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8 06-0B 图15-6胀缝的构造形式 图15-7缩缝与工作缝的构造形 式 a)套筒式传力杆;b、c)垫枕式传力杆a)假缝;b、c)传力杆;d)企口缝 由于缩缝缝隙下面板断裂面凹凸不平,能起一定的传荷作用,一般不必设 置传力杆,但对交通繁重或地基水文条件不良路段,也应在板厚中央设置传力 杆。这种传力杆长度为30~40cm,直径14~16mm,每隔30~60cm设一根(见 图15-7b)一般全部锚固在混凝土内,以使缩缝下部凹凸面的传荷作用有所保证: 但为便于板的翘曲,有时也将传力杆半段涂以沥青,称为滑动传力杆,而这种 缝称为翘曲缝。 应当补充指出,当在胀缝或缩缝上设置传力杆时,传力杆与路面边缘的距离, 应较传力杆间距小些。 3)施工缝的构造施工缝采用平头缝或企口缝的构造形式。平头缝上部应设 置深为3~4cm,宽为5~l0πm的沟槽,内浇灌填缝料。为利于板间传递荷载, 在板厚的中央也应设置传力杆(见图15-7c)。传力杆长约40cm,直径20mm,半 段锚固在混凝土中,另半段涂沥青或润滑油,亦称滑动传力杆。如不设传力杆, 则需用专门拉毛模板,把混凝土接头处作成凹凸不平的表面,以利于传递荷载。 另一种形式是企口缝如图15-7d)所示。 (4)横缝的布置缩缝间距一般为4~6m(即板长),在昼夜气温变化较大的地 区,或地基水文情况不良路段,应取低限值,反之取高限。 在桥涵两端以及小半径平、竖曲线处应设置胀缝。胀缝是混凝土路面的薄弱
6 图 15-6 胀缝的构造形式 图 15-7 缩缝与工作缝的构造形 式 a)套筒式传力杆;b、c)垫枕式传力杆 a)假缝;b、c)传力杆;d)企口缝 由于缩缝缝隙下面板断裂面凹凸不平,能起一定的传荷作用,一般不必设 置传力杆,但对交通繁重或地基水文条件不良路段,也应在板厚中央设置传力 杆。这种传力杆长度为 30~40cm,直径 14~16mm,每隔 30~60cm 设一根(见 图 15-7b)一般全部锚固在混凝土内,以使缩缝下部凹凸面的传荷作用有所保证; 但为便于板的翘曲,有时也将传力杆半段涂以沥青,称为滑动传力杆,而这种 缝称为翘曲缝。 应当补充指出,当在胀缝或缩缝上设置传力杆时,传力杆与路面边缘的距离, 应较传力杆间距小些。 (3)施工缝的构造 施工缝采用平头缝或企口缝的构造形式。平头缝上部应设 置深为 3~4cm,宽为 5~10mm 的沟槽,内浇灌填缝料。为利于板间传递荷载, 在板厚的中央也应设置传力杆(见图 15-7c)。传力杆长约 40cm,直径 20mm,半 段锚固在混凝土中,另半段涂沥青或润滑油,亦称滑动传力杆。如不设传力杆, 则需用专门拉毛模板,把混凝土接头处作成凹凸不平的表面,以利于传递荷载。 另一种形式是企口缝如图 15-7d)所示。 (4)横缝的布置 缩缝间距一般为 4~6m(即板长),在昼夜气温变化较大的地 区,或地基水文情况不良路段,应取低限值,反之取高限。 在桥涵两端以及小半径平、竖曲线处应设置胀缝。胀缝是混凝土路面的薄弱
