一遍,表示音乐已奏过一遍。音乐奏一遍 又叫一阙,所以片又叫“阕”。分两段的词,通常称上段为上片或上阕,称下段为下片或下阕。而 以分两段的居多,称双调,如《念奴娇》《鹊桥仙》《扬州慢》等,也有分三段、四段的,称三叠、 四叠; ③ 词按字数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 字以内为 小令,59~90 字为中调,91 字以上为长调。 2、词在唐宋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 时 期 主要风格 代表作家 唐、五代、北宋初年 婉约艳丽 温庭筠、李煜、晏殊 北宋中叶到南渡 婉约、豪放并举 苏轼、柳永、秦观、李清照 南宋前期 壮怀高唱 辛弃疾、陆游、 南宋后期 哀感低吟 姜夔、张炎 3、词,按照表现方法和风格的不同,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有以下区别: 其一,选材不同。婉约派多写儿女闺阁之情、羁旅行役离别之相思,而豪放派则题材广泛。 其二,表达方法不同。婉约派多用含蓄藉的方法曲折表情达意;而豪放派则以铺陈、直抒 为主,同时采用更多的方法。 其三,格律不同。婉约派严守格律;豪放派则敢 于突破,不受束缚。 其四,艺术风格不同。婉约派多委婉、绮丽,而豪放派以恢宏、沉郁为主。 其五,代表人物不同。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柳永、李清照、姜夔等,豪放派代表词人则有苏 轼、 辛弃疾等。 在词这个瑰丽的王国中,今天,我们要去接触一位特殊的词人——李煜。说他特殊,因为它既 是词人又是帝王。后人凭吊李后主有这样两句话:“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我想,薄 命君王的特殊遭遇必然对李煜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鉴赏他的词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他的遭 遇。 三、介绍作者: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等,南唐主,世称李后主,在位 15 年 (961——975)中,前半生政事不修,纵情享乐,所写词多表现宫廷、男女和离愁别绪。国亡 降宋后逢违命侯,过了三年囚犯般的屈辱生活,其创作转向孤寂悲凉,多写思乡情、亡国恨。作了阶 下囚后,朝夕以泪洗面,虽被封为“违命侯”,但最终还是在他过完 41 岁生日那晚,被宋太宗赐酒 毒死,留下了一首绝命词作—— 《虞美人》 .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而尤工于词
创作风格:直抒胸臆,不加雕饰,谴词准确、洗练,生动如画,形象鲜明,风貌天然。为唐、五 代其他词人所不及。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备注:五代十国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吴、南唐、吴越、楚、北汉、南汉、前蜀、 后蜀、南平、闽 四、朗读感知 鉴赏一首诗歌,要求有一个心理准备,那就是心静,唯有心静才能心净,才能真正走入词的意 境,鉴赏本首词我们按照音读、意读、美读三步来完成。 1、音读把握节奏:“语气可于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找出韵脚:两 韵一换ao-ong~ai-ou 2、意读提示:读注释①,总体把握内容 绝命诗,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借眼前之景,发忧思之情 3、美读要朗读得好,真正做到美读,要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文中那个句子可作核心?哪个词 概括了全文的感情? “问君能有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问君”“君”为谁?-李煜 (2)自问问何事? (3)、愁从何来? (探讨,) 家庭支离破碎 优越生活不再 君王宝座失落 性命朝不保夕 时光匆匆飞逝 (3)、这层层叠叠的铺天盖地的“愁”接踵而至,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什么东西勾起 他的“愁”?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4)、全词基调是愁的,哀伤的,为什么这里用了充满暖意的春花秋月意象?以前学过的《祝福》 中,祥林嫂在鲁镇欢庆大年的爆竹声中悲惨地死去了… 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生命已经绝望 之时,“春花秋月”是对他的一种讽刺,让他觉得厌烦,所以,“问”在情理之中。 以乐写哀倍增其哀。 (5)、“往事知多少”中“往事”具体指什么? 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欢乐自由 (6)、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指什么?为什么用一个“又”字? 春风 --照应春花秋月 (7)、“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一句为什么要在“月明中”回首故国?在这里“月明”有什么含义? 月亮有“思乡”、“忧伤”的意象意义 (⑧8)、“雕栏玉砌应犹在”一句中,为何只提到“雕栏玉砌”而不是其他事物? 皇权的象征 (9)、“只是朱颜改”中,仅仅只有容颜在改吗? 生活、容颜、地位,尊严、社稷 五、重点分析 1、这首词的词眼是哪句话?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朱颜(经历风吹雨打)
