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07文言文高考题分类 (一)论说文 2005 (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古大将之才,类出天授。然其临敌制胜也,要皆先识兵势虚实,而以避实击虚为百战百 胜之法。文士家作文,亦何独不然?盖意乘间则巧,笔翻空则奇,局逆振则险,词旁搜曲引 则畅。虽古今名作如林,亦断无攻坚摭实硬铺直写而其文得佳者。故一题到手,必静相其神 理所起止。由实字勘到虚字,更由有字句处勘到无字句处。既入其中,复周索之上下四旁焉 而题无余蕴矣。及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务于他人所数十百言未尽者,予以数言了之,及其 幅穷墨止,反觉有数十百言在其笔下。又于他人数言可了者,予更以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 出之,及其幅穷墨止,反觉纸上不多一字。如是又何虑文之不理明辞达、神完气足也哉!此 则所谓避实击虚之法也。大将军得之以用兵,文人得之以作文,纵横天下,有余力矣。 作者以兵家术语口口口口来阐述为文之道。(2分) 23.根据文意,“笔奇”(“笔翻空则奇”)、“词畅”(“词旁搜曲引则畅”)的含义是(4 分笔奇 词 24.对“复周索之上下四旁焉,而题无余蕴矣”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再围绕文题广泛搜集材料,对于其中所含意蕴就可以一览无余 B.再围绕文题全面地思考将要涉及的内容,就可以充分开掘其中的意蕴
2005-2007 文言文高考题分类 (一)论说文 2005. (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 22—26 题。(13 分) 古大将之才,类出天授。然其临敌制胜也,要皆先识兵势虚实,而以避实击虚为百战百 胜之法。文士家作文,亦何独不然?盖意乘间则巧,笔翻空则奇,局逆振则险,词旁搜曲引 则畅。虽古今名作如林,亦断无攻坚摭实硬铺直写而其文得佳者。故一题到手,必静相其神 理所起止。由实字勘到虚字,更由有字句处勘到无字句处。既入其中,复周索之上下四旁焉, 而题无余蕴矣。及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务于他人所数十百言未尽者,予以数言了之,及其 幅穷墨止,反觉有数十百言在其笔下。又于他人数言可了者,予更以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 出之,及其幅穷墨止,反觉纸上不多一字。如是又何虑文之不理明辞达、神完气足也哉!此 则所谓避实击虚之法也。大将军得之以用兵,文人得之以作文,纵横天下,有余力矣。 22.作者以兵家术语口口口口来阐述为文之道。(2 分) 23.根据文意,“笔奇”(“笔翻空则奇”)、“词畅”(“词旁搜曲引则畅”)的含义是(4 分) 笔 奇: 词 畅: 24.对“复周索之上下四旁焉,而题无余蕴矣”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再围绕文题广泛搜集材料,对于其中所含意蕴就可以一览无余。 B.再围绕文题全面地思考将要涉及的内容,就可以充分开掘其中的意蕴
C.反复围绕文题广泛搜集材料,就可以发现原先的题目缺乏深刻的意蕴。 D.反复围绕文题全面地思考将要涉及的内容,就会发现原先的题目不够含蓄。 25.本文阐述了有关写作 两个方面。(2分) 26.文中先说“予以数言了之”,后说“予更以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出之”,两者并不矛 盾,请说说理由。(3分) 答案:22.避实击虚 法灵活出奇 引经据典,贴切通畅 25.审题立意写作技巧 26.因为二者都是“避实击虚”的为文之道的具体表现·。对他人已作过的详尽论述,自己 只要在简而言之中另有新意。对别人论述中的不到之处,自己就该充分地写出独到的见解 来。(或用自己的话说出“详人所略,略人所详”的基本涵义也可。) (福建卷)阅读下文,完成5--8题。 送天台陈庭学序 宋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澦之虞。 跨马行,则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 为之悼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 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 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 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①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 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
C.反复围绕文题广泛搜集材料,就可以发现原先的题目缺乏深刻的意蕴。 D.反复围绕文题全面地思考将要涉及的内容,就会发现原先的题目不够含蓄。 25.本文阐述了有关写作 的 与 两个方面。(2 分) 26.文中先说“予以数言了之”,后说“予更以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出之”,两者并不矛 盾,请说说理由。(3 分) 答案:22.避实击虚 23.笔法灵活出奇 引经据典,贴切通畅 24. B 25.审题立意 写作技巧 26.因为二者都是“避实击虚”的为文之道的具体表现•。对他人已作过的详尽论述,自己 只要在简而言之中另有新意。对别人论述中的不到之处,自己就该充分地写出独到的见解 来。 (或用自己的话说出“详人所略,略人所详”的基本涵义也可。) (福建卷)阅读下文,完成 5——8 题。 送天台陈庭学序 宋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滪之虞。 跨马行,则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 为之悼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 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 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 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①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 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
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 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常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方可出,而四 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欲如庭 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②,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 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 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注]①扬子云,即扬雄,西汉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司马相如,西汉著名文学家;诸 葛武侯,即诸葛亮。②颜回,即颜渊:原宪,即子思。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旬日不见其巅际累:连续 B.杳莫测其所穷穷:尽、完 C.于是其诗益工工:工整 D.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没:淹没、遮掩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肝胆为之悼栗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 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 C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D庭学其试归而求焉
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 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常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方可出,而四 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欲如庭 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②,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 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 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注]①扬子云,即扬雄,西汉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司马相如,西汉著名文学家;诸 葛武侯,即诸葛亮。②颜回,即颜渊;原宪,即子思。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累旬日不见其巅际 累:连续 B.杳莫测其所穷 穷:尽、完 C.于是其诗益工 工:工整 D.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 没:淹没、遮掩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肝胆为之悼栗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 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 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 C 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D 庭学其试归而求焉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7.