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发生机理1.致热源作用:包括内源性致热源、外源性致热源;2.理化因素作用:环境温度湿度过大,内热平衡失调;3.其他因素:外伤、炎症、出血等
(二)发生机理 1.致热源作用:包括内源性致热源、外源性致 热源; 2.理化因素作用:环境温度湿度过大,内热平衡失 调; 3.其他因素:外伤、炎症、出血等
(三)临床表现1.热候又称发热综合征,是机体在体温升高同时出现的一系列临床表现。主要表现精神沉郁,少食,心跳血压升高,体温升高,多汗,恶寒,少尿,腺体分泌减少。微热超正常体温0.5-1.0度2.发热程度-热超正常体温1.0-2.0度高热超正常体温2.0-3.0度过高热超正常体温3.0度以上
(三)临床表现 1.热候 又称发热综合征,是机体在体温升高同时出现的一系列临 床表现。主要表现精神沉郁,少食,心跳血压升高,体温升 高,多汗,恶寒,少尿,腺体分泌减少。 微 热 超正常体温0.5-1.0度 中 热 超正常体温1.0-2.0度 高 热 超正常体温2.0-3.0度 过高热 超正常体温3.0度以上 2.发热程度
3.体温曲线及热型(fevertype)稽留热:高温持续3天以上,昼夜温差1度以内。张热:体温升高后波动范围较大,昼夜温差超过1度不易恢复到正常范围间歇热:体温突然升高后波动范围较大,唇夜温差超过1度,不易恢复到正常范围不规则热: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性
3.体温曲线及热型(fever type) 稽留热:高温持续3天以上,昼夜温差1度以内。 弛张热:体温升高后波动范围较大,昼夜温差超过1 度, 不易恢复到正常范围。 间歇热:体温突然升高后波动范围较大,昼夜温差超过 1 度,不易恢复到正常范围。 不规则热: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性
(四)伴随症状1.腹泻2.呼吸系统症状3.皮肤黏膜病变4.神经症状5.黄疽、贫血、血尿6.流产7.淋巴结肿大
1.腹泻 2.呼吸系统症状 3.皮肤黏膜病变 4.神经症状 5.黄疸、贫血、血尿 6.流产 7.淋巴结肿大 (四)伴随症状
(五)诊断鉴别思路1.首先排除生理因素引起的体温升高2.发热在蓄群中是群发还是散发;3.考虑发热的程度和持续时间;4.观察有无温差倒转;5.观察退热效应;6.注意热型;7.注意发热时伴随症状
1.首先排除生理因素引起的体温升高; 2.发热在蓄群中是群发还是散发; 3.考虑发热的程度和持续时间; 4.观察有无温差倒转; 5.观察退热效应; 6.注意热型; 7.注意发热时伴随症状。 (五)诊断鉴别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