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语文二单元学案 词七首(师用版) 教学用时:七课时 设计者:龚子龙 审核人:池芳 审批人: 《虞美人》 第一课时 江王圜多春 目标揭示,学法指导 旾不少鸯 学习目标:1、感受生动的语言,采用多种形式诵读。 2、能够准确地理解诗中重难点语句。 水脓應堪小蔌 教学重点:感受生动的语言,把握作者感情。 向有猶回模月 教学难点:采用多种形式诵读,深入理解作品特色。 東雙左首脞何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参与,深入领悟、大胆创造 、学生自学,教师巡导 紀多只明夜時 1、了解文常。 斜是月 (1)李(937-97,五代十国时4枪未中東 南唐国君,在位时间(961-975) 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 但雕鳳事 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人。 改欄故 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 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 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因作《虞美人》表达对故国的思念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 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李煜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 词的成就最高。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的,主要为反映宫廷生活和男 女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因亡国的深痛,对往事的追忆,富以自身感情而 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可谓“神品"。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 啼》皆成于此时。此时期的词作大都哀婉凄绝,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 表达了对“故国”、对“往事”的无限留恋。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千古词 帝 (2)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 “词”,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等。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题目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 如《词七首》中的“虞美人”即为词牌,“赤壁怀古”等为词的标题, ①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②词大多分段,“一段”一般叫“一片”,就是一遍,表示音乐已奏过一遍。音乐奏一遍又 叫一阙,所以片又叫“阕”。分两段的词,通常称上段为上片或上阕,称下段为下片或下阕。而以 分两段的居多,称双调,如《念奴娇》《鹊桥仙》《扬州慢》等,也有分三段、四段的,称三叠 四叠; ③词按字数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 调 (3)虞美人是著名词牌之一,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 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 韵转两平韵。古代词开始大体以所咏事物为题,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后即开始名为 调名即词牌。《虞美人》即是如此。 2、自读本词。鉴赏一首诗歌,要求有一个心理准备,那就是心静,唯有心静才能心净,才能真正走 入词的意境,鉴赏本首词我们按照音读、意读、美读三步来完成。 (1)音读把握节奏:“语气可于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 重庆綦江南州中学
高二上语文二单元学案 重庆綦江南州中学 1 词七首(师用版) 教学用时:七课时 设计者:龚子龙 审核人:池芳 审批人: 《虞美人》 第一课时 一、目标揭示,学法指导 学习目标: 1、感受生动的语言,采用多种形式诵读。 2、能够准确地理解诗中重难点语句。 教学重点:感受生动的语言,把握作者感情。 教学难点:采用多种形式诵读,深入理解作品特色。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参与,深入领悟、大胆创造。 二、学生自学,教师巡导 1、了解文常。 (1)李煜(937-978),五代十国时 南唐国君,在位时间(961-975), 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 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人。 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 年(961 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 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因作《虞美人》表达对故国的思念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 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李煜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 词的成就最高。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的,主要为反映宫廷生活和男 女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因亡国的深痛,对往事的追忆,富以自身感情而 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可谓“神品”。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 啼》皆成于此时。此时期的词作大都哀婉凄绝,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 表达了对“故国”、对“往事”的无限留恋。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千古词 帝”。 (2)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 “词”,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等。