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乐正,乐官之长。夔,人名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乐正夔[注]一足,信乎信:相信 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进:进用 C.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节:关键 D.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汲:打水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B) A.闻而审,则为福矣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B.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C.有闻而传之者曰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3.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B) ①夫传言不可以不察。 ②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 ③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④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⑤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⑥缘物之情及人之情,此圣人之所以慎也 A.①②⑤B.①③⑥ C.②④⑤D.③④⑥ 1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第二段通过齐桓公、楚庄王、吴王、智伯的故事,说明对别人的话要仔细分析,认 真核查 B.第三段与夔、丁氏、子夏有关的文字,说明不结合语言环境,不推究事理,就会造 成误解、误传 C.本文分别以生活事例、历史事实和寓言故事作为论据,夹叙夹议,深入浅出 D.文中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1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注]乐正,乐官之长。夔,人名。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乐正夔[注]一足,信乎 信:相信 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进:进用 C.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节:关键 D.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 汲:打水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B) A.闻而审,则为福矣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B.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C.有闻而传之者曰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3.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B) ①夫传言不可以不察。 ②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 ③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④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⑤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⑥缘物之情及人之情,此圣人之所以慎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1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第二段通过齐桓公、楚庄王、吴王、智伯的故事,说明对别人的话要仔细分析,认 真核查。 B.第三段与夔、丁氏、子夏有关的文字,说明不结合语言环境,不推究事理,就会造 成误解、误传。 C.本文分别以生活事例、历史事实和寓言故事作为论据,夹叙夹议,深入浅出。 D.文中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1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译文: (2)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译文 (3)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译文 答案:15(1)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 (2)所以说“夔一个人足够了”,不是“夔一只脚”(一条腿)。 (3)有读史书的人说:“晋国军队三头猪渡过黄河。” (上海卷)六.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2分) 《酌古论》序 文武之道一也,后世始歧而为二。文士专铅椠①,武夫事剑楯,彼此相笑,求以相胜 天下无事则文士胜,有事则武夫胜,各有所长,时有所用,岂二者卒不可合耶?吾以谓文非 铅椠也,必有处事之才;武非剑楯也,必有料敌之智。才智所在,一焉而已。凡后世所谓文 武者,特其名也 吾鄙人也,剑楯之事,非其所习,铅椠之业,又非所长,独好伯王大略,兵机利害 颇若有自得于心者,故能于前史间窃窥英雄之所未及,与夫既已反之,而前人未能别白者, 乃从而论著之,使得失较然②,可以观,可以法,可以戒,大则兴王,小则临敌,皆可以酌 乎此也。命之曰酌古论 (注)①铅椠:指写文章②较然:明显 22.第一段中与“文武之道一也”意思相呼应的句子是(1分) 2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古代文士和武将的成功道路只有一条。 B天下安定之时,文士发挥的作用更大 C后世的文士、武将只注重自己的名声。 D作者对于写文章和行军打仗都很擅长。 24.“可以观,可以法,可以戒”运用了修辞手法,它的表达效果是(2分) 25.作者“酌古”所要研究的材料是(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作者写作《酌古论》的用意是什么?(3分) 答案:22、(1分)才智所在,一焉而已 23、(3分)B 分,24、(2分)(运用排比的手法)强调了“酌古”在多方面的重要作用(1分,增强了 的气势(1分 25、(3分)(1)(史书中)所记载的英雄缺乏才智的事例(2)英雄具备才智但前人
译文: (2)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译文: (3)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译文: 答案:15(1)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 (2)所以说“夔一个人足够了”,不是“夔一只脚”(一条腿)。 (3)有读史书的人说:“晋国军队三头猪渡过黄河。” (上海卷)六.阅读下文,完成 22——26 题(12 分) 《酌古论》序 文武之道一也,后世始歧而为二。文士专铅椠①,武夫事剑楯,彼此相笑,求以相胜。 天下无事则文士胜,有事则武夫胜,各有所长,时有所用,岂二者卒不可合耶?吾以谓文非 铅椠也,必有处事之才;武非剑楯也,必有料敌之智。才智所在,一焉而已。凡后世所谓文 武者,特其名也。 吾鄙人也,剑楯之事,非其所习,铅椠之业,又非所长,独好伯王大略,兵机利害, 颇若有自得于心者,故能于前史间窃窥英雄之所未及,与夫既已反之,而前人未能别白者, 乃从而论著之,使得失较然②,可以观,可以法,可以戒,大则兴王,小则临敌,皆可以酌 乎此也。命之曰酌古论 (注)①铅椠:指写文章 ②较然:明显 22.第一段中与“文武之道一也”意思相呼应的句子是 (1 分) 2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 古代文士和武将的成功道路只有一条。 B 天下安定之时,文士发挥的作用更大。 C 后世的文士、武将只注重自己的名声。 D 作者对于写文章和行军打仗都很擅长。 24.“可以观,可以法,可以戒”运用了修辞手法,它的表达效果是 (2 分) 25.作者“酌古”所要研究的材料是(用自己的话回答)(3 分) (1) (2) 26.作者写作《酌古论》的用意是什么?(3 分) 答案: 22、(1 分)才智所在,一焉而已 23、(3 分)B 24、(2 分)(运用排比的手法)强调了“酌古”在多方面的重要作用(1 分),增强了论 证的气势(1 分)。 25、(3 分)(1)(史书中)所记载的英雄缺乏才智的事例 (2)英雄具备才智但前人
