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名词活用为动词 因为能恳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因为只有 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 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今王鼓乐于此 无所事事 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 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 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如: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 三,名词作状语 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 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如: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相如廷斥之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四,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从句法关系看,动词在句中常出现在主语、状语之后作谓语,所以,如果在谓语动词前或后出现了动词 且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即可判断动词活用成了名词。这一名词一般出现在句中主语或宾语 的位置上,有时前边有“其”字。如: 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形容词用为名词时,形容词一般出现在句中宾语的位置上,翻译时应该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为定语。 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 贵以近知远,以所见知所不见 五,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一般而言可以断定活用 成了使动:如: 君将哀而生之乎 不及物动词未带宾语,但它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直接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其他人或物发出的,这时也 可判断为用作使动:如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另外,及物动词如果跟它的宾语之间不是支配和被支配关系,宾语不是动作的承受者,而是动作的实施者 时,也可判断为用作使动:如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一, 名词活用为动词 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因为只有 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 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今王鼓乐于此 无所事事 二,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 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 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如: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 三, 名词作状语 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 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如: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相如廷斥之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四, 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从句法关系看,动词在句中常出现在主语、状语之后作谓语,所以,如果在谓语动词前或后出现了动词, 且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即可判断动词活用成了名词。这一名词一般出现在句中主语或宾语 的位置上,有时前边有“其”字。如: 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形容词用为名词时,形容词一般出现在句中宾语的位置上,翻译时应该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为定语。 如: 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 贵以近知远,以所见知所不见 五,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一般而言可以断定活用 成了使动;如: 君将哀而生之乎 不及物动词未带宾语,但它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直接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其他人或物发出的,这时也 可判断为用作使动;如: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另外,及物动词如果跟它的宾语之间不是支配和被支配关系,宾语不是动作的承受者,而是动作的实施者 时,也可判断为用作使动;如: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
俯身散马蹄 再有,如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而此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也可断定它们活用成了使动,使宾 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 强本而 则天不能贫 足以荣汝身 名词的使动用法可按“使宾语怎么样”这一关系来判断:如: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舍相如广成传舍 六、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 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 或事物,经常可以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如: 成以其小,劣之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P><P><P><P>注:例句中斜体字为活用词 文言虚词“所以”与“所以 题目: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古有之,未之思耳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B.