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题目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 如《词七首》中的“虞美人”即为词牌,“赤壁怀古”等为词的标题, ①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② 词大多分段,“一段”一般叫“一片”,就是一遍,表示音乐已奏过一遍。音乐奏一遍又 叫一阙,所以片又叫“阕”。分两段的词,通常称上段为上片或上阕,称下段为下片或下阕。而以 分两段的居多,称双调,如《念奴娇》《鹊桥仙》《扬州慢》等,也有分三段、四段的,称三叠、 四叠; ③ 词按字数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 字以内为小令,59~90 字为中调,91 字以上为长 调。 (3)虞美人是著名词牌之一,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 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 韵转两平韵。古代词开始大体以所咏事物为题,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后即开始名为 调名即词牌。《虞美人》即是如此。 2、自读本词。鉴赏一首诗歌,要求有一个心理准备,那就是心静,唯有心静才能心净,才能真正走 入词的意境,鉴赏本首词我们按照音读、意读、美读三步来完成。 (1)音读 把握节奏 :“语气可于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
高二上语文二单元学案 找出韵脚:两韵一换ao~ong~airo (2)意读提示:绝命诗,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借眼前之景,发忧思之情。 (3)美读要朗读得好,真正做到美读,要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文中那个句子可作核心?哪个 词概括了全文的感情? 三、学生展示,教师精导 1、自译本词,注意加点字的理解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译文: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地更替,如何才能了结?回首往昔,有多少往事 早已经匆匆而去。小楼晚来又春风吹拂,望着明月依旧,倾覆的故国却不堪回首,不忍再忆 起。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应该依然华丽,但亡国的宫女,美丽的容颜不再美丽,物是人非。 我自问该有多少的哀愁:正恰似那春来滚滚的长江,东流无语。 2、“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 答:“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生命已经绝 望之时,“春花秋月”是对他的一种讽刺,让他觉得厌烦,所以,“了”在情理之中。 3、“只是朱颜改”中,仅仅只有容颜在改吗? 答:生活、容颜、地位,尊严、社稷 4、分析“问君能有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体会其中的感情。 (1)“问君”“君”为谁? (2)自问问何事? (3)愁从何来?_家庭支离破碎,优越生活不再,君王宝座失落,性命朝不保夕,时光匆匆飞逝。 四、边练边清、巩固提高 1、本词的千古名句是 问君能有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对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C](不是主人变了) A.“春花秋月”指春天、秋天,用美好的时光来反衬囚居生活的痛苦 B.“小楼昨夜又东风”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明白写出的,昨夜春风起了,又是一个春天来了 另一层是写他夜中失眠,才有痛苦的抚今追昔,才能发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哀叹。 C.“雕栏玉砌”泛指旧日南唐的宫殿。“只是朱颜改”是写它们的主人都改换了,表现了作者 个人的相思之怨 D.词的上片着重抒写了囚居生活的痛苦和对故国往事的思念。下片表达了一种失落的愁苦之情。 通篇直抒胸臆,文字浅显清丽,音调和谐流畅,比喻巧妙含蓄 五、课后反思: 《雨霖铃》 第二课时 目标揭示,学法指导 学习目标: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其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能够准确地理解诗中重难点语句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诗歌的情感和艺术特色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参与,深入领悟、大胆创造 重庆綦江南州中学 2
高二上语文二单元学案 重庆綦江南州中学 2 找出韵脚:两韵一换 ao~ong~ai~ou (2)意读 提示:绝命诗,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借眼前之景,发忧思之情。 (3)美读 要朗读得好,真正做到美读,要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文中那个句子可作核心?哪个 词概括了全文的感情? 三、学生展示,教师精导 1、自译本词,注意加点字的理解。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译文: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地更替,如何才能了结?回首往昔,有多少往事 早已经匆匆而去。小楼晚来又春风吹拂,望着明月依旧,倾覆的故国却不堪回首,不忍再忆 起。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应该依然华丽,但亡国的宫女,美丽的容颜不再美丽,物是人非。 我自问该有多少的哀愁:正恰似那春来滚滚的长江,东流无语。 2、“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 答:“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生命已经绝 望之时,“春花秋月”是对他的一种讽刺,让他觉得厌烦,所以,“了”在情理之中。 3、“只是朱颜改”中,仅仅只有容颜在改吗? 答:生活、容颜、地位,尊严、社稷 4、分析“问君能有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体会其中的感情。 (1)“问君” “君”为谁? 李煜 (2)自问问何事? 愁 (3)愁从何来? 家庭支离破碎,优越生活不再,君王宝座失落,性命朝不保夕,时光匆匆飞逝。 四、边练边清、巩固提高 1、本词的千古名句是: 问君能有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对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C ](不是主人变了) A.“春花秋月”指春天、秋天,用美好的时光来反衬囚居生活的痛苦。 B.“小楼昨夜又东风”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明白写出的,昨夜春风起了,又是一个春天来了; 另一层是写他夜中失眠,才有痛苦的抚今追昔,才能发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哀叹。 C.“雕栏玉砌”泛指旧日南唐的宫殿。“只是朱颜改”是写它们的主人都改换了,表现了作者 个人的相思之怨。 D.词的上片着重抒写了囚居生活的痛苦和对故国往事的思念。下片表达了一种失落的愁苦之情。 通篇直抒胸臆,文字浅显清丽,音调和谐流畅,比喻巧妙含蓄。 五、课后反思: 《雨霖铃》 第二课时 一、目标揭示,学法指导 学习目标: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其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能够准确地理解诗中重难点语句。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诗歌的情感和艺术特色。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参与,深入领悟、大胆创造