创作风格:直抒胸臆,不加雕饰,谴词准确、洗练,生动如画,形象鲜明,风貌天然。为唐、五 代其他词人所不及。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备注:五代十国指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吴、南唐、吴越、楚、北汉、南汉、前蜀、 后蜀、南平、闽 四、朗读感知 鉴赏一首诗歌,要求有一个心理准备,那就是心静,唯有心静才能心净,才能真正走入词的意 境,鉴赏本首词我们按照音读、意读、美读三步来完成。 1、音读 把握节奏 :“语气可于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 找出韵脚:两 韵一换 ao~ong~ai~ou 2、意读 提示:读注释①,总体把握内容。 绝命诗,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借眼前之景,发忧思之情。 3、美读 要朗读得好,真正做到美读,要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文中那个句子可作核心?哪个词 概括了全文的感情? “问君能有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问君” “君”为谁?-----李煜 (2)自问问何事?------------------愁 (3)、愁从何来? (探讨,) 家庭支离破碎 优越生活不再 君王宝座失落 性命朝不保夕 时光匆匆飞逝 (3)、这层层叠叠的铺天盖地的“愁”接踵而至,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什么东西勾起 他的“愁”?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4)、全词基调是愁的,哀伤的,为什么这里用了充满暖意的春花秋月意象?以前学过的《祝福》 中,祥林嫂在鲁镇欢庆大年的爆竹声中悲惨地死去了…… “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生命已经绝望 之时,“春花秋月”是对他的一种讽刺,让他觉得厌烦,所以,“问”在情理之中。 以乐写哀倍增其哀。 (5)、“往事知多少”中“往事”具体指什么? 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欢乐自由 (6)、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东风”指什么?为什么用一个“又”字? 春风------------------照应春花秋月 (7)、“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一句为什么要在“月明中”回首故国?在这里“月明”有什么含义? 月亮有“思乡”、“忧伤”的意象意义。 (8)、“雕栏玉砌应犹在”一句中,为何只提到“雕栏玉砌”而不是其他事物? 皇权的象征 (9)、“只是朱颜改”中,仅仅只有容颜在改吗? 生活、容颜、地位,尊严、社稷 五、重点分析 1、这首词的词眼是哪句话?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朱颜(经历风吹雨打)
地位(一国之君为阶下之囚) 心情(尊荣显贵到忍辱蒙羞) 2、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修辞手法:设问、比喻 表达效果:愁思像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写出了愁思的多;又像春水之昼夜不停,长流不息, 无穷无尽,写出了愁思的绵长 总结:这种把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可感的东西,引发人无限想象的手法叫—一化虚为实法。这种技 法很多词人都用过。分析下面化虚为实法的具体表现: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李淸照《武陵春》 自在飞花轻若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 《浣溪沙》 3、本词中,“变”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 宇宙之永恒不变 “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一人生之短暂无常 分两条线索写物是人非。 4、想一想: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 特殊含义? “月”:思乡怀念亲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第》)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六、主旨总结 虞美人这首抒情诗,抒发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其中既有他为曾经拥有的王国、权利、 荣华富贵、享乐生活而发的痛苦哀叹,也包含了对故国山河的留恋和自己逸乐亡国的悔恨 七、《虞美人·春花秋月》中采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对比手法:将“雕栏玉砌”和“朱颜”(另一说“朱颜”是指作者自已的容颜)对比着写,写出了 物是人非未语泪先流的凄怆 衬托手法:“春花秋月”是多美好,作者却盼“何时了”,以美景来衬囚牢之情:“东风”就是春风 春风又来,春天又到,却反衬“不堪回首”的嗟叹:以“雕栏玉砌应犹在”来反衬“只是朱颜改”。 