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城县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期未素质测试 七年级语文试卷 总分 温馨提示: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积累与运用(25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4分) 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 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cui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髙粱,金黄的豆粒 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lan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 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 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 (选自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有删改)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嗥鸣 召唤 (2)写出文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2分) ui响 斑lan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黄梅时节家家雨”中的“黄梅时节”指的是夏初江南梅子黄熟的时节,即梅雨季节。 B、“不问苍生问鬼神”中的“苍生”指的是百姓。 C、《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选自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D、《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 体通史,记载了从春秋到五代共1362年的历史 3、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中国传统历法,年按阳历,月按阴历。②又称中国历法为农历,是从二十四节气来讲 的,二十四节气是阳历的内容。③称中国历法为阴历,是按月来讲的。④中国传统历法应是 阴阳合历,可以称为华历。⑤但都不全面。⑥因此,中国传统历法为阴历、农历都是有根据
宁城县 2016—2017 学年度下学期期末素质测试 七年级语文试卷 一 二 三 总分 温馨提示: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5 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4 分)。 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 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 cuì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 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 lán 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 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 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 (选自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有删改)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2 分) 嗥.鸣 召.唤 (2)写出文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2 分) cuì响 斑 lán 2、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 分) A、“黄梅时节家家雨”中的“黄梅时节”指的是夏初江南梅子黄熟的时节,即梅雨季节。 B、“不问苍生问鬼神”中的“苍生”指的是百姓。 C、《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选自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D、《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 体通史,记载了从春秋到五代共 1362 年的历史。 3、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①中国传统历法,年按阳历,月按阴历。②又称中国历法为农历,是从二十四节气来讲 的,二十四节气是阳历的内容。③称中国历法为阴历,是按月来讲的。④中国传统历法应是 阴阳合历,可以称为华历。⑤但都不全面。⑥因此,中国传统历法为阴历、农历都是有根据 的
