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七中七年级下学期语文复习之文言文、诗词部分出卷:张永茂 学生姓名 班级 座号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③()今当涂( 掌事,不可不学!”蒙辞 以()军中多务。权曰:“孤( )欲卿( 经为( )博士 )邪!但( )当涉猎( ),见往事 耳( 。卿言多务,孰( )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 及( )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 复( )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 更( 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 )拜蒙母,结友而 )别。 、重点句子翻译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揣摩语言 1.“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 了什么? 三、课文分析 1.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但 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上 均填课文原句) 2.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3.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请概括他们的 性格特点
1 宁化七中七年级下学期语文复习之文言文、诗词部分出卷:张永茂 学生姓名 班级 座号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③( )今当涂( )掌事,不可不学!”蒙辞 以( )军中多务。权曰:“孤( )岂( )欲卿( )治 经为( )博士( )邪!但( )当涉猎( ),见往事 耳( )。卿言多务,孰( )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 )始就( )学。 及( )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 ),非 复( )吴下阿蒙!”蒙曰:“士( )别三日,即( )更( ) 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 )拜蒙母,结友而 ( )别。 一、重点句子翻译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二、揣摩语言 1.“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 了什么? 三、课文分析 1.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但 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上 均填课文原句) 2.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3.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请概括他们的 性格特点
4.孙权的哪些主张和行动值得我们重视和效仿? 5.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结合我们已掌握的写作知识, 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 )买骏马,西市买( anjian) 南市买(pei) 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 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 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 若飞。朔( 气传金(tu 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 )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Jiang);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zhu6) 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bin) 对镜帖( )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 )地走,安( 能辨我是雄雌? 重点句子翻译(特别注意括号内的字词)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揣摩语言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 4.孙权的哪些主张和行动值得我们重视和效仿? 5.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结合我们已掌握的写作知识, 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 )织。不闻机杼( )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 ( ),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 )买骏马,西市买(ānjiān) ,南市买(pèi) 头, 北市买长鞭。旦( )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 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 ) 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 )若飞。朔( )气传金(tu ò) ,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 )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 (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 )相扶将(jiāng);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zhuó) 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bìn) ,对镜帖( )花黄( )。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 )地走,安( ) 能辨我是雄雌? 一、重点句子翻译(特别注意括号内的字词)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二、揣摩语言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课文分析 1.整体把握。 主要情节:①停机叹息, ②出征准备,奔赴沙场。③ 凯旋回朝。④建功封赏, ⑤解甲还乡, ⑥双兔难辨,隐 喻作结。歌颂了木兰勤劳善良、坚毅勇敢、淳厚质朴、机敏活泼、热爱亲人、深 明大义、不慕功名等美好品德 2.文中用了两个“旦辞……暮宿(至)……不闻……但闻……”的重复句式,这 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3.“开我……坐我……脱我……著我……”这一排比句通过木兰一连串的行动表 现了木兰的什么心情? 4.全文最后一段有什么特点?这样结束全诗好不好? 5.为什么全诗将战斗过程写得格外简略,对其余内容却写得特别详尽?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 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 ()不去()。见其发矢( )十中八九,但微颔( 之()。 康肃问曰:“汝 )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 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 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 )于地,以钱覆其()口,徐() 以杓( )酌油沥( )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 之()。 、重点句子翻译 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2.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3.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揣摩语言 详写卖油翁“酌油”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三、课文分析 1.陈尧咨对待卖油翁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3 三、课文分析 1.整体把握。 主要情节:①停机叹息, 。②出征准备,奔赴沙场。③ , 凯旋回朝。④建功封赏, 。⑤解甲还乡, 。⑥双兔难辨,隐 喻作结。歌颂了木兰勤劳善良、坚毅勇敢、淳厚质朴、机敏活泼、热爱亲人、深 明大义、不慕功名等美好品德。 2.文中用了两个“旦辞……暮宿(至)……不闻……但闻……”的重复句式,这 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3.“开我……坐我……脱我……著我……”这一排比句通过木兰一连串的行动表 现了木兰的什么心情? 4.全文最后一段有什么特点?这样结束全诗好不好? 5.为什么全诗将战斗过程写得格外简略,对其余内容却写得特别详尽? 卖油翁 陈康肃公( )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 )此自矜( )。