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秦汉叙事散文 解释:1、司马迁2、《史记》3、《汉书》4、《吴 越春秋》4《封禅仪记》。 填空 1、现存的秦代刻石文共有篇,大都出自 它们分别是 其中除 石为两句一韵外,其余6篇皆为 韵 2、西汉散文发展中出现了以剖白个人思想心迹为主的 体散文,代表著作有邹阳的《 》、枚乘的《 司马迁的《 》和杨恽的《 》等 3、刘向一生有著作多种,其中 等书的部分篇目具有小说的意味,实开了六朝《世说新语》类小 说之先河 4、《史记》代表了古代 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先生 在 》中称它是“ 5、司马迁,字 汉代成就最高的散文家。少年时曾 随 学习古文《》,向 学习公羊派《 后任 并参与制定了 因案被处以宫 刑。征和二年(前91年)最终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共历时年。 6、司马迁曾在《 》中提及其修史的宗旨是 7、《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描写 为中心的 通 史,全书由 成,记述了从 年间大约_年的兴衰沿革史。 8、东汉 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 它在 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 和《史记》 的笔法不同,《汉书》重视
16 第三章 秦汉叙事散文 一.解释:1、司马迁 2、《史记》 3、《汉书》 4、《吴 越春秋》 4《封禅仪记》。 二.填空 1、现存的秦代刻石文共有 篇,大都出自 之手。 它们分别是 、 、 、 、 、 、 。其中除 刻 石为两句一韵外,其余 6 篇皆为 一韵。 2、西汉散文发展中出现了以剖白个人思想心迹为主的 体散文,代表著作有邹阳的《 》、枚乘的《 》、 司马迁的《 》和杨恽的《 》等。 3、刘向一生有著作多种,其中《 》、《 》 等书的部分篇目具有小说的意味,实开了六朝《世说新语》类小 说之先河。 4、《史记》代表了古代 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先生 在《 》中称它是“ ”。 5、司马迁,字 ,汉代成就最高的散文家。少年时曾 随 学习古文《 》,向 学习公羊派《 》。 后任 ,并参与制定了《 》,因 案被处以宫 刑。征和二年(前 91 年)最终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共历时 年。 6、司马迁曾在《 》中提及其修史的宗旨是: “ , , ”。 7、《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描写 为中心的 通 史,全书由 、 、 、 、 组 成,记述了从 至 年间大约 年的兴衰沿革史。 8、东汉 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 史, 它在 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 9、和《史记》 的笔法不同,《汉书》重视
行文 ,从而形成和《史记》迥然有别的风格。 10、《吴越春秋》是成书于」 的一部 散文,作者 是 其书今存卷,主要叙述 的故事。它在体 例上兼有 和 史书的特点,是 的雏形。 ll、成书于的历史散文 内容许多与《吴 越春秋》相同。它们都以 为主线索,又都出自 人之手,因而也都带有鲜明 的特点 12、东汉碑文和代文有渊源关系。崔瑗的 》用简洁的文字展示了 的学问品格 的《 》则短小精悍,多用偶语,妙语天成 的碑文在东汉最为著名,代表作是《 》和 _的《 》是现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游 记,后来的 》在笔法上和它多有相 似之处。 简答 1、简述秦代刻石文 2、简述刘向叙事散文的成就。 3、简述司马迁的生平和他写作《史记》的密切关系 4、简述《史记》的成书和体例特征。 5、简述《史记》所弘扬的人文精神。 6、简析《汉书·苏武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7、简述《吴越春秋》的内容及写作特点 8、简说《吴越春秋》和《越绝书》的异同 9、简述东汉碑文的发展及表现。 四.论述 试论《史记》的叙事艺术 2、试论《史记》在人物刻画方面的特点 3、试论《史记》的风格特征
17 行文 ,从而形成和《史记》迥然有别的风格。 10、《吴越春秋》是成书于 的一部 散文,作者 是 。其书今存 卷,主要叙述 的故事。它在体 例上兼有 和 史书的特点,是 的雏形。 11、成书于 的历史散文《 》内容许多与《吴 越春秋》相同。它们都以 为主线索,又都出自 文 人之手,因而也都带有鲜明的 的特点。 12、东汉碑文和 代 文有渊源关系。崔瑗的 《 》用简洁的文字展示了 的学问品格。 的《 》则短小精悍,多用偶语,妙语天成。 的碑文在东汉最为著名,代表作是《 》和 《 》。 13、 的《 》是现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游 记,后来的《 》、《 》在笔法上和它多有相 似之处。 三.简答 1、简述秦代刻石文。 2、简述刘向叙事散文的成就。 3、简述司马迁的生平和他写作《史记》的密切关系。 4、简述《史记》的成书和体例特征。 5、简述《史记》所弘扬的人文精神。 6、简析《汉书·苏武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7、简述《吴越春秋》的内容及写作特点。 8、简说《吴越春秋》和《越绝书》的异同。 9、简述东汉碑文的发展及表现。 四.论述 1、试论《史记》的叙事艺术。 2、试论《史记》在人物刻画方面的特点。 3、试论《史记》的风格特征
