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子叶植物根及根茎的显微区别: 根 根茎 最外为一列表皮细胞 最外为一列表皮细胞,少数为后生皮层 内皮层及其凯氏点通 内皮层通常可见,较粗大的则不明显 常明显 中柱小于皮部,维管 中柱部位维管束散生(筋脉点) 束辐射型 髓部通常明显 髓部不明显 三 棱 【来源】 黑三棱科植物黑三棱削去外皮的块茎----荆三棱(京三棱) 莎草科植物荆三棱的块茎(多带外皮)---黑三棱 【采收加工】 冬春采挖,削去外皮。 【性状鉴别】 荆三棱 黑三棱 圆锥形 扁圆形 去皮,有刀削痕,点状须 多不去皮,须根痕较少 根痕密集 体重质坚沉于水 体轻浮于水 天南星科: 特征:多年生草本,叶基生(单或复叶),肉穗花序,具佛焰苞,浆果,密集于花序 轴上
单子叶植物根及根茎的显微区别: 根 根茎 最外为一列表皮细胞 最外为一列表皮细胞,少数为后生皮层 内皮层及其凯氏点通 内皮层通常可见,较粗大的则不明显 常明显 中柱小于皮部,维管 中柱部位维管束散生(筋脉点) 束辐射型 髓部通常明显 髓部不明显 三 棱 【来源】 黑三棱科植物黑三棱削去外皮的块茎----荆三棱(京三棱) 莎草科植物荆三棱的块茎(多带外皮)---黑三棱 【采收加工】 冬春采挖,削去外皮。 【性状鉴别】 荆三棱 黑三棱 圆锥形 扁圆形 去皮,有刀削痕,点状须 多不去皮,须根痕较少 根痕密集 体重质坚沉于水 体轻浮于水 天南星科: 特征:多年生草本,叶基生(单或复叶),肉穗花序,具佛焰苞,浆果,密集于花序 轴上
显微:常有粘液细胞,内含草酸钙针晶束。 成分:生物碱、挥发油、皂甙等。 常用中药:天南星、半夏、白附子、石菖蒲等。 天南星 【来源】 天南星科植物天南星、东北天南星、异叶天南星的块 茎。 【产地】 天南星与异叶天南星产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东北天南星主产于东北、内蒙、河北、山东等地。 【采收加工】 夏秋采挖,去外皮及须根。 内服须经过炮制,以去毒性、增强化痰作用。炮制品分 2 种: 制南星:取净天南星,大小分档,用清水浸泡,每天换水 2-3 次,如起白沫时, 换水后加白矾(每 100 公斤加白矾 2 公斤),泡 1 日后,再进行换水,至切开口尝微 有麻舌感时取出。将生姜片、白矾置锅内加适量水煮沸后,倒入天南星共煮至无干 心时取出,除去姜片,晾至四至六成干,切薄片,干燥。每 100 公斤天南星,用生 姜、白矾各 12.5 公斤。 胆南星:取净天南星,磨为细粉。将 250%牛胆汁或猪胆汁浓缩成 150%,用 10% 老生姜榨汁,同搅拌至匀,加盖放置 14 天,待其充分发酵,取出,按九蒸九晒方法 蒸制(现改为三蒸三晒)。第一次蒸 14 小时,冷却后切成小方粒晒干;第二次以后 每次蒸 3-4 小时,蒸后晒干,蒸至最后一次洒入 2%米酒润匀同蒸后晒至足干。以制 至外观色乌黑、口尝无麻舌、嗅之无臭味为度。 【性状鉴别】 1、呈扁球形,表面类白或淡棕色,较光滑(高 1-2 cm,直 径 1.5-6.5cm)。 2、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其周围有麻点状根痕,有的周边具 球状侧芽
显微:常有粘液细胞,内含草酸钙针晶束。 成分:生物碱、挥发油、皂甙等。 常用中药:天南星、半夏、白附子、石菖蒲等。 天南星 【来源】 天南星科植物天南星、东北天南星、异叶天南星的块 茎。 【产地】 天南星与异叶天南星产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东北天南星主产于东北、内蒙、河北、山东等地。 【采收加工】 夏秋采挖,去外皮及须根。 内服须经过炮制,以去毒性、增强化痰作用。炮制品分 2 种: 制南星:取净天南星,大小分档,用清水浸泡,每天换水 2-3 次,如起白沫时, 换水后加白矾(每 100 公斤加白矾 2 公斤),泡 1 日后,再进行换水,至切开口尝微 有麻舌感时取出。将生姜片、白矾置锅内加适量水煮沸后,倒入天南星共煮至无干 心时取出,除去姜片,晾至四至六成干,切薄片,干燥。每 100 公斤天南星,用生 姜、白矾各 12.5 公斤。 胆南星:取净天南星,磨为细粉。