高二上语文二单元学案 二、学生自学,教师巡导 1、了解文常。 (1)柳永,(约987年一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 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 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 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2)雨霖铃,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 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一百零三字, 仄韵。这首词选自《全宋词》,雨霖铃又作雨淋铃。这首词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 时写的,抒发了跟情人难分难舍的感情 (3)词,按照表现方法和风格的不同,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有以下区别: 其一,选材不同。婉约派多写儿女闺阁之情、羁旅行役离别之相思,而豪放派则题材广泛。 其二,表达方法不同。婉约派多用含蓄藉的方法曲折表情达意;而豪放派则以铺陈、直抒 为主,同时采用更多的方法。 其三,格律不同。婉约派严守格律;豪放派则敢于突破,不受束缚 其四,艺术风格不同。婉约派多委婉、绮丽,而豪放派以恢宏、沉郁为主 其五,代表人物不同。代表词人婉约派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则有苏轼、辛弃疾等。 2、根据注释试译本词,并注意加点字的含义用法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 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译文: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 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 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 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 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学生展示,教师精导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点明了什么? 答:这三句景物描写点明了季节(寒蝉,秋季)时间(晚)地点(长亭)事件(情人离别)。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写景还是写情? 答: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句写景,是实景还是虚景? 答:(虚景)哪个字能体现这是作者想象之景(念)承上启下,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遥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颂的名句,那它好在哪? 答:词中有画,景中含情。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 挂杨柳梢头。结合全诗旨趣来看,这首词的主题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两 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一幅深秋羁旅 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 思。这两句诗暗含旨趣,画面生动。 5、小结: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层次淸楚,语言简洁明了,铺情叙景,音韵优美。尤其是情景交融, 重庆綦江南州中学 3
高二上语文二单元学案 重庆綦江南州中学 3 二、学生自学,教师巡导 1、了解文常。 (1)柳永,(约 987 年—约 1053 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 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 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 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2)雨霖铃,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 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一百零三字, 仄韵。这首词选自《全宋词》,雨霖铃又作雨淋铃。这首词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 时写的,抒发了跟情人难分难舍的感情。 (3)词,按照表现方法和风格的不同,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有以下区别: 其一,选材不同。婉约派多写儿女闺阁之情、羁旅行役离别之相思,而豪放派则题材广泛。 其二,表达方法不同。婉约派多用含蓄藉的方法曲折表情达意;而豪放派则以铺陈、直抒 为主,同时采用更多的方法。 其三,格律不同。婉约派严守格律;豪放派则敢 于突破,不受束缚。 其四,艺术风格不同。婉约派多委婉、绮丽,而豪放派以恢宏、沉郁为主。 其五,代表人物不同。代表词人婉约派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则有苏轼、辛弃疾等。 2、根据注释试译本词,并注意加点字的含义用法。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 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 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 ......阔。 