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盈亏平衡点可采用生产能力利用率或产量表示,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年固定成本 BBP*车营业收入-车可变成本-年营业税金及附布×100% (7.2-1) 年固定总成本 BEP量“单位产品价格-单位产品可变成本-单位产品营业税金及附加 (7.2-2) 当采用含增值税价格时,式中分母还应扣除增值税。 7.3敏感性分析系指通过分析不确定性因素发生增减变化时,对财务或经济评 价指标的影响,并计算敏感度系数和临界点,找出敏感因素。通常只进行单因 素敏感性分析。计算敏感度系数和临界点应符合下列要求: 1.敏感度系数(S)系指项目评价指标变化率与不确定性因素变化率之 比,可按下式计算: 5w8别 (7.3) 式中△F/F—不确定性因素F的变化率; △4/A一不确定性因素F发生△F变化时,评价指标A的相应变化率。 2.临界点(转换值)系指不确定性因素的变化使项目由可行变为不可行的 临界数值,一般采用不确定性因素相对基本方案的变化率或其对应的具体数值 表示。临界点可通过敏感性分析图得到近似值,也可采用试算法求解。 敏感性分析的计算结果,应采用敏感性分析表和敏感性分析图(见附录B 表B22、图B2)表示。敏感度系数和临界点分析的结果,应采用敏感度系数和 临界点分析(见附录B表B23)表示。 7.4影响项目实现预期经济目标的风险因素来源于法律法规及政策、市场供 需、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的可靠性、工程方案、融资方案、组织管理、环境 与社会、外部配套条件等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影响项目效益的风险因素可归 纳为下列内容: 1.项目收益风险:产出品的数量(服务量)与预测(财务与经济)价格; 2.建设风险:建筑安装工程量、设备选型与数量、土地征用和拆迁安置费、 人工、材料价格、机械使用费及取费标准等; 3.融资风险:资金来源、供应量与供应时间等; .26
4.建设工期风险:工期延长; 5.运营成本费用风险:投入的各种原料、材料、燃料、动力的需求量与预 测价格、劳动力工资、各种管理费取费标准等; 6.政策风险:税率、利率、汇率及通货膨胀率等。 7.5风险识别应采用系统论的观点对项目全面考察综合分析,找出潜在的各种 风险因素,并对各种风险进行比较、分类,确定各因素间的相关性与独立性, 判断其发生的可能性及对项目的影响程度,按其重要性进行排队,或赋予权重。 敏感性分析是初步识别风险因素的重要手段。 7.6风险估计应采用主观概率和客观概率的统计方法,确定风险因素的概率分 布,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计算项目评价指标相应的概率分布或累计概率、 期望值、标准差。 7.7风险评价应根据风险识别和风险估计的结果,依据项目风险判别标准,找 出影响项目成败的关键风险因素。项目风险大小的评价标准应根据风险因素发 生的可能性及其造成的损失来确定,一般采用评价指标的概率分布或累计概率、 期望值、标准差作为判别标准,也可采用综合风险等级作为判别标准。具体操 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1.以评价指标作判别标准: 1)财务(经济)内部收益率大于等于基准收益率的累计概率值越大,风险 越小;标准差越小,风险越小; 2)财务(经济)净现值大于等于零的累计概率值越大,风险越小;标准差越 小,风险越小。 2.以综合风险等级作判别标准。根据风险因素发生的可能性及其造成损失 的程度,建立综合风险等级的矩阵,将综合风险分为K级、M级、T级、R级、 I级(见附录B表B24综合风险等级分类表)。 7.8风险应对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研究规避、控制与防范风险的措施,为项 目全过程风险管理提供依据。具体应关注下列方面: 1.风险应对的原则:应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经济性,并贯穿于项目评价 的全过程。 2.决策阶段风险应对的主要措施:强调多方案比选;对潜在风险因素提出 必要研究与试验课题;对投资估算与财务(经济)分析,应留有充分的余地: 对建设或生产经营期的潜在风险可建议采取回避、转移、分担和自担措施。 3.结合综合风险因素等级的分析结果,应提出下列应对方案: ·27·
K级:风险很强,出现这类风险就要放弃项目; M级:风险强,修正拟议中的方案,通过改变设计或采取补偿措施等; T级:风险较强,设定某些指标的临界值,指标一旦达到临界值,就要变更 设计或对负面影响采取补偿措施; R级:风险适度(较小),适当采取措施后不影响项目; I级:风险弱,可忽略。 7.9常用的风险分析方法包括专家调查法、层次分析法、概率树、CM模型及 蒙特卡罗模拟等分析方法,应根据项目具体情况,选用一种方法或几种方法组 合使用。 7.10根据项目特点及评价要求,风险分析可区别下列情况进行: 1.财务风险和经济风险分析可直接在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概率树分 析和蒙特卡罗模拟分析法,确定各变量(如收益、投资、工期、产量等)的变 化区间及概率分布,计算项目内部收益率、净现值等评价指标的概率分布、期 望值及标准差,并根据计算结果进行风险评估。 2.建设项目需要进行专题风险分析时,风险分析应按本方法7.5~7.8条的 步骤进行。 3.在定量分析有困难时,可对风险采用定性的分析。 8区域经济与宏观经济影响分析 8.1区域经济影响分析系指从区域经济的角度出发,分析项目对所在区域乃至 更大范围的经济发展的影响。 宏观经济影响分析系指从国民经济整体的角度出发,分析项目对国家宏观经 济各方面的影响。 直接影响范围限于局部区域的项目应进行区域经济影响分析,直接影响国 家经济全局的项目应进行宏观经济影响分析。 8.2具备下列部分或全部特征的特大型建设项目应进行区域经济或宏观经济影 响分析: 1.项目投资巨大、工期超长(跨五年计划或十年规划); 2.项目实施前后对所在区域或国家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以及群体利益格局等 有较大改变: ·28·