虚实手法:“春花秋月何时了?”是实景;“往事知多少”由实入虚,表明作者已沉入对往事的回 忆之中,含有韶光易逝的感慨;“小楼昨夜又东风”是实写,而“故国不堪回首”实中有虚虚中有 实,作者又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了。“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是虚写,这是想象中的“故 国”图景,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最后一句从客观存在的角度看,“愁”实,“春水”是虚 若从视觉角度,则“春水”为实,“愁”为虚 比喻修辞:“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将 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化虚“愁”为实“春水”,而又不言是何“愁”,这就将个人之“愁” 抽象为人类共同的体现,从而获得更为辽阔的共鸣—一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 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 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 八、拓展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改” 地位(一国之君为阶下之囚) 心情(尊荣显贵到忍辱蒙羞) 2、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修辞手法:设问、比喻 表达效果:愁思像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写出了愁思的多;又像春水之昼夜不停,长流不息, 无穷无尽,写出了愁思的绵长 。 总结:这种把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可感的东西,引发人无限想象的手法叫——化虚为实法。这种技 法很多词人都用过。分析下面化虚为实法的具体表现: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自在飞花轻若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 秦 观 《浣溪沙》 3、本词中,“变”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 宇宙之永恒不变 “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人生之短暂无常 分两条线索写物是人非。 4、想一想: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 特殊含义? “月”:思乡怀念亲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第》)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六、主旨总结 虞美人 这首抒情诗,抒发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其中既有他为曾经拥有的王国、权利、 荣华富贵、享乐生活而发的痛苦哀叹,也包含了对故国山河的留恋和自己逸乐亡国的悔恨。 七、《虞美人•春花秋月》中采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对比手法:将“雕栏玉砌”和“朱颜”(另一说“朱颜”是指作者自已的容颜)对比着写,写出了 物是人非未语泪先流的凄怆。 衬托手法:“春花秋月”是多美好,作者却盼“何时了”,以美景来衬囚牢之情;“东风”就是春风, 春风又来,春天又到,却反衬“不堪回首”的嗟叹;以“雕栏玉砌应犹在”来反衬“只是朱颜改”。 虚实手法:“春花秋月何时了?”是实景; “往事知多少”由实入虚,表明作者已沉入对往事的回 忆之中,含有韶光易逝的感慨;“小楼昨夜又东风”是实写,而“故国不堪回首”实中有虚虚中有 实,作者又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了。“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是虚写,这是想象中的“故 国”图景,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最后一句从客观存在的角度看,“愁”实,“春水”是虚, 若从视觉角度,则“春水”为实,“愁”为虚。 