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 语文试题 班级 姓名 号数 成绩 、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狗吠深巷中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2)潦水尽而寒潭清, (王勃《滕王阁序》) ?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4)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零丁洋里叹零丁。(文天祥《过零丁洋》) (6)余立待左右, 俯身倾耳以请。(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龙洞山记(元)张养浩 ①历下多名山水,龙洞为尤胜。洞距城东南三十里,旧名禹登山。按《九域志》,禹治水至其上,故 云。中有潭,时出云气,旱祷辄雨,胜国尝封其神曰灵惠公。其前,层峰云矗,日锦屏,日独秀,日三 秀,释家者流居之。由锦屏抵佛刹山,巉岩环合,飞鸟劣及其半。即山有龛屋,深广可容十数人,周镌 佛像甚夥。世兵,逃乱者多此焉。依上下有二穴,下者居傍,可逶迤东出,其曰龙洞,即此穴也,望之窅 然 ②窃欲偕同来数人入观。或曰是中极暗,非烛不能往,即遣仆然束茭前导。初焉,若高阔可步;未几, 俯首焉;未几,磬折焉;又未几,膝行焉;又未几,则蒲伏焉;又未几,则全体覆地蛇进焉。会所导火 灭,烟郁勃满洞中。欲退,身不容;引迸,则其前隘,且重以烟,遂缄吻、抑鼻、潜息。心骇乱恐甚,自 谓命当尽死此,不复岀矣。余强呼使疾进,众以烟故,无有岀声应者,心尤恐然。余适居前,倏得微明, 意其穴竟于是,极力奋身,若鱼纵焉者,始获脱然以出。如是,仅里所。既会,有泣者,恚者,诟者,相 讥笑者,顿足悔者,提肩喘者,喜幸生手其额者,免冠科首具陈其狼狈状者。惟导者一人年稚,形瘠小 先出,若无所苦,见众皆病,亦阳慑力殆。其宴于外者举酒酌穴者,人二杯。虽雅不酒,必使之酌,名曰 定心饮。 ③余因默忆,昔韩文公登华山,穷绝顶,梗不能返,号呹连日。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尝疑许 事未必有。由今观之,则韩文公之号为非妄矣。呜呼,不登高,不临深,前圣之训较然⊕,而吾辈为细娱, 使父母遗体几同压没不吊③。其为戒,讵止殁身不可忘。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误及此,故记其事以告焉 游洞中者七,某官某;洞之外坐而宴饮者四,某官某,凡十有一人。时延祐龙集丁巳八月也。 (选自《钦定四库全书·归田类稿》) 【注】①胜国:前朝。②劣:仅仅,才。③磬折:弯腰。④较然:明显的样子。⑤吊:悲伤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会所导火灭。会:适逢 B.意其穴竞于是 意:料想
1 2013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 语文试题 班级 姓名 号数 成绩 一、古代诗文阅读(27 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 分) 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 分) (l)狗吠深巷中,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2)潦水尽而寒潭清, 。(王勃《滕王阁序》) (3) ?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4)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 ,零丁洋里叹零丁。(文天祥《过零丁洋》) (6)余立待左右, ,俯身倾耳以请。