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凯恩斯的均衡国民收入理论 一、《同民收入核算》(《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十二章》)复习与思考,第443一444 页) 1.下列项目是否记入GDP,为什么? (1)政府转移支付: (2)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 (3)购买普通股票; (4)购买一块地产。 【解答】 (1)政府转移支付不记入GDP,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 障税)和社会保险及社会救济等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一个组织手 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生。 (2)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不记入GDP,因为在生产时己经记入过。 (3)购买普通股票不记入GDP,因为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 出,即购买新厂房、设备和存货的行为,而人们购买股票或债券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 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 (4)购买一块地产不记入GDP,因为购买地产只是一种所有权的转移活动,不属于经 济学意义上的投资活动。 2.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GDP、NDP、NI、PI和DPI着五个总量中哪个总量有影 响?为什么? 【解答】 社会保险税实质上是企业和职工为得到社会保障而支付的保险金,它由政府有关部门 (一般是社会保险局)按一定比率以税收形式征收。社会保险税是从国民收入中扣除的,因 此,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GDP、MDP和NI,但影响个人收入PI。社会保险税增加会减 少个人收入,从而也从某种意义上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然而,应当认为,社会保险税的 增加并不直接影响可支配收入,因为一旦个人收入决定以后,只有个人所得税的变动才会影 响个人可支配收入。 3.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会有什么影响(假定两国产出不变)? 【解答】 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合不会有影响。因为甲乙两国未合并成一个 国家时,双方可能会有贸易往来,但这种贸易只会影响甲国或乙国的GDP,对两国GDP总合 不会有影响。 4.某年发生了以下活动:()一银矿公司支付7.5万美元给矿工开采了50千克银卖给 银器制造商,售价10万美元;(b)银器制造商支付5万美元工资给工人造了一批项链卖给 消费者,售价40万美元。 (1)用最终产品生产法计算GDP: (2)每个生产阶段生产多少价值?用增值法计算GDP: (3)在生产活动中赚得的工资和利润各共为多少?用收入法计算GDP。 【解答】 (1)项链为最终产品,价值40万美元 (2)开矿阶段生产10美元,银器制造阶段生产30万美元,即40万美元 -10万美元=30万美元,两个阶段共增值40万美元
(3)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工资共计:7.5+5=12.5(万美元),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利 润共计:(10-7.5)+(30-5)=27.5(万美元)。用收入法计得的GDP为12.5+27.5=40(万 美元) 可见,用最终产品法、增值法和收入法计得的GDP是相同的。 5.一经济社会生产三种产品:书本、面包和菜豆。它们在1998年和1999年的产量和 价格如下表所示,试求: 1998年 1999年 数量 价格 数量 价格 书本 100 10美元 110 10美元 面包(条) 200 1美元 200 1.5美元 菜豆(千克) 500 0.5美元 450 1美元 (1)1998年名义GDP: (2)1999年名义GDP: (3)以1998年为基期,1998年和1999年的实际GDP是多少,这两年实际GDP变化多 少百分比? (4)以1999年为基期,1998年和1999年的实际GDP是多少,这两年实际GDP变化多 少百分比? (5)“GDP的变化取决于我们用哪一年的价格作衡量实际GDP的基期的价格。”这话对 否? (6)用1998年作为基期,计算1998年和1999年的GDP折算指数。 【解答】 (1)1998年名义GDP=100×10+200×1+500×0.5=1450(美元)。 (2)1999年名义GDP=110×10+200×0.5+450×1=1850(美元)。 (3)以1998年为基期,1998年实际GDP=1450美元,1999年实际GDP+110×10+200× 1+450×0.5=1525(美元)。