4、怎样理解鲁迅先生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 离骚”? 5、试以《项羽本纪》篇为例,分析说明《史记》的艺术手 法 6、试述《史记》的地位及其影响。 7、试析《汉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18 4、怎样理解鲁迅先生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 离骚”? 5、试以《项羽本纪》篇为例,分析说明《史记》的艺术手 法。 6、试述《史记》的地位及其影响。 7、试析《汉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第四章两汉乐府诗 背诵默写篇目:《有所思》、《上邪》、《陌上桑》、《十五从 军征》、《上山采蘼芜》、《羽林郎》 解释:1、汉乐府2、《乐府诗集》3、寓言诗 填空 1、两汉乐府诗是指由 或相当于 职 能的 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 2、乐府的行政长官叫 ,隶属于 西汉另 掌管音乐的机构是 隶属于 主管 3、最初用楚声演唱的乐府诗是《 》十七章,另 外 的《 》在祭祀沛宫原庙时也用楚声演唱 4、乐府的职能、地位在时进一步加强, 年,乐府人员多达八百余人, 登基后,下诏罢乐府官,裁 减乐府人员 5、东汉管理音乐的机关分属两个系统,一个是_ 个是 后者在 时已有,实际上发挥了西 的作用。 6、沈约编篡《》时,其《》篇收录了大量两汉 乐府诗。宋人_编的《 》,把汉代至的乐府诗 搜集起来,共分为十二类。其中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 在 和 中,而以数 量最多。 现在所能见到的两汉乐府诗,可以认定是西汉作品的有 》17章 》19章和 》18首等等 8、相和歌辞中对人民苦与乐的反差进行了深刻揭示,其代 表作分别是:苦有《 》、《 》等,乐有 》等。《》中
19 第四章 两汉乐府诗 一.背诵默写篇目:《有所思》、《上邪》、《陌上桑》、《十五从 军征》、《上山采蘼芜》、《羽林郎》。 二.解释:1、汉乐府 2、《乐府诗集》 3、寓言诗 三.填空 1、两汉乐府诗是指由 或相当于 职 能的 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 。 2、乐府的行政长官叫 ,隶属于 。西汉另一 掌管音乐的机构是 ,隶属于 ,主管 。 3、最初用楚声演唱的乐府诗是《 》十七章,另 外, 的《 》在祭祀沛宫原庙时也用楚声演唱。 4、乐府的职能、地位在 时进一步加强,至 末 年,乐府人员多达八百余人, 登基后,下诏罢乐府官,裁 减乐府人员。 5、东汉管理音乐的机关分属两个系统,一个是 , 一个是 ,后者在 时已有,实际上发挥了西 汉 的作用。 6、沈约编篡《 》时,其《 》篇收录了大量两汉 乐府诗。宋人 编的《 》,把汉代至 的乐府诗 搜 集 起 来 , 共 分 为 十 二 类 。 其 中 两 汉 乐 府 诗 主 要 保 存 在 、 、 和 中,而以 数 量最多。 7、现在所能见到的两汉乐府诗,可以认定是西汉作品的有: 《 》、《 》17 章、《 》19 章和 《 》18 首等等。 8、相和歌辞中对人民苦与乐的反差进行了深刻揭示,其代 表作分别是:苦有《 》、《 》、《 》等,乐有 《 》、《 》、《 》等。《 》中
“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的描写对后世小说《 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9、两汉乐府诗在表现人世间的苦与乐、两性关系的爱与恨 时,受《 影响较深,有 的余韵 而在抒发乐生恶死的愿望时,主要继承了 的传统,是 》的遗响。 10、两汉乐府诗都是“ 的,诗中 既有 诗,也有 诗,其中以 诗的成就最为突出。 ll、两汉乐府寓言诗可划分为 类型,主要作品有 》等 等 2、汉高祖刘邦的《鸿鹄歌》是言诗,《安世房中歌》 是 诗,铙歌十八首各篇则均为」 成帝时长安流 传的《》和《 》,都已经是标准的五言诗 13、从西汉 再到 这就是早期五言诗发展的基本轨迹 四.简答 1、简述汉乐府的成立及其兴废历程 、简析《陌上桑》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五.论述 1、试析汉乐府诗歌的思想内容 2、试析汉乐府诗歌的艺术特点。 3、试析《孔雀东南飞》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 4、试析两汉乐府诗对中国古代诗歌样式的嬗革所起的积极 推动作用
20 “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的描写对后世小说《 》 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9、两汉乐府诗在表现人世间的苦与乐、两性关系的爱与恨 时,受《 》影响较深,有 、 的余韵; 而在抒发乐生恶死的愿望时,主要继承了 的传统,是 《 》、《 》的遗响。 10、两汉乐府诗都是“ 、 ”的,诗中 既有 诗,也有 诗,其中以 诗的成就最为突出。 11、两汉乐府寓言诗可划分为 类型,主要作品有: 《 》、《 》、《 》、《 》、《 》等 等。 12、汉高祖刘邦的《鸿鹄歌》是 言诗,《安世房中歌》 是 诗,铙歌十八首各篇则均为 。成帝时长安流 传的《 》和《 》,都已经是标准的五言诗。 13、从西汉 到 ,再到 , 这就是早期五言诗发展的基本轨迹。 四.简答 1、简述汉乐府的成立及其兴废历程。 2、简析《陌上桑》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五.论述 1、试析汉乐府诗歌的思想内容。 2、试析汉乐府诗歌的艺术特点。 3、试析《孔雀东南飞》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 4、试析两汉乐府诗对中国古代诗歌样式的嬗革所起的积极 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