将 250%牛胆汁或猪胆汁浓缩成 150%,用 10% 老生姜榨汁,同搅拌至匀,加盖放置 14 天,待其充分发酵,取出,按九蒸九晒方法 蒸制(现改为三蒸三晒)。第一次蒸 14 小时,冷却后切成小方粒晒干;第二次以后 每次蒸 3-4 小时,蒸后晒干,蒸至最后一次洒入 2%米酒润匀同蒸后晒至足干。以制 至外观色乌黑、口尝无麻舌、嗅之无臭味为度。 【性状鉴别】 1、呈扁球形,表面类白或淡棕色,较光滑(高 1-2 cm,直 径 1.5-6.5cm)。 2、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其周围有麻点状根痕,有的周边具 球状侧芽
3、质坚硬,不易破碎,断面白色,粉性。 4、味麻辣。 【显微鉴别】粉末:淡黄白色 1、淀粉粒:众多,单粒为主,脐点点状、裂缝状或星状, 大粒层纹明显;复粒由 2-12 粒组成。 2、草酸钙针晶:成束或散在。 3、导管:螺纹或环纹。 草酸钙方晶多见于导管旁的薄壁细胞中。 【成分】(熟悉) 含三萜皂甙、安息香酸(苯甲酸)及多种氨基酸。 3 种天南星及虎掌块茎水解后薄层层析图谱上有 3,4-二羟 基苯甲醛(原儿茶醛)的斑点。 【理化鉴别】 天南星粉末+0.5%盐酸湿润,微量升华,镜检---→白 色结晶(检查 3,4-二羟基苯甲醛) 【附注】 ①同科植物掌叶半夏的块茎--虎掌南星。 块茎呈扁圆形,周边生有数个小球状块茎,形似虎掌,故 又名虎掌南星。 传统认为此为天南星中的佳品。 主含生物碱。 ②从本草考证和实际调查认为半夏属植物掌叶半夏和天南星属多种植物的块茎 都作天南星药材使用
3、质坚硬,不易破碎,断面白色,粉性。 4、味麻辣。 【显微鉴别】粉末:淡黄白色 1、淀粉粒:众多,单粒为主,脐点点状、裂缝状或星状, 大粒层纹明显;复粒由 2-12 粒组成。 2、草酸钙针晶:成束或散在。 3、导管:螺纹或环纹。 草酸钙方晶多见于导管旁的薄壁细胞中。 【成分】(熟悉) 含三萜皂甙、安息香酸(苯甲酸)及多种氨基酸。 3 种天南星及虎掌块茎水解后薄层层析图谱上有 3,4-二羟 基苯甲醛(原儿茶醛)的斑点。 【理化鉴别】 天南星粉末+0.5%盐酸湿润,微量升华,镜检---→白 色结晶(检查 3,4-二羟基苯甲醛) 【附注】 ①同科植物掌叶半夏的块茎--虎掌南星。 块茎呈扁圆形,周边生有数个小球状块茎,形似虎掌,故 又名虎掌南星。 传统认为此为天南星中的佳品。 主含生物碱。 ②从本草考证和实际调查认为半夏属植物掌叶半夏和天南星属多种植物的块茎 都作天南星药材使用
③据报道不同原植物的天南星药材粉末特征略有不同(见书)。 半 夏 【来源】 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 【产地】主产于四川、湖北、河南、贵州、安徽等。 【采收加工】 夏秋采挖,去外皮及须根。 内服须经过炮制,以去毒性、增强止呕、化痰止咳作用。炮制品分 3 种: 清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 8%白矾溶液浸泡,至内无干心、口尝微有麻 舌感,取出,洗净,切厚片,干燥。(每 100 公斤半夏,用白矾 20 公斤) 姜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时,另取生姜切片煎汤, 加白矾与半夏共煮透,取出,晾至半干,切薄片,干燥。(每 100 公斤半夏,用生姜 25 公斤,白矾 12.5 公斤) 法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时,去水,加入甘草、石 灰液(取甘草加适量水煎 2 次,合并煎液,倒入加适量水制成的石灰液中)浸泡, 每天搅拌 1-2 次,并保持 PH 在 12 以上,至口尝微有麻舌感、切面黄色均匀为度, 取出,洗净,阴干或烘干。(每 100 公斤半夏,用甘草 15 公斤、生石灰 10 公斤) 【性状鉴别】 1、呈类球形,表面白色或浅黄色(直径 1-1.5cm)。 2、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麻点状根痕。 3、质坚,断面洁白富粉性。 4、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显微鉴别】 粉末:类白色(特征与天南星类似) 1、淀粉粒:众多,单粒脐点呈裂缝状或星状稍偏心性;复 粒由 2-6 分粒组成