译文: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 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 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 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 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 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三、学生展示,教师精导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点明了什么? 答:这三句景物描写点明了季节(寒蝉,秋季)时间(晚)地点(长亭)事件(情人离别)。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写景还是写情? 答: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句写景,是实景还是虚景? 答:(虚景)哪个字能体现这是作者想象之景(念)承上启下,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 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颂的名句,那它好在哪? 答:词中有画,景中含情。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弯残月高 挂杨柳梢头。结合全诗旨趣来看,这首词的主题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两 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 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 思。这两句诗暗含旨趣,画面生动。 5、小结: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层次清楚,语言简洁明了,铺情叙景,音韵优美。尤其是情景交融
高二上语文二单元学案 虚实相间,其情语并非只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 切景语皆情语”。 四、边练边清、巩固提高 1、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2)题 忆江南白居易一一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望江南李煜—一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滚轻尘,忙杀看花人 (1)对这两首词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白词中的“风景旧曾谙”的“谙”,说明江南春景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亲身感受到的。 李词中“南国正芳春”的“芳”写出春天的特点。使人如见娇媚的花容,如闻馥郁的花香 C.两首词中的“绿”,都是既写水色,亦状春色,与红日、红花互相映衬,把江南春景渲染得妩媚 动人。 D.两首词都表现了对春景的赞美之情,但结尾抒情方式不同,白词用反问句直抒胸臆,李词用叙述 句间接抒情 (2)对这两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 A.白词开篇扣住“忆”字,先总提一笔,然后以“江”为中心,描写耀眼的红日,“白胜火”的江 花,“绿如蓝”的江水。 B.李词从“闲梦”起笔,先概括描写,后用白描手法勾勒春江、乐声、飞絮、轻尘和观赏群芳的“看 花人”。 C.两首词写景如画,景中含情,但写的都不是眼前实景:白词是“忆”中之景,李词是“梦”中之 景 D.两首词风味各异,白词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李词则典雅古韵。 参考答案:(1)C(写水色、未写春色)(2)D(白词没有浓郁的民歌风味) 2、对陆游《钗头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B]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舂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注:这首词相传是陆游31岁时,为怀念他的被迫离婚的前妻唐婉而作。) A.上阙第一句写追忆昔日夫妻间和谐美满生活的一个场面:妻子劝酒,共赏春色 词中的“东风”喻指陆游夫妻间和美的爱情生活。 C.“人空瘦”这一“空”字,把词人那种怜惜之情、抚慰之意、痛伤之感等等:表现无遗。 D.这首词反映了一出封建礼教压迫下的爱情悲剧,表现出了作者痛苦、怨愤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五、课后反思: 《念奴娇赤壁怀古》 第三课时 目标揭示,学法指导 蘇軾 学习目标:1、赏析该词以巧妙构思,丰富想象表现主题的写作特点 2、感受作品中流露出的豪放情怀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受作品中流露出的豪放情怀 教学难点:赏析该词以巧妙构思,丰富想象表现主题的写作特点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参与,深入领悟、大胆创造。 、学生自学,教师巡导 1、了解文常。 重庆綦江南州中学
高二上语文二单元学案 重庆綦江南州中学 4 虚实相间,其情语并非只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 一 切景语皆情语 ”。 四、边练边清、巩固提高 1、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2)题 忆江南 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望江南 李煜——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滚轻尘,忙杀看花人。 (1)对这两首词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白词中的“风景旧曾谙”的“谙”,说明江南春景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亲身感受到的。 B.李词中“南国正芳春”的“芳”写出春天的特点。使人如见娇媚的花容,如闻馥郁的花香。 C.两首词中的“绿”,都是既写水色,亦状春色,与红日、红花互相映衬,把江南春景渲染得妩媚 动人。 D.两首词都表现了对春景的赞美之情,但结尾抒情方式不同,白词用反问句直抒胸臆,李词用叙述 句间接抒情。 (2)对这两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 ] A.白词开篇扣住“忆”字,先总提一笔,然后以“江”为中心,描写耀眼的红日,“白胜火”的江 花,“绿如蓝”的江水。 B.李词从“闲梦”起笔,先概括描写,后用白描手法勾勒春江、乐声、飞絮、轻尘和观赏群芳的“看 花人”。 C.两首词写景如画,景中含情,但写的都不是眼前实景:白词是“忆”中之景,李词是“梦”中之 景。 D.两首词风味各异,白词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李词则典雅古韵。 