(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二)文言文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2 一 5 题。 龙洞山记 〔元〕 张养浩 ①历下多名山水,龙洞为尤胜。洞距城东南三十里,旧名禹登山。按《九域志》,禹治水至其上,故 云。中有潭,时出云气,旱祷辄雨,胜国①尝封其神曰灵惠公。其前,层峰云矗,曰锦屏,曰独秀,曰三 秀,释家者流居之。由锦屏抵佛刹山,巉岩环合,飞鸟劣②及其半。即山有龛屋,深广可容十数人,周镌 佛像甚夥。世兵,逃乱者多此焉。依上下有二穴,下者居傍,可逶迤东出,其曰龙洞,即此穴也,望之窅 然。 ②窃欲偕同来数人入观。或曰是中极暗,非烛不能往,即遣仆燃束茭前导。初焉,若高阔可步;未几, 俯首焉;未几,磬折③焉;又未几,膝行焉;又未几,则蒲伏焉;又未几,则全体覆地蛇进焉。会.所导火 灭,烟郁勃满洞中。欲退,身不容;引进,则其前隘,且重以烟,遂缄吻、抑鼻、潜息。心骇乱恐甚,自 谓命当尽死此,不复出矣。余强呼使疾进,众以烟故,无有出声应者,心尤恐然。余适居前,倏得微明, 意.其穴竟于是,极力奋身,若鱼纵焉者,始获脱然以出。如是,仅里所。既会,有泣者,恚者,诟者,相 讥笑者,顿足悔者,提肩喘者,喜幸生手其额者,免冠科首具陈其狼狈状者。惟导者一人年稚,形瘠小, 先出,若无所苦,见众皆病,亦阳慑.力殆。其宴于外者举酒酌穴者,人二杯。虽雅不酒,必使之酌,名曰 定心饮。 ③余因默忆,昔韩文公登华山,穷绝顶,梗不能返,号咷连日。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尝疑许 事未必有。由今观之,则韩文公之号为非妄矣。呜呼,不登高,不临深,前圣之训较然④ ,而吾辈为细娱, 使父母遗体几同压没不吊⑤。其为戒,讵止殁身不可忘。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误及此,故记其事以告焉。 游洞中者七,某官某;洞之外坐而宴饮者四,某官某,凡十有一人。时延祐龙集丁巳八月也。 (选自《钦定四库全书·归田类稿》) 【注】①胜国:前朝。② 劣:仅仅,才。③磬折:弯腰。④较然:明显的样子。⑤吊:悲伤 2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会.所导火灭。 会:适逢。 B.意.其穴竟于是。 意:料想
C.亦阳慑为殆 慑:害怕 D.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虞:欺骗。 3.下列四组中,全都间接表现龙洞艰险的一组是()(3分) ①是中极暗。 ②烟郁勃满洞中。 ③心骇乱恐甚。 ④如是,仅里所。 ⑤有泣者,恚者,诟者 ⑥喜幸生手其额者 A.①②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龙洞山自古以来就是名胜,山势险峻,有上下两个山洞,位于下方的一个叫龙洞 B.龙洞深邃,里面越来越低矮狭窄作者与同游者备受惊恐,好不容易才得以出洞 C.按照当地的风俗,在洞外饮酒的人要为入洞游玩的人喝两大杯酒,名为“定心饮”。 D.作者游历龙洞后,想起“不登高,不临深”的前圣之训,为告诫后人写了这篇“记”。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初焉,若高阔可步。(3分) (2)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6分) 送何遁山入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一一选自《宋诗精华录》)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分) (2)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4分) 、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觉慧瞒着家里参加《黎明周报》的工作。一天,克明在觉新的屋里看到周报和觉慧的文章,马上 就报告给祖父高老太爷。(《家》)
