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提高级2.1Introduction(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4)内容:包括课程简介、教材介绍,课程大纲的解读。要求学生:熟悉大学英语课程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2.2ActiveReading(40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4)内容:课文讲解、词汇搭配练习、英汉互译以及写作技巧的导入。要求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以及语言点,并掌握翻译与写作的导入方法。在语言知识能力方面,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英语语音、词汇、语法及篇章结构等语言知识;能够以书面形式较清楚地描述事件、物品,陈述道理或计划,表达意愿等:能够就较熟悉的主题或话题进行较为自如的书面交流:能够较好地使用学习策略。2.3Viewing,Listening&Speaking(20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4)内容:围绕课文主体,通过视听说分项导入习得内容,以及相应的技巧训练。要求学生:熟悉视听说内容,在交际能力方面,能够在日常生活、学习和未来工作中就熟悉的话题使用英语进行较为独立的交流;在语言应用能力方面,能够较好地理解语言难度中等、内容熟悉或与本人所学专业相关的口头材料,理解材料内部的逻辑关系、篇章结构和隐含意义;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在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交流时,能够较好地处理与对方在文化和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并能根据交际需要较好地使用交际策略。2.4Oraltest(8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4)内容:口语测试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能够用英语在各种场景中交流。2.5In-classquiz(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4)内容:期中测试。要求学生:掌握各单元知识点,理解课文的主旨大意,同时熟悉翻译和写作方法。2.6Revision(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4)内容:梳理总结本课程的知识点,总复习与答疑。要求学生:掌握各单元知识点,理解课文的主旨大意,同时熟悉翻译和写作33
33 2 提高级 2.1 Introduction (4 学时) (支撑课程目标 1、2、3、4) 内容:包括课程简介、教材介绍,课程大纲的解读。 要求学生:熟悉大学英语课程目标、学习内容 和学习方法。 2.2 Active Reading (40 学时) (支撑课程目标 1、2、3、4) 内容:课文讲解、词汇搭配练习、英汉互译以及写作技巧的导入。 要求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以及语言点,并掌握翻译与写作的导入方法。在语 言知识能力方面,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英语语音、词汇、语法及篇章结构等语言 知识;能够以书面形式较清楚地描述事件、物品,陈述道理或计划,表达意愿等; 能够就较熟悉的主题或话题进行较为自如的书面交流;能够较好地使用学习策 略。 2.3 Viewing, Listening & Speaking (20 学时) (支撑课程目标 1、2、3、4) 内容:围绕课文主体,通过视听说分项导入习得内容,以及相应的技巧训练。 要求学生:熟悉视听说内容,在交际能力方面,能够在日常生活、学习和未 来工作中就熟悉的话题使用英语进行较为独立的交流;在语言应用能力方面,能 够较好地理解语言难度中等、内容熟悉或与本人所学专业相关的口头材料,理解 材料内部的逻辑关系、篇章结构和隐含意义;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在与来自 不同文化的人交流时,能够较好地处理与对方在文化和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并 能根据交际需要较好地使用交际策略。 2.4 Oral test (8 学时) (支撑课程目标 1、2、3、4) 内容:口语测试 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能够用英语在各种场景中交流。 2.5 In-class quiz (4 学时) (支撑课程目标 1、2、3、4) 内容:期中测试。 要求学生:掌握各单元知识点,理解课文的主旨大意,同时熟悉翻译和写作 方法。 2.6 Revision (4 学时) (支撑课程目标 1、2、3、4) 内容:梳理总结本课程的知识点,总复习与答疑。 要求学生:掌握各单元知识点,理解课文的主旨大意,同时熟悉翻译和写作
方法。限选课内容见各科课程大纲(48学时)3.基础级3.1Introduction(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4)内容:包括课程简介、教材介绍,课程大纲的解读。要求学生:熟悉大学英语课程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3.2ActiveReading(76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4)内容:课文讲解、词汇搭配练习、英汉互译以及写作技巧的导入。要求学生:在语言知识能力方面,能够基本正确地运用英语语音、词汇、语法及篇章结构等语言知识;能够基本理解语言难度中等、涉及常见的个人和社会交流题材的书面材料,能够就熟悉的主题或话题进行简单的书面交流;能够借助网络资源、工具书或他人的帮助,对中等语言难度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加工,理解主旨思想和重要细节,表达基本达意。3.3Viewing,Listening&Speaking(28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4)内容:围绕课文主体,通过视听说分项导入习得内容,以及相应的技巧训练。要求学生:熟悉视听说内容,掌握听说技巧,能够使用英语满足日常运用基本的能够基本满足日常生活、学习和未来工作中与自身密切相关的信息交流的需要;在语言应用能力方面,能够基本理解语言难度中等、涉及常见的个人和社会交流题材的口头材料,能够就熟悉的主题或话题进行简单的口头交流在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交流时,能够观察到彼此之间的文化和价值观差异,并能根据交际需要运用有限的交际策略。3.40Oraltest(1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4)内容:口语测试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能够用英语在各种场景中交流。3.5In-classquiz(6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4)内容:期中测试。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能够用英语在各种场景中交流。3.6Revision(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4)内容:梳理总结本课程的知识点,总复习与答疑。34