其巧百倍于常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帝以问先生:“可动否?”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D.此马氏所以不对也。行过夷门,见候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讲解:答为A。“之”:①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该代词宾语前置:②助词,“何…之有”这 个固定格式中,是宾语前置的标志。B项的“于”都是介词,表示比较:C项中的“以”都是介词, 这个句子中省略了后面的代词宾语:D项中的“所以”都是“原因” 所以”都是2004年语文科《考试说明》中规定考查的文言虚词,而“以”从1994年以来的考试中每年都 出现。命题者居然选择“所以”,可见用心良苦。考生对“所以”却并不真正理解。借此笔者将“所”以”“所以 的用法作详细说明 虚词“所”的用法: 《说文》:“所,伐木声也。”在古汉语中,实词“所”可用作名词、代词、量词、数词:虚词“所”可用作助 词、连词。无论是实词“所”还是虚词“所”,都是假借字。作为助词和连词的“所”,其用例均见于先秦。助 词“所”一直沿用至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中:连词“所”多见于《尚书》《左传》《论语》等先秦著作中。 助词 所”与动词(或者与“介词+动词”)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当句子中的一个成分。当“所”与它们相结合的时候 必须放在他们的前面。一般把“"所”字与其后面的动词(或者“介词+动词”)总括起来称“所”字结构。“所”字 结构是一个名词性的短语 “所”与动词相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在句中可以表示与动作行为相关联的各个方面,诸如人、事、物 处所等。“所”字结构可按“(所)动词+的+名词'这样一种格式来对译 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所”字先与介词结合,然后再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在句中表示跟动词相关的原因、处所、时间以 及动作行为赖以进行的手段或涉及的对象等 例: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 连词 用于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假设”等。“所”的这种用法多用于誓辞句。这种用法在中
俯身散马蹄 再有,如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而此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也可断定它们活用成了使动,使宾 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足以荣汝身 名词的使动用法可按“使宾语怎么样”这一关系来判断;如: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舍相如广成传舍 六、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 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 或事物,经常可以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如: 成以其小,劣之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P><P></P><P>注:例句中斜体字为活用词 文言虚词“所”“以”与“所以” 题目: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古有之,未之思耳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B.其巧百倍于常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帝以问先生:“可动否?”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D.此马氏所以不对也。 行过夷门,见候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讲解:答为 A。“之”:①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该代词宾语前置;②助词,“何……之有”这 个固定格式中,是宾语前置的标志。B 项的“于”都是介词,表示比较;C 项中的“以”都是介词,“用、拿”, 这个句子中省略了后面的代词宾语;D 项中的“所以”都是“……原因”。 “所”“以”都是 2004 年语文科《考试说明》中规定考查的文言虚词,而“以”从 1994 年以来的考试中每年都 出现。命题者居然选择“所以”,可见用心良苦。考生对“所以”却并不真正理解。借此笔者将“所”“以”“所以” 的用法作详细说明。 虚词“所”的用法: 《说文》:“所,伐木声也。”在古汉语中,实词“所”可用作名词、代词、量词、数词;虚词“所”可用作助 词、连词。无论是实词“所”还是虚词“所”,都是假借字。作为助词和连词的“所”,其用例均见于先秦。助 词“所”一直沿用至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中;连词“所”多见于《尚书》《左传》《论语》等先秦著作中。 助词 “所”与动词(或者与“介词+动词”)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当句子中的一个成分。当“所”与它们相结合的时候, 必须放在他们的前面。一般把“所”字与其后面的动词(或者“介词+动词”)总括起来称“所”字结构。“所”字 结构是一个名词性的短语。 一、“所”与动词相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在句中可以表示与动作行为相关联的各个方面,诸如人、事、物、 处所等。“所”字结构可按“(所)动词+的+名词”这样一种格式来对译。 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二、“所”字先与介词结合,然后再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在句中表示跟动词相关的原因、处所、时间以 及动作行为赖以进行的手段或涉及的对象等。 例: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 连词 用于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假设”等。“所”的这种用法多用于誓辞句。这种用法在中