未能分辨的事例(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 (安徽卷)三、(分,每小题3分)q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J 古砚说 [明]许獬 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已而有 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 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 虽然,斯物而真五代、宋也,当时人亦仅以当一砚之用耳,岂知其必不毁、必至于今 而为古耶?盖至于今,而后知其为五代、宋也,不知其在五代、宋时,所宝为周、秦、汉、 魏以上物者,视此又奚如乎?而又不知其以周、秦、汉、魏以上物,示周、秦、汉、魏以上 人,其人自视又奚如? 人见世之熙熙者,沉酣于纷华绮丽之乐,奔走于权贵要津之门,褰裳濡足,被僇辱① 而不知羞。于是有一人焉,出而矫之,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以古先琴书图画、器物 玩好自娱,命之曰好古。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则庸俗人 亦从而效之。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必穷极其所无,以谄事权贵要津:权贵要津亦时出其所 有以夸士。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噫嘻!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夫既与庸俗人同好矣,而犹哓哓②然 窃好古之名,以求其自异于庸俗,不知其名则是,而其意则非。 吾之所谓好古者,学其道,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④之 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故夫古之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人 予观今世之所好,大率类是。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作古砚说。@ [注]①僇(l)辱:羞辱,侮辱。②哓(xio)哓:吵嚷。③手泽:先人或前辈的遗 墨、遗物。W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遗:赠送 B.示周、秦、汉、魏以上人示:告诉 C.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效:模仿 D.是以好之而不厌厌:满足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
未能分辨的事例(答对一点给 2 分,答对两点给 3 分) (安徽卷)三、(9 分,每小题 3 分)q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0 题。J 古砚说 [明]许獬 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已而有 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 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 虽然,斯物而真五代、宋也,当时人亦仅以当一砚之用耳,岂知其必不毁、必至于今 而为古耶?盖至于今,而后知其为五代、宋也,不知其在五代、宋时,所宝为周、秦、汉、 魏以上物者,视此又奚如乎?而又不知其以周、秦、汉、魏以上物,示周、秦、汉、魏以上 人,其人自视又奚如? 人见世之熙熙者,沉酣于纷华绮丽之乐,奔走于权贵要津之门,褰裳濡足,被僇辱① 而不知羞。于是有一人焉,出而矫之,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以古先琴书图画、器物 玩好自娱,命之曰好古。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则庸俗人 亦从而效之。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必穷极其所无,以谄事权贵要津;权贵要津亦时出其所 有以夸士。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噫嘻!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夫既与庸俗人同好矣,而犹哓哓②然 窃好古之名,以求其自异于庸俗,不知其名则是,而其意则非。 吾之所谓好古者,学其道,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④之 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故夫古之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人 也。 予观今世之所好,大率类是。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作古砚说。@~ [注]①僇(lù)辱:羞辱,侮辱。 ②哓(xiāo)哓:吵嚷。 ③手泽:先人或前辈的遗 墨、遗物。w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 遗:赠送 B.示周、秦、汉、魏以上人 示:告诉 C.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效:模仿 D.是以好之而不厌 厌:满足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B.褰裳濡足,被僇辱而不知羞。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 C.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 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z D.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Q A.作者从一方古砚起笔,围绕人们对待古物的不同态度展开议论,借题发挥,联系现实, 最后点明了写作缘由 B.文章第二自然段指出,流传到后世的古物,在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只是被当作 件普通的物品来对待的。 C.作者认为,真好古的人,搜求古物,追慕古人的道德文章;假好古的人,或附庸风 雅,或谄媚权贵以逐利求进 D.文章对当时盲目好古、仿古、造假的风气进行针砭,体现了作者直面时俗的批判精 神和卓尔不群的个性特征 四、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已而有识者日:“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毀。” 译文: 2)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 译文: 答案:8-10:BBD 11(1)(6分)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说:“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了,应该 小心的把它当作珍宝来收藏,不要使它毁坏。”(“宝藏”译为“珍藏”也算对) (2)(4分)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和庸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湖南卷)三、文言文阅读(21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9分,简答题3 分) 明主之道,如有若之应宓子也。