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古诗鉴赏题分类汇编 新课标卷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鹊桥仙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 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蘋洲烟雨:指长满蘋 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 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他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 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5分) 9.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 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的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 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6分) 新课标卷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 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5分。答出烘托和渲染的,给2分:能作简要分析 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9.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
2013 年高考古诗鉴赏题分类汇编 新课标卷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 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蘋洲烟雨:指长满蘋 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 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他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 分)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 8.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 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5 分) 9.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 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的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 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6 分) 新课标卷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 分)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 8.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 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5 分。答出烘托和渲染的,给 2 分;能作简要分析 的,给 3 分。 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9.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 思
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6分。答出作者心 情的,给3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 可酌情给分。) 全国大纲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客从 杜甫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①泉客珠:指珍珠。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② 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③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4分) (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4分) 答 参考答案: 12.(8分) (1)有客人从南方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地藏 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已化成了血水,可悲的是我现在 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4分。答出故事梗概的,给2分;答出“欲辩不成 书”意思的,给1分;答出“哀今征敛无”的,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2)“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 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4分。答出“珠中有隐字”寓意的,给2分;答出珍珠“化为血” 寓意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北京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干金憎,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
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6 分。答出作者心 情的,给 3 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 3 分。 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 可酌情给分。) 全国大纲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客从 杜甫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①。珠中有隐字②,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③久,以俟公家须。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①泉客珠:指珍珠。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② 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③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⑴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2.(8 分) ⑴有客人从南方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地藏 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已化成了血水,可悲的是我现在 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4 分。答出故事梗概的,给 2 分;答出“欲辩不成 书”意思的,给 1 分;答出“哀今征敛无”的,给 1 分。意思答对即可。) ⑵“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 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4 分。答出“珠中有隐字”寓意的,给 2 分;答出珍珠“化为血” 寓意的,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北京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 分)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憎,顾向平原②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
重臣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②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 的人生理想。(4分) 参考答案 12.①B(3分) ②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要点二:不 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4分) 天津卷 14.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8分)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虽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孑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②白苎(h):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 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白苎②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2分) (2)“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3分)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分) 参考答案: (8分) (1)轻微、新鲜、清爽等 (2)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 又刚健的气概。 (3)例:“白苎新袍入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进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 去,去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 的良好祝愿 辽宁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竹轩诗兴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重臣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②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 的人生理想。(4 分) 参考答案: 12.①B(3 分) ②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要点二:不 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4 分) 天津卷 14.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8 分)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虽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 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⑴“白苎②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2 分) ⑵“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3 分) ⑶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 分) 参考答案: 14.(8 分) ⑴轻微、新鲜、清爽等 ⑵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 又刚健的气概。 ⑶例:“白苎新袍入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进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 去,去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 的良好祝愿。 辽宁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注]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8.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5分) 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参考答案 8.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 的闲适:“梢影细从荼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 (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5分。答出视听结合并加以分 析,给2分;若答出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可给1分。答出光影变化,给1分;答出 比拟手法并加以分析,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9.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 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 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6分。答出形象特征,给 2分:结合诗句分析,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见解,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 分。) 山东卷 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 14.(8分)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白色,一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 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 生动 (2)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 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 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8.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5 分) 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 分) 参考答案: 8.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 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 (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5 分。答出视听结合并加以分 析,给 2 分;若答出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可给 1 分。答出光影变化,给 1 分;答出 比拟手法并加以分析,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9.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 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 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6 分。答出形象特征,给 2 分;结合诗句分析,给 4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见解,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 分。) 山东卷 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 分)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⑴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 分) ⑵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4 分) 参考答案: 14.(8 分) ⑴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白色,一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 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 生动。 ⑵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 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 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江苏卷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1)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2分) (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分) (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 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9.(1)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2分) (2)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4分) (3)“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 “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4分) 安徽卷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8.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 9.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
江苏卷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醉眠 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⑴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2 分) ⑵“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 分) ⑶《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 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 分) 参考答案: 9.⑴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2 分) ⑵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4 分) ⑶“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 “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4 分) 安徽卷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8~9 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8.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