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赞扬了许由、务光的高尚气节,赞美了叔齐、伯夷互让王位的行为,并含蓄地 批评了吴太伯、伯夷这类人的消极避世行为。 B.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后,向东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认为武王“父死不葬 以臣弑君”是不“孝”不“仁”的,因此不吃周粮而饿死 C.伯夷、叔齐及好学的颜回早早去世,而残暴横行、滥杀无辜的盗跖这类人往往寿终 正寝,这使作者颇感困惑,因而质疑天道的公正性 D.作者认为因为世俗混浊不堪,清高的人才会显现出来,并不是因为重视富贵就能成 为世俗之人,轻视富贵就能成为清高之人 9.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一—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 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之。一一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 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注]①桀:夏桀,暴君。 (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2分) 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4分) ②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4分) (福建卷) 【答案】 5.B 【解析】宗:归顺,遵奉, 【解析】A均为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到:比得上。C再说;尚且。D指示代词 那个;表反问语气 7.C 【解析】①是说伯夷、叔齐不记仇;③是说伯夷、叔齐以西伯昌为贤,准备投往;④是 说伯夷、叔齐进谏:这些都不能体现他们的“淡泊名利,坚持操守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赞扬了许由、务光的高尚气节,赞美了叔齐、伯夷互让王位的行为,并含蓄地 批评了吴太伯、伯夷这类人的消极避世行为。 B.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后,向东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认为武王“父死不葬”、 “以臣弑君”是不“孝”不“仁”的,因此不吃周粮而饿死。 C.伯夷、叔齐及好学的颜回早早去世,而残暴横行、滥杀无辜的盗跖这类人往往寿终 正寝,这使作者颇感困惑,因而质疑天道的公正性。 D.作者认为因为世俗混浊不堪,清高的人才会显现出来,并不是因为重视富贵就能成 为世俗之人,轻视富贵就能成为清高之人。 9.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 分)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 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①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之。’——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 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注]①桀:夏桀,暴君。 ⑴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2 分) 由 今 之 道 无 变今 之 俗 虽 与 之 天 下 不 能 一 朝 居 也 ⑵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① 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4 分) ② 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4 分) (福建卷) 【答案】 5. B 【解析】宗:归顺,遵奉。 6. A 【解析】A 均为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 到;比得上。C 再说;尚且。D 指示代词, 那个;表反问语气 7. C 【解析】①是说伯夷、叔齐不记仇;③是说伯夷、叔齐以西伯昌为贤,准备投往;④是 说伯夷、叔齐进谏;这些都不能体现他们的“淡泊名利,坚持操守
8.A 【解析】“含蓄地批判吴太伯、伯夷这类人的消极避世行为”错误。作者对他们是赞扬 的态度。 [译文] 太史公说:我登上箕山,说是山上可能有许由的坟墓。孔子依次论列古代的仁人、圣人 贤人,如吴太伯、伯夷这些人,都非常详细。我认为所听到的许由、务光的德行是最高尚的 但是经书里连一点大略的文字记载也见不到,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以往的仇恨,因而怨恨也就少了。”“他们追求仁德,就得 到了仁德,又有什么怨恨呢?”我对伯夷的意志深表同情,看到他们未被经书载录的遗诗, 又感到很诧异。他们的传记上说: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了,叔齐要把君 位让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逃走了 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 去投奔他呢!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并把他的 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向东方进兵去讨伐殷纣。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说:“父亲 死了不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身边 的随从人员要杀掉他们。太公吕尚说:“这是有节义的人啊。”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等到 武王平定了商纣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 坚持仁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采摘野菜充饥。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作 了一首歌,那歌辞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薇菜。以暴臣换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 是错误。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唉呀,只有死啊,命 运是这样的不济!”于是饿死在首阳山。 从这首诗看来,他们是怨恨还是不怨恨呢? 有人说:“天道是没有偏私的,总是经常帮助好人。”像伯夷、叔齐应该说是好人呢, 还是不该说是好人呢?他们如此地积累仁德,保持高洁的品行,却终于饿死!再说,孔子七 十名贤明的学生里,只有颜渊被推重为好学,然而颜渊总是穷困缠身,连粗劣的食物都吃不 饱,终于过早地死去了。天道对好人的报偿这种说法,到底是怎样的呢?盗跖成天杀无辜的 人,烤人的心肝当肉吃,凶残放纵,聚集党徒几千人在天下横行,竟然长寿而终。这是遵循 的什么道德呢?这是极大而又显著的事啊。至于说到近代,那些不走正路、专门违法犯禁的 人,却能终生安逸享乐,过着富裕优厚的生活,世世代代都不断绝。而有的人,选好地方才 肯迈步,适宜的机会才肯说话,走路只走大路,从不经由小路,不是公正的事决不发愤去做 像这样小心审慎而遭祸灾的人,数都数不过来。我深感困惑不解。倘若有所谓天道,那么这 是天道呢,不是天道呢?