A、①③②⑥⑤④B、①②③⑥⑤④C、①⑤③②⑥④D、①③②⑤⑥④ 4、综合运用(共3分) 相信很多人可能是因为某句妇孺皆知的广告词而将一个广告深深地印在了脑海之中,请 列举你最喜欢的一条广告词,说一说这条广告词是为什么做的广告,它精彩在何处? 5、按原文填空。(12分) 可汗大点兵(《木兰诗》) (2)翁曰:“无他 ”(欧阳修《卖油翁》) _,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4)东市买骏马, (《木兰诗》) (5) 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6)念天地之悠悠,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8)萧鼓追随春社近, (陆游《游山西村》) (9)谈笑有鸿儒, ,南阳诸葛庐。(刘禹锡《陋室铭》) 阅读 【甲】 背阴杏花努力开 刘景江 ①一楼的李先生每天任务有三:吃饭、睡觉、莳弄花。他今年八十有五了,尤其对花草 情有独钟。我曾疑心他是当今的灌园叟,也晚逢仙女了。六年前,他把亲友送给的两株杏树 苗,分别栽进了楼南侧的小院里和楼北侧的花池中。奇怪的是,几年后,两株树却相差悬殊。 小院的那棵已高过我家三楼,而花池的那棵才到二楼。 ②今晨我看书倦了,偶向外一望,惊喜地发现小院的这株杏树开花了!虽初开,花朵不 多,但观之令人振奋。我又好奇地走到北阳台看看楼北侧花池中的那株开了没有,结果却令 人失望:树枝直立,在寒风中瑟缩抖动着,花苞一个也没有。同样的树苗,同时的栽种,结 果差别竞如此大。楼南侧的这株得到了充足的阳光,又有楼房为它遮挡西北的寒风:而楼北 侧花池的那株,一天只有下午才能见一点儿可怜的夕照,大多的时间都生活在背阴中。它们 仅一楼之隔,而命运竟如此不同,我不禁想起了左思“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地势使之
A、①③②⑥⑤④ B、①②③⑥⑤④ C、①⑤③②⑥④ D、①③②⑤⑥④ 4、综合运用(共 3 分) 相信很多人可能是因为某句妇孺皆知的广告词而将一个广告深深地印在了脑海之中,请 列举你最喜欢的一条广告词,说一说这条广告词是为什么做的广告,它精彩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原文填空。(12 分) (1) ,可汗大点兵(《木兰诗》) (2)翁曰:“无他,_________”(欧阳修《卖油翁》) (3) ,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4)东市买骏马, (《木兰诗》) (5)________________,惟解漫天作雪飞( 韩愈《晚春》) (6)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7)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8)萧鼓追随春社近,__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9)谈笑有鸿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南阳诸葛庐。(刘禹锡《陋室铭》) 二、阅读 (一) 【甲】 背阴杏花努力开 刘景江 ①一楼的李先生每天任务有三:吃饭、睡觉、莳弄花。他今年八十有五了,尤其对花草 情有独钟。我曾疑心他是当今的灌园叟,也晚逢仙女了。六年前,他把亲友送给的两株杏树 苗,分别栽进了楼南侧的小院里和楼北侧的花池中。奇怪的是,几年后,两株树却相差悬殊。 小院的那棵已高过我家三楼,而花池的那棵才到二楼。 ②今晨我看书倦了,偶向外一望,惊喜地发现小院的这株杏树开花了!虽初开,花朵不 多,但观之令人振奋。我又好奇地走到北阳台看看楼北侧花池中的那株开了没有,结果却令 人失望:树枝直立,在寒风中瑟缩抖动着,花苞一个也没有。同样的树苗,同时的栽种,结 果差别竟如此大。楼南侧的这株得到了充足的阳光,又有楼房为它遮挡西北的寒风;而楼北 侧花池的那株,一天只有下午才能见一点儿可怜的夕照,大多的时间都生活在背阴中。它们 仅一楼之隔,而命运竟如此不同,我不禁想起了左思“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地势使之
然,由来非一朝”的诗句 ③再细心观察,发现楼南侧小院里的那树杏花:有的花开正艳,有的花开方半,有的尚 处蓓蕾中。遗憾的是不等我一饱眼福,没几天,一树繁花竟谢了,只剩了几朵残白小花,粉 红浓艳、芳香迷人的美景化作了记忆 ④正当我心情郁闷,“常恨春归无觅处”,惆怅之时,眼前突然一亮,不知何时,楼北 侧花池的那株杏树开花了,零星几朵,在树尖上,远远望去,像海上夜航远处的灯塔。接下 来,一发而不可收,一个个花苞陆续长出,次第开放,没过几天,已经是繁花满枝了。驻足 观赏,每朵花的花瓣花蕊似乎都是一个小精灵,在微风中抖动着,朝气蓬勃,呼蜂引蝶,嗡 嗡嘤嘤,好不热闹。我不禁为之肃然起敬 ⑤盛开了十几天后,个别的花瓣才依依不舍地谢了。正因为经历了北风、寒冷、无光、 背阴的磨难,她才有了菊花的刚毅,松柏的坚强。 ⑥我站在这棵杏树面前,久久不愿离去 (选自《赤峰日报·轻纱版》2017年4月28日,有删改) 【乙】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 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 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进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 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 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 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 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 凑上去,想摘一朵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 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