比喻修辞:“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将 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化虚“愁”为实“春水”,而又不言是何“愁”,这就将个人之“愁” 抽象为人类共同的体现,从而获得更为辽阔的共鸣——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 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 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 八、拓展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注释】: []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2]离愁:指去国之愁。 3]别是一般:亦做“别是一番”,另有一种之意 【赏析】: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是作者被囚与于宋国时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 宫廷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 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 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 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 “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 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淸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 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 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 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或写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 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 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 恨水长东 【赏析】: 这首词即景抒情,通过伤春来抒发亡国亡家之痛。词人将春花凋谢,水长东流这类自然界的规律与 “人生长恨”相比照,实乃历经悲酸所悟,正如王国维所说的:“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了。 词的上阕写景以暮春时节,雨打风吹,落红无数,春去匆匆,喻帝王生活之消散,作画之短暂,表 达了一种无可奈何之心境。首句“林花谢了春红”,似纯然写景,却是景中含情,“春红”,既代表 着美好季节,又代表着美好之色彩。春花不全红,红是艳色,故以红代表所有春花。如此美好的景 物,却落得“谢了”之结局,情之哀切,不言自明。“了”字作为语助词,有完成义,是加重语气 之口吻,既表现林花“完了”的现状,又是词人的沉重叹惋。接下去“太匆匆”三字,以浅显的口 语,把自己对生命无常和人生的挫折之悲浓缩于其中,著一“太”字,使前句所唤起的叹惋之情更 为强烈。末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句,以九字长句,直叙林花匆匆谢去之因,实乃大自然风雨 相摧之故。此句是描述暮舂实景之景语,也暗喻南唐国亡缘于外力打击,是情语。“朝”、“晚”二 字,是朝朝暮暮之意。“寒雨”的“寒”字,点出了“雨”之冷酷。“风”字虽未及“寒”,但晚来 之风,又有寒雨相伴,其寒不言而喻。朝朝暮暮,雨打风吹,“林花”又如何能不过早尽落呢?寥 寥数字,不独告知了“春红”落尽之气候原因,透出了风风雨雨数量之多,对花摧残之久、打击之 重,且把“无奈”二字写足了。失意人偏遇失意物,叹“林花”,宛然也是自叹了。词的上阕虽然 是状客观之景物,却借“太匆匆”、“无奈”诸词,使句意染上了主观情调 词的下阕转写对“林花”的眷恋之情,暗喻人事,抒发了好景不现、失国难复之恨。首句“胭 脂泪”,用拟人手法,女子脸抹胭脂,泪流过脸即成“胭脂泪”。这是承“林花谢了春红”句,语 意双关。就花而言指朝暮风雨俱侵,雨打落红,状如胭脂之泪,是艺术联想。就人而言,则是流年 忧患哀伤,泣血成泪。事实上,李煜不正是在那“朝来寒雨晚来风”一一宋兵纵马挺戟的胁迫下
【注释】: [1]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2]离愁:指去国之愁。 [3]别是一般:亦做“别是一番”,另有一种之意。 【赏析】: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是作者被囚与于宋国时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 宫廷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 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 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 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 “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 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 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 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 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或写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 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 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 恨水长东! 