34 方法。 限选课内容见各科课程大纲 (48 学时) 3. 基础级 3.1 Introduction (4 学时) (支撑课程目标 1、2、3、4) 内容:包括课程简介、教材介绍,课程大纲的解读。 要求学生:熟悉大学英语课程目标、学习内容 和学习方法。 3.2 Active Reading (76 学时) (支撑课程目标 1、2、3、4) 内容:课文讲解、词汇搭配练习、英汉互译以及写作技巧的导入。 要求学生:在语言知识能力方面,能够基本正确地运用英语语音、词汇、 语法及篇章结构等语言知识;能够基本理解语言难度中等、涉及常见的个人和 社会交流题材的书面材料,能够就熟悉的主题或话题进行简单的书面交流;能 够借助网络资源、工具书或他人的帮助,对中等语言难度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加 工,理解主旨思想和重要细节,表达基本达意。 3.3 Viewing, Listening& Speaking (28 学时) (支撑课程目标 1、2、3、4) 内容:围绕课文主体,通过视听说分项导入习得内容,以及相应的技巧训练。 要求学生:熟悉视听说内容,掌握听说技巧,能够使用英语满足日常运用 基本的能够基本满足日常生活、学习和未来工作中与自身密切相关的信息交流 的需要;在语言应用能力方面,能够基本理解语言难度中等、涉及常见的个人 和社会交流题材的口头材料,能够就熟悉的主题或话题进行简单的口头交流; 在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交流时,能够观察到彼此之间的文化和价值观差异,并 能根据交际需要运用有限的交际策略。 3.4 Oral test (12 学时) (支撑课程目标 1、2、3、4) 内容:口语测试 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能够用英语在各种场景中交流。 3.5 In-class quiz (6 学时) (支撑课程目标 1、2、3、4) 内容:期中测试。 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能够用英语在各种场景中交流。 3.6 Revision (2 学时) (支撑课程目标 1、2、3、4) 内容:梳理总结本课程的知识点,总复习与答疑
要求学生:掌握各单元知识点,理解课文的主旨大意,同时熟悉翻译和写作方法。四、教学方法1.交互式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展示等课堂环节,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有效交际。2.任务型教学方法,通过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等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已储备的语言资源,提高学生的英语认知能力。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式成绩分配评价环节评估毕业要求课堂考勤(10分)平时测验(20分)1.2(20分)作业成绩(10分)1.4(10分)平时成绩(100)课堂表现(10分)4.1(10分)自主学习(30分)1.3(15分)3.1(15分)英语口试(20分)1.1(20分)1.3(15分)1.1(25分)1.2(50分)期末考试(100分)笔试(100分)1.4(10分)大纲撰写人:刘芳课程组负责人:苏润洲大纲审核人:吴淑杰撰写日期:2018.3.2535
35 要求学生:掌握各单元知识点,理解课文的主旨大意,同时熟悉翻译和写作 方法。 四、教学方法 1.交互式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展 示等课堂环节,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有效交际。 2.任务型教学方法,通过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等学习方式,调动 学生已储备的语言资源,提高学生的英语认知能力。 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式 成绩分配 评价环节 评估毕业要求 平时成绩(100) 课堂考勤(10 分) 平时测验(20 分) 1.2(20 分) 作业成绩(10 分) 1.4(10 分) 课堂表现(10 分) 4.1(10 分) 自主学习(30 分) 1.3(15 分) 3.1(15 分) 英语口试(20 分) 1.1(20 分) 期末考试(100 分) 笔试(100 分) 1.1(25 分) 1.2(50 分) 1.3(15 分) 1.4(10 分) 大纲撰写人:刘芳 课程组负责人: 苏润洲 大纲审核人: 吴淑杰 撰写日期:2018.3.25
《大学计算机基础A》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大学计算机基础A课程代码:B0600011学分:1.5学时:32(讲课学时:16实验学时:16课内实践学时:0)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英文名称:TheBasicofCollegeComputer选用教材:夏楠,宋淑芝.大学计算机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参考书:冯博琴.计算机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开课学期:秋季学期适用专业:非计算机各专业先修课程:无开课单位: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训练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1、认知与理解计算机系统和方法。理解计算机系统、网络和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理解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包括算法、陈谷设计、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方法。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分析解决高分子领域内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并能够针对高分子材料领域具体研究对象,利用相关的计算机和专业知识建立模型并用于推演、分析专业工程问题。2、熟练掌握与运用信息技术及工具,能够有效的对信息进行获取、分析、评价和发布;具有信息安全意识,认识并遵循信息社会的行为与道德规范。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进行交流:能够行之有效的表达思想、彼此传播信息、沟通知识和经验,学会信息化社会的交流与合作方法;掌握利用互联网平台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职业发展模式。将所学理论知识与软件运用有机结合;培养学生了解计算机在高分子材料领域内的使用原理和方法,以对高分子领域内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调研、分析、计算与设计,并理解其局限性。36