2 C.亦阳慑.为殆。 慑:害怕。 D.窃虞.嗣至者或不知。 虞:欺骗。 3.下列四组中,全都间接..表现龙洞艰险的一组是( )(3 分) ①是中极暗。 ②烟郁勃满洞中。 ③心骇乱恐甚。 ④如是,仅里所。 ⑤有泣者,恚者,诟者。 ⑥喜幸生手其额者。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龙洞山自古以来就是名胜,山势险峻,有上下两个山洞,位于下方的一个叫龙洞。 B.龙洞深邃,里面越来越低矮狭窄作者与同游者备受惊恐,好不容易才得以出洞。 C.按照当地的风俗,在洞外饮酒的人要为入洞游玩的人喝两大杯酒,名为“定心饮”。 D.作者游历龙洞后,想起“不登高,不临深”的前圣之训,为告诫后人写了这篇“记”。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初焉,若高阔可步。 (3 分) 译: (2)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3 分) 译: (三)古代诗歌阅读(6 分)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6 分) 送何遁山入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选自《宋诗精华录》)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 分) 答: (2)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4 分) 答: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 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 分) 7.下列各项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 ...的两项是( )(5 分) A.觉慧瞒着家里参加《黎明周报》的工作。一天,克明在觉新的屋里看到周报和觉慧的文章,马上 就报告给祖父高老太爷。(《家》)
B.一天,林佩瑶姐妹正在谈论蕙芳,吴荪甫进来,对蕙芳留了个纸条就出走的事大发雷霆,要林佩 瑶去把她找回来。(《子夜》) C.伽西莫多把爱斯梅拉达安置在圣母院里的避难小屋,并送来衣食。伽西莫多的关怀爱护,使她摆 脱了对这个相貌丑陋的人的恐惧。(《巴黎圣母院》) D.法庭判马斯洛娃苦役刑。虽然涅赫柳多夫找到庭长,指岀这个案子是误判,马斯洛娃没有犯毒死 人命罪,但是没有结果。(《复活》) E.母亲去世后,欧也妮发现父亲充满慈爱,她从未享受过这般的父爱,因此,对自己厌恶这个家的 念头,感到内疚。(《欧也妮·葛朗台》 8.简答题。(选做一题)(5分) (1)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回答问题 次日,孙坚来辞袁绍曰:“坚抱小疾,欲归长沙,特来别公。“绍曰:“吾知公疾,乃害传国玺耳。 袁绍为何说孙坚害传国玺病?此后孙袁双方围绕“传国玺”做了什么事?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2)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回答问题。 媳妇们回说:“外头派了焦大,谁知焦大醉了,又骂呢 焦大因何事醉后骂人?宁国府怎样处治焦大?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答第()题: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①子日:“躬自厚④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②孟子日:“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 丑章句上》 [注]①厚:重,与“薄”相对。 (1)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2分) 答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4分) 答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时尚浅说 黄毓磺 ①辞典上“时尚”直白的释义就是“一时风尚”作为社会流变、生活迁移、价值更迭驱动下的潮汐式 性相⑨,主要是审美旨意、心理趋向在公众与日常的表征。其公众性、盲动性、愉悅性以及可仿效性的自 身特质,决定了它浪打浪般的生长,成就其推进演化的广度、强度和速率;还不妨说,时尚作为时代的情
3 B.一天,林佩瑶姐妹正在谈论蕙芳,吴荪甫进来,对蕙芳留了个纸条就出走的事大发雷霆,要林佩 瑶去把她找回来。(《子夜》) C.伽西莫多把爱斯梅拉达安置在圣母院里的避难小屋,并送来衣食。伽西莫多的关怀爱护,使她摆 脱了对这个相貌丑陋的人的恐惧。(《巴黎圣母院》) D.法庭判马斯洛娃苦役刑。虽然涅赫柳多夫找到庭长,指出这个案子是误判,马斯洛娃没有犯毒死 人命罪,但是没有结果。(《复活》) E.母亲去世后,欧也妮发现父亲充满慈爱,她从未享受过这般的父爱,因此,对自己厌恶这个家的 念头,感到内疚。(《欧也妮· 葛朗台》) 8.简答题。(选做一题)( 5 分) (l)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回答问题。 次日,孙坚来辞袁绍曰:“坚抱小疾,欲归长沙,特来别公。”绍曰:“吾知公疾,乃害传国玺耳。” 袁绍为何说孙坚害传国玺病?此后孙袁双方围绕“传国玺”做了什么事?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2)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回答问题。 媳妇们回说:“外头派了焦大,谁知焦大醉了,又骂呢” 焦大因何事醉后骂人?宁国府怎样处治焦大?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答第()题: (二)文化经典阅读(6 分) 9.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 分) ①子曰:“躬自厚①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②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 丑章句上》) [注] ①厚:重,与“薄”相对。 (l)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2 分) 答: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4 分) 答: 三、现代文阅读(2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 一 12 题。 时尚浅说 黄毓磺 ①辞典上“时尚”直白的释义就是“一时风尚”作为社会流变、生活迁移、价值更迭驱动下的潮汐式 性相①,主要是审美旨意、心理趋向在公众与日常的表征。其公众性、盲动性、愉悦性以及可仿效性的自 身特质,决定了它浪打浪般的生长,成就其推进演化的广度、强度和速率;还不妨说,时尚作为时代的情
感表征,乃是一个时代的种种合力使然。虽然其行也不远,此起彼落,时有变更,却不随一己好恶而兴废, 不因拒之纳之而行止,称得上是一位无翼而飞、天生天杀的主儿。 ②同时,时尚也并非可以简单地一面而论。其本身也具备种种包容的可能:既可孕育诞生之契机,亦 可成为溃靡之温床,事情确实存在两面性。“因势利导”因而成为可能,“圣者时也”的名言,“我行我 素”的标榜,也因而都在大本大宗的道理之内,是从不同侧面说明了人在“自然化"了的客体面前的主观 选择和临世态度 ③不妨说,“趋时”是人类的天性,要不然,"ok"、" bye bye"也不至于那么频频挂到男男女 女的嘴边。这一方面说明人的“顺变”能力,另一方面呢,也就说明了人的“从众”心理一一他那样说的 时候,未见得自己多么酷爱英语。