这两年实际GDP变化百分比+(1525-1450)/1450=5.17%。 (4)以1999年为基期,1999年实际GDP=1850美元,1998年的实际GDP=100×10+200 ×1.5+500×1=1800(美元),这两年实际GDP变化百分比=(1850-1800)/1800=2.78%。 (5)GDP的变动由两个因素造成:一是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的变动,一是物品和 劳务的价格的变动。“GDP的变化取决于我们用哪一年的价格作衡量实际GDP的基期的价 格。”这句话只说出了后一个因素,所以是不完整的。 (6)用1998年作为基期,计算1998年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1450/1450=100%, 1999年的GDP折算指数=1850/1525=121.31%。 6.假定一国有下列国民收入统计资料: 单位:亿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 4800 总投资 800 净投资 300 消费 3000 政府购买 960 政府预算赢余 30 试计算:(1)国内生产净值:(2)净出口:(3)政府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后的收入: (4)个人可支配收入:(5)个人储蓄。 【解答】
(1)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一资本消耗补偿,而资本消耗补偿即折旧等于总 投资减去净投资后的余额,即800-300=500(亿美元),因此,国内生产净值=4800-500=4300 (亿美元)。 (2)净出口:从GDP=c+i+g+nx中可知nx=GDP-c-i-g,因此,净出口 nx=4800-3000-800-960=40(亿美元) (3)个人可支配收入本来是个人交纳所得税后的余额,本题中没有说明间接税、公司 利润、社会保险税等因素,因此,可从国民生产净值中直接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即 y:=NNP-C-3310-3000-310(亿美元) 7.假设国内生产总值是5000,个人可支配收入是4100,政府预算赤字是200,消费是 3800,贸易赤字是100(单位都是亿元),试计算:(1)储蓄:(2)投资;(3)政府支出。 【解答】 (1)用S表示储蓄,用Y:代表个人可支配收入,则 S=Y:-c=4100-3800=300(亿元) (2)国民收入均衡时,投资等于储蓄。政府预算赤字是200,说明政府储蓄是-200: 贸易赤字是100,说明外国人在本国的储蓄是100,这两项储蓄,再加上私人储蓄300,即 得到投资i=-200+100+300=200(亿元)。 (3)从GDP=c+i+g+nx可知,政府支出g=5000-3800-200-(-100)=1100(亿元)。 8.储蓄一投资恒等式为什么不意味着计划的储蓄恒等于计划的投资? (略) 二、《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十三章》)复习与思考,第477 -478页) 1.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是否计划存货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都必然为零? 【解答】 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存货一般不为零,而非计划存货投资必然为零。如下图: 45°线 IU C+I ◇ C=a+By Yo Y 图中,消费曲线为C,C+1曲线为消费加投资曲线,两条曲线的纵向距离为计划投资1, 其中就有计划存货投资。在均衡产出水平为Y。时,投资为1,包括一部分计划存货投资: 在产出水平非均衡时,比如为Y,时,计划投资仍为1,但同时有一部分非计划存货投资, 在图中,为IU
2.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都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 【解答】 边际消费倾向为增加的消费占增加的收入的比重,即MP℃=△C/△Y,一般说来,收入 增加后,消费不可能分文不增,也不可能增加得超过了增加的收入,所以有0<△C<△Y, 因此有0<△C/△Y<1。 平均消费倾向为消费占收入的比重,即AP℃=C/Y。在收入较少时,消费者会借一部分 钱来消费,这样,消费会大于收入,从而有APC=C/Y>1。只有当收入较多时,消费才小于 收入,这时,才有APC=C/N<1。 3,依据哪种消费理论,一个暂时性减税对消费影响最大?依据哪种消费理论,社会保 障金的一个永久性上升对消费影响最大?依据哪种消费理论,持续较高的失业保险金对消费 影响最大? 【解答】 依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一个暂时性减税会增加人们当前收入,因而对消费影响最大: 依据生命周期理论,社会保障金的一个永久性上升可以减少老年时代的后顾之忧,减少当前 为退休后生活准备的储蓄,因而会增加消费:依据持久收入消费理论,持续较高的失业保险 金等于增加了持久收入,因而可增加消费。 4哪种消费理论预言总储蓄将依赖于总人口中退休人员和年轻人的比例?这种关系是 什么?