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如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和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 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0时间0 时间 A.图甲为“J”型增长,每年增加的个体数量始终不变 B.图乙为“S”型增长,G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F点时进行 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E点左右 问题导析](1)图甲曲线在不同的时间点,曲线的斜率不同,即种群的增长速率不同 (2)图乙中G点时种群的数目不再变化,增长速率为Q。 (3)超过D点,蝗虫增长速率加快,灭虫效果差 (4E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渔业捕捞应该在超过时进行,且每次捕捞后的剩余量应保 持在E点左右。 答案D 解析图甲曲线的斜率代表种群的增长速率(即单位时间内种群个体的增加数目),由题图曲 线特征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时间点,曲线的斜率不同,即种群的增长速率不同,故A错误。 图乙中G点时种群的数目不再变化,增长速率为0,故B错误。防治蝗灾应该在D点附近, 超过D点,蝗虫增长速率加快,灭虫效果差,故C错误。渔业捕捞应该在超过时进行, 且每次捕捞后的剩余量应保持在E点左右,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故D正确。 【题多变】 若如图表示某种小型淡水鱼迁入新的湖泊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种群增长速率 的曲线,请判断如下叙述的正误 (1)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的环境中呈“J”型增长。() (2)该种鱼在新湖泊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t2时该鱼数量的两倍。( t时间 (3)4时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逐渐消失。() (4)3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答案(1)×(2)√(3)×(4) 解析(1此曲线的纵坐标为“种群增长速率”,其种群为“S”型增长。()2时刻对应的种 群数量为(3)时刻种群数量达到K值,并非在新环境中逐渐消肖失。(41时刻年龄组成应
2.如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和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 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甲为“J”型增长,每年增加的个体数量始终不变 B.图乙为“S”型增长,G 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 F 点时进行 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 E 点左右 问题导析 (1)图甲曲线在不同的时间点,曲线的斜率不同,即种群的增长速率不同。 (2)图乙中 G 点时种群的数目不再变化,增长速率为 0。 (3)超过 D 点,蝗虫增长速率加快,灭虫效果差。 (4)E 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渔业捕捞应该在超过K 2 时进行,且每次捕捞后的剩余量应保 持在 E 点左右。 答案 D 解析 图甲曲线的斜率代表种群的增长速率(即单位时间内种群个体的增加数目),由题图曲 线特征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时间点,曲线的斜率不同,即种群的增长速率不同,故 A 错误。 图乙中 G 点时种群的数目不再变化,增长速率为 0,故 B 错误。防治蝗灾应该在 D 点附近, 超过 D 点,蝗虫增长速率加快,灭虫效果差,故 C 错误。渔业捕捞应该在超过K 2 时进行, 且每次捕捞后的剩余量应保持在 E 点左右,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故 D 正确。 一题多变 若如图表示某种小型淡水鱼迁入新的湖泊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 的曲线,请判断如下叙述的正误: (1)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的环境中呈“J”型增长。( ) (2)该种鱼在新湖泊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 t2 时该鱼数量的两倍。( ) (3)t4 时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逐渐消失。( ) (4)t3 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 答案 (1)× (2)√ (3)× (4)× 解析 (1)此曲线的纵坐标为“种群增长速率”,其种群为“S”型增长。(2)t2 时刻对应的种 群数量为K 2 。(3)t4 时刻种群数量达到 K 值,并非在新环境中逐渐消失。(4)t3 时刻年龄组成应
为增长型。 三、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实验原理 (1)可用液体培养基(培养液)培养酵母菌,培养基中种群的増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 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中,酵母菌种群 的增长呈“S”型曲线 (3)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进行显微镜计数 2.实验目的 初步学会酵母菌等微生物的计数及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绘制 3.材料用具 探究所需要的菌种和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试管、血细胞计数板(2mm×2mm 方格)、滴管、显微镜等。 4.方法步骤 试管中加入10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 接种酵母菌到试管中并混合均匀 把试管在28℃条件下连续培养7d 每天抽样检测计数酵母菌数量:①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 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滲入到计数板小方格内;②显微镜观察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 已知小方格的培养液厚度为0.lmm,计算出培养液体积:;③换算岀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 总数 分析数据,画出曲线。进行数形转换,以时间为横坐标,酵母菌数量为纵坐标,画出坐标曲 线图,分析曲线走向,揭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实验结果 酵母菌增长曲线图(如图1)及转化后的增长速率曲线图(如图2 酵母菌数量 酵母菌增长速率 图2
为增长型。 三、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实验原理 (1)可用液体培养基(培养液)培养酵母菌,培养基中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 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中,酵母菌种群 的增长呈“S”型曲线。 (3)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进行显微镜计数。 2.实验目的 初步学会酵母菌等微生物的计数及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绘制。 3.材料用具 探究所需要的菌种和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试管、血细胞计数板(2 mm×2 mm 方格)、滴管、显微镜等。 4.方法步骤 试管中加入 10 mL 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 ↓ 接种酵母菌到试管中并混合均匀 ↓ 把试管在 28 ℃条件下连续培养 7 d ↓ 每天抽样检测计数酵母菌数量:①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 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到计数板小方格内;②显微镜观察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 已知小方格的培养液厚度为 0.1 mm,计算出培养液体积;③换算出 10 mL 培养液中酵母菌 总数。 ↓ 分析数据,画出曲线。进行数形转换,以时间为横坐标,酵母菌数量为纵坐标,画出坐标曲 线图,分析曲线走向,揭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5.实验结果 酵母菌增长曲线图(如图 1)及转化后的增长速率曲线图(如图 2) 图 1 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