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科(目):Leguminosae 多为草本,叶互生,多为羽状复叶,花五基数,多为蝶形花,莢果。 多有豆腥气,味甜或苦,含草酸钙方晶。 含羞草亚科:含儿茶酚类(合欢) 云实亚科(苏木科):含五倍子鞣质,亦含蒽醌(决明、皂莢) 蝶形花亚科:含生物碱(甘草、葛根、黄芪、广金钱草、白扁豆、补骨脂) 葛 根 【来源】 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根。 【产地】 野葛主产于湖南、河南、广东、浙江、四川等地。 甘葛藤主产于广西、广东,多为栽培。 【采收加工】 春季清明前采挖,质佳;秋季霜降后采,质量较差。将根洗净,刮去外皮,纵 切或横切成块片,晒干或微火烘干。 【性状鉴别】 野葛根: 常为斜切或纵切的块片,类白色或淡棕色,表面 有时可见残留的棕色栓皮;切面粗糙,纤维性强;质轻松;气 微,味淡。 甘葛藤根:纤维性较弱,有的呈绵毛状。质坚硬而重,富 粉性。气微,味微甜。 【成分】 野葛根含黄酮类物质可达 12%;甘葛藤根的含量较低,广西产约 2.2%。 葛根长霉后总黄酮含量显著降低。 【附注】 ①除上述两种外,尚有多种同属植物的根在部分地区作葛根使用,但总黄酮含 量较低,一般在 1%以下,质量较差。如食用葛藤、三裂叶葛藤、峨嵋葛藤等。 ②葛花:为野葛未全开放的花,含多种黄酮类成分,功能解酒毒,止渴
豆科(目):Leguminosae 多为草本,叶互生,多为羽状复叶,花五基数,多为蝶形花,莢果。 多有豆腥气,味甜或苦,含草酸钙方晶。 含羞草亚科:含儿茶酚类(合欢) 云实亚科(苏木科):含五倍子鞣质,亦含蒽醌(决明、皂莢) 蝶形花亚科:含生物碱(甘草、葛根、黄芪、广金钱草、白扁豆、补骨脂) 葛 根 【来源】 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根。 【产地】 野葛主产于湖南、河南、广东、浙江、四川等地。 甘葛藤主产于广西、广东,多为栽培。 【采收加工】 春季清明前采挖,质佳;秋季霜降后采,质量较差。将根洗净,刮去外皮,纵 切或横切成块片,晒干或微火烘干。 【性状鉴别】 野葛根: 常为斜切或纵切的块片,类白色或淡棕色,表面 有时可见残留的棕色栓皮;切面粗糙,纤维性强;质轻松;气 微,味淡。 甘葛藤根:纤维性较弱,有的呈绵毛状。质坚硬而重,富 粉性。气微,味微甜。 【成分】 野葛根含黄酮类物质可达 12%;甘葛藤根的含量较低,广西产约 2.2%。 葛根长霉后总黄酮含量显著降低。 【附注】 ①除上述两种外,尚有多种同属植物的根在部分地区作葛根使用,但总黄酮含 量较低,一般在 1%以下,质量较差。如食用葛藤、三裂叶葛藤、峨嵋葛藤等。 ②葛花:为野葛未全开放的花,含多种黄酮类成分,功能解酒毒,止渴
甘 草 【来源】 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光果甘草的根及根茎。 【产地】 甘草主产于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目前已有人工 栽培。 光果甘草、胀果甘草主产于新疆甘肃等省区。 为喜钙植物,一般野生于向阳干燥的钙质、砂质土壤中。 【采收加工】 春秋两季均可采挖,以春季产者为佳。 一般去除非药用部位后切成长段晒干;亦有将外面红棕色栓皮刮去者,称为“粉 甘草” 【性状鉴别】 一、甘草: 1、根呈圆柱形,外皮松紧不等(直径 0.6-3cm)。表面红棕、 暗棕、灰褐色,有明显的皱纹及横长皮孔。两端切面中央稍下 陷(有的不明显)。 2、质坚实而重,断面黄白色,纤维性,有粉性,具明显的 形成层环纹及放射状纹理,有裂隙。 3、根茎表面有芽痕,横切面中央有髓。 4、味甜而特殊。 二、胀果甘草: 根粗壮木质性强,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粗糙。质坚硬
