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韩非子认为,君主“听言观行”,应注重其“功”“用”,而不应被事物的种种表 象迷惑,去追求不切实用的东西。 D.文中作者连用三个有关进言的事例说理,进言者有若的论“治”、田鸠的谈“文” 和讴癸的说“讴”都极为生动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身虽瘁耀,犹未有益 译文: (2)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译文 (3)知其入而已己疾也 译文 14.原文说“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此”指什么?请联系上下文作答 (3分) 答 答案:10-12:CAB 13.(1)自己即使憔悴、清瘦,还是没有益处。(2)使七十个穿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 (3)知道它(良药)喝进去就能使自己的病治好。14.指墨子“若辩其辞” (江西卷)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催科①[明江盈科 为令之难,难于催科。催科与抚字②,往往相妨,不能相济。阳城③以拙蒙赏,盖由 古昔为然,今非其时矣! 国家之需赋也,如枵腹④待食:穷民之输将也,如挖脑出髓。为有司者,前迫于督促, 后慑于黜罚,心计曰:“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 是故号令不完,追呼继之矣;追呼不完,槌楚继之矣;槌楚不完,而囹圄、而桎梏。民于是 有称贷耳:称贷不得,有卖新丝、粜新谷耳;丝尽谷竭,有鬻产耳;又其甚,有鬻妻、鬻子 女耳。如是而后赋可完,赋完而民之死者十七八矣 呜呼,竭泽而渔,明年无鱼,可不痛哉!或有尤之者,则应日:“吾但使国家无逋赋,吾 职尽矣:不能复念尔民也。”余求其比拟,类驼医然。 昔有医人,自媒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 如矢。”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脚 曬⑤焉。驼者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呜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哪管人死!” 呜呼!世之为令,但管钱粮完,不管百姓死,何以异于此医也哉!夫医而至于死人,不如 听其驼焉之为愈也:令而至于死百姓,不如使赋不尽完之为愈也。虽然,非仗明君躬节损之
C.韩非子认为,君主“听言观行”,应注重其“功”“用”,而不应被事物的种种表 象迷惑,去追求不切实用的东西。 D.文中作者连用三个有关进言的事例说理,进言者有若的论“治”、田鸠的谈“文” 和讴癸的说“讴”都极为生动。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每小题 3 分) (1)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译文: (2)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译文: (3)知其入而已己疾也。 译文: 14.原文说“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此”指什么?请联系上下文作答。 (3 分) 答: 答案:10-12:CAB 13.(1)自己即使憔悴、清瘦,还是没有益处。(2)使七十个穿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 (3)知道它(良药)喝进去就能使自己的病治好。14. 指墨子“若辩其辞”。 (江西卷)三、(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催 科① [明]江盈科 为令之难,难于催科。催科与抚字②,往往相妨,不能相济。阳城③以拙蒙赏,盖由 古昔为然,今非其时矣! 国家之需赋也,如枵腹④待食;穷民之输将也,如挖脑出髓。为有司者,前迫于督促, 后慑于黜罚,心计曰:“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 是故号令不完,追呼继之矣;追呼不完,槌楚继之矣;槌楚不完,而囹圄、而桎梏。民于是 有称贷耳;称贷不得,有卖新丝、粜新谷耳;丝尽谷竭,有鬻产耳;又其甚,有鬻妻、鬻子 女耳。如是而后赋可完,赋完而民之死者十七八矣! 呜呼,竭泽而渔,明年无鱼,可不痛哉!或有尤之者,则应日:“吾但使国家无逋赋,吾 职尽矣:不能复念尓民也。”余求其比拟,类驼医然。 昔有医人,自媒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 如矢。”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脚 躧⑤焉。驼者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呜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哪管人死!” 呜呼!世之为令,但管钱粮完,不管百姓死,何以异于此医也哉!夫医而至于死人,不如 听其驼焉之为愈也;令而至于死百姓,不如使赋不尽完之为愈也。虽然,非仗明君躬节损之
