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诗词五首》导学案 主备人刘子成 导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3、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寓的感情:(重点、难点) 4、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诗歌并熟练地背诵。(重点) 导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3课时) 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了解作者: 杜甫,字子美,是唐代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 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求官,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 胄曹参军的小官职。随即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 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四处漂泊,最终贫病而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 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歌成就极高,被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传 世 二、写作背景 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 相继收复。当时诗人在梓州(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听到胜利的消息后,写了《闻官军收 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最兴奋的时候写下的诗, 三、朗读全词(先听录音,再自由诵读,注意节奏),然后解释粗体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j)北,初闻/涕(t)泪/满衣裳。(收复)(在这里指眼泪)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还,再。)(随便)(快要)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我要)(开怀痛饮)(春天) 即从/巴峡/穿巫wu峡,便下/襄( XIang)阳/向洛(uo)阳。(即刻 四、用现代汉语解说诗句意思 首联:我在剑门关南忽然听说收复蓟北大地,刚听说就止不住喜悦而泣泪满衣裳。 颔联:回头看妻子儿女哪里还有什么忧愁?胡乱地卷起自己的书稿,高兴得要发狂。 颈联:在白天高声地歌唱,痛快的饮酒,在明媚的春光陪伴下返回故乡 尾联:立即动身,穿过那巴峡和巫峡,一路顺风,从襄阳直到洛阳。 五、概括各联内容 首联:写听到消息惊喜的情形. 颔联:写全家人高兴的情景颈联:写他将尽情地来欢庆这次胜利,并及早地回到家乡洛 阳去尾联:用四个地名组成工巧的对句,规划出回乡时的具体路线,表现出诗人急于回 乡过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
1 29、《诗词五首》导学案 主备人 刘子成 导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3、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寓的感情;(重点、难点) 4、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诗歌并熟练地背诵。(重点) 导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3 课时) 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一.了解作者: 杜甫,字子美,是唐代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 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求官,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 胄曹参军的小官职。随即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 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四处漂泊,最终贫病而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 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歌成就极高,被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传 世 。 二、写作背景 公元 763 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 相继收复。当时诗人在梓州(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听到胜利的消息后,写了《闻官军收 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最兴奋的时候写下的诗。 三、朗读全词(先听录音,再自由诵读,注意节奏),然后解释粗体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 ( jì )北,初闻∕涕(tì)泪∕满衣裳。(收复 )( 在这里指眼泪 )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还,再。)(随便 ) (快要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我要 )(开怀痛饮 )(春天 ) 即从∕巴峡∕穿巫(wū)峡,便下∕襄 (xiānɡ)阳∕向洛(luò)阳。(即刻 ) 四、用现代汉语解说诗句意思 首联:我在剑门关南忽然听说收复蓟北大地,刚听说就止不住喜悦而泣泪满衣裳。 颔联:回头看妻子儿女哪里还有什么忧愁?胡乱地卷起自己的书稿,高兴得要发狂。 颈联:在白天高声地歌唱,痛快的饮酒,在明媚的春光陪伴下返回故乡。 尾联:立即动身,穿过那巴峡和巫峡,一路顺风,从襄阳直到洛阳。 五、概括各联内容 首联:写听到消息惊喜的情形. 颔联:写全家人高兴的情景颈联:写他将尽情地来欢庆这次胜利,并及早地回到家乡洛 阳去尾联:用四个地名组成工巧的对句,规划出回乡时的具体路线,表现出诗人急于回 乡过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