可见“趋时”大体指向外部关涉,关涉“面子”上的事,跟自己内心的 好恶关系是不太大的。这原本毋庸置疑,须得一议的是:这里的时尚很可能成为一种压力,压迫人们划一 了心志和产生超水平的企求。诸如就业上某些职岗的过冷过热,诸如婚嫁时房子、车子被列为必要前提一 面对种种时尚如鹜趋之或心理失衡,人们有理由拒绝“安分守己”、“安贫乐道”的慰勉,也同样有必要 顾及具体的现实条件和属于自己的选择 ④如果说人除了是一种“物质”存在还分明是一种“精神”存在,那么,“与时俱进”跟“顺时迁变 就不能是一回事。而且,执著于精神性的人还往往抱持跟时尚“对视”的姿态,所谓“不随俗沉浮″,大 体描述了在物性和物化了的时尚面前保持一份心灵的高傲 ⑤“不合时宜”归根结底是一种精神境界,是“抗尘走俗”与“超尘脱俗”的起始点。我们无法在普 遍的层面上要求人们都成就为精神上的“庞然大物”,可以肯定的则是:一个精神强健的人,一个有作为 的人,一个不失尊严的人,无论是在春风得意中走马,还是在艰难困顿中蹒跚,都不能是一个失落自我而 为时尚左右的人 (—一摘编自《啄木鸟》) 「注]①性相:梵语,“性”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相”是事物外观的表相。 10.下列对文章所说的“时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分 A.是一个时代的种种合力所形成的一时风尚,主要是审美旨意、心理趋向在公众与日常的表征 B.其公众性、盲动性、愉悦性和可仿效性特质,决定了其演化的广度、强度和速率的不断推进。 C.流行时间虽然不长,但不管人们是喜欢、接纳,还是厌恶、拒绝,也只能追随它的发展方向。 D.存在两面性,既可以成为淘汰旧事物、孕育新生事物的契机,也会成为酿造腐朽奢靡的温床。 11.文章说,““趋时’是人类的天性”。请简要阐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答 12应如何正确面对“时尚”?请简要概括文章的观点。(3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瓦 王剑冰 ①瓦是屋子上面的田地,一垄一垄,长满了我的怀想。离开好久了,怀想还在上面摇曳着
4 感表征,乃是一个时代的种种合力使然。虽然其行也不远,此起彼落,时有变更,却不随一己好恶而兴废, 不因拒之纳之而行止,称得上是一位无翼而飞、天生天杀的主儿。 ②同时,时尚也并非可以简单地一面而论。其本身也具备种种包容的可能:既可孕育诞生之契机,亦 可成为溃靡之温床,事情确实存在两面性。“因势利导”因而成为可能,“圣者时也”的名言,“我行我 素”的标榜,也因而都在大本大宗的道理之内,是从不同侧面说明了人在“自然化”了的客体面前的主观 选择和临世态度。 ③不妨说,“趋时”是人类的天性,要不然,“ok ”、“bye bye”也不至于那么频频挂到男男女 女的嘴边。这一方面说明人的“顺变”能力,另一方面呢,也就说明了人的“从众”心理――他那样说的 时候,未见得自己多么酷爱英语。可见“趋时”大体指向外部关涉,关涉“面子”上的事,跟自己内心的 好恶关系是不太大的。这原本毋庸置疑,须得一议的是:这里的时尚很可能成为一种压力,压迫人们划一 了心志和产生超水平的企求。诸如就业上某些职岗的过冷过热,诸如婚嫁时房子、车子被列为必要前提―― 面对种种时尚如鹜趋之或心理失衡,人们有理由拒绝“安分守己”、“安贫乐道”的慰勉,也同样有必要 顾及具体的现实条件和属于自己的选择。 ④如果说人除了是一种“物质”存在还分明是一种“精神”存在,那么,“与时俱进”跟“顺时迁变” 就不能是一回事。而且,执著于精神性的人还往往抱持跟时尚“对视”的姿态,所谓“不随俗沉浮”,大 体描述了在物性和物化了的时尚面前保持一份心灵的高傲 ⑤“不合时宜”归根结底是一种精神境界,是“抗尘走俗”与“超尘脱俗”的起始点。我们无法在普 遍的层面上要求人们都成就为精神上的“庞然大物”,可以肯定的则是:一个精神强健的人,一个有作为 的人,一个不失尊严的人,无论是在春风得意中走马,还是在艰难困顿中蹒跚,都不能是一个失落自我而 为时尚左右的人。 (——摘编自《啄木鸟》) 「注]①性相:梵语,“性”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相”是事物外观的表相。 10.下列对文章所说的“时尚”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是一个时代的种种合力所形成的一时风尚,主要是审美旨意、心理趋向在公众与日常的表征。 B.其公众性、盲动性、愉悦性和可仿效性特质,决定了其演化的广度、强度和速率的不断推进。 C.流行时间虽然不长,但不管人们是喜欢、接纳,还是厌恶、拒绝,也只能追随它的发展方向。 D.存在两面性,既可以成为淘汰旧事物、孕育新生事物的契机,也会成为酿造腐朽奢靡的温床。 11.文章说,“‘趋时’是人类的天性”。请简要阐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 分) 答: 12 应如何正确面对“时尚”?请简要概括文章的观点。(3 分) 答: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 分) 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一 15 题) 瓦 王剑冰 ①瓦是屋子上面的田地,一垄一垄,长满了我的怀想。离开好久了,怀想还在上面摇曳着
②我不能进入瓦的内部,不知道瓦为什么是那种颜色。在中原,最黄最黄的土烧成的瓦,也还是瓦的 ③瓦完成了我们的先人对于土与火的最本质的认知 ④当你对瓦有了依赖的时候,你便对它有了敬畏。在高处看,瓦是一本打开的书。我拆过瓦,屋顶搭 下来的长板上,瓦像流水一样滑落,手不敢怠慢,一块块像码字样将它们码在一起。 ⑤屋子一直在漏。雨从瓦的缝上淌下来,娘要上到屋子上面去。娘说,我上去看看,肯定是瓦的事。 雨下了—个星期了,城外已成泽国,人们涌到城里,挤满了街道的屋檐和学校走廊,后来学校也停课了 水漫进了院子。我说娘你要小心。娘哗哗地踏着积水走到房基角,从一个墙头上到房上去。我站在屋孑里, 看到一片瓦在移动,又一片瓦动过之后,屋子里的“雨”停止了,那一刻我感到了瓦的力量。 ⑥鳞是鱼的瓦,甲是兵的瓦,娘是我们家的瓦。 ⑦风撞在瓦上,跌跌撞撞地发岀怪怪的声音。那是风与瓦语言上的障碍。风改变不了瓦的方向,风只 能改变自己。瓦的翅膀在晚间巨大的空间飞翔。 ⑧屋不嫌瓦丑,屋子实在支撑不住了,将瓦却下,做好下面的东西再将卸下的瓦盖上去。瓦是最慢的 事物,从第一片瓦盖上屋顶起,瓦就一直保持了它的形态,到机器瓦的出现,已经过去了两干年时光。 ⑨我一直不知道由土而成为瓦,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叫做瓦的物质,竟然那么坚硬,能够抵挡 上百年岁月。瓦最终从颓朽的屋顶上滑落,在地上落成一抔土,那土便又回到田地去,重新培养-株小苗。 瓦的意义合并着物理和化学双重的意义 ⑩在人们走入钢筋水泥的生活前,瓦坚持了很久,瓦最终受到了史无前例的伤害 (11)一个孤寡老人走了,仅有的财产是茅屋旁的一堆瓦,那是他多年的积蓄,每检回一片较为完 整的瓦,他都要摆放在那里,他对瓦有着什么情结或是寄望?他走了,那堆瓦还在那里等着他,瓦知道老 人的心思 (12)邻家在瓦上焙鸡胗,瓦的温度在上升,鸡胗的香味浮上来,钻进我的嗅觉,我的胃里发岀阵 阵声响,鸡胗越发黄了起来,而瓦却没有改变颜色。瓦的忍耐力很强。 (13)下雨了,我顶着一片瓦跑回家去,雨在地上冒起了泡泡,那片瓦给了我巨大的信心,我快速地 跑着,我的头上起了白烟,闪电闪在身后 (14)瓦藏在草中。一坡萎顿又复生的草,一片不再完整的瓦,不知道谁将它遗失,它一定承受过很 长的岁月,没有可去处,不在这里又会去哪里呢?草里埋着各种形态的瓦。这是一个废墟。我看到了瓦下 面的时光、欢乐甚至痛苦。 (15)一片瓦在湖上飞水上起了波澜,波澜变成花朵,瓦沉在花朵下面,等待重新开花。 (16)一条狗街着一片瓦跑过来不知道狗对这片瓦有什么情愫,难道它认得这瓦或这瓦的主人? (17)我不知道瓦的发音是如何出现的。瓦一一我感到那般亲切。好久听不到这种亲切了,或以后 愈加听不到这种亲切了 -摘编自《人民日报》) 13.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开篇运用比喻,引出“我”对瓦的怀想。“长满”形象地写出“怀想”的丰富,“摇曳”写 出了“怀想”的不时浮现。 B.第④段说“瓦是一本打开的书”,既形象地写出屋顶上“瓦”的形态,也为下文叙写瓦在人们生 中的种种作用张本 C.第⑤段描写“娘”在雨中修复屋顶这一细节,意在抒发“我”对“娘”的感激之情,表达“我” 对“娘”的深切怀念 D.第⑦段说“风改变不了瓦的方向”,突出了瓦坚定不移的品性:“瓦的翅膀在晚间巨大的空间飞 翔”,写出了瓦的灵性