③据报道不同原植物的天南星药材粉末特征略有不同(见书)。 半 夏 【来源】 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 【产地】主产于四川、湖北、河南、贵州、安徽等。 【采收加工】 夏秋采挖,去外皮及须根。 内服须经过炮制,以去毒性、增强止呕、化痰止咳作用。炮制品分 3 种: 清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 8%白矾溶液浸泡,至内无干心、口尝微有麻 舌感,取出,洗净,切厚片,干燥。(每 100 公斤半夏,用白矾 20 公斤) 姜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时,另取生姜切片煎汤, 加白矾与半夏共煮透,取出,晾至半干,切薄片,干燥。(每 100 公斤半夏,用生姜 25 公斤,白矾 12.5 公斤) 法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时,去水,加入甘草、石 灰液(取甘草加适量水煎 2 次,合并煎液,倒入加适量水制成的石灰液中)浸泡, 每天搅拌 1-2 次,并保持 PH 在 12 以上,至口尝微有麻舌感、切面黄色均匀为度, 取出,洗净,阴干或烘干。(每 100 公斤半夏,用甘草 15 公斤、生石灰 10 公斤) 【性状鉴别】 1、呈类球形,表面白色或浅黄色(直径 1-1.5cm)。 2、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麻点状根痕。 3、质坚,断面洁白富粉性。 4、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显微鉴别】 粉末:类白色(特征与天南星类似) 1、淀粉粒:众多,单粒脐点呈裂缝状或星状稍偏心性;复 粒由 2-6 分粒组成
2、草酸钙针晶:众多,散在或成束于粘液细胞中。 3、导管:螺纹或环纹。 【成分】 含β-谷甾醇及其葡萄糖甙,多种氨基酸。 (原儿茶醛为半夏辛辣刺激性物质) 【附注】 ①水半夏:同科植物鞭檐犁头尖的块茎。 两广及福建等地使用,与半夏不同,不可代用。 呈椭圆形、圆锥形,表面不平滑,可见点状根痕,上端类圆形,有突起的芽痕, 下端略尖。 ②有的地区(如河北、河南等省的个别地区)以掌叶半夏的小块茎作半夏使用。 白附子 【来源】 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块茎,习称“禹白附”。 【附注】 ①注意与白附片区别,后者为毛茛科中药附子的加工品。 ②古代所指的白附子,是指毛茛科植物黄花乌头的块根, 习称“关白附”(有毒,祛寒湿止痛)。 近代多数地区是以禹白附作白附子使用(有毒,功能祛风 痰、镇痉)。 石菖蒲 【来源】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根茎
2、草酸钙针晶:众多,散在或成束于粘液细胞中。 3、导管:螺纹或环纹。 【成分】 含β-谷甾醇及其葡萄糖甙,多种氨基酸。 (原儿茶醛为半夏辛辣刺激性物质) 【附注】 ①水半夏:同科植物鞭檐犁头尖的块茎。 两广及福建等地使用,与半夏不同,不可代用。 呈椭圆形、圆锥形,表面不平滑,可见点状根痕,上端类圆形,有突起的芽痕, 下端略尖。 ②有的地区(如河北、河南等省的个别地区)以掌叶半夏的小块茎作半夏使用。 白附子 【来源】 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块茎,习称“禹白附”。 【附注】 ①注意与白附片区别,后者为毛茛科中药附子的加工品。 ②古代所指的白附子,是指毛茛科植物黄花乌头的块根, 习称“关白附”(有毒,祛寒湿止痛)。 近代多数地区是以禹白附作白附子使用(有毒,功能祛风 痰、镇痉)。 石菖蒲 【来源】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根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