3.项目导致技术进步和技术转变,引发关联产业或新产业群体的发展变化; 4.项目对生态与环境影响大,范围广; 5.项目对国家经济安全影响较大; 6.项目对区域或国家长期财政收支影响较大; 7.项目的投入或产出对进出口影响大; 8.其他对区域经济或宏观经济有重大影响的项目。 8.3区域经济与宏观经济影响分析应立足于项目的实施能够促进和保障经济有 序高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分析重点应是项目与区域发展战略和国家长远规划 的关系。分析内容应包括下列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1.项目对区域经济或宏观经济的直接贡献通常表现在:促进经济增长,优 化经济结构,提高居民收人,增加就业,减少贫困,扩大进出口,改善生态环 境,增加地方或国家财政收入,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等方面。 2.项目对区域经济或宏观经济影响的间接贡献表现在:促进人口合理分布 和流动,促进城市化,带动相关产业,克服经济瓶颈,促进经济社会均衡发展,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合理开发、有效利用资源,促进技术进步,提高产业国际 竞争力等方面。 3.项目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包括:非有效占用土地资源、污染环境、损害 生态平衡、危害历史文化遗产;出现供求关系与生产格局的失衡,引发通货膨 胀;冲击地方传统经济;产生新的相对贫困阶层及隐性失业:对国家经济安全 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等。 8.4区域经济与宏观经济影响分析应遵循系统性、综合性、定性分析与定量分 析相结合的原则。 8.5区域经济与宏观经济影响分析的指标体系宜由下列总量指标、结构指标、 社会与环境指标和国力适应性指标构成: 1.经济总量指标反映项目对国民经济总量的贡献,包括增加值、净产值、 纯收人、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总量指标可使用当年值、净现值总额和折现 年值。 2.经济结构指标反映项目对经济结构的影响,主要包括三次产业结构、就 业结构、影响力系数等指标。 3.社会与环境指标主要包括就业效果指标、收益分配效果指标、资源合理 利用指标和环境影响效果指标等。为了分析项目对贫困地区经济的贡献,可设 置贫困地区收益分配比重指标。 ·29
4.国力适应性指标表示国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承担重大项目的能力,一 般用项目使用的资源占全部资源总量的百分比或财政资金投入占财政收入或支 出的百分比表示。 以上各项指标应与国家统计部门的统计口径一致。 8.6区域经济与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可将项目的总产出、总投人、资源、劳 动力、进出口总额等作为区域或宏观经济的增量,通过建立各种既有科学依据, 又反映项目特点的经济数学模型,分别计算“有项目”与“无项目”时的经济 总量指标、经济结构指标、社会与环境指标及国力适应性指标,并根据有无对 比原则进行分析。 常用的经济数学模型包括经济计量模型、经济递推优化模型、全国或地区 投人产出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和动态系统计量模型等。 区域经济与宏观经济影响分析通常宜做专题研究。 9方案经济比选 9.1方案经济比选是寻求合理的经济和技术方案的必要手段,也是项目评价的重 要内容。项目经济评价中宜对互斥方案和可转化为互斥型方案的方案进行比选。 9.2备选方案应满足下列条件: 1.备选方案的整体功能应达到目标要求; 2.备选方案的经济效率应达到可以被接受的水平; 3.备选方案包含的范围和时间应一致,效益和费用计算口径应一致。 9.3方案经济比选可采用下列效益比选法、费用比选法和最低价格法: 1.效益比选方法包括净现值比较法、净年值比较法、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 比较法: 1)净现值比较法,比较备选方案的财务净现值或经济净现值,以净现值大 的方案为优。比较净现值时应采用相同的折现率。 2)净年值比较法,比较备选方案的净年值,以净年值大的方案为优。比较 净年值时应采用相同的折现率。 3)差额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法,使用备选方案差额现金流,应按下式计算: 2[(CI-C0)大-(CI-C0)](1+AFRR)·=0 (9.3)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