然,由来非一朝”的诗句。 ③再细心观察,发现楼南侧小院里的那树杏花:有的花开正艳,有的花开方半,有的尚 处蓓蕾中。遗憾的是不等我一饱眼福,没几天,一树繁花竟谢了,只剩了几朵残白小花,粉 红浓艳、芳香迷人的美景化作了记忆。 ④正当我心情郁闷,“常恨春归无觅处”,惆怅之时,眼前突然一亮,不知何时,楼北 侧花池的那株杏树开花了,零星几朵,在树尖上,远远望去,像海上夜航远处的灯塔。接下 来,一发而不可收,一个个花苞陆续长出,次第开放,没过几天,已经是繁花满枝了。驻足 观赏,每朵花的花瓣花蕊似乎都是一个小精灵,在微风中抖动着,朝气蓬勃,呼蜂引蝶,嗡 嗡嘤嘤,好不热闹。我不禁为之肃然起敬。 ⑤盛开了十几天后,个别的花瓣才依依不舍地谢了。正因为经历了北风、寒冷、无光、 背阴的磨难,她才有了菊花的刚毅,松柏的坚强。 ⑥我站在这棵杏树面前,久久不愿离去······ (选自《赤峰日报·轻纱版》2017 年 4 月 28 日,有删改) 【乙】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 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 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 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 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 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 ....................,帆下带着尖底的 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 凑上去,想摘一朵。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 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 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
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萝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 不见紫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紫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得瀑布遮住了粗壮的 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节选自宗璞《紫藤萝瀑布》) 6、阅读【甲】文简要概括“我”对楼北侧花池中那树杏花的情感变化过程。(每空一分, 共3分) ①失望→②→③→④ 7、从【甲】文通篇来看,选文在写“背阴杏花”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4分) 8、【甲】文以“背阴杏花努力开”为题目有什么好处?(2分) 9、你是怎样理解【甲】文结尾“我站在这棵杏树面前,久久不愿离去…”这句话的? (2分) 10、【乙】文是从哪些方面,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紫藤萝花的?(5分) 11、揣摩【乙】文中加点的语句,体会写景的妙处。(每题2分,共4分) (1)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 (2)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 着我 海底漫步 儒勒·凡尔纳 ①鹦鹉螺号的侧门开启,一线微弱的光照着我们,我们的双脚踏上了海底。 ②尼摩艇长走在前头,他的同伴在我们身后紧跟。我们穿着沉甸甸的防水服。这衣服是 橡胶的,不是缝制的,能经受得住强大的压力,恍如一副既柔软又坚固的甲胄。上衣有铜片 支撑,构成一个护胸甲,保护胸部免受海水重压,使肺部得以顺畅呼吸。衣袖与手套连在一
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萝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 不见紫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紫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得瀑布遮住了粗壮的 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节选自宗璞《紫藤萝瀑布》) 6、阅读【甲】文简要概括“我”对楼北侧花池中那树杏花的情感变化过程。(每空一分, 共 3 分) ①失望→ ②_____→③_____→④______ 7、从【甲】文通篇来看,选文在写“背阴杏花”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甲】文以“背阴杏花努力开”为题目有什么好处?(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你是怎样理解【甲】文结尾“我站在这棵杏树面前,久久不愿离去······”这句话的? (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乙】文是从哪些方面,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紫藤萝花的?(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揣摩【乙】文中加点的语句,体会写景的妙处。(每题 2 分,共 4 分) (1)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 着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二) 海底漫步 儒勒·凡尔纳 ①鹦鹉螺号的侧门开启,一线微弱的光照着我们,我们的双脚踏上了海底。 ②尼摩艇长走在前头,他的同伴在我们身后紧跟。我们穿着沉甸甸的防水服。这衣服是 橡胶的,不是缝制的,能经受得住强大的压力,恍如一副既柔软又坚固的甲胄。上衣有铜片 支撑,构成一个护胸甲,保护胸部免受海水重压,使肺部得以顺畅呼吸。衣袖与手套连在一