8. A 【解析】“含蓄地批判吴太伯、伯夷这类人的消极避世行为”错误。作者对他们是赞扬 的态度。 [译文] 太史公说:我登上箕山,说是山上可能有许由的坟墓。孔子依次论列古代的仁人、圣人、 贤人,如吴太伯、伯夷这些人,都非常详细。我认为所听到的许由、务光的德行是最高尚的, 但是经书里连一点大略的文字记载也见不到,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以往的仇恨,因而怨恨也就少了。”“他们追求仁德,就得 到了仁德,又有什么怨恨呢?”我对伯夷的意志深表同情,看到他们未被经书载录的遗诗, 又感到很诧异。他们的传记上说: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了,叔齐要把君 位让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逃走了。 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 去投奔他呢!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并把他的 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向东方进兵去讨伐殷纣。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说:“父亲 死了不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身边 的随从人员要杀掉他们。太公吕尚说:“这是有节义的人啊。”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等到 武王平定了商纣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 坚持仁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采摘野菜充饥。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作 了一首歌,那歌辞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薇菜。以暴臣换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 是错误。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唉呀,只有死啊,命 运是这样的不济!”于是饿死在首阳山。 从这首诗看来,他们是怨恨还是不怨恨呢? 有人说:“天道是没有偏私的,总是经常帮助好人。”像伯夷、叔齐应该说是好人呢, 还是不该说是好人呢?他们如此地积累仁德,保持高洁的品行,却终于饿死!再说,孔子七 十名贤明的学生里,只有颜渊被推重为好学,然而颜渊总是穷困缠身,连粗劣的食物都吃不 饱,终于过早地死去了。天道对好人的报偿这种说法,到底是怎样的呢?盗跖成天杀无辜的 人,烤人的心肝当肉吃,凶残放纵,聚集党徒几千人在天下横行,竟然长寿而终。这是遵循 的什么道德呢?这是极大而又显著的事啊。至于说到近代,那些不走正路、专门违法犯禁的 人,却能终生安逸享乐,过着富裕优厚的生活,世世代代都不断绝。而有的人,选好地方才 肯迈步,适宜的机会才肯说话,走路只走大路,从不经由小路,不是公正的事决不发愤去做, 像这样小心审慎而遭祸灾的人,数都数不过来。我深感困惑不解。倘若有所谓天道,那么这 是天道呢,不是天道呢?
孔子说:“思想志向不一致的人,不能在一起商量谋划。”也只有各人按着自己的意志 行事了。所以他说:“假如富贵是可以寻求得到的话,即使作个卑贱的赶车人,我也愿去做 假如寻求不到,那还是依照自己的爱好去做。”“到了严寒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 的。”整个社会混乱污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会显露出来。这难道不是因为有的人把富 贵安乐看得那么重,才显得另一些人把富贵安乐看得那么轻吗? 【答案】 1)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2)①现在侍奉国君的人说:“我能替国君开辟疆土,充实府库。” ②君王不向往王道,不追求仁政,(侍奉国君的人)却谋求使国君富有,这是让像夏桀 样的暴君富有啊。 [译文] 孟子说:“如今服事国君的人都说:‘我能为国君开拓土地,充实府库。’如今所说的好臣 子,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法让他富有,这 等于是去让夏桀富有。又说:‘我能够替国君邀约盟国,每战一定胜利。’如令所说的好臣 子,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法让他武力强大 这等于是去帮助夏桀从当今这样的道路走下去,不改变当今的风俗习气,即便把整个天下给 他,也是一天都坐不稳的” 2007 (北京卷)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 题。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 义。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 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 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 夫刻肌肤,饞①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圣王在上,明好 恶以示之,经诽誉以导之,亲贤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无被创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显 之名,民孰不从? 古者法设而不犯,刑措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维时,庶绩咸熙③,礼义修而任贤德 也。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未,以重制轻,则上唱而氏和,上动而下随 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仁义。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元之而不靡 今使患教知,使不肖临③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强也。故圣主举 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失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 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豁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
孔子说:“思想志向不一致的人,不能在一起商量谋划。”也只有各人按着自己的意志 行事了。所以他说:“假如富贵是可以寻求得到的话,即使作个卑贱的赶车人,我也愿去做; 假如寻求不到,那还是依照自己的爱好去做。”“到了严寒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 的。”整个社会混乱污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会显露出来。这难道不是因为有的人把富 贵安乐看得那么重,才显得另一些人把富贵安乐看得那么轻吗? 【答案】 ⑴ 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⑵ ①现在侍奉国君的人说:“我能替国君开辟疆土,充实府库。” ②君王不向往王道,不追求仁政,(侍奉国君的人)却谋求使国君富有,这是让像夏桀 一样的暴君富有啊。 [译文] 孟子说:“如今服事国君的人都说:‘我能为国君开拓土地,充实府库。’如今所说的好臣 子,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法让他富有,这 等于是去让夏桀富有。又说:‘我能够替国君邀约盟国,每战一定胜利。’如令所说的好臣 子,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法让他武力强大, 这等于是去帮助夏桀从当今这样的道路走下去,不改变当今的风俗习气,即便把整个天下给 他,也是一天都坐不稳的” 2007 (北京卷)二、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6-10 题。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 义。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 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 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 夫刻肌肤,鑱①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圣王在上,明好 恶以示之,经诽誉以导之,亲贤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无被创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显 之名,民孰不从? 古者法设而不犯,刑措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维时,庶绩咸熙③,礼义修而任贤德 也。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未,以重制轻,则上唱而氏和,上动而下随, 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仁义。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元之而不靡。 今使患教知,使不肖临③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强也。故圣主举 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失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 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豁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