六、本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诗人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形象地书写了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之情 学习《滁州西润》 了解作者 韦应物,唐朝诗人。出生官宦家庭,享受着世袭特权,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卫队中的一员 过着骄奢腐化的生活。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深受震撼,发奋读书,27岁中进士,走上了 仕途。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的刺史,故称韦江州或韦苏州。 他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潇洒自然,淳厚朴实,在 唐代诗人中,卓然自成名家,有作品集《韦苏州集》。白居易说他的五言诗“高雅闲淡,自成 家之体。"苏东坡有一首诗甚至说:“乐天(白居易)长短三千首,却逊韦郎五字诗。”因此, 韦应物在文学史上具有相当的地位 二、朗读诗歌(先听录音,再自由诵读) 三、解词 1、滁州:在今安徽滁县以西。 2、西涧:在滁县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3、幽草:幽谷里的小草 四、用现代汉语解说诗句意思 我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 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 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 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 五、探究讨论 从字数格律看,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 2、首联主要写的是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时 的情形 颔联颈联写了全家人 欣喜若狂、准备还乡 的情形 4、尾联写出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 的心境 5、中心思想: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写舂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以情写景,借景 抒情,表露出作者当时的心境:要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寻找一点自由和安静。 第二课时 、复习反馈:默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滁州西涧》 二、学习《约客》 (一)、了解作者 赵师秀,南宋诗人。与徐照、徐玑、翁卷并称“永嘉四灵”。“永嘉四灵”是南宋后期诗坛的 个文学流派,因为他们的籍贯都是淅江永嘉(今温州),且四人的字号都有一个“灵”字(赵 师秀号灵秀,翁卷字灵舒,徐玑字灵渊,徐照字灵晖),四人的诗歌风格、生平际遇都有相 似之处,因而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名为“永嘉四灵”。赵师秀是“永嘉四灵”中较出色的作家。有 《清苑斋集》传世。 (二)、朗读诗歌(先听录音,再自由诵读)
2 六、本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诗人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形象地书写了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之情. 学习《滁州西涧》 一、了解作者 韦应物,唐朝诗人。出生官宦家庭,享受着世袭特权,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卫队中的一员, 过着骄奢腐化的生活。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深受震撼,发奋读书,27 岁中进士,走上了 仕途。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的刺史,故称韦江州或韦苏州。 他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潇洒自然,淳厚朴实,在 唐代诗人中,卓然自成名家,有作品集《韦苏州集》。白居易说他的五言诗“高雅闲淡,自成 一家之体。”苏东坡有一首诗甚至说:“乐天(白居易)长短三千首,却逊韦郎五字诗。”因此, 韦应物在文学史上具有相当的地位。 二、朗读诗歌(先听录音,再自由诵读) 三、解词: 1、滁州:在今安徽滁县以西。 2、西涧:在滁县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3、幽草:幽谷里的小草。 四、用现代汉语解说诗句意思 我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 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 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 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 五、探究讨论 1、从字数格律看,本诗是一首 :七言律诗 2、首联主要写的是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时 惊喜 的情形。 3 、 颔 联 颈 联 写 了 全 家 人 : 欣 喜 若 狂 、 准 备 还 乡 的情形。 4、尾联写出了诗人 迫不及待、归心似箭 的心境。 5、中心思想: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以情写景,借景 抒情,表露出作者当时的心境:要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寻找一点自由和安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反馈:默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滁州西涧》 二、学习《约客》 (一)、了解作者 赵师秀,南宋诗人。与徐照、徐玑、翁卷并称“永嘉四灵”。“永嘉四灵”是南宋后期诗坛的一 个文学流派,因为他们的籍贯都是浙江永嘉(今温州),且四人的字号都有一个“灵”字(赵 师秀号灵秀,翁卷字灵舒,徐玑字灵渊,徐照字灵晖),四人的诗歌风格、生平际遇都有相 似之处,因而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名为“永嘉四灵”。赵师秀是“永嘉四灵”中较出色的作家。有 《清苑斋集》传世。 (二)、朗读诗歌(先听录音,再自由诵读)