学课本中未见。 例:公子曰:“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虚词“以”的用法: 《说文》:“以,用也。”由此引申为介词诸义先秦已有用例,后沿用与文言中。“以”又可用作连词、代词、 副词、助词、语气词,是假借字。连词用例已见先秦,后沿用与文言中,其中有的用法(“.以 以后”等)一直沿用至今。代词、副词、助词、语气词的用例,多见于先秦两汉古籍以及后世的仿古著作之 中 介词 介绍动作实施时的工具、凭借、身份、计数单位等。“以”及其宾语可在动词前,也可在动词后。可译 为“用凭借按照根据”等。 例: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二、介绍动作施行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例: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三、介绍动作施行时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同”等,或不译出 例:若舍郑以(郑)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四、介绍动作施行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例:赏以春夏,刑以秋冬。(《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五、“以”的宾语经常在“以”前,如果“以”的宾语是疑问代词“何曷”“胡ˆ谁”等,或宾语是代词“是”,多在“以 前,也有在后的。 例: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六、介词“以”的宾语常常不出现 例: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连词 一、连接两个并列成分。可译为“和而又等。 例:季康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论语·为政》) 二、连接前后两项,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可译为“去来用来”等 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締,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勾践灭吴》) 连接前后两项,后者是前者的结果。可译为“使得”以致” 例:不宜妄自菲溥,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连接前后两项,或前因后果,或前果后因。可译为“因为”。 例: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五、连接状语和谓语主要成分。可译为“地”,或不译出 例: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辞》) 六、用于上、下、来、往、南、北等词前,表示范围、时间等。可仍译作“以”,或根据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例: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 代词 一、表示近指。可译为“这”这样 例:未死而言死,不论。以虽知之与勿知同。(《吕氏春秋·知化》) 二、用在介词“于”后询问处所。可译为哪里”。 例:天则不雨,而望之愚妇人,于以求之,毋乃已疏乎?(《礼记·檀弓下》) 副词 表示程度之甚。可译为“太” 例: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孟子·滕文公下》) 二、表示动作已经实施,情况已经出现。可译为“已经
学课本中未见。 例:公子曰:“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虚词“以”的用法: 《说文》:“以,用也。”由此引申为介词诸义先秦已有用例,后沿用与文言中。“以”又可用作连词、代词、 副词、助词、语气词,是假借字。连词用例已见先秦,后沿用与文言中,其中有的用法(“……以上”“…… 以后”等)一直沿用至今。代词、副词、助词、语气词的用例,多见于先秦两汉古籍以及后世的仿古著作之 中。 介词 一、介绍动作实施时的工具、凭借、身份、计数单位等。“以”及其宾语可在动词前,也可在动词后。可译 为“用”“凭借”“按照”“根据”等。 例: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二、介绍动作施行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例: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三、介绍动作施行时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同”等,或不译出。 例:若舍郑以(郑)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四、介绍动作施行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例:赏以春夏,刑以秋冬。(《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五、“以”的宾语经常在“以”前,如果“以”的宾语是疑问代词“何”“曷”“胡”“谁”等,或宾语是代词“是”,多在“以” 前,也有在后的。 例: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六、介词“以”的宾语常常不出现。 例: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连词 一、连接两个并列成分。可译为“和”“而又”等。 例:季康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论语•为政》) 二、连接前后两项,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可译为“去”“来”“用来”等。 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勾践灭吴》) 三、连接前后两项,后者是前者的结果。可译为“使得”“以致”。 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连接前后两项,或前因后果,或前果后因。可译为“因为”。 例: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五、连接状语和谓语主要成分。可译为“地”,或不译出。 例: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辞》) 六、用于上、下、来、往、南、北等词前,表示范围、时间等。可仍译作“以”,或根据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例: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 代词 一、表示近指。可译为“这”“这样”。 例:未死而言死,不论。以虽知之与勿知同。(《吕氏春秋•知化》) 二、用在介词“于”后询问处所。可译为“哪里”。 例:天则不雨,而望之愚妇人,于以求之,毋乃已疏乎?(《礼记•檀弓下》) 副词 一、表示程度之甚。可译为“太”。 例: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孟子•滕文公下》) 二、表示动作已经实施,情况已经出现。可译为“已经