甘 草 【来源】 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光果甘草的根及根茎。 【产地】 甘草主产于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目前已有人工 栽培。 光果甘草、胀果甘草主产于新疆甘肃等省区。 为喜钙植物,一般野生于向阳干燥的钙质、砂质土壤中。 【采收加工】 春秋两季均可采挖,以春季产者为佳。 一般去除非药用部位后切成长段晒干;亦有将外面红棕色栓皮刮去者,称为“粉 甘草” 【性状鉴别】 一、甘草: 1、根呈圆柱形,外皮松紧不等(直径 0.6-3cm)。表面红棕、 暗棕、灰褐色,有明显的皱纹及横长皮孔。两端切面中央稍下 陷(有的不明显)。 2、质坚实而重,断面黄白色,纤维性,有粉性,具明显的 形成层环纹及放射状纹理,有裂隙。 3、根茎表面有芽痕,横切面中央有髓。 4、味甜而特殊。 二、胀果甘草: 根粗壮木质性强,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粗糙。质坚硬
木纤维多,粉性差,断面多裂隙。(荚果短小,直而肿胀) 三、光果甘草: 外皮大多灰棕色,不甚粗糙,皮孔细小而不明显,裂隙少, 纤维性强。(荚果表面光滑无毛) 【显微鉴别】 1、甘草根的横切面:符合正常的双子叶植物次生根的构造。 ①木栓层为数列红棕色细胞(粉甘草外皮已除去)。 ②韧皮部及木质部中均有纤维束,其周围薄壁细胞中常含 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 ③束间形成层不明显。 ④导管常单个或 2-3 个成群。 ⑤射线明显;韧皮部射线常弯曲,有裂隙。 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少数细胞含棕色块状物。 2、甘草粉末: 淡黄棕色 ①纤维成束,壁厚,晶纤维易察见(含方晶) ②草酸钙方晶:易见 ③导管:具缘纹孔,直径较大,稀有网纹。 ④淀粉粒:多为单粒,脐点点状,卵圆或椭圆形。 ⑤木栓细胞:多角形,红棕色,侧面观为类长方形。 ⑥棕色块:形状不一。 【成分】 甘草甜素(三萜类化合物),主要系甘草酸的钾、钙盐,为 甘草的甜味成分
木纤维多,粉性差,断面多裂隙。(荚果短小,直而肿胀) 三、光果甘草: 外皮大多灰棕色,不甚粗糙,皮孔细小而不明显,裂隙少, 纤维性强。(荚果表面光滑无毛) 【显微鉴别】 1、甘草根的横切面:符合正常的双子叶植物次生根的构造。 ①木栓层为数列红棕色细胞(粉甘草外皮已除去)。 ②韧皮部及木质部中均有纤维束,其周围薄壁细胞中常含 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 ③束间形成层不明显。 ④导管常单个或 2-3 个成群。 ⑤射线明显;韧皮部射线常弯曲,有裂隙。 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少数细胞含棕色块状物。 2、甘草粉末: 淡黄棕色 ①纤维成束,壁厚,晶纤维易察见(含方晶) ②草酸钙方晶:易见 ③导管:具缘纹孔,直径较大,稀有网纹。 ④淀粉粒:多为单粒,脐点点状,卵圆或椭圆形。 ⑤木栓细胞:多角形,红棕色,侧面观为类长方形。 ⑥棕色块:形状不一。 【成分】 甘草甜素(三萜类化合物),主要系甘草酸的钾、钙盐,为 甘草的甜味成分
主产区甘草中甘草甜素含量 5-11%,甘草次酸含量约 3-7%。 甘草甜素对毒物有吸附作用,水解后产生的葡萄糖醛酸能 与毒物结合,故可解毒。 含量:据有关资料表面,根茎>根,皮部>中部。 【理化鉴别】 TLC:见教材 P116。斑点用硫酸及香兰醛显色,呈蓝色。 【附注】 同科植物黄甘草、粗毛甘草和云南甘草亦供药用。 黄 芪 【释名】 黄芪原名黄耆,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李时珍谓:“耆,长也。黄耆色黄, 为补药之长,故名。” 【来源】 豆科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根。 【产地】 主产于山西、黑龙江、内蒙古等地(称“口芪、正口芪”;产于华北、东北者, 多野生,称“北芪”。-但《.大全》中意见不同) 以栽培的蒙古黄芪质量佳。 【性状鉴别】 1、圆柱形,极少分枝,上粗下细。 2、表面灰黄色或淡褐色,有纵皱及横向皮孔。栓皮易剥落, 露出黄白色皮部,(有时可见黄白色网状纤维束)。 3、质韧不易断,断面纤维性,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 淡黄色,有菊花心,显放射状纹理及裂隙。(老根断面中央有枯 朽者,显黑褐色或空洞) 4、有豆腥气,味微甜