三)、结合下列注释理解诗歌,然后用现代汉语解说诗句意思 ①约客:约请客人来相会。 ②黄梅时节:农历四、五月间,江南梅子黄了、熟了,大都是阴雨连绵的时候,所以称“黄 梅时节”为江南雨季。 ③家家雨:家家户户都赶上下雨。形容雨水多,到处都有。 ④处处蛙:到处是蛙跳蛙鸣 ⑤有约:即邀约友人。 ⑥落灯花:旧时以油灯照明,灯心烧残,落下来时好像一朵闪亮的小花 译文:黄梅时节,家家户户都被裏在蒙蒙雨雾中,长满青草的池塘一带,到处是 片蛙声。夜已过半,(诗人)约好的客人还不见到来,只得对着棋盘独自推敲,不知不 觉间灯花都落了。 四、探究讨论 1、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什么季节(时令)、什么时间的什么景物?烘托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春季:梅雨 时间:夜 单调、寂寞的氛围 2、诗的后两句中哪一句点题?哪个细节描写最为传神?这一细节透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前一句点题。细节:闲敲棋。心情:主人约客久等不至的心境:着急、生气、失落和 无奈 五、学习《如梦令》 (一)、了解作者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她的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 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后由于金兵入据中原,李清 照与丈夫为逃避战乱来到江南,不久丈夫病逝,她展转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孤苦生活中 度过了晚年。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婉约派大家。她的词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多写悠闲 风雅的生活和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写得清丽婉转。后期词多叹悲惨身世和抒发伤感悼亡之情, 写得深沉哀婉。作品有《溦玉词》传世,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属前期词 (二)、朗读诗歌(先听录音,再自由诵读)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三)、解词: ①如梦令:词牌名。②雨疏风骤:雨点稀 疏,风声急骤。 ③浓睡:沉睡 ④残酒:残余得酒意。 ⑤卷帘人:这里指侍女 ⑥绿肥红瘦:绿叶多而红花少。 、用现代汉语解说诗句意思 昨夜雨小风急,我从沉睡中醒来,酒醉没有全消。试问卷帘的侍女,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如旧。 知道吗?应是绿叶更加茂盛,红花却已凋零 四、探究讨论 1、“如梦令”是词牌名 2、“绿肥红瘦”中“绿”、“红”各指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 (三)、结合下列注释理解诗歌,然后用现代汉语解说诗句意思 ①约客:约请客人来相会。 ②黄梅时节:农历四、五月间,江南梅子黄了、熟了,大都是阴雨连绵的时候,所以称“黄 梅时节”为江南雨季。 ③家家雨:家家户户都赶上下雨。形容雨水多,到处都有。 ④处处蛙:到处是蛙跳蛙鸣。 ⑤有约:即邀约友人。 ⑥落灯花:旧时以油灯照明,灯心烧残,落下来时好像一朵闪亮的小花。 译文:黄梅时节,家家户户都被裹在蒙蒙雨雾中,长满青草的池塘一带,到处是一 片蛙声。夜已过半,(诗人)约好的客人还不见到来,只得对着棋盘独自推敲,不知不 觉间灯花都落了。 四、探究讨论 1、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什么季节(时令)、什么时间的什么景物?烘托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春季:梅雨 时间:夜 单调、寂寞的氛围, 2、诗的后两句中哪一句点题?哪个细节描写最为传神?这一细节透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前一句点题。细节:闲敲棋。心情:主人约客久等不至的心境:着急、生气、失落和 无奈。 五、学习《如梦令》 (一)、了解作者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她的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 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后由于金兵入据中原,李清 照与丈夫为逃避战乱来到江南,不久丈夫病逝,她展转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孤苦生活中 度过了晚年。 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婉约派大家。她的词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多写悠闲 风雅的生活和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写得清丽婉转。后期词多叹悲惨身世和抒发伤感悼亡之情, 写得深沉哀婉。作品有《漱玉词》传世,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属前期词。 (二)、朗读诗歌(先听录音,再自由诵读)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三)、解词: ①如梦令:词牌名。②雨疏风骤:雨点稀 疏, 风声急骤。 ③浓睡:沉睡。 ④残酒:残余得酒意。 ⑤卷帘人:这里指侍女。 ⑥绿肥红瘦:绿叶多而红花少。 三、用现代汉语解说诗句意思 昨夜雨小风急,我从沉睡中醒来,酒醉没有全消。试问卷帘的侍女,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如旧。 知道吗?应是绿叶更加茂盛,红花却已凋零。 四、探究讨论 1、“如梦令”是 词牌名 。 2、“绿肥红瘦”中“绿”、“红”各指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绿”指叶;“红”指花。用了借代、拟人的手法 3、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心态? (无忧无虑,闲适。)( 4、这首词中心思想? 写一位贵族少女怜花惜春的感情,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对生活中美好 事物的关怀,曲折的反映出一种悠闲、淡雅的生活情趣。 