蹙覽·铧跄醉翁亭记谈生命最苦与最乐 [教学目标] 1.准确理解各篇的思想内涵,鉴赏各篇的写作特色 2.体会文章涉及的人生苦乐的主题,寻找相通之点和独异之处。 3.认识生命的本质,培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体察人生的苦乐,培养正确的人生苦乐观。 2.把握各篇的相通之点,分析各自的独特之处 [媒体运用] 投影设备(视频、音频等) [课时安排] 3课时 [预习要求] 熟读课文,了解三位作者生平及写作的时代背景,借助课文注解理解文章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醉翁亭记》 导入示例 在滁州城的西南面是一座风光秀丽的琅玡山。古木参天,山道弯弯,茫然不 知所从,身后流淌着大山的旋律。欧阳修沉醉于山水,我们则沉醉于古人妙文, 走进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生交流各自查找的资料,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文有关作者作品的注解,并投影展示 作者图像。 1.关于诗人: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 家、政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 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土,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 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 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 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 亭记》,对欧文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 也有很高的成就。 2.写作背景: 《醉翁亭记》就是欧阳修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描写了 滁州一带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 游赏宴饮的乐趣 三、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把握课文情感内容
鉴赏·评论 醉翁亭记 谈生命 最苦与最乐 [教学目标] 1.准确理解各篇的思想内涵,鉴赏各篇的写作特色。 2.体会文章涉及的人生苦乐的主题,寻找相通之点和独异之处。 3.认识生命的本质,培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体察人生的苦乐,培养正确的人生苦乐观。 2.把握各篇的相通之点,分析各自的独特之处。 [媒体运用] 投影设备(视频、音频等)。 [课时安排] 3 课时。 [预习要求] 熟读课文,了解三位作者生平及写作的时代背景,借助课文注解理解文章大 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醉翁亭记》 一、导入示例: 在滁州城的西南面是一座风光秀丽的琅玡山。古木参天,山道弯弯,茫然不 知所从,身后流淌着大山的旋律。欧阳修沉醉于山水,我们则沉醉于古人妙文, 走进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生交流各自查找的资料,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文有关作者作品的注解,并投影展示 作者图像。 1.关于诗人: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 家、政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 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土,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 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上疏替他们分辩, 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 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 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 亭记》,对欧文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 也有很高的成就。 2.写作背景: 《醉翁亭记》就是欧阳修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描写了 滁州一带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 游赏宴饮的乐趣。 三、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把握课文情感内容
1.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尽量理解作者的感情态度。 2.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在听录音朗读时体验人物的情感,并且把不会读得字音注 到课本上。 环滁林壑蔚然琅琊潺潺酿泉翼然辄 晦明伛偻提携野蔌弈者觥筹阴翳暝 四、揣摩词句,整体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试着翻译课文,要求尽量直译,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小组讨 论。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难。(可补充重点字词翻译和句 子翻译) 五、课文内容鉴赏: 1.从题目入手: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 提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 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2.引导学生探究: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总结概括为: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 3.为景而醉:鉴赏写景句子。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作者在第一段中描绘了哪些景物?你在欣赏过程中发现有何妙处? 明确:第一段文字中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 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琅琊→酿泉→醉翁亭 (3)本段写景有什么特色? 开头是远视,大全景(琅琊),接着是近观的中景(酿泉),再下来,是身 临其境的近景(醉翁亭)。 (4)此段中点明醉翁的情趣的句子是哪一句?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号称醉翁,却不以酒为意;不在意酒,正反衬出在意山水。心里对于山水是 有情的,不过是寄托在酒上而已。这里有抒情的意味 (5)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 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 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 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四时之景不同,而欢乐却是相同的。山水之 乐在于四时自然景观的美好,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四、鉴赏欢乐的场面: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 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 态? (6)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 言描述一下吗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 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 拘无束。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要读出欢乐的气氛 五、鉴赏众人归去的场景
1.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尽量理解作者的感情态度。 2.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在听录音朗读时体验人物的情感,并且把不会读得字音注 到课本上。 环滁 林壑 蔚然 琅琊 潺潺 酿泉 翼然 辄 晦明 伛偻 提携 野蔌 弈者 觥筹 阴翳 暝 四、揣摩词句,整体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试着翻译课文,要求尽量直译,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小组讨 论。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难。(可补充重点字词翻译和句 子翻译) 五、课文内容鉴赏: 1.从题目入手: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 提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 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2.引导学生探究: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总结概括为: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 3.为景而醉:鉴赏写景句子。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作者在第一段中描绘了哪些景物?你在欣赏过程中发现有何妙处? 