政,下宽恤之诏,即欲有司不为驼医,不杀人,可得哉?噫!居今之世,无论前代,即求如 二祖时,比岁蠲⑥,比岁免,亦杳然有今古之隔矣 (选自《雪涛阁集》卷十四) 【注】①催科:催办缴纳赋税。②抚字:安抚体恤。③阳城:人名,唐代清官。④枵 (xiao)腹:空腹。⑤躍(xi):踩,踏。⑥蠲(jan):减少。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催科与抚字,往往相妨,不能相济济:补益 B.如是而后赋可完完:结束。 C.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延:请 D.比岁蠲,比岁免比岁:连年 答案:B.缴纳(赋税)。我们今天还会使用“完税”一词。A.从成语“无济于事” 可以推导“济”有补益、帮助之意,带入原文理解能通。C.“延”解释为“延请”,出现在 《桃花源记》“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D.比:连续,接连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槌楚不完,而囹圄、而桎梏 阳城以拙蒙赏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计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国家之需赋也,如枵腹待食 为有司者,前迫于督促,后慑于黜罚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答案:D.于,被。A.而,前一句表假设,译为如果:后一句表转折关系,译为 “但是”,“却”。后一句与2005年高考广东卷10小题D第二句一样。B.以,前一句为 介词,因为:后一句为介词,把。C.之,前一句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句为定 语后置的标志。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催科”危害的一组是 ①为令之难,难于催科②竭泽而渔,明年无鱼 ③穷民之输将也,如挖脑出髓④令而至于死百姓,不如使赋不尽完之为愈也 ⑤盖由古昔为然,今非其时矣⑥又其甚,有鬻妻、鬻子女耳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 答案:C.理由见参考译文。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驼医”治死驼者的故事作比,指出了官吏不择手段催缴赋税的危害,表达 了作者对饱受催科之苦的百姓的深切同情
政,下宽恤之诏,即欲有司不为驼医,不杀人,可得哉?噫!居今之世,无论前代,即求如 二祖时,比岁蠲⑥,比岁免,亦杳然有今古之隔矣。 (选自《雪涛阁集》卷十四) 【注】①催科:催办缴纳赋税。②抚字:安抚体恤。③阳城:人名,唐代清官。④枵 (xiāo)腹:空腹。⑤躧(xǐ):踩,踏。⑥蠲(juān):减少。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催科与抚字,往往相妨,不能相济 济:补益。 B.如是而后赋可完 完:结束。 C.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 延:请。 D.比岁蠲,比岁免 比岁:连年。 答案:B.缴纳(赋税)。我们今天还会使用“完税”一词。 A.从成语“无济于事” 可以推导“济”有补益、帮助之意,带入原文理解能通。C.“延”解释为“延请”,出现在 《桃花源记》“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D.比:连续,接连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槌楚不完,而囹圄、而桎梏 阳城以拙蒙赏 A. B.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计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国家之需赋也,如枵腹待食 为有司者,前迫于督促,后慑于黜罚 C. D.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答案:D.于,被。 A.而,前一句表假设,译为如果;后一句表转折关系,译为 “但是”,“却”。后一句与 2005 年高考广东卷 10 小题 D 第二句一样。B.以,前一句为 介词,因为;后一句为介词,把。C.之,前一句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句为定 语后置的标志。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催科”危害的一组是 ①为令之难,难于催科 ②竭泽而渔,明年无鱼 ③穷民之输将也,如挖脑出髓 ④令而至于死百姓,不如使赋不尽完之为愈也 ⑤盖由古昔为然,今非其时矣 ⑥又其甚,有鬻妻、鬻子女耳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答案:C.理由见参考译文。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驼医”治死驼者的故事作比,指出了官吏不择手段催缴赋税的危害,表达 了作者对饱受催科之苦的百姓的深切同情