第三课时 学习《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复习反馈:默写《约客》《如梦令》 了解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与苏轼同为豪放派词人,世称“苏辛”,风 格沉郁顿挫,悲壮激烈,人称“词中之龙",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1、主要经历 辛弃疾一生志在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统一祖国。1161年秋,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 北方暴发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余人的抗金队伍,在济 南南部山区起义,不久投归耿京领导的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叛徒张安国杀死 耿京投降金营。他率身边仅有的五十余人,飞骑闯入金营,活捉张安国,并收拢义军残部万 余人投归南宋。 辛弃疾南来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 对的斗争。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 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批驳悲观论点,但均未被采纳。相反,他却被朝廷派去镇压南 方的农民起义。辛弃疾南来后,先后任建康、滁州、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吏。在 任职期间,他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好事:同时,还尽可能地为北伐做些军事上的准备工作 从四十二岁起,他先后被削职闲居达二十年之久。晚年一度起用,不久又被削职,终于未能 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病死于铅山。终年六十八岁。 2、文学贡献 辛弃疾是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是我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由于恢复失 地、抗金救国的伟大理想不能实现,他就用词这一文学武器来进行斗争,来抒写他积郁于心 的复杂情感。他的重要词篇,表现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建功立业、报 效祖国的坚强决心,批判了南宋王朝偏安江左、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抒发了自己虚度岁月、 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 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突破了 诗、词、文的界限。他善于以诗、文为词,常用暗喻和比兴手法,使词旨委婉含蓄并具有沉 郁顿挫的韵致。 了解写作背景: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由于南宋小朝廷腐败无能,金兵趁机大举南侵,如入 无人之境。金兵兵分两路,一路下建康,陷临安,猛追高宗,直捣福建。另一路从湖北 进军江西,紧追隆佑太后(高宗的伯母),隆佑太后由南昌仓猝南逃,先乘船至造口
4 “绿”指叶;“红”指花。用了借代、拟人的手法 3、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心态? (无忧无虑,闲适。)( 4、这首词中心思想? 写一位贵族少女怜花惜春的感情,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对生活中美好 事物的关怀,曲折的反映出一种悠闲、淡雅的生活情趣。 第三课时 学习《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一、复习反馈:默写《约客》《如梦令》 二.了解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与苏轼同为豪放派词人,世称“苏辛”,风 格沉郁顿挫,悲壮激烈,人称“词中之龙”,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1、主要经历 辛弃疾一生志在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统一祖国。1161 年秋,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 北方暴发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余人的抗金队伍,在济 南南部山区起义,不久投归耿京领导的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叛徒张安国杀死 耿京投降金营。他率身边仅有的五十余人,飞骑闯入金营,活捉张安国,并收拢义军残部万 余人投归南宋。 辛弃疾南来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 对的斗争。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 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批驳悲观论点,但均未被采纳。相反,他却被朝廷派去镇压南 方的农民起义。辛弃疾南来后,先后任建康、滁州、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吏。在 任职期间,他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好事;同时,还尽可能地为北伐做些军事上的准备工作。 从四十二岁起,他先后被削职闲居达二十年之久。晚年一度起用,不久又被削职,终于未能 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病死于铅山。终年六十八岁。 2、文学贡献 辛弃疾是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是我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由于恢复失 地、抗金救国的伟大理想不能实现,他就用词这一文学武器来进行斗争,来抒写他积郁于心 的复杂情感。他的重要词篇,表现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建功立业、报 效祖国的坚强决心,批判了南宋王朝偏安江左、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抒发了自己虚度岁月、 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 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突破了 诗、词、文的界限。他善于以诗、文为词,常用暗喻和比兴手法,使词旨委婉含蓄并具有沉 郁顿挫的韵致。 二.了解写作背景: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由于南宋小朝廷腐败无能,金兵趁机大举南侵,如入 无人之境。金兵兵分两路,一路下建康,陷临安,猛追高宗,直捣福建。另一路从湖北 进军江西,紧追隆佑太后(高宗的伯母),隆佑太后由南昌仓猝南逃,先乘船至造口
