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同一个我,同一条路,却又着如此的不同,平平道来的“昔我往矣,杨柳依 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有着强大的情感冲击力量 师:同学们谈得很精彩。《诗经》是我们祖先第一次深情的吟唱,从它诞生之日 起如同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历代文人就没有不被其照耀,被其润泽的。诗经里 有第一首写新嫁娘的诗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有第一首表达夫妻生死不渝 的爱情诗“我心非石,不可转也:我心非席,不可卷也”。有一首最悲哀的诗“执 子之手,与子偕老”。有第一首写美人如月的《东山》,第一首写约会的《静女》, 第一首写纯情至情的《蒹葭》。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另外推荐两本书,一本 是安意如的《思无邪》,一本是鲍鹏山的《第三只眼看诗经》。 语文课“必须这样上” 一兼评董一菲老师《采薇》教学 该文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2010.11 作为一节常态语文课,董一菲老师的教学(实录见《中学语文教学》2010 年第8期)无疑是成功的。我认为,这节课告诉我们的绝不像张玉新老师所言阅 读课“也可以这样上”,而是“必须这样上”。注意,我所言之“必须这样上” 是指董老师的课所体现的语文教学的宏观指向。对此,张老师所论甚详,毋须赘 述。本文拟从两个方面对语文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常识性问题作具体解剖,希望能 给广大语文教师以有益的启发 、教师应具备怎样的“文本素质” 让语文课生机勃勃,决定因素有很多,最根本的一条是,教师必须站在 一定的高度俯瞰文本。借用张玉新老师的话,教师要“先行进入文本”,然后“引 导学生也走进文本”,才能“获得文本阅读直接经验”,这样的教学才是高起点、 有效的。 教师“先行进入文本”,按理不应成为问题。毕竟首先自己把书读明白, 才能教学生把书读明白是为人师者最基本的职业底线。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 些教师尚不能做到这一点。拿到一篇文章,还没有认真读一遍,就已经把《教师 教学用书》或“教案选”上的结论“誊”到了课本或教案本上。网络上有着丰富 的教材解析、教学设计、课堂实录等资源,鼠标频点,即可“拿来主义”。教师 的备课是大大方便了,但如何让自己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操作更加专业化、富有个 性与特色,应该成为广大教师思考的很严肃的课题。在这一点上,我觉得董老师 给出了很好的答案。 文学作品的解读大都允许在合理基础上的多元化。以《采薇》为例,作 者是谁、创作时代、作品主题以及艺术特色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的说法。 就连被众多教师视为拐杖与扶梯的具有“权威参考”价值的《教师教学用书》
生:同一个我,同一条路,却又着如此的不同,平平道来的“昔我往矣,杨柳依 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有着强大的情感冲击力量。 师:同学们谈得很精彩。《诗经》是我们祖先第一次深情的吟唱,从它诞生之日 起如同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历代文人就没有不被其照耀,被其润泽的。诗经里 有第一首写新嫁娘的诗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有第一首表达夫妻生死不渝 的爱情诗“我心非石,不可转也;我心非席,不可卷也”。有一首最悲哀的诗“执 子之手,与子偕老”。有第一首写美人如月的《东山》,第一首写约会的《静女》, 第一首写纯情至情的《蒹葭》。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另外推荐两本书,一本 是安意如的《思无邪》,一本是鲍鹏山的《第三只眼看诗经》。 语文课“必须这样上” ——兼评董一菲老师《采薇》教学 该文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2010.11 作为一节常态语文课,董一菲老师的教学(实录见《中学语文教学》2010 年第 8 期)无疑是成功的。我认为,这节课告诉我们的绝不像张玉新老师所言阅 读课“也可以这样上”,而是“必须这样上”。