B.驼者之子把治死其父的“驼医”告到了官府,“驼医”辩白说,自己的职业是治疗 驼背,只负责使驼背变直,哪管病人的死活 C.负责催科的官吏,不顾百姓的死活,采用刑杖相加、牢狱关押等手段催缴赋税,是 出于私心,欲求自保 D.作者把当时的催科与前代、二祖时相比照,认为催科过于严厉而致百姓于死地,其 主要责任在于朝廷,表达了对最高统治者的讽谏之意。 答案:B.驼背者的儿子,要到官府控告驼背的医生,而不是“告到了官府”。 参考译文: 当县令的困难,莫过于向老百姓催税。催税和爱惜长养百姓,往往互相妨碍,不能够 互相帮助。唐代的阳城因为拙钝而受到奖赏,不需贡税给朝廷,这仍然是古代才做得到的啊! 可惜如今却没有这样的时机! 国家需要赋税,就像空肚子的人需要食物一樣;而穷苦百姓的缴纳赋税,就像是要挖他 的脑、要抽他的髓一样。那些当官吏的人,前面迫于主管的督促,后面害怕被降职的处罚 內心自我衡量,说:“与其去得罪能够让我升官、能够让我贬官的君王,倒不如去忍受那些 对我无可奈何之老百姓的怨恨吧!”所以发号施令出去,百姓还不缴纳赋税,接着就是追赶、 呼叫他們了。鞭打、刑罚下去,百姓还不缴纳赋税,接着就是把他们逮捕、囚禁了。老百姓 于是就只好去借贷了;如果借贷不到钱,就只有出卖新丝、出卖新谷了:新丝新谷都卖光, 就只有典卖家产了;又甚至连家产都卖光了,就只好卖妻、卖子女了。到了这个样子,然后 赋税都可以缴纳了,赋税缴纳了而老百姓也死了十分之七、十分之八了啊! 唉!弄光湖水来抓鱼,明年就没鱼可抓了,能不让人觉得痛心啊!偶尔有责备他的人, 他就回答说:“我只要让国家没有人拖欠赋税,我的职责就算尽到了,我根本没办法再想到 你们这老百姓啊!”我试着用比喻来说说这些人,大概类似“驼医”吧! 从前有个医生,他自我宣传說会医驼背,说:“驼背的像弓一样的人,驼背的像虾 样的人,驼背的像曲环一样的人,请我去医,我保证早上医,晚上直的像箭一样。”结果有 个人信以为真,请他治疗他的驼背,医生拿了两片木板,一片放在地下,叫驼背的人躺在 上面,再拿一片木板,压在他的身上,立刻跳到他身上跳一跳,驼背的人立刻变直,但也立 刻死了。驼背者的儿子,要到官府控告驼背的医生,但驼医我却说我的职业是医驼背的人 哪管他是否死亡 唉!世上那些当县令的人,只管钱粮租税有没有缴纳,根本不管老百姓死活,和那个 驼医有什么不一样?虽然这个样子,还是是要仰赖严格的君王,亲自实践节俭的政策,发布 宽容体恤老百姓的诏令,如果不这么做,却立刻想要官吏不去当驼医,做的到吗?咳!处在 今天的世道,不用说同前代相比,就同英宗、孝宗二祖时期,一年比一年减少 比一年 减免比,也令人觉得有今古之巨大差别啊! 四、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B.驼者之子把治死其父的“驼医”告到了官府,“驼医”辩白说,自己的职业是治疗 驼背,只负责使驼背变直,哪管病人的死活。 C.负责催科的官吏,不顾百姓的死活,采用刑杖相加、牢狱关押等手段催缴赋税,是 出于私心,欲求自保。 D.作者把当时的催科与前代、二祖时相比照,认为催科过于严厉而致百姓于死地,其 主要责任在于朝廷,表达了对最高统治者的讽谏之意。 答案:B.驼背者的儿子,要到官府控告驼背的医生,而不是“告到了官府”。 参考译文: 当县令的困难,莫过于向老百姓催税。催税和爱惜长养百姓,往往互相妨碍,不能够 互相帮助。唐代的阳城因为拙钝而受到奖赏,不需贡税给朝廷,这仍然是古代才做得到的啊! 可惜如今却没有这样的时机! 国家需要赋税,就像空肚子的人需要食物一樣;而穷苦百姓的缴纳赋税,就像是要挖他 的脑、要抽他的髓一样。那些当官吏的人,前面迫于主管的督促,后面害怕被降职的处罚, 內心自我衡量,说:“与其去得罪能够让我升官、能够让我贬官的君王,倒不如去忍受那些 对我无可奈何之老百姓的怨恨吧!”所以发号施令出去,百姓还不缴纳赋税,接着就是追赶、 呼叫他們了。鞭打、刑罚下去,百姓还不缴纳赋税,接着就是把他们逮捕、囚禁了。老百姓 于是就只好去借贷了;如果借贷不到钱,就只有出卖新丝、出卖新谷了;新丝新谷都卖光, 就只有典卖家产了;又甚至连家产都卖光了,就只好卖妻、卖子女了。到了这个样子,然后 赋税都可以缴纳了,赋税缴纳了而老百姓也死了十分之七、十分之八了啊! 唉!弄光湖水来抓鱼,明年就没鱼可抓了,能不让人觉得痛心啊!偶尔有责备他的人, 他就回答说:“我只要让国家没有人拖欠赋税,我的职责就算尽到了,我根本没办法再想到 你们这老百姓啊!”我试着用比喻来说说这些人,大概类似“驼医”吧! 从前有个医生,他自我宣传說会医驼背,说:“驼背的像弓一样的人,驼背的像虾一 样的人,驼背的像曲环一样的人,请我去医,我保证早上医,晚上直的像箭一样。”结果有 一个人信以为真,请他治疗他的驼背,医生拿了两片木板,一片放在地下,叫驼背的人躺在 上面,再拿一片木板,压在他的身上,立刻跳到他身上跳一跳,驼背的人立刻变直,但也立 刻死了。驼背者的儿子,要到官府控告驼背的医生,但驼医我却说我的职业是医驼背的人, 哪管他是否死亡。 唉!世上那些当县令的人,只管钱粮租税有没有缴纳,根本不管老百姓死活,和那个 驼医有什么不一样?虽然这个样子,还是是要仰赖严格的君王,亲自实践节俭的政策,发布 宽容体恤老百姓的诏令,如果不这么做,却立刻想要官吏不去当驼医,做的到吗?咳!处在 今天的世道,不用说同前代相比,就同英宗、孝宗二祖时期,一年比一年减少,一年比一年 减免比,也令人觉得有今古之巨大差别啊! 四、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3分) 译文:与其从能够提升我、能够罢免我的君王(那里)获罪,不如在不能把我怎么样 的百姓(那里)忍受怨恨。 (2)吾但使国家无逋赋,吾职尽矣,不能复念尔民也。(3分) 译文:我只要使国家没有(人)拖欠赋税,我的职责就尽到了,不能再考虑你们百姓 (3)非仗明君躬节损之政,下宽恤之诏,即欲有司不为驼医,不杀人,可得哉?