5 ②我不能进入瓦的内部,不知道瓦为什么是那种颜色。在中原,最黄最黄的土烧成的瓦,也还是瓦的 颜色。 ③瓦完成了我们的先人对于土与火的最本质的认知。 ④当你对瓦有了依赖的时候,你便对它有了敬畏。在高处看,瓦是一本打开的书。我拆过瓦,屋顶搭 下来的长板上,瓦像流水一样滑落,手不敢怠慢,一块块像码字样将它们码在一起。 ⑤屋子一直在漏。雨从瓦的缝上淌下来,娘要上到屋子上面去。娘说,我上去看看,肯定是瓦的事。 雨下了一个星期了,城外已成泽国,人们涌到城里,挤满了街道的屋檐和学校走廊,后来学校也停课了, 水漫进了院子。我说娘你要小心。娘哗哗地踏着积水走到房基角,从一个墙头上到房上去。我站在屋子里, 看到一片瓦在移动,又一片瓦动过之后,屋子里的“雨”停止了,那一刻我感到了瓦的力量。 ⑥鳞是鱼的瓦,甲是兵的瓦,娘是我们家的瓦。 ⑦风撞在瓦上,跌跌撞撞地发出怪怪的声音。那是风与瓦语言上的障碍。风改变不了瓦的方向,风只 能改变自己。瓦的翅膀在晚间巨大的空间飞翔。 ⑧屋不嫌瓦丑,屋子实在支撑不住了,将瓦却下,做好下面的东西再将卸下的瓦盖上去。瓦是最慢的 事物,从第一片瓦盖上屋顶起,瓦就一直保持了它的形态,到机器瓦的出现,已经过去了两千年时光。 ⑨我一直不知道由土而成为瓦,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叫做瓦的物质,竟然那么坚硬,能够抵挡 上百年岁月。瓦最终从颓朽的屋顶上滑落,在地上落成一抔土,那土便又回到田地去,重新培养一株小苗。 瓦的意义合并着物理和化学双重的意义。 ⑩在人们走入钢筋水泥的生活前,瓦坚持了很久,瓦最终受到了史无前例的伤害。 (11)一个孤寡老人走了,仅有的财产是茅屋旁的一堆瓦,那是他多年的积蓄,每检回一片较为完 整的瓦,他都要摆放在那里,他对瓦有着什么情结或是寄望?他走了,那堆瓦还在那里等着他,瓦知道老 人的心思。 (12)邻家在瓦上焙鸡胗,瓦的温度在上升,鸡胗的香味浮上来,钻进我的嗅觉,我的胃里发出阵 阵声响,鸡胗越发黄了起来,而瓦却没有改变颜色。瓦的忍耐力很强。 (13)下雨了,我顶着一片瓦跑回家去,雨在地上冒起了泡泡,那片瓦给了我巨大的信心,我快速地 跑着,我的头上起了白烟,闪电闪在身后. (14)瓦藏在草中。一坡萎顿又复生的草,一片不再完整的瓦,不知道谁将它遗失,它一定承受过很 长的岁月,没有可去处,不在这里又会去哪里呢?草里埋着各种形态的瓦。这是一个废墟。我看到了瓦下 面的时光、欢乐甚至痛苦。 (15)一片瓦在湖上飞.水上起了波澜,波澜变成花朵,瓦沉在花朵下面,等待重新开花。 (16)一条狗街着一片瓦跑过来.不知道狗对这片瓦有什么情愫,难道它认得这瓦或这瓦的主人? (17)我不知道瓦的发音是如何出现的。瓦――我感到那般亲切。好久听不到这种亲切了,或以后 愈加听不到这种亲切了。 (——摘编自《人民日报》) 13.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 ...的两项是( )(5 分) A.文章开篇运用比喻,引出“我”对瓦的怀想。“长满”形象地写出“怀想”的丰富,“摇曳”写 出了“怀想”的不时浮现。 B.第④段说“瓦是一本打开的书”,既形象地写出屋顶上“瓦”的形态,也为下文叙写瓦在人们生 活中的种种作用张本。 C.第⑤段描写“娘”在雨中修复屋顶这一细节,意在抒发“我”对“娘”的感激之情,表达“我” 对“娘”的深切怀念。 D.第⑦段说“风改变不了瓦的方向”,突出了瓦坚定不移的品性;“瓦的翅膀在晚间巨大的空间飞 翔”,写出了瓦的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