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其观行也贤其远。故群臣士民 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 宓子贱治单父。有若见之曰:“子何矅O1也?”宓子曰:“君不知贱不肖,·使治单 父,官事急,心忧之,故矅也。”有若曰:“昔者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B.褰裳濡足,被僇辱而不知羞。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 C.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 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z D.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Q A.作者从一方古砚起笔,围绕人们对待古物的不同态度展开议论,借题发挥,联系现实, 最后点明了写作缘由。 B.文章第二自然段指出,流传到后世的古物,在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只是被当作一 件普通的物品来对待的。 C.作者认为,真好古的人,搜求古物,追慕古人的道德文章;假好古的人,或附庸风 雅,或谄媚权贵以逐利求进。 D.文章对当时盲目好古、仿古、造假的风气进行针砭,体现了作者直面时俗的批判精 神和卓尔不群的个性特征。 四、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已而有识者日:“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 译文: (2)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 译文: 答案:8-10:BBD 11 (1)(6 分) 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说:“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了,应该 小心的把它当作珍宝来收藏,不要使它毁坏。”(“宝藏”译为“珍藏”也算对) (2)(4 分)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和庸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湖南卷)三、文言文阅读(21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翻译题 9 分,简答题 3 分) 明主之道,如有若之应宓子也。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其观行也贤其远。故群臣士民 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 宓子贱治单父。有若见之曰:“子何臞○1 也?”宓子曰:“君不知贱不肖,•使治单 父,官事急,心忧之,故臞也。”有若曰:“昔者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
今以单父之细也,治之而忧,治天下将奈何乎?故有术而御之,·身坐于庙堂之上,有处女 子之色,无害于治:无术而御之,身虽瘁矅,犹未有益。” 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曰:“昔秦 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 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桂椒之椟,缀以 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 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 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 故其言多不辩。” 宋王与齐仇也,筑武宫。讴癸倡,行者止观,筑者不倦。王闻,·召而赐之。对曰:“臣 师射稽之讴又贤于癸。”王召射稽使之讴,行者不止,筑者知倦。·王曰:“行者不止,筑 者知倦,其讴不胜如癸美,何也?”对曰:“王试度其功。”癸四板,射稽八板:擿其坚 癸五寸,射稽二寸。 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 可以致功也 节选自陈其猷《韩非子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657-671页,略有改 注:①矅:同“癯”。②板:筑墙的夹板,此处用作计量单位。③擿:此处指用尖锐 之物插入墙中以检测墙的坚实度。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害:妨害 B.其身体则可体:实践 C.讴癸倡,行者止观倡:倡导 D.王试度其功度:衡量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B.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C.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臣师射稽之讴又贤于癸故燕王欲结于君 12.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在本文中阐述了“明主之道”,他指出,作为“明主”。一个重要的方面是 治国有“术”,而不在于事必躬亲 B.在作者看来,“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以及“人主之听言也美其 辩”都是治国有“术”的表现
今以单父之细也,治之而忧,治天下将奈何乎?故有术而御之,•身坐于庙堂之上,有处女 子之色,无害于治;无术而御之,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曰:“昔秦 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 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桂椒之椟,缀以 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 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 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 故其言多不辩。” 宋王与齐仇也,筑武宫。讴癸倡,行者止观,筑者不倦。王闻,•召而赐之。对曰:“臣 师射稽之讴又贤于癸。”王召射稽使之讴,行者不止,筑者知倦。•王曰:“行者不止,筑 者知倦,其讴不胜如癸美,何也?”对曰:“王试度其功。”癸四板,射稽八板;擿其坚, 癸五寸,射稽二寸。 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 可以致功也。 (节选自陈其猷《韩非子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657-671 页,略有改 动) 注:①臞:同“癯”。②板:筑墙的夹板,此处用作计量单位。③擿:此处指用尖锐 之物插入墙中以检测墙的坚实度。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害:妨害 B.其身体则可 体:实践 C.讴癸倡,行者止观 倡:倡导 D.王试度其功 度:衡量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B.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 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C.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臣师射稽之讴又贤于癸 故燕王欲结于君 12.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在本文中阐述了“明主之道”,他指出,作为“明主”。一个重要的方面是 治国有“术”,而不在于事必躬亲。 B.在作者看来,“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以及“人主之听言也美其 辩”都是治国有“术”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