明确:第一段文字中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 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 → 琅琊 → 酿泉 → 醉翁亭 (3)本段写景有什么特色? 开头是远视,大全景(琅琊),接着是近观的中景(酿泉),再下来,是身 临其境的近景(醉翁亭)。 (4)此段中点明醉翁的情趣的句子是哪一句?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号称醉翁,却不以酒为意;不在意酒,正反衬出在意山水。心里对于山水是 有情的,不过是寄托在酒上而已。这里有抒情的意味。 (5)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 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 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 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四时之景不同,而欢乐却是相同的。山水之 乐在于四时自然景观的美好,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四、鉴赏欢乐的场面: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 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 态? (6)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 言描述一下吗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 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 拘无束。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要读出欢乐的气氛。 五、鉴赏众人归去的场景
(Ⅰ)指名朗读第四小节,思考:究竟作者还写了哪些快乐?“太守之乐” 指什么? 明确:山林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太守之乐。 太守之乐指的是“乐其乐”,就是乐民之乐。即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 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民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 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2)太守之乐与范仲淹“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何异同? 明确:“乐其乐”与“乐而乐”,有不同之处,也有相通之点。 我们已领略了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政治抱负。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我们认为范仲淹面对贬谪,是以忧愁代替了一切正常的心境,排斥了暂时的欢乐。 在百姓忧虑之前忧虑,在百姓快乐之后快乐。 而欧阳修与范仲淹遭遇相近,心境却有所不同。他虽被贬谪,却不消沉,他 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乐。他自号“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字, 其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他的志趣,不只是在山水之间,更是在一州 人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乐而乐 欧阳修只要进入超越现实的、想像的、理想的与民同乐的境界,这种“醉翁 之意”是很容易实现的,只要“得之心,寓之酒”,让自己有一点醉意就成了。 因为山水之间,没有人世的等级,没有人世的礼法。且酒有一种“醉”的功能, 有这个“醉”,才能超越现实。“醉翁之意”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故范仲淹 终究无法乐在当下。只有等待“后天下之乐而乐”了! 不过说到底,“太守之乐”也包含有“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若干成分,毕竟 这二位大家都是仕途坎坷,有志难伸,都是将百姓的快乐作为自己快乐的理由。 不管是眼前还是事后。 学生齐读第四小节,读出太守要表达的感情。 六、归纳课文写作特点 本文是山水游记,但抒情气氛很浓。为了増强风神情韵,通篇采取说明句式, 共用二十一个“也”字,造成一种从容婉转的咏叹句调 请学生含有“也”字的几句话翻译成现代文,试着体会语气的不同。 明确 如:“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酿泉也”与译文“山泉的上方有个像鸟的翅膀 张开着一样的亭子,这就是醉翁亭了”对比,意思是差不多的,语气上有什么变 化 明确:其中肯定的、明快的语气消失了。有这个语气和没这个语气,有很大 的不同。“也”用在句末,表示形成判断的肯定语气。此外,它还有一点接近于 现代汉语的“啊”、“呀”。而在古代汉语中,没有这个“也”字,就没能形成 判断的肯定语气,情感色彩就消失了。 七、大声自由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熟读优美的写景佳句。 2、完成课后“阅读练习·探究”第二题 第二课时 学习《最苦与最乐》
(I)指名朗读第四小节,思考:究竟作者还写了哪些快乐? “太守之乐” 指什么? 明确:山林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太守之乐。 太守之乐指的是“乐其乐”,就是乐民之乐。即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 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民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 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2)太守之乐与范仲淹 “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何异同? 明确:“乐其乐”与“乐而乐”,有不同之处,也有相通之点。 我们已领略了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政治抱负。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我们认为范仲淹面对贬谪,是以忧愁代替了一切正常的心境,排斥了暂时的欢乐。 在百姓忧虑之前忧虑,在百姓快乐之后快乐。 而欧阳修与范仲淹遭遇相近,心境却有所不同。他虽被贬谪,却不消沉,他 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乐。他自号“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字, 其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他的志趣,不只是在山水之间,更是在一州 人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乐而乐。 欧阳修只要进入超越现实的、想像的、理想的与民同乐的境界,这种“醉翁 之意”是很容易实现的,只要“得之心,寓之酒”,让自己有一点醉意就成了。 因为山水之间,没有人世的等级,没有人世的礼法。且酒有一种“醉”的功能, 有这个“醉”,才能超越现实。“醉翁之意”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故范仲淹 终究无法乐在当下。只有等待“后天下之乐而乐”了! 不过说到底,“太守之乐”也包含有“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若干成分,毕竟 这二位大家都是仕途坎坷,有志难伸,都是将百姓的快乐作为自己快乐的理由。 不管是眼前还是事后。 学生齐读第四小节,读出太守要表达的感情。 六、归纳课文写作特点 本文是山水游记,但抒情气氛很浓。为了增强风神情韵,通篇采取说明句式, 共用二十一个“也”字,造成一种从容婉转的咏叹句调。 请学生含有“也”字的几句话翻译成现代文,试着体会语气的不同。 明确: 如:“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酿泉也”与译文“山泉的上方有个像鸟的翅膀 张开着一样的亭子,这就是醉翁亭了”对比,意思是差不多的,语气上有什么变 化? 明确:其中肯定的、明快的语气消失了。有这个语气和没这个语气,有很大 的不同。“也”用在句末,表示形成判断的肯定语气。此外,它还有一点接近于 现代汉语的“啊”、“呀”。而在古代汉语中,没有这个“也”字,就没能形成 判断的肯定语气,情感色彩就消失了。 七、大声自由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熟读优美的写景佳句。 2、完成课后“阅读练习·探究”第二题。 第二课时 学习《最苦与最乐》
、导入示例: 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不过,大家看完下面 的记者采访片断后,可能对最苦和最乐会有新的看法 1.播放多媒体课件:中央电视台对抗“非典”战士钟南山等人的采访。当 记者问他们进入疫区时怕不怕,他们的回答是“怕”,“但还是要进去,因为这 是医护人员的责任” 2.展示有关报道:有一个家庭,一位老人感染了“非典”病毒,但是她和 她的家人拒绝接受隔离,导致全家8人死亡,因受接触被隔离的人数高达200 多人。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两则报道,使学生明确: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 会;人离不开社会,社会、家庭都需要人能负责任,同时对别人负责任就是对自 己负责任。 作者简介 课前布置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查找有关梁启超的资料,课堂上请学生展示 自己的预习成果。教师可结合课文注释,明确有关要点:作者梁启超,字卓如, 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 者。著作有《饮冰室合集》等。 三、课文朗读: 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明确一些较难的字词的音义: 1.注音 契(qi)约揽(lan)悲天悯(min)人 2.结合文中注释解释词语: 失意如释重负无入而不自得悲天悯人 3.补充解释词语: 莫若:不如。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四、师生分析课文内容: 1.理清文章结构: 先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什么是人生最大的痛苦?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如何?而不能如何? 进而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A.(1、2自然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B.(3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C.(4、5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2.分析课文 讨论第一部分。 第1自然段: (1)作者使用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