起,手套很柔软,手可以活动自如,与那些未经改进笨重难看的无袖外套护身衣、海洋服相 比,这种潜水服的确很高端前卫 ③阳光一直照射到水下30尺的海底,其穿透力令我惊讶,海水颜色渐渐变淡。我们走 在一片细沙上,沙地平滑,没有褶皱,犹如一面真正的反光镜,执拗地将阳光折射开去。这 细沙平原仿佛无边无垠,我的足迹在水的压力下,渐渐消失。一会儿过后,远处似有何物, 影影绰绰映入我的眼帘。我辨识出来,那是一些漂亮的岩石。 ④岩石上的花草、胚芽、贝壳、珊瑚虫被折射光一照,颜色发生轻微变化,呈现出七彩 光来,犹如善用色彩的画家的调色板,真是海中奇景,让人大开眼界 ⑤尼摩艇长不断地向我们打手势,催促我继续往前走。过了一会儿,海底有变化,细沙 平原消失,脚下踩到的是一片黏糊糊的泥沙。然后,我们又经过一片海藻地,这是一种未被 海水冲走的深海植物,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这片纤维密实的草坪,踩上去软软的,堪与手工 织成的最柔软的地毯相媲美。这些绿色植物不仅在我们的脚下连成一片,而且还在我们头顶 飘动着,我们眼前呈现的是一条海生植物构成的绿廊。 ⑥我们离开鹦鹉螺号将近一个半小时了,时近响午,我发现阳光己经直射下来,不再折 射。这时候,海底地面明显地往下斜去,我们已经下到水下100米深处,所受到的压力为 10个大气压。然而,我却没有感到有巨大压力,因为潜水服正是为适应这种情况而制作的。 ⑦行到300米深处时,我仍然能见到阳光,但光已经很微弱了。在不远处突显出的一堆 堆模模糊糊的身影,尼摩船长告诉我,我们来到了克雷斯波岛的森林 森林中全都是高大的巨型乔木,林间空地,寸草不见:;丛里的灌木枝条既不沿地蔓延, 也不向下弯垂:树枝全都不向水平方向伸展,所有的枝条都往上长,深向洋面。所有的细茎 所有的带状叶子,无论是多细多薄,全都像铁丝一般地挺直。 ⑧过了一会儿,我便习惯了这种奇特的排列,也习惯了我周围包裹着我们的黑暗。艇 长发出信号,示意大家休息。我像所有潜水者一样,感觉特别困,因此,不一会儿功夫,我 的眼皮便撑不住了,无法抗拒地陷入了半睡眠状态。 (选自《海底两万里》,有删改) 12、选文中的“我”在海底漫步时都经过了哪些地方?(每空1分,共4分) 细沙滩→① 13、“我们”的防水服有哪些特点?(4分) 14、选文第②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分) 15、“我”在海底漫步时依次看到了怎样的景物?(要概括出景物的特征)(每空1分, 共4分) 平滑如镜的沙滩→①
起,手套很柔软,手可以活动自如,与那些未经改进笨重难看的无袖外套护身衣、海洋服相 比,这种潜水服的确很高端前卫。 ③阳光一直照射到水下 30 尺的海底,其穿透力令我惊讶,海水颜色渐渐变淡。我们走 在一片细沙上,沙地平滑,没有褶皱,犹如一面真正的反光镜,执拗地将阳光折射开去。这 细沙平原仿佛无边无垠,我的足迹在水的压力下,渐渐消失。一会儿过后,远处似有何物, 影影绰绰映入我的眼帘。我辨识出来,那是一些漂亮的岩石。 ④岩石上的花草、胚芽、贝壳、珊瑚虫被折射光一照,颜色发生轻微变化,呈现出七彩 光来,犹如善用色彩的画家的调色板,真是海中奇景,让人大开眼界。 ⑤尼摩艇长不断地向我们打手势,催促我继续往前走。过了一会儿,海底有变化,细沙 平原消失,脚下踩到的是一片黏糊糊的泥沙。然后,我们又经过一片海藻地,这是一种未被 海水冲走的深海植物,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这片纤维密实的草坪,踩上去软软的,堪与手工 织成的最柔软的地毯相媲美。这些绿色植物不仅在我们的脚下连成一片,而且还在我们头顶 飘动着,我们眼前呈现的是一条海生植物构成的绿廊。 ⑥我们离开鹦鹉螺号将近一个半小时了,时近晌午,我发现阳光已经直射下来,不再折 射。这时候,海底地面明显地往下斜去,我们已经下到水下 100 米深处,所受到的压力为 10 个大气压。然而,我却没有感到有巨大压力,因为潜水服正是为适应这种情况而制作的。 ⑦行到 300 米深处时,我仍然能见到阳光,但光已经很微弱了。在不远处突显出的一堆 堆模模糊糊的身影,尼摩船长告诉我,我们来到了克雷斯波岛的森林。 森林中全都是高大的巨型乔木,林间空地,寸草不见;丛里的灌木枝条既不沿地蔓延, 也不向下弯垂;树枝全都不向水平方向伸展,所有的枝条都往上长,深向洋面。所有的细茎, 所有的带状叶子,无论是多细多薄,全都像铁丝一般地挺直。 ⑧过了一会儿,我便习惯了这种奇特的排列,也习惯了我周围包裹着我们的黑暗。艇 长发出信号,示意大家休息。我像所有潜水者一样,感觉特别困,因此,不一会儿功夫,我 的眼皮便撑不住了,无法抗拒地陷入了半睡眠状态。 (选自《海底两万里》,有删改) 12、选文中的“我”在海底漫步时都经过了哪些地方?(每空 1 分,共 4 分) 细沙滩→①____→②____→③____→④______ 13、“我们”的防水服有哪些特点?(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选文第②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我”在海底漫步时依次看到了怎样的景物?(要概括出景物的特征)(每空 1 分, 共 4 分) 平滑如镜的沙滩→①____→②____→③____→④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