哪种理论预言消费将不会随经济的繁荣与衰退作太大变化?为什么? 【解答】 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年轻人要为自己年老生活作储蓄准备,因此,年轻人对退休人员 比例提高时,总储蓄会增加。反之,退休人员对年轻人比例上升,总储蓄会下降,以为退休 人员不储蓄,而消耗己有储蓄。持久收入假说认为,消费行为与持久收入密切相关,而与当 前收入较少关联,即消费不会随经济的繁荣与衰退作太大变化。 5假设你和你邻居的收入完全一样,不过你比她更健康从而预期有更长的寿命。那么, 你的消费水平将高于还是低于她的消费水平?为什么? 【解答】 可以根据生命周期假说来分析此题。分两种情况讨论: (1)当你和你的邻居预期寿命小于工作年限,即未到退休就已结束生命时,尽管你比 邻居长寿些,但两人年年都可能把年收入消费完,两人的消费会一样多。 (2)当你预期在退休后寿命才结束。这样,无论你邻居是在退休前还是在退休后结束 生命,你的消费都应比她小。因为你每年都要多拿出一部分收入储蓄,用作你比她多出的寿 命部分。因此,你每年的消费都小于她。 6根据生命周期理论,社会保障系统对你的(可支配)收入的平均消费倾向有何影响? 【解答】 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消费者总是追求整个生命周期的消费效用最大化。人们会在一生 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社会保障系统等因素 会影响居民的消费和储蓄。当一个社会建立起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有更多的人享受养老 金待遇时,储蓄就会减少,消费就会增加,即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平均消费倾向会增大 7.下面描述了某人一生中的收入情况:此人一生经历四个时期,在其生命周期的前三 个时期先后赚取收入30万美元、60万美元和90万美元,而在退休时期没有任何收入,假 设利率为零。 (1)若此人想在生命周期中能均匀消费,试决定与其预算约束相符合的消费水平,说 明哪个时期以什么规模惊醒储蓄和负储蓄
(2)与上述(1)相反,现在假定不存在借款的可能性,信贷市场不对个人开放。在 此假定下,此人在生命周期中将选择什么样的消费流?在解答该问题是继续假设(如果可能 的话)该人偏好均匀的消费流。 (3)接下来假定该消费者的财富有所增加。新增财富为13万元,那么在可利用信贷 市场和不可利用信贷市场这两种情况下增加的财富将在生命周期中被如何配置?如果所增 加的财富为23万元,你的答案又将如何呢? 【解答】 (1)由于该人想要在其一生中均匀地消费,所以其一生的收入应等于各个时期的均匀 消费支出之和。其收入为30+60叶90=180(万元)。消费则分为四个时期,由于不受预算约束, 则每期消费为180/4=-45(万元)。将其与各个时期收入对照可得: 第一期:负储蓄15万元: 第二期:储蓄15万元: 第三期:储蓄45万元: 第四期:负储蓄45万元。 (2)由于不存在借款的可能性,第一时期只能消费这个时期的收入30万元。从第二 时期开始,平均消费水平为(60+90)/3=50万元。 (3)在期初接受13万元外来财富后,加上该期收入30万元,等于43万元,仍小于 原来的平均水平45万元。在没有借款可能的情况下,这就是第一期的消费,其他三个时期 平均消费是(60+90)/3=50万元。在可以借款的情况下,每期消费为(30+13)+60+90/4=48.25 万元。 当外来财富为23万元时,第一期收入总和为30+23+53万元,大于四个时期的平均收 入水平(30+23)+60+90/4=50.75万元。所以信贷约束不起任何作用,消费者平均每期消费 50.75万元。 8.假定两个老太都有购房行为。其中一个老太说,我积累了一辈子钱,昨天总算买了 一套房,住了一夜就来到天堂。:另一位老太说,我也很辛苦,住了一辈子的房,直到昨天 才还清买房的贷款,今天就来到天堂。如果真有这样两位老太,你认为哪位老太聪明些?为 什么? 【解答】 显然,后一位老太聪明些。根据持久收入假说和生命周期假说,单个消费者并不是简 单地根据当前的绝对收入才决定当前的消费决策,而是根据终生的或持久的收入来做决策。 也就是说,消费者不只单单考虑本年度可支配收入,还把他们在将来可能获得的可支配收入 考虑进去,当他们购买住宅或汽车之类需要大量资金,而他们目前的收入和已积累起来的货 币又不足以支付如此巨大的金额时,就可以凭借信用的手段用贷款来完成购买行为,用以后 逐年逐月获得的收入来归还贷款。这样,消费者就可以提前获得消费品的享受。所以,我们 说后一位老太更聪明些。 9.假定某人消费函数为c=200+0.9y。这里,y为永久性收入,而永久性收入为当前收入 y:和过去收入y1的如下加权平均值:y。0.7ya+0.3y1。 (1)假定第一年和第二年的可支配收入为6000美元,第二年的消费是多少? (2)假定第三年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到7000美元并且在以后的年份保持在7000美元, 第三年和第四年及以后各年的消费是多少? (3)求短期边际消费倾向和长期边际消费倾向。 【解答】 (1)y=0.7ya+0.3y1=0.7×6000+0.3×6000=6000;第二年的消费 c=200+0.9y=200+0.9×6000=560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