主产区甘草中甘草甜素含量 5-11%,甘草次酸含量约 3-7%。 甘草甜素对毒物有吸附作用,水解后产生的葡萄糖醛酸能 与毒物结合,故可解毒。 含量:据有关资料表面,根茎>根,皮部>中部。 【理化鉴别】 TLC:见教材 P116。斑点用硫酸及香兰醛显色,呈蓝色。 【附注】 同科植物黄甘草、粗毛甘草和云南甘草亦供药用。 黄 芪 【释名】 黄芪原名黄耆,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李时珍谓:“耆,长也。黄耆色黄, 为补药之长,故名。” 【来源】 豆科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根。 【产地】 主产于山西、黑龙江、内蒙古等地(称“口芪、正口芪”;产于华北、东北者, 多野生,称“北芪”。-但《.大全》中意见不同) 以栽培的蒙古黄芪质量佳。 【性状鉴别】 1、圆柱形,极少分枝,上粗下细。 2、表面灰黄色或淡褐色,有纵皱及横向皮孔。栓皮易剥落, 露出黄白色皮部,(有时可见黄白色网状纤维束)。 3、质韧不易断,断面纤维性,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 淡黄色,有菊花心,显放射状纹理及裂隙。(老根断面中央有枯 朽者,显黑褐色或空洞) 4、有豆腥气,味微甜
【显微鉴别】 1、根横切面:符合正常的双子叶植物次生根的构造。 ①木栓层为数列细胞,栓内层为厚角细胞,切线延长。 ②韧皮部有纤维束,与筛管群交替排列;近栓内层处有时 可见石细胞及管状木栓组织;韧皮射线外侧弯曲,有裂隙。 ③形成层成环。 ④木质部导管单个或 2-3 个成群,有木纤维束,木射线明显。 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2、粉末: 淡黄色 ①纤维:韧皮纤维细长,胞腔小;木纤维壁较厚。 ②石细胞:较少,壁厚,胞腔较大。 ③导管:网纹或具缘纹孔导管。 ④木栓细胞:多角形,棕色。 ⑤淀粉粒:多单粒,偶见 2-3 分粒组成的复粒。 【成分】 膜荚黄芪含黄酮类、皂甙类;(皂甙具有降压、利尿、 强心作用) 蒙古黄芪含黄芪多糖等多种多糖。其中有些多糖具有免疫 促进作用。 此外,测定出 21 种氨基酸,14 种微量元素。 【理化鉴别】 1、检查氨基酸、多肽: 水浸液 1ml(3g→30ml)+0.2%茚三酮 2 滴,沸水中加热 5 分 钟 → 冷却后显紫红色
【显微鉴别】 1、根横切面:符合正常的双子叶植物次生根的构造。 ①木栓层为数列细胞,栓内层为厚角细胞,切线延长。 ②韧皮部有纤维束,与筛管群交替排列;近栓内层处有时 可见石细胞及管状木栓组织;韧皮射线外侧弯曲,有裂隙。 ③形成层成环。 ④木质部导管单个或 2-3 个成群,有木纤维束,木射线明显。 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2、粉末: 淡黄色 ①纤维:韧皮纤维细长,胞腔小;木纤维壁较厚。 ②石细胞:较少,壁厚,胞腔较大。 ③导管:网纹或具缘纹孔导管。 ④木栓细胞:多角形,棕色。 ⑤淀粉粒:多单粒,偶见 2-3 分粒组成的复粒。 【成分】 膜荚黄芪含黄酮类、皂甙类;(皂甙具有降压、利尿、 强心作用) 蒙古黄芪含黄芪多糖等多种多糖。其中有些多糖具有免疫 促进作用。 此外,测定出 21 种氨基酸,14 种微量元素。 【理化鉴别】 1、检查氨基酸、多肽: 水浸液 1ml(3g→30ml)+0.2%茚三酮 2 滴,沸水中加热 5 分 钟 → 冷却后显紫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