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基础(第5版) 表6-2粪便颜色变化可能的原因 颜色 非病理性 病理性 鲜红色 食用番茄和西瓜 肠道下段出血(如痔疮、肛裂、 直肠癌等) 果酱色 食用大量咖啡、可可、巧 阿米巴痢疾、肠套叠等 克力等 灰白色 服用硫酸钡,进食过量脂 胆道梗阻、肠结核、胰腺疾病 肪或金霉素 绿色 食用大量绿色蔬菜或甘汞 婴儿肠炎(胆绿素未转变为粪 胆素) 黑色 食用铁剂、动物血、肝脏、 上消化道出血 活性炭及某些中药 黄色 新生儿粪便,服用大黄、 胆红素未氧化及脂肪不消化 山道年
临床检验基础(第5版) 第二节粪便一般检查 一、粪便理学检查 1.粪便量健康人粪便量与进食食物种类、食 量及消化器官的功能状态有关。一般健康成人排便频 率可隔天1次至每天2次,多数为每天1次,每次排便 量约为100~250g(干重25~50g)。当胃肠道、胰腺 有炎症或功能紊乱时,粪便量和排便次数均有不同程 度增加。 2.颜色粪便颜色变化可能的原因见表6-2
第二节 粪便一般检查 一、粪便理学检查 1.粪便量 健康人粪便量与进食食物种类、食 量及消化器官的功能状态有关。一般健康成人排便频 率可隔天1次至每天2次,多数为每天1次,每次排便 量约为100~250g(干重25~50g)。当胃肠道、胰腺 有炎症或功能紊乱时,粪便量和排便次数均有不同程 度增加。 2.颜色 粪便颜色变化可能的原因见表6-2
临床检验基础(第5版) 一、粪便理学检查 3.性状健康成人的粪便为成形、条带状, 其性状、硬度常与进食的食物种类有关。病理情 况下粪便性状变化的临床意义见表6-3。 4.寄生虫粪便中存在虫体较大的肠道寄 生虫,如蛔虫、蛲虫、绦虫等或其片段时,肉眼 即可分辨。钩虫虫体需要粪便筛洗后才能发现
3.性状 健康成人的粪便为成形、条带状, 其性状、硬度常与进食的食物种类有关。病理情 况下粪便性状变化的临床意义见表6-3。 4.寄生虫 粪便中存在虫体较大的肠道寄 生虫,如蛔虫、蛲虫、绦虫等或其片段时,肉眼 即可分辨。钩虫虫体需要粪便筛洗后才能发现。 一、粪便理学检查
临床检验基础(第5版) 表6-3粪便性状变化的临床意义 粪便 特点 临床意义 稀汁便 脓样,含有膜状物 伪膜性肠炎、隐孢子虫感染 洗肉水样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红豆汤样 出血性小肠炎 稀糊或稀汁样 急性(胃)肠炎 米泔样便白色淘米水样, 含有黏液片块,量多, 霍乱、副霍乱 脓细胞少见 黏液便 小肠病变时黏液混于粪便中,大肠病变时 肠道炎症或受刺激、肿瘤或便秘、某些细菌 黏液附着在粪便表面 性痢疾 溏便 粥样、内容物粗糙 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窦潴留 胨状便 黏胨状、膜状或纽带状物 过敏性肠炎、慢性细菌性痢疾 鲜血便 鲜红色,滴落于排便之后或附在粪便表面 直肠癌、直肠息肉、肛裂或痔疮 脓血便 脓样、脓血样、黏液血样、黏液脓血样 细菌性痢疾(以黏液及脓细胞为主)、阿米 巴痢疾(以红细胞为主)、结肠癌、肠结核、 溃疡性结肠炎 乳凝块 黄白色乳凝块或蛋花样 脂肪或酪蛋白消化不全,婴儿消化不良、婴 变形便 球形硬便 儿腹泻 细条、扁片状 习惯性便秘、老年人排便无力 细铅笔状 肠痉挛、直肠或肛门狭窄
临床检验基础(第5版) 二、粪便化学检查 粪便的化学检查有酸碱度反应、隐血试验、粪胆 素、粪胆原和脂肪测定等,其中隐血试验是最有意义 的化学检查。 (一)粪便隐血试验 上消化道出血量小于5l,粪便中无可见的血液, 且红细胞被破坏,显微镜检查也未见到红细胞。需用 化学法、免疫法等才能证实的出血,称为隐血,检查 粪便隐血的试验称为粪便隐血试验(FOBT)
二、粪便化学检查 粪便的化学检查有酸碱度反应、隐血试验、粪胆 素、粪胆原和脂肪测定等,其中隐血试验是最有意义 的化学检查。 (一)粪便隐血试验 上消化道出血量小于5ml,粪便中无可见的血液, 且红细胞被破坏,显微镜检查也未见到红细胞。需用 化学法、免疫法等才能证实的出血,称为隐血,检查 粪便隐血的试验称为粪便隐血试验(FOB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