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学实验指导书 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 作物栽培与耕作系 2005年8月修订
耕作学实验指导书 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 作物栽培与耕作系 2005 年 8 月修订
目录 实验一作物种类与复种形式的确定.1 实验二作物布局优化方法之一原理与基本方法. .5 实验三作物布局优化方法之二一最优化计算机软件的应用.10 实验四轮作制度设计.12 实验五土地耕作制设计.15 实验六土壤施肥制的设计.17 附录1选修实验目录.32
1 目 录 实验一 作物种类与复种形式的确定.1 实验二 作物布局优化方法之—— 原理与基本方法.5 实验三 作物布局优化方法之二 — 最优化计算机软件的应用.10 实验四 轮作制度设计.12 实验五 土地耕作制设计.15 实验六 土壤施肥制的设计.17 附录 1 选修实验目录.32
实验一种植制度的农业资源分析 一一作物类型与复种形式的确定 一、目的意义: 农业的稳产高产是以作物与其环境的高度统一与适应为基础的。依据当地的 气候、土壤及生产经济条件确定所种植的作物种类及复种方式,是安排农业生产 的首要问题。在我们还不能大面积控制作物环境的条件下,因地制宜,适地适作 是农业费省效宏的有效手段。本实验旨在掌握各作物生态适应性及所规划地区生 态条件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生态学与耕作学知识,学会分析种植制度与资源 关系的方法,为耕作制度设计奠定基础。 二、原则: 1.以作物与其环境的统一为总原则。不同地区在地理、地形、地貌、气候, 土壤及生产条件诸方面存在差异,而各种作物又要求不同的生活环境,只有使作 物与环境相互统一,组成一个协调的生态系统,作物才能稳产高产。 2.从大农业观出发,农林草综合发展,在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商品 生产的同时,要积极保护农业资源,保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好循环,以同时获得 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既要考虑因地制宜,适地适作,又要注意满足人民群众及社会的多种需要, 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发展经济作物、果品蔬菜及饲料绿肥作物的生产。 三、依据: 1.作物对热量的要求: 热量是决定作物种类与复种方式的首要条件。多种作物在其系统发育中形成 了对热量要求的不同类型。因此,可将作物分为耐寒作物、低温作物、中温作物 及喜温作物,它们对温度的要求如附表1。 某作物在此地能否种植,首先取决于当地生长季内的积温状况。当一个生长 季内的积温除能满足一茬作物需要(考虑一定的保证率,一般80%以上)尚有剩余 时,就可考虑复种。复种形式可根据热量及其它条件采取一年两熟、二年三熟等 熟制类型。根据条件可采取套作复种或平作复种。以冬小麦为前茬的平作复种作 需≥0℃积温,如附表2。 2.作物对水分的要求
2 实验一 种植制度的农业资源分析 ——作物类型与复种形式的确定 一、目的意义: 农业的稳产高产是以作物与其环境的高度统一与适应为基础的。依据当地的 气候、土壤及生产经济条件确定所种植的作物种类及复种方式,是安排农业生产 的首要问题。在我们还不能大面积控制作物环境的条件下,因地制宜,适地适作 是农业费省效宏的有效手段。本实验旨在掌握各作物生态适应性及所规划地区生 态条件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生态学与耕作学知识,学会分析种植制度与资源 关系的方法,为耕作制度设计奠定基础。 二、原则: 1.以作物与其环境的统一为总原则。不同地区在地理、地形、地貌、气候, 土壤及生产条件诸方面存在差异,而各种作物又要求不同的生活环境,只有使作 物与环境相互统一,组成—个协调的生态系统,作物才能稳产高产。 2.从大农业观出发,农林草综合发展,在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商品 生产的同时,要积极保护农业资源,保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好循环,以同时获得 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既要考虑因地制宜,适地适作,又要注意满足人民群众及社会的多种需要, 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发展经济作物、果品蔬菜及饲料绿肥作物的生产。 三、依据: 1.作物对热量的要求: 热量是决定作物种类与复种方式的首要条件。多种作物在其系统发育中形成 了对热量要求的不同类型。因此,可将作物分为耐寒作物、低温作物、中温作物 及喜温作物,它们对温度的要求如附表 1。 某作物在此地能否种植,首先取决于当地生长季内的积温状况。当一个生长 季内的积温除能满足—茬作物需要(考虑一定的保证率,—般 80%以上)尚有剩余 时,就可考虑复种。复种形式可根据热量及其它条件采取一年两熟、二年三熟等 熟制类型。根据条件可采取套作复种或平作复种。以冬小麦为前茬的平作复种作 需≥0℃积温,如附表 2。 2.作物对水分的要求:
水分是影响作物配置的主要因素,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需水系数可将其 分为喜水作物与耐旱作物两大类。各类作物的蒸腾系数及需水特性如附表3。 但应注意,同一作物的产量水平不同,需水系数有变化。另外,一个作物对 干旱及涝渍的忍耐程度也反映了它的需水特性。 根据作物的需水特性,查明当地的自然降水,水分分布及地上地下供水对作 物各生育期需水满足程度(变率和保证率),以此来确定当地的主导作物和次级作 3.作物对土壤的要求: 土壤是作物生长的基质,是水肥气热的提供者,它综合反映着气候和地力条 件。如果说热量和水分决定着作物种植地带和区域,那么在同一地带或地区内的 不同生态区,究竟种哪些作物及各作物间的比例如何,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士 壤,特别是土壤的质地、沙粘、酸碱度、盐分及地力等。不同作物对土壤有不同 的要求,如甘薯、豆类、花生等适宜种于地势高燥、通透性较好的沙质土壤上: 而小麦、玉米、高梁则宜种于肥力较高的壤质、粘壤质土壤上,有的作物对瘠薄、 盐碱等特种土壤有较好的适应性,各种作物对土壤的要求如附表4。另外,地形和 农田微地貌也影响作物布局,应一并考虑。 四、方法步骤: 1.调查了解本地区的自然条件、生产及社会经济条件。 ()气侯条件:包括一年内的温度变化及年均温,各农业界限的积温量。年极 端温度及日期,年初终霜及年无霜期,年降水分布及降水量,空气温度及蒸降比, 日照风力资料,冷冻、旱涝及干热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的发生规律。 (②)土壤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土壤种类及土壤肥力,各种作物的生产性能 等,绘制12000~4000的土壤类型分布图。 (3)水文资料:地上、地下水源,水质,水位,年地下水开采量及最大可开采 量。 (④)生产条件:这里主要是考虑农业生产条件对土壤肥力及环境的改善对作物 的影响,包括每亩耕地可灌水、施肥数量及农业机械的作用程度。 (⑤)作物条件:当地作物布局的演变历史,历年各作物产量,各作物对当地灾 害性气候的反应。通过分析可初步评价原有作物在当地的生态适应性,为以后工 作奠定基础。 3
3 水分是影响作物配置的主要因素,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需水系数可将其 分为喜水作物与耐旱作物两大类。各类作物的蒸腾系数及需水特性如附表 3。 但应注意,同一作物的产量水平不同,需水系数有变化。另外,一个作物对 干旱及涝渍的忍耐程度也反映了它的需水特性。 根据作物的需水特性,查明当地的自然降水,水分分布及地上地下供水对作 物各生育期需水满足程度(变率和保证率),以此来确定当地的主导作物和次级作 物。 3.作物对土壤的要求: 土壤是作物生长的基质,是水肥气热的提供者,它综合反映着气候和地力条 件。如果说热量和水分决定着作物种植地带和区域,那么在同一地带或地区内的 不同生态区,究竟种哪些作物及各作物间的比例如何,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 壤,特别是土壤的质地、沙粘、酸碱度、盐分及地力等.不同作物对土壤有不同 的要求,如甘薯、豆类、花生等适宜种于地势高燥、通透性较好的沙质土壤上; 而小麦、玉米、高梁则宜种于肥力较高的壤质、粘壤质土壤上,有的作物对瘠薄、 盐碱等特种土壤有较好的适应性,各种作物对土壤的要求如附表 4。另外,地形和 农田微地貌也影响作物布局,应一并考虑。 四、方法步骤: 1. 调查了解本地区的自然条件、生产及社会经济条件。 (1) 气侯条件:包括一年内的温度变化及年均温,各农业界限的积温量。年极 端温度及日期,年初终霜及年无霜期,年降水分布及降水量,空气温度及蒸降比, 日照风力资料,冷冻、旱涝及干热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的发生规律。 (2) 土壤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土壤种类及土壤肥力,各种作物的生产性能 等,绘制 1:2000~4000 的土壤类型分布图。 (3) 水文资料:地上、地下水源,水质,水位,年地下水开采量及最大可开采 量。 (4) 生产条件:这里主要是考虑农业生产条件对土壤肥力及环境的改善对作物 的影响,包括每亩耕地可灌水、施肥数量及农业机械的作用程度。 (5) 作物条件:当地作物布局的演变历史,历年各作物产量,各作物对当地灾 害性气候的反应。通过分析可初步评价原有作物在当地的生态适应性,为以后工 作奠定基础
(6)根据市场和自身需求制订计划(目标)产量。 2.根据确定作物类型与复种方式的原则,依据当地的热量、水分、土壤及生 产等条件拟定当地的种植制度,并给以相应的评述。 五、实验材料: 1.南皮县各月逐旬温度、降水、日照材料。附表5、6。 2.南皮县徐朗中村土壤类型分布图。图1。 3.生产条件:春季可供水72000方。 六、作业:试拟订本村作物组成及复种类型、方式,并给予相应的评述
4 (6) 根据市场和自身需求制订计划(目标)产量。 2. 根据确定作物类型与复种方式的原则,依据当地的热量、水分、土壤及生 产等条件拟定当地的种植制度,并给以相应的评述。 五、实验材料: 1.南皮县各月逐旬温度、降水、日照材料。附表 5、6。 2.南皮县徐朗中村土壤类型分布图。图 1。 3.生产条件:春季可供水 72000 方。 六、作业:试拟订本村作物组成及复种类型、方式,并给予相应的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