注意,我所言之“必须这样上” 是指董老师的课所体现的语文教学的宏观指向。对此,张老师所论甚详,毋须赘 述。本文拟从两个方面对语文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常识性问题作具体解剖,希望能 给广大语文教师以有益的启发。 一、教师应具备怎样的“文本素质” 让语文课生机勃勃,决定因素有很多,最根本的一条是,教师必须站在 一定的高度俯瞰文本。借用张玉新老师的话,教师要“先行进入文本”,然后“引 导学生也走进文本”,才能“获得文本阅读直接经验”,这样的教学才是高起点、 有效的。 教师“先行进入文本”,按理不应成为问题。毕竟首先自己把书读明白, 才能教学生把书读明白是为人师者最基本的职业底线。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 些教师尚不能做到这一点。拿到一篇文章,还没有认真读一遍,就已经把《教师 教学用书》或“教案选”上的结论“誊”到了课本或教案本上。网络上有着丰富 的教材解析、教学设计、课堂实录等资源,鼠标频点,即可“拿来主义”。教师 的备课是大大方便了,但如何让自己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操作更加专业化、富有个 性与特色,应该成为广大教师思考的很严肃的课题。在这一点上,我觉得董老师 给出了很好的答案。 文学作品的解读大都允许在合理基础上的多元化。以《采薇》为例,作 者是谁、创作时代、作品主题以及艺术特色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的说法。 就连被众多教师视为拐杖与扶梯的具有“权威参考”价值的《教师教学用书》
对《采薇》内容与主旨的解读也给出了“略有出入”的两种意见:“课文研讨” 部分将该诗“丰富、复杂的感情”概括为“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与抵御 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分不出孰轻孰重”;而“有关资料”部 分韦凤娟老师的《<采薇》赏析》一文,却认为该诗的四、五两章还“透露出了对 苦乐不均的怨恨情绪”,有对作威作福将帅的“嘲讽之意”。如何取舍,绝对不 是简单的选A或选B的问题,而是要给出合情合理、令人信服(首先要说服自己 的理由。董老师采取了前一说法,我想其理由也绝不仅仅是因为“课文研讨”的 内容属于《教师教学用书》的基本板块,是提供给教师的“第一参考”。课堂教 学中,师生对“棠棣之花”起兴将士精诚团结共御外侮的分析,对第四、五章所 描写的军容威武、士气昂扬、充满必胜的豪迈气概的解析,入情入理,也可看作 是其上述选择的“答案详解”。既是同仇敌忾,为国杀敌,哪里还会有“怨恨” 与“嘲讽”。《<采薇>赏析》的分析带有明显的阶级分析的色彩。再者,《采薇》 在《诗经》中属于“雅”,是“雅乐”,是宫廷宴乐时的音乐。如果诗歌中有那 么多的“愤恨”与“嘲讽”,又怎么会“被允许”在朝廷上演唱呢?陈子展先生 认为该诗“乃君子忧时作也”,(注①)当为中的之言。可以说,当时的《采薇》 是“主旋律”歌曲,就如前些年传唱一时的《十五的月亮》与《血染的风采》 当然,按照依瑟尔文学接受理论,读者可以对文本进行“再创造”。比 如,对“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所隐含的思想情感,有学生理解为“是一个伤心 人对生命的哀伤”,可能与诗歌作者的想法并不一致,但这样的理解是相对合理 的,是一个当代学子对古老文本的现代理解。但必须强调的是,“再创造”绝不 等于游离于文本无中生有、凭空臆测,尤其要反对的是僵化的“极左”思维的介 入 从教学实录中可以看出董老师阅读视野的开阔。十二个月的别称,马的 不同称谓,以及大量的引用,腹有诗书的老师才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只要引用 准确、适时,只要拓展延伸得自然,只要既能放得开又能收得拢,我认为,这样 的“旁逸斜出”恰恰是教师教学风格的体现。但说实话,语文教师其实是很普通 的文化人,大部分是不能成为学者与专家的;要求所有的语文教师都像董老师 样“博览群书”也是不现实的,甚至有些苛刻。面对着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源,教 师要养成梳理、筛选、提纯的习惯,用鲁迅的话就是“占有,挑选”“有辨别” 更主要的要学会整合资源,在借鉴中出新。教师对文本有了自己的、深入的理解, 才可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左右逢源。否则,只是机械地照“脚本”演出,背现 成的台词,这样的语文课学生能喜欢吗? 