一、导入示例: 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不过,大家看完下面 的记者采访片断后,可能对最苦和最乐会有新的看法。 1.播放多媒体课件:中央电视台对抗“非典”战士钟南山等人的采访。当 记者问他们进入疫区时怕不怕,他们的回答是“怕”,“但还是要进去,因为这 是医护人员的责任”。 2.展示有关报道:有一个家庭,一位老人感染了“非典”病毒,但是她和 她的家人拒绝接受隔离,导致全家 8 人死亡,因受接触被隔离的人数高达 200 多人。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两则报道,使学生明确: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 会;人离不开社会,社会、家庭都需要人能负责任,同时对别人负责任就是对自 己负责任。 二、作者简介: 课前布置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查找有关梁启超的资料,课堂上请学生展示 自己的预习成果。教师可结合课文注释,明确有关要点:作者梁启超,字卓如, 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 者。著作有《饮冰室合集》等。 三、课文朗读: 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明确一些较难的字词的音义: 1.注音: 契(qì)约 揽(lǎn) 悲天悯(mǐn)人 2.结合文中注释解释词语: 失意 如释重负 无入而不自得 悲天悯人 3.补充解释词语: 莫若:不如。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四、师生分析课文内容: 1.理清文章结构: 先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什么是人生最大的痛苦?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如何?而不能如何? 进而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A.(1、2 自然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B.(3 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C.(4、5 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2.分析课文: 讨论第一部分。 第 1 自然段: (1)作者使用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 吗?
明确:贫→知足;失意→安分;老死→达观。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上、 观念上去排解。 (2)接着作者顺势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请用原文回答 明确: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3)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明确:找出论说的句子: (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 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第2自然段 (1)一篇好的议论文,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地举例 请找出有关事例。 举例: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 延伸: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 (2)学生讨论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 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 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3)找出“不尽责任最苦”的原因。 点拨:关键词句一一“良心”的监督、时时刻刻,至死不已、这种“苦”, 无法排解,也不能逃躲。 明确:1、2自然段的关系是主论与辅论的关系。第1段提出观点,第2段 进一步指出有关的种种情况和状态。 讨论第二部分: (1)什么事最快乐呢? 明确: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2)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由学生找出,并讲讲它们的含义 有关句子有:古语—如释重负 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3)找出论说的句子,总结这一段的内容 有关句子: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小结: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讨论第三部分: (1)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要说明什么? 名言: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曾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学生小组讨论后总结:要说明“人生当勇于负责 (2)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明确:从文中找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日日尽责任,便日日 得苦中真乐
明确:贫→知足;失意→安分;老死→达观。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上、 观念上去排解。 (2)接着作者顺势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请用原文回答。 明确: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3)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明确:找出论说的句子: (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 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第 2 自然段: (1)一篇好的议论文,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地举例, 请找出有关事例。 举例: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 延伸: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 (2)学生讨论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 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 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3)找出“不尽责任最苦”的原因。 点拨:关键词句——“良心”的监督、时时刻刻,至死不已、这种“苦”, 无法排解,也不能逃躲。 明确:1、2 自然段的关系是主论与辅论的关系。第 1 段提出观点,第 2 段 进一步指出有关的种种情况和状态。 讨论第二部分: (1)什么事最快乐呢? 明确: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2)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由学生找出,并讲讲它们的含义。 有关句子有:古语——如释重负 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3)找出论说的句子,总结这一段的内容。 有关句子: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小结: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讨论第三部分: (1)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要说明什么? 名言: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曾子——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学生小组讨论后总结:要说明“人生当勇于负责”。 (2)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明确:从文中找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日日尽责任,便日日 得苦中真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