环节,它不仅给施工带来不便,同时,由于施工时传力杆设置不当(未能正确定 位),使胀缝处的混凝土常出现碎裂等病害;当雨水通过胀缝渗入地基后,易使 地基软化,引起唧泥、错台等破坏;当砂石进入胀缝后,易造成胀缝处板边挤 碎、拱胀等破坏。同时,胀缩容易引起行车跳动,其中的填缝料又要经常补充 或更换,增加了养护的麻烦。因此,近年来国内外修筑的混凝土路面均有减少 胀缝的趋势。我国现行刚性路面设计规范规定,胀缝应尽量少设或不设:但在 邻近桥梁或固定建筑物处、或与其它类型路面相连接处、板厚变化处、隧道口 小半径曲线和纵坡变换处,均应设置胀缝。在其它位置,当板厚等于或大于20cm 并在夏季施工时,也可不设胀缝。 但是,采用长间距胀缝或无胀缝路面结构时,需注意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 如增大基层表面的摩阻力,以约束板在高温或潮湿时伸长的趋势;在气温较高 时施工,以尽量减小水泥混凝土板的胀缩幅度;相对地缩短缩缝间距,以便减 少板的温度翘曲应力,缩小缩缝缝隙的拉宽度以提髙传荷能力,并增进板对地 基变形的适应性 (二)纵缝的构造与布置 纵缝是指平行于混凝土路面行车方向的那些接缝。纵缝间距一般按3~4.5m 设置,这对行车和施工都较方便。当双车道路面按全幅宽度施工时,纵缝可做 成假缝形式。对这种假缝,国外规定在板厚中央应设置拉杆,拉杆直径可小于 传力杄,间距为1.0m左右,锚固在混凝土内,以保证两侧板不致被拉开而失掉 缝下部的颗粒嵌锁作用(见图15-8a)。当按一个车道施工时,可做成平头式纵缝。 为利于板间传递荷载,也可采用企口式纵缝(见图15-8c),缝壁应涂沥青,缝的 上部也应留有宽6~8mm的缝隙,内浇灌填缝料。为防止板沿两侧路拱横坡爬 动拉开和形成错台,以及防止横缝搓开,有时在平头式及企口式纵缝上设置拉 杆(见图15-8c、d),拉杆长50~70cm,直径18~20mm,间距1.0~1.5m。 图15-8纵缩缝的构造形式 a)假缝带拉杆;b)平头缝;c)企口缝加拉杆;d)平头缝加拉杆 尺寸单位:cm 对多车道路面,应每隔3~4个车道设一条纵向胀缝,其构造与横向胀缝相 同。当路旁有路缘石时,缘石与路面板之间也应设胀缝,但不必设置传力杆或 垫枕。 (三)纵横缝的布置 纵缝与横缝一般作成垂直正交,使混凝土板具有90°的角隅。纵缝两旁的
7 环节,它不仅给施工带来不便,同时,由于施工时传力杆设置不当(未能正确定 位),使胀缝处的混凝土常出现碎裂等病害;当雨水通过胀缝渗入地基后,易使 地基软化,引起唧泥、错台等破坏;当砂石进入胀缝后,易造成胀缝处板边挤 碎、拱胀等破坏。同时,胀缩容易引起行车跳动,其中的填缝料又要经常补充 或更换,增加了养护的麻烦。因此,近年来国内外修筑的混凝土路面均有减少 胀缝的趋势。我国现行刚性路面设计规范规定,胀缝应尽量少设或不设;但在 邻近桥梁或固定建筑物处、或与其它类型路面相连接处、板厚变化处、隧道口、 小半径曲线和纵坡变换处,均应设置胀缝。在其它位置,当板厚等于或大于 20cm 并在夏季施工时,也可不设胀缝。 但是,采用长间距胀缝或无胀缝路面结构时,需注意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 如增大基层表面的摩阻力,以约束板在高温或潮湿时伸长的趋势;在气温较高 时施工,以尽量减小水泥混凝土板的胀缩幅度;相对地缩短缩缝间距,以便减 少板的温度翘曲应力,缩小缩缝缝隙的拉宽度以提高传荷能力,并增进板对地 基变形的适应性。 (二)纵缝的构造与布置 纵缝是指平行于混凝土路面行车方向的那些接缝。纵缝间距一般按 3~4.5m 设置,这对行车和施工都较方便。当双车道路面按全幅宽度施工时,纵缝可做 成假缝形式。