(4分) 译文:不倚仗贤明君主亲身(实行)节省减少(开支)的政治举措,颁布宽大体恤(百 姓)的诏令,即使想要官吏不做“驼医”,不杀人,可能做到吗? (浙江卷)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王定国①诗集叙(宋)苏轼 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以余观之,是 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 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若夫发于情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 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 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 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 恩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 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 又念昔日定国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 工也。一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余亦置酒黄楼上以待 之,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 今余老,不复作诗,又以病止酒,闭门不出。门外数步即大江,经月不至江上,耗焉 真一老农夫也。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所至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今而后, 余之所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 【注]①王定国:北宋文人,名巩,工诗。受苏轼“鸟台诗案”的株连,被贬岭南。② 牦牦:昏乱,糊涂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忝其父祖耳忝:羞辱,有愧于。 B自恨期人之浅也期:看待。 C畏其敏畏:担忧 D饮酒不衰衰:减退
(1)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3 分) 译文:与其从能够提升我、能够罢免我的君王(那里)获罪,不如在不能把我怎么样 的百姓(那里)忍受怨恨。 (2)吾但使国家无逋赋,吾职尽矣,不能复念尔民也。(3 分) 译文: 我只要使国家没有(人)拖欠赋税,我的职责就尽到了,不能再考虑你们百姓 了。 (3)非仗明君躬节损之政,下宽恤之诏,即欲有司不为驼医,不杀人,可得哉?(4 分) 译文: 不倚仗贤明君主亲身(实行)节省减少(开支)的政治举措,颁布宽大体恤(百 姓)的诏令,即使想要官吏不做“驼医”,不杀人,可能做到吗? (浙江卷)三、(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1 一 14 题。 王定国①诗集叙 (宋)苏轼 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以余观之,是 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 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若夫发于情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 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 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 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 恩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 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 又念昔日定国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 工也。一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余亦置酒黄楼上以待 之,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 今余老,不复作诗,又以病止酒,闭门不出。门外数步即大江,经月不至江上,眊眊焉 真一老农夫也。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所至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今而后, 余之所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 【注]①王定国:北宋文人,名巩,工诗。受苏轼“鸟台诗案”的株连,被贬岭南。② 眊眊:昏乱,糊涂。 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忝其父祖耳 忝:羞辱,有愧于。 B 自恨期人之浅也 期:看待。 C 畏其敏 畏:担忧。 D 饮酒不衰 衰:减退