参考答案:(1)C(写水色、未写春色)(2)D(白词没有浓郁的民歌风味) 2、对陆游《钗头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B ]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注:这首词相传是陆游 31 岁时,为怀念他的被迫离婚的前妻唐婉而作。) A.上阙第一句写追忆昔日夫妻间和谐美满生活的一个场面:妻子劝酒,共赏春色。 B.词中的“东风”喻指陆游夫妻间和美的爱情生活。 C.“人空瘦”这一“空”字,把词人那种怜惜之情、抚慰之意、痛伤之感等等;表现无遗。 D.这首词反映了一出封建礼教压迫下的爱情悲剧,表现出了作者痛苦、怨愤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五、课后反思: 《念奴娇 赤壁怀古》 第三课时 一、目标揭示,学法指导 学习目标:1、赏析该词以巧妙构思,丰富想象表现主题的写作特点。 2、感受作品中流露出的豪放情怀。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受作品中流露出的豪放情怀。 教学难点:赏析该词以巧妙构思,丰富想象表现主题的写作特点。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参与,深入领悟、大胆创造。 二、学生自学,教师巡导 1、了解文常
高二上语文二单元学案 (1)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 又字和仲,号“ 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 词人代表,与辛弃疾并 称 又与其父、其弟并称 皆为 (2)词牌知识:念奴娇,元微之【连昌宫词】:“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潜伴诸郎宿。”自注:“念奴 天宝中名倡。每岁楼下醺宴,万众喧溢,不能禁,众乐为之罢奏。明皇遣高力士大呼楼上曰:‘欲遣 念奴唱歌,邠二十五郎吹小管,遂看人能听否?‘皆悄然奉诏。〃又【开天遗事】:“念奴有色善歌,宫 妓中第一,帝尝曰:‘此女眼色媚人:‘又曰:‘念奴每执板当席,声出朝霞之上。〃词曲之名,有所昉 矣。本调异名最伙,以调都百字,故又名〔百字令)、〔百字谣)。以东坡【咏赤壁】有“大江东去 及“还酹江月”句,故又名(大江东去)、(酹江月)、(赤璧词)。更有(大江西上曲)、(壶中 天)、〔无俗念〕、〔淮甸春)、〔湘月)、〔大江乘),不暇遍考。另有念奴故事数种,无法考 证 (3)这首《念奴娇》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时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黄 州城外的赤壁(鼻)矶风景优美,是文人清赏之地。苏轼来到此地,误把此地当作三国时赤 壁旧地,有感而发,作成此篇。 2、根据注释试译本词,并注意加点字的含义用法。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 成灰烬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爵江月。 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三、学生展示,教师精导 1、齐读词的上阕,思考作者看见了哪些景物,以及作者由这些景物想到了什么? 明确:所见——大江、赤壁、乱石、惊涛、巨浪 所想——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2、上片写赤壁雄奇壮丽之景,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为英雄人物出场作铺垫,江山之胜与怀古之 情融为一体。下片“遥想”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作者描写的赤壁 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苏轼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答:雄姿英发、风流儒雅、潇洒从容、才华横溢—一正面描写。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他突 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年轻有为、少年即能建立功业的形象。更以美人衬英雄,更显周瑜潇洒的 风姿 侧面描写 重庆綦江南州中学
高二上语文二单元学案 重庆綦江南州中学 5 (1)苏轼(1037 年 1 月 8 日-1101 年 8 月 24 日),字 ,又字和仲,号“ ”, 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 、 ; 词人代表,与辛弃疾并 称 。又与其父、其弟并称 ,皆为 之一。 (2)词牌知识:念奴娇,元微之【连昌宫词】:“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潜伴诸郎宿。”自注:“念奴, 天宝中名倡。每岁楼下酺宴,万众喧溢,不能禁,众乐为之罢奏。明皇遣高力士大呼楼上曰:‘欲遣 念奴唱歌,邠二十五郎吹小管,遂看人能听否?’皆悄然奉诏。”又【开天遗事】:“念奴有色善歌,宫 妓中第一,帝尝曰:‘此女眼色媚人;’又曰:‘念奴每执板当席,声出朝霞之上。’”词曲之名,有所昉 矣。本调异名最伙,以调都百字,故又名﹝百字令﹞、﹝百字谣﹞。以东坡【咏赤壁】有“大江东去” 及“还酹江月”句,故又名﹝大江东去﹞、﹝酹江月﹞、﹝赤璧词﹞。更有﹝大江西上曲﹞、﹝壶中 天﹞、﹝无俗念﹞、﹝淮甸春﹞、﹝湘月﹞、﹝大江乘﹞,不暇遍考。 另有念奴故事数种,无法考 证。 (3)这首《念奴娇》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时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黄 州城外的赤壁(鼻)矶风景优美,是文人清赏之地。苏轼来到此地,误把此地当作三国时赤 壁旧地,有感而发,作成此篇。 2、根据注释试译本词,并注意加点字的含义用法。 大 江. .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 成灰烬。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三、学生展示,教师精导 1、齐读词的上阕, 思考作者看见了哪些景物,以及作者由这些景物想到了什么? 明确:所见—— 大江、赤壁、乱石、惊涛、巨浪 , 所想——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 2、上片写赤壁雄奇壮丽之景,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为英雄人物出场作铺垫,江山之胜与怀古之 情融为一体。下片 “遥想”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作者描写的赤壁 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苏轼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答:雄姿英发、风流儒雅、潇洒从容、才华横溢——正面描写。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他突 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年轻有为、少年即能建立功业的形象。更以美人衬英雄,更显周瑜潇洒的 风姿。——侧面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