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 (取材于《淮南子·泰族训》) 注释 ①饞(chan):刺、刻。②熙:光明、兴盛。③临:统管、治理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法弗能正也正:正确 B.死不还踵踵:脚后跟(还踵,指后退) C.上唱而民和唱:倡导 D.察其党与察:仔细看.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C) 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 碧水东流至此回若风之摇草木 百工维时,庶绩咸熙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 8.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B) A.非崇善废丑,(则)不向礼义 B.无法不可以为治也,(故)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 C.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此)教之所成也 D.非可刑而不刑(之)也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的一组是(C) ①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 ②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 ③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 ④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礼义修而任贤德也 ⑤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 ⑥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 A.①③⑤B.①②⑤ C.②④⑥D.③④⑥ 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D) A.礼义教化是国之大事,百姓知礼义国家才能兴盛。 B.小大之材各得其宜,才能一心同归,政通人和 C.昏庸的君主只会任用那些对自己唯命是从的人 D.治国离不开严刑峻法,否则就会人心涣散,乱象丛生
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 (取材于《淮南子•泰族训》) 注释: ①镵(chán):刺、刻。②熙:光明、兴盛。③临:统管、治理。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 法弗能正也 正:正确 B.死不还踵 踵:脚后跟(还踵,指后退).... C.上唱而民和 唱:倡导.... D.察其党与 察:仔细看....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C ) 被创流血,至难也 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 碧水东流至此回 若风之摇草木 百工维时,庶绩咸熙 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 8.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B ) A.非崇善废丑,(则)不向礼义 B.无法不可以为治也,(故)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 C.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此)教之所成也 D.非可刑而不刑(之)也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的一组是( C ) ①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 ②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 ③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 ④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礼义修而任贤德也 ⑤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 ⑥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②④⑥ D.③④⑥ 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D ) A.礼义教化是国之大事,百姓知礼义国家才能兴盛。 B.小大之材各得其宜,才能一心同归,政通人和。 C.昏庸的君主只会任用那些对自己唯命是从的人。 D.治国离不开严刑峻法,否则就会人心涣散,乱象丛生
第二卷 11.用斜线()给下列短文划直线的部分断句。(5分 太宗谓太子少师萧曰瑀版少好号矢得良弓 矢数自谓元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日皆非良材版 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 矢不直。版始寤向者辩之未精也。反以号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 遍知乎!(取材于《资治通鉴·唐纪八》) 答案:11.(5分)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 /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 直 【评分参考】 ①/为必断处,对9-10处得5分,对7-8处得4分,对5-6处得3分,对 3-4处得2分,对1-2处不得分。 ②/为可断可不断处,此处断句不得分,亦不减分。 ③错误的断句,错一处减一分,减完5分为止。 (天津卷)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獲,獨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 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 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龉,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 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注]一足,信乎?” 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 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 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 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 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 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 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 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第二卷 11.用斜线(/)给下列短文划直线的部分断句。(5 分) 太 宗 谓 太 子 少 师 萧 曰 瑀 版 少 好 号 矢 得 良 弓 矢 数 自 谓 元 以 加 近 以 示 弓 工 乃 曰 皆 非 良 材 版 问 其 故 工 曰 木 心 不 直 则 脉 理 皆 邪 弓 虽 劲 而 发 矢 不 直。版始寤向者辩之未精也。反以号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 遍知乎! (取材于《资治通鉴•唐纪八》) 答案:11.(5分)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 工 /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 直。 【评分参考】 ①/为必断处,对 9-10 处得 5 分,对 7-8 处得 4 分,对 5-6 处得 3 分,对 3-4 处得 2 分,对 1-2 处不得分。 ②//为可断可不断处,此处断句不得分,亦不减分。 ③错误的断句,错一处减一分,减完 5 分为止。 (天津卷)三、(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1~14 题。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 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 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 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注]一足,信乎?” 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 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 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 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 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 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 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 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