对这种假缝,国外规定在板厚中央应设置拉杆,拉杆直径可小于 传力杆,间距为 1.0m 左右,锚固在混凝土内,以保证两侧板不致被拉开而失掉 缝下部的颗粒嵌锁作用(见图 15-8a)。当按一个车道施工时,可做成平头式纵缝。 为利于板间传递荷载,也可采用企口式纵缝(见图 15-8c),缝壁应涂沥青,缝的 上部也应留有宽 6~8mm 的缝隙,内浇灌填缝料。为防止板沿两侧路拱横坡爬 动拉开和形成错台,以及防止横缝搓开,有时在平头式及企口式纵缝上设置拉 杆(见图 15-8c、d),拉杆长 50~70cm,直径 18~20mm,间距 1.0~1.5m。 图 15-8 纵缩缝的构造形式 a)假缝带拉杆;b)平头缝;c)企口缝加拉杆;d)平头缝加拉杆 尺寸单位:cm 对多车道路面,应每隔 3~4 个车道设一条纵向胀缝,其构造与横向胀缝相 同。当路旁有路缘石时,缘石与路面板之间也应设胀缝,但不必设置传力杆或 垫枕。 (三)纵横缝的布置 纵缝与横缝一般作成垂直正交,使混凝土板具有 90°的角隅。纵缝两旁的
横缝一般成一条直线。实践证明,如横缝在纵缝两旁错开,将导致板产生从横 缝延伸出来的裂缝(见图15-9)。在交叉口范围内,为了避免板形成较锐的角并使 板的长边与行车方向一致,大多采用辐射式的接缝布置形式(见图15-10) 图15-9横缝错开时引起的裂缝 图15-10交叉口接缝布置 1-纵缝(企口式):2-胀缝;3-缩缝:4进水口 应当补充指出,目前国外流行一种新的混凝土路面接缝布置形式,即胀缝甚 少,缩缝间距不等,按4、4.5、5、5.5和6m的顺序设置,而且横缝与纵缝交成 80度左右的斜角,如设传力杆,则传力杆与路中线平行,其目的是使一辆车只 有一个后轮横越接缝,减轻由于共振作用所引起的行车跳动的幅度,同时也可 缓和板伸张时的顶推作用 至于缩缝传力杆的设置问题,国外一般认为:①对低交通量道路,当缩缝间 距小于4.5~60m,可不设传力杆:;②对大交通量道路,任何时候都应该设置传 力杆,采用间距小的缩缝和稳定类基层时则例外。 当采用板中计算厚度的等厚式板时,或混凝土板纵、横向自由边缘下的基础 有可能产生较大的塑性变形时,应在其自由边缘和角隅处设置下述两种补强钢 (1)边缘钢筋,一般用两根直径12~16mm的螺纹钢筋或圆钢筋,设在板的 下部板厚的1/4~1/3处,且距边缘和板底均不小于5cm,两根钢筋的间距不 应小于10cm(见图15-1la)纵向边缘钢筋一般只做在一块板内,不得穿过缩缝, 以免妨碍板的翘曲:但有时亦可将其穿过缩缝,但不得穿过胀缝。为加强锚固 能力,钢筋两端应向上弯起。在横胀缝两侧板边缘以及混凝土路面的起终端处, 为加强板的横向边缘,亦可设置横向边缘钢筋。 (2)角隅钢筋,设置在胀缝两侧板的角隅处,一般可用两根直径12至14mm 长24m的螺纹钢筋弯成如图15-11b)的形状。角隅钢筋应设在板的上部,距板顶 面不小于5cm,距胀缝和板边缘各为10cm。在交叉口处,对无法避免形成的锐 角,宜设置双层钢筋网补强(见图15-1lc),以避免板角断裂。钢筋布置在板的上 下部,距板顶(底)5~7cm为宜