董老师的这节课重点解决了三个问题,通过学生展示学习成果达到资源 共享,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重点突破。这其实就是教师在俯瞰文本基础之上的科 学有效施教(即处理教材和设计教学)的能力体现,也是语文教师“文本素质” 的特有要素。当然,如果“高标准严要求”,我觉得董老师这节课还有些“言犹 未尽”之感。若是我设计教学的话,我会加上一道讨论题(当然,这问题如果能 由学生提出来是最好不过的。我一直主张,课堂上应该给学生一些质疑、提问的 时间):前三章强烈的思归,四、五章的同仇敌忾、回乡路上的“我心伤悲”这 几种情感是如何“串联”成一个整体的?这个问题涉及到对诗篇整体构思的宏 观把握,以高一学生的人生阅历,理解上是有些困难的。这个问题不搞清楚,有 些问题就解释不通,诗歌就可能发生像苏联一样的“解体
对《采薇》内容与主旨的解读也给出了“略有出入”的两种意见:“课文研讨” 部分将该诗“丰富、复杂的感情”概括为“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与抵御 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分不出孰轻孰重”;而“有关资料”部 分韦凤娟老师的《<采薇>赏析》一文,却认为该诗的四、五两章还“透露出了对 苦乐不均的怨恨情绪”,有对作威作福将帅的“嘲讽之意”。如何取舍,绝对不 是简单的选 A 或选 B 的问题,而是要给出合情合理、令人信服(首先要说服自己) 的理由。董老师采取了前一说法,我想其理由也绝不仅仅是因为“课文研讨”的 内容属于《教师教学用书》的基本板块,是提供给教师的“第一参考”。课堂教 学中,师生对“棠棣之花”起兴将士精诚团结共御外侮的分析,对第四、五章所 描写的军容威武、士气昂扬、充满必胜的豪迈气概的解析,入情入理,也可看作 是其上述选择的“答案详解”。既是同仇敌忾,为国杀敌,哪里还会有“怨恨” 与“嘲讽”。《<采薇>赏析》的分析带有明显的阶级分析的色彩。再者,《采薇》 在《诗经》中属于“雅”,是“雅乐”,是宫廷宴乐时的音乐。如果诗歌中有那 么多的“愤恨”与“嘲讽”,又怎么会“被允许”在朝廷上演唱呢?陈子展先生 认为该诗“乃君子忧时作也”,(注①)当为中的之言。可以说,当时的《采薇》 是“主旋律”歌曲,就如前些年传唱一时的《十五的月亮》与《血染的风采》。 当然,按照依瑟尔文学接受理论,读者可以对文本进行“再创造”。比 如,对“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所隐含的思想情感,有学生理解为“是一个伤心 人对生命的哀伤”,可能与诗歌作者的想法并不一致,但这样的理解是相对合理 的,是一个当代学子对古老文本的现代理解。但必须强调的是,“再创造”绝不 等于游离于文本无中生有、凭空臆测,尤其要反对的是僵化的“极左”思维的介 入。 从教学实录中可以看出董老师阅读视野的开阔。十二个月的别称,马的 不同称谓,以及大量的引用,腹有诗书的老师才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只要引用 准确、适时,只要拓展延伸得自然,只要既能放得开又能收得拢,我认为,这样 的“旁逸斜出”恰恰是教师教学风格的体现。但说实话,语文教师其实是很普通 的文化人,大部分是不能成为学者与专家的;要求所有的语文教师都像董老师一 样“博览群书”也是不现实的,甚至有些苛刻。面对着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源,教 师要养成梳理、筛选、提纯的习惯,用鲁迅的话就是“占有,挑选”“有辨别”, 更主要的要学会整合资源,在借鉴中出新。教师对文本有了自己的、深入的理解, 才可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左右逢源。否则,只是机械地照“脚本”演出,背现 成的台词,这样的语文课学生能喜欢吗? 董老师的这节课重点解决了三个问题,通过学生展示学习成果达到资源 共享,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重点突破。这其实就是教师在俯瞰文本基础之上的科 学有效施教(即处理教材和设计教学)的能力体现,也是语文教师“文本素质” 的特有要素。当然,如果“高标准严要求”,我觉得董老师这节课还有些“言犹 未尽”之感。若是我设计教学的话,我会加上一道讨论题(当然,这问题如果能 由学生提出来是最好不过的。我一直主张,课堂上应该给学生一些质疑、提问的 时间):前三章强烈的思归,四、五章的同仇敌忾、回乡路上的“我心伤悲”这 几种情感是如何“串联”成一个整体的?这个问题涉及到对诗篇整体构思的宏 观把握,以高一学生的人生阅历,理解上是有些困难的。这个问题不搞清楚,有 些问题就解释不通,诗歌就可能发生像苏联一样的“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