再由陆路逃到赣州。当时金兵追至造口,隆佑太后侥幸逃脱,但赣西一带的百姓却遭到 金兵的屠杀劫掠,损失极其惨重 本篇是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作者在赣州任江西提点刑狱(主管司法与监察并 兼管农桑)时所写。作者路过造口,见景生情,想起四十多年前金兵入侵的事,由郁孤 台下的江水联想到当年逃难人民的血泪,想到沦陷的中原,禁不住产生了江山易主却无 法收复的悲痛。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朗读全词(先听录音,再自由诵读,注意节奏),然后解释粗体字 书江西造口壁(书写 郁孤台下凊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这里指逃避战乱的难民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这里借指宋的故都汴京)(可惜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间鹧鸪( zhegu)。 四、词作赏析、探究讨论 1、郁孤台和造口并不在一个地方,作者为什么在造口,却突然写到郁孤台呢? (极表怀念旧京师及中原之意。旧京师即北宋京都汴梁。) 2、“中间多少行人泪!”本句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既是感慨,又是控诉) 3,“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如何理解“无数山”的含义? (峰峦重重的自然障碍。暗示主和派在收复河山问题上形成的社会障碍。) 4、如何理解”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的意思? (从字面上来理解,满含人民血泪的江水滚滚东流而去,是重重的青山所无法阻 挡的;从更深层次来理解,这两句诗含蓄地传达了词人抵抗外敌,光复山河的坚 定意志。) 5、“山深闻鹧鸪”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天色渐渐暗了,黄昏悄然来临,深山中又传来鹧鸪鸣叫,声声悲鸣,吟唱出词 人惊悸不安、忧心忡忡的复杂心情。词人以此鸟鸣声作结,反映了愿望与现实的 矛盾,暗喻了恢复大业难以实现、国事多艰的情况。这两句集中抒发了词人爱国 伤时之情。) 6、用现代汉语解说诗句意思 (郁孤台的下面有条清江水,江中注入多少远行人的眼泪?放眼朝西北望去就是长 安,多么可爱的无数群山。青山遮拦不住,到底江水还是向东奔流而去!江上傍晚的景 色愁杀了予,深山里听到欢叫的是鹧鸪。) 7、概括上、下片的内容和全词的思想感情 上片:控诉金兵的入侵,对北方领土和抗敌军民表示了深切的怀念 下片:点出军民抗敌收复失地之心,是不可阻挡的,坚定了自己的报国志向 思想感情:是词人抚今追昔、即景明志之作,这首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抒发了作 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坚定报国的志向
5 再由陆路逃到赣州。当时金兵追至造口,隆佑太后侥幸逃脱,但赣西一带的百姓却遭到 金兵的屠杀劫掠,损失极其惨重。 本篇是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作者在赣州任江西提点刑狱(主管司法与监察并 兼管农桑)时所写。作者路过造口,见景生情,想起四十多年前金兵入侵的事,由郁孤 台下的江水联想到当年逃难人民的血泪,想到沦陷的中原,禁不住产生了江山易主却无 法收复的悲痛。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三.朗读全词(先听录音,再自由诵读,注意节奏),然后解释粗体字 书江西造口壁( 书写 )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这里指逃避战乱的难民 )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这里借指宋的故都汴京 )(可惜 )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zhègū)。 四、词作赏析、探究讨论 1、郁孤台和造口并不在一个地方,作者为什么在造口,却突然写到郁孤台呢? (极表怀念旧京师及中原之意。旧京师即北宋京都汴梁。) 2、“中间多少行人泪!”本句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既是感慨,又是控诉) 3,“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如何理解“无数山”的含义? (峰峦重重的自然障碍。暗示主和派在收复河山问题上形成的社会障碍。) 4、如何理解”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的意思? (从字面上来理解,满含人民血泪的江水滚滚东流而去,是重重的青山所无法阻 挡的;从更深层次来理解,这两句诗含蓄地传达了词人抵抗外敌,光复山河的坚 定意志。) 5、“山深闻鹧鸪”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天色渐渐暗了,黄昏悄然来临,深山中又传来鹧鸪鸣叫,声声悲鸣,吟唱出词 人惊悸不安、忧心忡忡的复杂心情。词人以此鸟鸣声作结,反映了愿望与现实的 矛盾,暗喻了恢复大业难以实现、国事多艰的情况。这两句集中抒发了词人爱国 伤时之情。) 6、用现代汉语解说诗句意思 (郁孤台的下面有条清江水,江中注入多少远行人的眼泪?放眼朝西北望去就是长 安,多么可爱的无数群山。青山遮拦不住,到底江水还是向东奔流而去!江上傍晚的景 色愁杀了予,深山里听到欢叫的是鹧鸪。) 7、概括上、下片的内容和全词的思想感情 上片:控诉金兵的入侵,对北方领土和抗敌军民表示了深切的怀念。 下片:点出军民抗敌收复失地之心,是不可阻挡的,坚定了自己的报国志向。 思想感情:是词人抚今追昔、即景明志之作,这首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抒发了作 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坚定报国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