【赏析】: 这首词即景抒情,通过伤春来抒发亡国亡家之痛。词人将春花凋谢,水长东流这类自然界的规律与 “人生长恨”相比照,实乃历经悲酸所悟,正如王国维所说的:“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了。 词的上阕写景以暮春时节,雨打风吹,落红无数,春去匆匆,喻帝王生活之消散,作画之短暂,表 达了一种无可奈何之心境。首句“林花谢了春红”,似纯然写景,却是景中含情,“春红”,既代表 着美好季节,又代表着美好之色彩。春花不全红,红是艳色,故以红代表所有春花。如此美好的景 物,却落得“谢了”之结局,情之哀切, 不言自明。“了”字作为语助词,有完成义,是加重语气 之口吻,既表现林花“完了”的现状,又是词人的沉重叹惋。接下去“太匆匆”三字,以浅显的口 语,把自己对生命无常和人生的挫折之悲浓缩于其中,著一“太”字,使前句所唤起的叹惋之情更 为强烈。末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句,以九字长句,直叙林花匆匆谢去之因,实乃大自然风雨 相摧之故。此句是描述暮春实景之景语,也暗喻南唐国亡缘于外力打击,是情语。“朝”、“晚”二 字,是朝朝暮暮之意。“寒雨”的“寒” 字,点出了“雨”之冷酷。“风”字虽未及“寒”,但晚来 之风,又有寒雨相伴,其寒不言而喻。朝朝暮暮,雨打风吹,“林花”又如何能不过早尽落呢?寥 寥数字,不独告知了“春红”落尽之气候原因,透出了风风雨雨数量之多,对花摧残之久、打击之 重,且把“无奈”二字写足了。失意人偏遇失意物,叹“林花”,宛然也是自叹了。词的上阕虽然 是状客观之景物,却借“太匆匆”、“无奈”诸词,使句意染上了主观情调。 词的下阕转写对“林花”的眷恋之情,暗喻人事,抒发了好景不现、失国难复之恨。首句“胭 脂泪”,用拟人手法,女子脸抹胭脂,泪流过脸即成“胭脂泪”。这是承 “林花谢了春红”句,语 意双关。就花而言指朝暮风雨俱侵,雨打落红,状如胭脂之泪,是艺术联想。就人而言,则是流年 忧患哀伤,泣血成泪。事实上,李煜不正是在那“朝来寒雨晚来风”——宋兵纵马挺戟的胁迫下
仓皇辞庙的吗?花本无泪,此泪,当是李煜“以血书者”之泪,是他“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 彩”使然。此句虽从杜甫《曲江对雨》诗中“林花着雨胭脂湿”来,却凄凉缠绵,无迹可求,更耐 人涵咏。下面接以“相留醉”句,缱绻多情。“相留”二字,有的版本作“留人”,究竟花自留, 花留人,抑或人留花?花自不甘凋零,落花自欲人恋,人自惜怜残英,体味词意,当皆有之。“醉” 字尤传神,写出了人花依依如痴似醉的情状。这两句,也是对风雨无情,美景难再之哀叹,所以下 文继之以疑问句式,提出了“几时重”之问。“几时重”,是盼重而又知其不可能,写出了无可奈何 的心情。末句是三字短句的紧迫急促之转折,一气呵成逼出了“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九字长叹。 在节奏上,音节顿挫,“东”字与前面的“红”、“匆”、“风”、“重”字协韵,声情合一,韵律感 强。句式上,与前一个九字长句遥遥相应,同为连贯的二四三式九字句,一波三折,凝重而又一往 无还,如开闸之水,汹涌澎湃。章法上,与前一个九字句相类,同是前面诸句的总结。当无情的风 雨如巨大的阴影笼罩下来时,“相留醉”所表现的情意、“几时重”所流露的冀望,便只剩下滔滔 片无尽无休的长恨了。此句气象极为阔大,与《虞美人》词结尾之“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九字十 分相似,都以东流之水来表现悲愁之绵绵无尽,都以画面、时空之拓展与延伸,展现愁恨之无涯 都以净化了的感情、浓缩了的语言,负荷起超过字面含义的更丰富的思想,成为千古名句。但此句 以“恨”比作“水”,将喻体与本体同纳一句之内,“人生长恨”与“水长东”两“长”相叠,音节 上顿挫转折,奔放中更多沉郁。两句各有千秋。 这首词是李煜从自己亡国之痛中提炼出来的人生哲理,是他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的特有情感。但 由于其丰富、充实的内涵,把个人感情与自然现象熔于一起的艺术表达方式,以及对人生经历的抽 象和高度的概括,却使它远远超过了李煜自身情感的樊篱,而具有普遍的意义 《望江南·多少恨》南唐·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赏析】:这首《望江南》叙述了梦中所见和梦醒后的感受,表现了词人囚居汴京时无比孤凄的处 境极其哀痛的心情。词中没有正面描写词人当前的处境,而是通过昔日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 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处境越是凄楚悲凉。