8 横缝一般成一条直线。实践证明,如横缝在纵缝两旁错开,将导致板产生从横 缝延伸出来的裂缝(见图 15-9)。在交叉口范围内,为了避免板形成较锐的角并使 板的长边与行车方向一致,大多采用辐射式的接缝布置形式(见图 15-10)。 图 15-9 横缝错开时引起的裂缝 图 15-10 交叉口接缝布置 1-纵缝(企口式);2-胀缝;3-缩缝;4-进水口 应当补充指出,目前国外流行一种新的混凝土路面接缝布置形式,即胀缝甚 少,缩缝间距不等,按 4、4.5、5、5.5 和 6m 的顺序设置,而且横缝与纵缝交成 80 度左右的斜角,如设传力杆,则传力杆与路中线平行,其目的是使一辆车只 有一个后轮横越接缝,减轻由于共振作用所引起的行车跳动的幅度,同时也可 缓和板伸张时的顶推作用。 至于缩缝传力杆的设置问题,国外一般认为:①对低交通量道路,当缩缝间 距小于 4.5~6.0m,可不设传力杆;②对大交通量道路,任何时候都应该设置传 力杆,采用间距小的缩缝和稳定类基层时则例外。 当采用板中计算厚度的等厚式板时,或混凝土板纵、横向自由边缘下的基础 有可能产生较大的塑性变形时,应在其自由边缘和角隅处设置下述两种补强钢 筋。 (1)边缘钢筋,一般用两根直径 12~16mm 的螺纹钢筋或圆钢筋,设在板的 下部板厚的 1/4~1/3 处,且距边缘和板底均不小于 5cm,两根钢筋的间距不 应小于 10cm(见图 15-11a))。纵向边缘钢筋一般只做在一块板内,不得穿过缩缝, 以免妨碍板的翘曲;但有时亦可将其穿过缩缝,但不得穿过胀缝。为加强锚固 能力,钢筋两端应向上弯起。在横胀缝两侧板边缘以及混凝土路面的起终端处, 为加强板的横向边缘,亦可设置横向边缘钢筋。 (2)角隅钢筋,设置在胀缝两侧板的角隅处,一般可用两根直径 12 至 14mm 长 2.4m 的螺纹钢筋弯成如图 15-11b)的形状。角隅钢筋应设在板的上部,距板顶 面不小于 5cm,距胀缝和板边缘各为 10cm。在交叉口处,对无法避免形成的锐 角,宜设置双层钢筋网补强(见图 15-11c),以避免板角断裂。钢筋布置在板的上 下部,距板顶(底)5~7cm 为宜
2612 二 15-11边缘和角隅钢筋的布置 边缘钢筋;b)、c)角隅钢筋 尺寸单位:mm 当混凝土路面中必须设置窨井、雨水口等其它构造物时,则宜设在板中或接 缝处,在井口边设置胀缝同混凝土面板分开,构造物周围的混凝土面板需用钢 筋加固。如构造物不可避免地布置在离板边小于lm时,则应在混凝土板薄弱断 面处增设加固钢筋 混凝土路面同桥梁相接处,宜设置钢筋混凝土搭板。搭板一端放在桥台上, 并加设防滑锚固钢筋和在搭板上预留灌浆孔。如为斜交桥梁,尚应设置钢筋混 凝土渐变板。渐变板的块数,当桥梁斜角大于70°时设一块;70~45°时设两 块;小于45°至少设三块(见图15-12)。渐变板的短边最小为5m,长边最大为 l0m。搭板和渐变板的配筋量按§15-5中的式15-1计算,角隅部分另加钢筋网 补强
9 15-11 边缘和角隅钢筋的布置 a)边缘钢筋;b)、c)角隅钢筋 尺寸单位:mm 当混凝土路面中必须设置窨井、雨水口等其它构造物时,则宜设在板中或接 缝处,在井口边设置胀缝同混凝土面板分开,构造物周围的混凝土面板需用钢 筋加固。如构造物不可避免地布置在离板边小于 1m 时,则应在混凝土板薄弱断 面处增设加固钢筋。 混凝土路面同桥梁相接处,宜设置钢筋混凝土搭板。搭板一端放在桥台上, 并加设防滑锚固钢筋和在搭板上预留灌浆孔。如为斜交桥梁,尚应设置钢筋混 凝土渐变板。渐变板的块数,当桥梁斜角大于 70°时设一块;70~45°时设两 块;小于 45°至少设三块(见图 15-12)。渐变板的短边最小为 5m,长边最大为 10m。搭板和渐变板的配筋量按§15-5 中的式 15-1 计算,角隅部分另加钢筋网 补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