36 《大学计算机基础 A》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大学计算机基础 A 课程代码:B0600011 学分:1.5 学时:32(讲课学时:16 实验学时:16 课内实践学时:0)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英文名称:The Basic of College Computer 选用教材:夏楠,宋淑芝. 大学计算机基础.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参考书:冯博琴.计算机基础.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开课学期:秋季学期 适用专业:非计算机各专业 先修课程:无 开课单位: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 一、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训练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 1、认知与理解计算机系统和方法。理解计算机系统、网络和其它相关信息 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理解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包括 算法、陈谷设计、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方法。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分析解决 高分子领域内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并能够针对高分子材料领域具体研究对象, 利用相关的计算机和专业知识建立模型并用于推演、分析专业工程问题。 2、熟练掌握与运用信息技术及工具,能够有效的对信息进行获取、分析、 评价和发布;具有信息安全意识,认识并遵循信息社会的行为与道德规范。能熟 练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进行交流;能够行之有效的表达思想、彼此传播信息、 沟通知识和经验,学会信息化社会的交流与合作方法;掌握利用互联网平台学习 和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职业发展模式。将所学理论知 识与软件运用有机结合;培养学生了解计算机在高分子材料领域内的使用原理和 方法,以对高分子领域内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调研、分析、计算与设计,并理解其 局限性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目标1.2能够针对高分子材料领域具体研究对象,利用相关的1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建立模型并用于推课程目标1演、分析专业工程问题。5.1了解高分子材料领域常用的现代仪器、信息技术工具、5工程工具等现代工具的使用原理和方法,并理解其局限课程目标2性。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I.理论教学(16学时)1、计算机基础知识(2学时)(支撑课程自标1内容:认识计算机:计算机概念、计算机的应用领域、计算机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计算科学与计算思维:计算科学概述、计算思维概述、计算科学的典型问题;数据的表示、数值数据编码、字符数据和汉字编码;数制及其相互转换:进位计数制、数制之间的转换、二进制数的运算。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和数制的基本知识:掌握二、八、十以及十六进制数之间的转换方法:掌握数据的表示、数值数据编码、字符数据和汉字编码。能用计算知识建立高分子领域模型并用于推演、分析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工程问题。2、计算机硬件基础(2.5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内容:计算机硬件概述: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微处理器、存储器、常用外部设备、主板与接口;计算机网络基础及常用网络设备:计算机网络的功能、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传输介质、网络互连设备、互联网技术及其应用。操作系统概述和文件管理。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基本概念、组成等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和网络功能,能对高分子领域内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推演和分析。3、计算机软件基础(5.5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内容:计算机软件概述:计算机软件的概念及特性、计算机软件的分类、计算机软件的保护;操作系统概述:操作系统基本概念、操作系统的特征、操作系37
37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目标 1 1.2 能够针对高分子材料领域具体研究对象,利用相关的 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建立模型并用于推 演、分析专业工程问题。 课程目标 1 5 5.1 了解高分子材料领域常用的现代仪器、信息技术工具、 工程工具等现代工具的使用原理和方法,并理解其局限 性。 课程目标 2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Ⅰ.理论教学(16 学时) 1、计算机基础知识(2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 内容:认识计算机:计算机概念、计算机的应用领域、计算机系统组成及工 作原理;计算科学与计算思维:计算科学概述、计算思维概述、计算科学的典型 问题;数据的表示、数值数据编码、字符数据和汉字编码;数制及其相互转换: 进位计数制、数制之间的转换、二进制数的运算。 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和数制的基本知识;掌握二、八、十以及十六进制数 之间的转换方法;掌握数据的表示、数值数据编码、字符数据和汉字编码。能用 计算知识建立高分子领域模型并用于推演、分析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工程问 题。 2、计算机硬件基础(2.5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 内容:计算机硬件概述: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微处理器、存储器、常用 外部设备、主板与接口;计算机网络基础及常用网络设备: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传输介质、网络互连设备、互联网 技术及其应用。操作系统概述和文件管理。 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基本概念、组成等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网络基 础和网络功能,能对高分子领域内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推演和分析。 3、计算机软件基础(5.5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 内容:计算机软件概述:计算机软件的概念及特性、计算机软件的分类、计 算机软件的保护;操作系统概述:操作系统基本概念、操作系统的特征、操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