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一切的悲愤,都是来自昨夜的梦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在梦境中又重现了昔日南唐舂季游赏皇家园林的欢乐情景 车辆络绎不绝,好似滔滔流水;马儿十分娇健,宛如海上游龙。“花月正春风。”况且当时又值春风 轻拂,花好月圆的季节。 注释: ①望江南:词牌名,又名忆江南、梦江南、江南好等。原为唐代宰相李德裕在镇守浙江时,为亡姬 谢秋娘所作,名为《谢秋娘》,后因白居易用此词牌写的词中,有“江南好”及“能不忆江南”等 句,故改成了与“江南”二字有关的词牌。 ②上苑:帝王游乐的园林。这里指南唐的御花园 ③车如流水马如龙:即车水马龙。形容车马往来不停,十分繁华热闹。《后汉书·马后记》:“前过濯 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唐代诗人苏颋《夜宴安乐公主新宅》:“车如流 水马如龙,仙史高台十二重。天上初移衡汉匹,可怜歌舞夜相从。” 小结 大家都喜欢李煜后期词作,尤其是《虞美人》,因为它是“亡国的伤痛,绝命的词作” 它是作者接近绝望之时,给我们一种心灵上大苦难、大忧伤的震憾。所谓“不平则鸣”、“愤怒出诗 篇”,在此我也要说“苦难出佳作”。尼采说过:“在所有文学作品中,我尤其喜欢那些用血写出来 的文字。” 缪塞也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下课
仓皇辞庙的吗?花本无泪,此泪,当是李煜“以血书者”之泪,是他“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 彩”使然。此句虽从杜甫《曲江对雨》诗中“林花着雨胭脂湿”来,却凄凉缠绵,无迹可求,更耐 人涵咏。下面接以“相留醉”句,缱绻多情。“相留”二字,有的版本作 “留人”,究竟花自留, 花留人,抑或人留花?花自不甘凋零,落花自欲人恋,人自惜怜残英,体味词意,当皆有之。“醉” 字尤传神,写出了人花依依如痴似醉的情状。这两句,也是对风雨无情,美景难再之哀叹,所以下 文继之以疑问句式,提出了“几时重”之问。“几时重”,是盼重而又知其不可能,写出了无可奈何 的心情。末句是三字短句的紧迫急促之转折,一气呵成逼出了“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九字长叹。 在节奏上,音节顿挫,“东”字与前面的“红”、“匆”、“风”、 “重”字协韵,声情合一,韵律感 强。句式上,与前一个九字长句遥遥相应,同为连贯的二四三式九字句,一波三折,凝重而又一往 无还,如开闸之水,汹涌澎湃。章法上,与前一个九字句相类,同是前面诸句的总结。当无情的风 雨如巨大的阴影笼罩下来时,“相留醉”所表现的情意、“几时重”所流露的冀望,便只剩下滔滔一 片无尽无休的长恨了。此句气象极为阔大,与《虞美人》词结尾之“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九字十 分相似,都以东流之水来表现悲愁之绵绵无尽,都以画面、时空之拓展与延伸,展现愁恨之无涯; 都以净化了的感情、浓缩了的语言,负荷起超过字面含义的更丰富的思想,成为千古名句。但此句 以“恨”比作“水”,将喻体与本体同纳一句之内,“人生长恨”与“水长东”两“长”相叠,音节 上顿挫转折,奔放中更多沉郁。两句各有千秋。 这首词是李煜从自己亡国之痛中提炼出来的人生哲理,是他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的特有情感。但 由于其丰富、充实的内涵,把个人感情与自然现象熔于一起的艺术表达方式,以及对人生经历的抽 象和高度的概括,却使它远远超过了李煜自身情感的樊篱,而具有普遍的意义 《望江南•多少恨》 南唐•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赏析】:这首《望江南》叙述了梦中所见和梦醒后的感受,表现了词人囚居汴京时无比孤凄的处 境极其哀痛的心情。词中没有正面描写词人当前的处境,而是通过昔日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 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处境越是凄楚悲凉。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一切的悲愤,都是来自昨夜的梦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在梦境中又重现了昔日南唐春季游赏皇家园林的欢乐情景。 车辆络绎不绝,好似滔滔流水;马儿十分娇健,宛如海上游龙。“花月正春风。”况且当时又值春风 轻拂,花好月圆的季节。 注释: ①望江南:词牌名,又名忆江南、梦江南、江南好等。原为唐代宰相李德裕在镇守浙江时,为亡姬 谢秋娘所作,名为《谢秋娘》,后因白居易用此词牌写的词中,有“江南好”及“能不忆江南”等 句,故改成了与“江南”二字有关的词牌。 ②上苑:帝王游乐的园林。这里指南唐的御花园。 ③车如流水马如龙:即车水马龙。形容车马往来不停,十分繁华热闹。《后汉书•马后记》:“前过濯 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唐代诗人苏颋《夜宴安乐公主新宅》:“车如流 水马如龙,仙史高台十二重。天上初移衡汉匹,可怜歌舞夜相从。” 小结 大家都喜欢李煜后期词作,尤其是《虞美人》,因为它是“亡国的伤痛,绝命的词作” 它是作者接近绝望之时,给我们一种心灵上大苦难、大忧伤的震憾。所谓“不平则鸣”、“愤怒出诗 篇”,在此我也要说“苦难出佳作”。尼采说过:“在所有文学作品中,我尤其喜欢那些用血写出来 的文字。” 缪塞也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