例:其闻之者,吾以除之矣。(《国语·晋语四》 表示仅限。可译为“只 例: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助词 用于意义相近的两个动词之前,表示相近的两种动作行为相继出现,或同时出现。可根据上下文义灵活译 例:习习谷风,以阴以雨。(《诗经·邶风·谷风》) 语气词 用于句末,表示叙述语气。可译为“了”。或不译出 例: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战国策·楚策四》) 复合虚词“所以”的用法: 本是介宾结构,由介词“以”和代词“所”构成。由于“所以”这个介宾结构经常固定使用,并且在句中的位置 和意义都有所发展变化,于是凝固为一个复合虚词。 连词 用于复句的后一分句,表示结果。前后两分句之间是因果关系。可译为“因此”,或仍作“所以”。这种用法 在中学课本的文言文中很少见 例:①而辞人遗翰,莫见五言,所以李陵、班婕妤见疑于后代也。——译:但在这些作家所遗留下来的作 品中,却没有见到五言诗,因此,李陵的《与苏武诗歌》、班婕妤的《怨诗》,就不免为后人所怀疑。(《文 心雕龙·明诗》 [辨析]连词“所以”与“所+以+动词”中的“所以”是有区别的。连词“所以”后面连接的是句子:而“所+以+动 词”中的“所以”,其作用是与后面的动词构成“所”字结构。 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属于“所+介词+动词”的结构)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属于“所+介词+动词”的结构) 在近几期《考试报》中,关于“所”以”的用法及例子较多,在此不给练习。请考生仔细完成有关“所以”的 练习。下面句子中都有“所以”,你能解释清楚它的意义和用法吗? 1.晏子避席对曰:“娄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也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晏子故事两篇》) 2.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公输》)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 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 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过 秦论》) 5.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 乐也。(《兰亭集序》) 6.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 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8.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9.王夫人笑道:“你不知道原故:他与别人不同,自幼因老太太疼爱,原系同姊妹们一处娇养惯了的。若 姊妹们有日不理他,他倒还安静些,纵然他没趣,不过出了二门,背地里拿着他两个小幺儿出气,咕唧 会子就完了。若这一日姊妹们和他多说一句话,他心里一乐,便生出多少事来。所以嘱咐你别睬他。他嘴 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休信他。”(《林黛玉进贾府》) 10.孔明流涕而答曰:“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 讨贼耶?合当斩之。”(《失街亭》)<P><P>参考答案:
例:其闻之者,吾以除之矣。(《国语•晋语四》) 三、表示仅限。可译为“只”。 例: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助词 用于意义相近的两个动词之前,表示相近的两种动作行为相继出现,或同时出现。可根据上下文义灵活译 出。 例:习习谷风,以阴以雨。(《诗经•邶风•谷风》) 语气词 用于句末,表示叙述语气。可译为“了”。或不译出。 例: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战国策•楚策四》) 复合虚词“所以”的用法: 本是介宾结构,由介词“以”和代词“所”构成。由于“所以”这个介宾结构经常固定使用,并且在句中的位置 和意义都有所发展变化,于是凝固为一个复合虚词。 连词 用于复句的后一分句,表示结果。前后两分句之间是因果关系。可译为“因此”,或仍作“所以”。这种用法 在中学课本的文言文中很少见。 例:①而辞人遗翰,莫见五言,所以李陵、班婕妤见疑于后代也。——译:但在这些作家所遗留下来的作 品中,却没有见到五言诗,因此,李陵的《与苏武诗歌》、班婕妤的《怨诗》,就不免为后人所怀疑。(《文 心雕龙•明诗》 [辨析]连词“所以”与“所+以+动词”中的“所以”是有区别的。连词“所以”后面连接的是句子;而“所+以+动 词”中的“所以”,其作用是与后面的动词构成“所”字结构。 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属于“所+介词+动词”的结构)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属于“所+介词+动词”的结构) 在近几期《考试报》中,关于“所”“以”的用法及例子较多,在此不给练习。请考生仔细完成有关“所以”的 练习。下面句子中都有“所以”,你能解释清楚它的意义和用法吗? 1.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也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晏子故事两篇》) 2.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公输》)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 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 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过 秦论》) 5.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 乐也。(《兰亭集序》) 6.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 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8.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9.王夫人笑道:“你不知道原故:他与别人不同,自幼因老太太疼爱,原系同姊妹们一处娇养惯了的。若 姊妹们有日不理他,他倒还安静些,纵然他没趣,不过出了二门,背地里拿着他两个小幺儿出气,咕唧一 会子就完了。若这一日姊妹们和他多说一句话,他心里一乐,便生出多少事来。所以嘱咐你别睬他。他嘴 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休信他。”(《林黛玉进贾府》) 10.孔明流涕而答曰:“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 讨贼耶?合当斩之。”(《失街亭》)</P><P>参考答案:
1.“所”字先与介词结合,然后再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在句中表示跟动词相关的原因 2.“所”字先与介词结合,然后再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赖以进行的手段。 3.“所”字先与介词结合,然后再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赖以进行的手段 4.“所”字先与介词结合,然后再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在句中表示跟动词相关的原因 5.“所”字先与介词结合,然后再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赖以进行的手段 6.“所”字先与介词结合,然后再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在句中表示跟动词相关的原因。 7.“所”字先与介词结合,然后再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赖以进行的手段 8.“所”字先与介词结合,然后再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在句中表示跟动词相关的原因。 9.复合虚词,连词。因此,所以 10.“所”字先与介词结合,然后再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在句中表示跟动词相关的原因。 评价古典诗词的思想内容 古典诗词中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作品进行具体分析与评价,这是难点一。 赏者本人应有较高的思想修养,这是其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从全诗来看,诗中描写了明月、清泉,也描写了浣纱女归来时的喧哗和渔舟在莲塘中穿梭的情景,为什 么首句却要说是“空山”?“空山”是着重写自己的眼前所见,还是着重于内心的感受? 答 2诗歌颔联描写自然景象,颈联则侧重于描写人的活动,诗中的景象给人以美的感受。有人说,这首诗寄 寓了诗人的人格情操,也表现了他的社会理想。请结合自己的理解,对以上两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答:(人格情操) (社会理想) 摸鱼儿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 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①,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②。千金难买相 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 注:①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陈皇后闻司马相如文名,奉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 写《长门赋》代为陈情,武帝阅后深为感动,陈皇后复得宠幸。②蛾眉曾有人妒:屈原遺奷臣妒忌和排挤。 被放逐后,屈原在《离骚》中将此事比成“蛾眉美貌女性)遭妒 1.杨玉环、赵飞 燕曾以美貌受唐玄宗、汉成帝宠幸,但都死于非命,所以词中“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寓意是。 2.这首词的主题集中体现在一个“愁”字上。“愁指什么?为什么说“闲愁最苦”? 答案:1.主和派(佞臣小人)没有好下场(意思对即可) 2.“愁指抗金愿望不能实现的愁闷情绪。“闲愁最苦ˆ表现了他满怀抗金热情却得不到任用,空闲之愁最使 他苦闷惆怅。 错解分析:1题答案概括不当,关键是未能体会到诗句的内涵。 方法技巧:一、体会词句的隐含意义。如“玉环飞燕皆尘土”,以杨玉环、赵飞燕的结局喻主和派及奸佞小 人的可耻下场。二、联系作者(辛弃疾)的身世遭遇及作者众多词作的思想倾向,进行分析与评价 锦囊妙计 评价古典诗词的思想内容应注意以下问题
1.“所”字先与介词结合,然后再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在句中表示跟动词相关的原因。 2.“所”字先与介词结合,然后再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赖以进行的手段。 3.“所”字先与介词结合,然后再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赖以进行的手段。 4.“所”字先与介词结合,然后再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在句中表示跟动词相关的原因。 5.“所”字先与介词结合,然后再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赖以进行的手段。 6.“所”字先与介词结合,然后再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在句中表示跟动词相关的原因。 7.“所”字先与介词结合,然后再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赖以进行的手段。 8.“所”字先与介词结合,然后再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在句中表示跟动词相关的原因。 9.复合虚词,连词。因此,所以 10.“所”字先与介词结合,然后再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在句中表示跟动词相关的原因。 评价古典诗词的思想内容 古典诗词中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作品进行具体分析与评价,这是难点一。鉴 赏者本人应有较高的思想修养,这是其二。 山居秋暝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从全诗来看,诗中描写了明月、清泉,也描写了浣纱女归来时的喧哗和渔舟在莲塘中穿梭的情景,为什 么首句却要说是“空山”?“空山”是着重写自己的眼前所见,还是着重于内心的感受? 答: 2.诗歌颔联描写自然景象,颈联则侧重于描写人的活动,诗中的景象给人以美的感受。有人说,这首诗寄 寓了诗人的人格情操,也表现了他的社会理想。请结合自己的理解,对以上两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答:(人格情操) (社会理想) 摸鱼儿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 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①,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②。千金难买相 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 处。 注:①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陈皇后闻司马相如文名,奉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 写《长门赋》代为陈情,武帝阅后深为感动,陈皇后复得宠幸。②蛾眉曾有人妒:屈原遭奸臣妒忌和排挤。 被放逐后,屈原在《离骚》中将此事比成“蛾眉”(美貌女性)遭妒 1.杨玉环、赵飞 燕曾以美貌受唐玄宗、汉成帝宠幸,但都死于非命,所以词中“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寓意是 。 2.这首词的主题集中体现在一个“愁”字上。“愁”指什么?为什么说“闲愁最苦”? 答: 答案:1.主和派(佞臣小人)没有好下场(意思对即可) 2.“愁”指抗金愿望不能实现的愁闷情绪。“闲愁最苦”表现了他满怀抗金热情却得不到任用,空闲之愁最使 他苦闷惆怅。 错解分析:1 题答案概括不当,关键是未能体会到诗句的内涵。 方法技巧:一、体会词句的隐含意义。如“玉环飞燕皆尘土”,以杨玉环、赵飞燕的结局喻主和派及奸佞小 人的可耻下场。二、联系作者(辛弃疾)的身世遭遇及作者众多词作的思想倾向,进行分析与评价。 ●锦囊妙计 评价古典诗词的思想内容应注意以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