[答案]C [解析][“畏”,敬畏,敬服。]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然后变风发乎情B.定国且不我怨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臣死且不避 C.又以病止酒D.牦焉真一老农夫也 梅以曲为美置杯焉则胶 [答案]B [解析][B项中“且”均为连词,尚且。A项第一句中的“乎”为介词,相当于“于”; 第二句中的“乎”为介词,“比”。C项第一句中“以”为介词,“因为”:第二句中“以” 为介词,“把”。D项第一句中“焉”为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第二句中“焉” 为兼词,“于此”。] 13以下几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定国豁达或洒脱的一组是 ①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 ②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 ③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 ④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 ⑤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 ⑥所至翱翔徜样,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 A①③⑤B①②④c③④⑥D②⑤⑥ [答案]D [解析][①句指“先王之泽”;③句“恐死”,显然不是“豁达或洒脱”;④句是苏轼的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引用司马迁对《国风》《小雅》的评论,指出其局限,意在肯定王定国诗作 继承了《诗经》、杜诗以来一脉相承的“发于性止于忠孝”的传统 B作者在评论王定国诗歌时,称赞他的“清平丰融”之作,认为有“治世之音”;对 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略有微词,“废卷而叹”。 ℃本文善用对比,突出了王定国的心志气度。如他的贬谪遭际与其忠君情怀对比 “我”对他的揣测与其宽阔胸怀对比。 D本文先议后叙,叙事中夹有描写,议论时饱含情感,从而避免了叙事冗沓、说理枯 燥之弊:辞简义丰,文气流转,文情酣畅。 [答案]B [解析][“幽忧愤叹之作”是王定国诗歌的一部分作品,苏轼并无微词:“废卷而叹
[答案]C [解析][“畏”,敬畏,敬服。]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然后变风发乎情 B.定国且不我怨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臣死且不避 C.又以病止酒 D.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 梅以曲为美 置杯焉则胶 [答案]B [解析][B 项中“且”均为连词,尚且。A 项第一句中的“乎”为介词,相当于“于”; 第二句中的“乎”为介词,“比”。C 项第一句中“以”为介词,“因为”;第二句中“以” 为介词,“把”。D 项第一句中“焉”为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第二句中“焉” 为兼词,“于此”。] 13 以下几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定国豁达或洒脱的一组是 ①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 ②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 ③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 ④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 ⑤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 ⑥所至翱翔徜样,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③④⑥ D ②⑤⑥ [答案]D [解析][①句指“先王之泽”;③句“恐死”,显然不是“豁达或洒脱”;④句是苏轼的 心理。]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开篇引用司马迁对《国风》《小雅》的评论,指出其局限,意在肯定王定国诗作 继承了《诗经》、杜诗以来一脉相承的“发于性止于忠孝”的传统。 B 作者在评论王定国诗歌时,称赞他的“清平丰融”之作,认为有“治世之音”;对 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略有微词,“废卷而叹”。 c 本文善用对比,突出了王定国的心志气度。如他的贬谪遭际与其忠君情怀对比, “我”对他的揣测与其宽阔胸怀对比。 D 本文先议后叙,叙事中夹有描写,议论时饱含情感,从而避免了叙事冗沓、说理枯 燥之弊;辞简义丰,文气流转,文情酣畅。 [答案] B [解析] [“幽忧愤叹之作”是王定国诗歌的一部分作品,苏轼并无微词;“废卷而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