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体现陈庭学能从中获得“山水之助”的一组是 ①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澦之虞 ⑧屡从大将北征,有劳 ③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 ④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 ⑤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 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 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④⑥D.④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川蜀山水险峻奇特,非有官职、有财富、有才能、会写文章、年富力强的人不能到 达,因而往往令人抱憾而止。 B.陈庭学,能做诗,曾任中书左司掾、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等官职。他乘船到成都,游 山水名胜,每次游览都写诗记述。 C作者因学业未成、战乱等原因未能实现出游天下的愿望,面对陈庭学游览而归的收 获,感叹自己因年老已难以做到了。 D作者认为山水名胜能使人的情、志、学等方面上一个台阶,此外,应该还有高于“山 水之助”的东西,那就是孔学儒道。 答案:5.c 9.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 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 而无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7.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体现陈庭学能从中获得“山水之助”的一组是 ①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滪之虞 ⑧屡从大将北征,有劳 ③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 ④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 ⑤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 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川蜀山水险峻奇特,非有官职、有财富、有才能、会写文章、年富力强的人不能到 达,因而往往令人抱憾而止。 B.陈庭学,能做诗,曾任中书左司掾、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等官职。他乘船到成都,游 山水名胜,每次游览都写诗记述。 C 作者因学业未成、战乱等原因未能实现出游天下的愿望,面对陈庭学游览而归的收 获,感叹自己因年老已难以做到了。 D 作者认为山水名胜能使人的情、志、学等方面上一个台阶,此外,应该还有高于“山 水之助”的东西,那就是孔学儒道。 答案: 5.C 6.C 7.B 8、A 9.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 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 而无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
……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赦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 援桴进兵,卒刎其颈。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急击勿 失。”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 吾之大计也。 (1)大用则王,小用则亡。(2分) (2)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3分) (3)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3分) 答案:9.(1)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2)吴王被困在姑苏城上,向勾 践哀求饶他性命。(3)在项籍突破重围而向东败逃的时候,汉高帝也想收兵回国。 2006年 (安徽卷) 齐民者,若今言平民也,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 在安民,富而教之。晃错曰:“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为开 其资财之道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一日 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体寒不得衣,慈母不能保其子,君亦安能以 有民?” 皇甫隆为敦煌,敦煌俗不晓作耧犁,及种,人牛功力既费,而故谷更少。皇甫隆乃教作 耧犁,所省佣力过半,得谷加五①。又,敦煌俗,妇女作裙,孪缩②如羊肠,用布一匹。隆 又改之,所省复不赀③。黄霸为颖川,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及务耕 桑,节用,殖财,种树。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④:某所大木,可 以为棺;某亭豚子,可以为祭。吏往,皆如言。 李衡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种柑橘千树。临卒,敕儿曰:“吾州里有千头木奴⑤,不 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矣。”后柑橘成,岁得绢数千匹。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 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此种植之不可已已也。谚曰: “一年之计,莫如种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孔子曰:“居家理,治可移于 官。”然则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 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耕农,终于醯醢⑥。资生之业,靡 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凡九十二篇,分为十卷,卷首皆有目录。鄙意晓示家童,未敢 闻之有识。故叮咛周至,不尚浮辞。览者无或嗤焉
……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赦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 援桴进兵,卒刎其颈。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急击勿 失。”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 吾之大计也。 (1)大用则王,小用则亡。(2 分) (2)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3 分) (3)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3 分) 答案: 9. (1)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2)吴王被困在姑苏城上,向勾 践哀求饶他性命。 (3)在项籍突破重围而向东败逃的时候,汉高帝也想收兵回国。 2006 年 (安徽卷) 齐民者,若今言平民也,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 在安民,富而教之。晃错曰:“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为开 其资财之道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一日 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体寒不得衣,慈母不能保其子,君亦安能以 有民?” 皇甫隆为敦煌,敦煌俗不晓作耧犁,及种,人牛功力既费,而故谷更少。皇甫隆乃教作 耧犁,所省佣力过半,得谷加五①。又,敦煌俗,妇女作裙,孪缩②如羊肠,用布一匹。隆 又改之,所省复不赀③。黄霸为颖川,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及务耕 桑,节用,殖财,种树。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④:某所大木,可 以为棺;某亭豚子,可以为祭。吏往,皆如言。 李衡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种柑橘千树。临卒,敕儿曰:“吾州里有千头木奴⑤,不 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矣。”后柑橘成,岁得绢数千匹。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 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此种植之不可已已也。谚曰: “一年之计,莫如种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孔子曰:“居家理,治可移于 官。”然则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 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耕农,终于醯醢⑥。资生之业,靡 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凡九十二篇,分为十卷,卷首皆有目录。鄙意晓示家童,未敢 闻之有识。故叮咛周至,不尚浮辞。览者无或嗤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