尝( ) 射于家圃( ),有卖油翁释( )担而( )立,睨( )之久而 ( )不去( )。见其发矢( )十中八九,但微颔( )之( )。 康肃问曰:“汝( )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 )。”康肃忿( )然曰:“尔( )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 ) 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 )于地,以钱覆其( )口,徐( ) 以杓( )酌油沥( )之,自钱孔入,而( )钱不湿。 因( )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 )遣( )之( )。 一、重点句子翻译 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2.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3.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二、揣摩语言 详写卖油翁“酌油”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三、课文分析 1.陈尧咨对待卖油翁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2.读了课文,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长处?又该如何看待他人的长 处?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 陋室,惟吾 ( 上()阶绿,草色入 )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 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 ()乱( )耳,无 )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孔子云( ):何陋之( )有? 、重点句子翻译 1.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课文分析 1.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室主人怎样的节操和情趣? 2.文章前四句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3.文章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这几方面突出陋室怎样的特征? 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5.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 爱莲说 水陆草( )木之花,可爱者( )甚蕃()。晋陶渊明独 )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 出 而不染(),(zhuo)( )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 )不枝( ),香远( 清,亭亭( )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 予谓()菊,花之隐逸( )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 之君子( )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xian)( )有闻。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 2.读了课文,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长处?又该如何看待他人的长 处?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 )是 陋室,惟吾 ( )。 上( )阶绿,草色入( )帘青。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 白丁( )。可以调( )素( )琴,阅金经。无丝竹( )之 ( )乱( )耳,无 ( )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孔子云( ):何陋之( )有? 一、重点句子翻译 1.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二、课文分析 1.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室主人怎样的节操和情趣? 2.文章前四句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3.文章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这几方面突出陋室怎样的特征? 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5.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 爱莲说 水陆草( )木之花,可爱者( )甚蕃( )。晋陶渊明独 ( )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 )独爱莲之( ) 出 而不染( ), (zhuó)( )清涟而不妖( ), 中通( )外直,不蔓( )不枝( ),香远( )益( ) 清,亭亭( )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 。 予谓( )菊,花之隐逸( )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 之君子( )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xiǎn)( )有闻。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 )乎众( )矣
重点句子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课文分析 1.归纳主题 2.莲之爱(君子形象)。 (1)生长环境: ,濯清涟而不妖”, (2)体态香气:“中通外直 是体态,象征君子 ”是香气 (3)气质风度:“亭亭净植, ,象征君子 3.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山门圮( )于河,二石兽并( 沉焉( )。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 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 铁钯,寻十 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 )不能究() 物理( )。是( )非木柿( ),岂()能为()暴涨 ()携之去( )?乃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 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 确论。 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 上流。盖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 )沙为坎穴( )。渐激 )渐深,至石之 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 ()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 )颠;求之 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 )于数里外
5 一、重点句子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二、课文分析 1.归纳主题。 2.莲之爱(君子形象)。 (1)生长环境:“ ,濯清涟而不妖”, (2)体态香气:“中通外直, ”是体态,象征君子 ; “ ”是香气 。 (3)气质风度:“亭亭净植, ”,象征君子 。 3.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 )河干( ),山门圮( )于河,二石兽并( ) 沉焉( )。 阅( )十余岁( ),僧募( )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 ) 不可得,以为顺流下( )矣。棹( )数小舟,曳( )铁钯,寻十 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 )寺中,闻之( )笑曰:“尔辈( )不能究( ) 物理( )。是( )非木杮( ),岂( )能为( )暴涨 ( )携之去( )?乃(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 ) 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 )乎?”众服( )为( ) 确论。 一老河兵( )闻之,又笑曰:“凡( )河中失石,当求之于( ) 上流。盖(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 )反激之力,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 )沙为坎穴( )。渐激( )渐深,至石之 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 )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 ),遂 ( )反( )溯( )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 )颠;求之 地中,不更颠乎?”如( )其言,果得( )于数里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