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诗词五贡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反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 领会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表现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和感知诗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 1、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2、融入诗情画意之中,探究诗词的情趣和意趣。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肘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诗词五首。诗词五首各具特色,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 感:杜甫的归心似箭,韦应物追求恬淡幽静的意境,赵师秀等客之久的单调寂 寞,李清照的对美好事物的憧憬,辛弃疾的报国之志等无不感染着我们每一位 读者。请仔细阅读,领略诗词所特有的意韵 二、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朗读感知 2、作者作品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 称杜少陵。唐代著名诗人。其代表作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 史”。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选自《杜工部集》。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 洛阳附近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郑州)、汴(开封)等州,叛军 首领相继投降。此时,逃亡到梓州(今四川三台)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 个消息,欣喜若狂,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定 不禁惊喜欲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
29、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反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 领会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表现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和感知诗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 1、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2、融入诗情画意之中,探究诗词的情趣和意趣。 教学时间 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诗词五首。诗词五首各具特色,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 感:杜甫的归心似箭,韦应物追求恬淡幽静的意境,赵师秀等客之久的单调寂 寞,李清照的对美好事物的憧憬,辛弃疾的报国之志等无不感染着我们每一位 读者。请仔细阅读,领略诗词所特有的意韵—— 二、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朗读感知 2、作者作品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 称杜少陵。唐代著名诗人。其代表作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 史”。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选自《杜工部集》。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 洛阳附近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郑州)、汴(开封)等州,叛军 首领相继投降。此时,逃亡到梓州(今四川三台)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 个消息,欣喜若狂,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定, 不禁惊喜欲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
3、品读鉴赏 (1)用两个字概括诗人的感情。(欣喜) (2)首联中表现的诗人的情感到底是喜还是悲? 明确:诗人是悲喜交加。他流亡到剑门关以外,生活极为艰辛,忽然听到了 官军已经收复河北东北地区,能不惊喜吗?“初闻”是刚一听到之意,刚一听到 消息,就老泪纵横,洒满了衣裳,这泪里既有听闻官军胜利的喜悦,又有对自已 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 (3)颔联,颈联是如何表现诗人一家在突然到来的喜讯面前情感的巨大波 动? 明确:“愁何在”,多年流亡的艰辛,满布于妻子儿女们脸上的愁云一扫而去, “喜欲狂”,他们髙兴得好像有些癲狂了。而诗人自己更是一扫积郁,豪放的饮 酒歌唱,想像着春天里与妻子儿女为伴还乡的日子。 这些细节,把作者全家听到这一消息后的激动与欣喜表现得淋漓尽致 (4)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使下襄阳向洛阳”描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这一联包含了四个地名,即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有 漫长的距离,而作者却用“即从”、“穿”、“便下”、“向”贯穿起来,体 现了诗人忽闻胜利后的惊喜之情。把四个地名间漫长的距离串得瞬间即至,表 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理感受。 4、了解内容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还 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欣喜若狂 (3)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 明确:“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的感情的 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 的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5、小结 杜甫一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就那样欢快,这决不仅是因为诗人从此 可以结束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 乱之苦。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被平后,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 三、学习《滁州西涧) 1、朗读诗歌
3、品读鉴赏 (1)用两个字概括诗人的感情。(欣喜) (2)首联中表现的诗人的情感到底是喜还是悲? 明确:诗人是悲喜交加。他流亡到剑门关以外,生活极为艰辛,忽然听到了 官军已经收复河北东北地区,能不惊喜吗?“初闻”是刚一听到之意,刚一听到 消息,就老泪纵横,洒满了衣裳,这泪里既有听闻官军胜利的喜悦,又有对自已 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 (3)颔联,颈联是如何表现诗人一家在突然到来的喜讯面前情感的巨大波 动? 明确:“愁何在”,多年流亡的艰辛,满布于妻子儿女们脸上的愁云一扫而去, “喜欲狂”,他们高兴得好像有些癫狂了。而诗人自己更是一扫积郁,豪放的饮 酒歌唱,想像着春天里与妻子儿女为伴还乡的日子。 这些细节,把作者全家听到这一消息后的激动与欣喜表现得淋漓尽致。 (4)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使下襄阳向洛阳”描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这一联包含了四个地名,即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有 漫长的距离,而作者却用“即从”、“穿”、“便下”、“向”贯穿起来,体 现了诗人忽闻胜利后的惊喜之情。把四个地名间漫长的距离串得瞬间即至,表 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理感受。 4、了解内容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还 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欣喜若狂 (3)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 明确:“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的感情的 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 的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5、小结 杜甫一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就那样欢快,这决不仅是因为诗人从此 可以结束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 乱之苦。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被平后,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 三、学习《滁州西涧》 1、朗读诗歌
2、作者简介 韦应物(约737一约791),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青年 时以三卫郎事唐玄宗,后做过滁州、江州、苏州刺史,故称韦江州、韦左司或 韦苏州。有《韦苏州集》。 《滁州西涧》选自《韦苏州集》,是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 3、品读鉴赏 (1)这首诗给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明确:恬淡幽静。 (2)诗中有没有更深刻的寄寓?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心境? 明确:从“独怜”句可以看出作者对那些无声无息者抱有一丝同情:从“春 潮”“野渡”句可以看出作者好像要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去寻求一点自由和安静。 4、诗歌内容 本诗描写了滁州西涧幽寂的风景,给人一种恬淡幽静的意境。 5、赏析 反复诵读《滁州西涧》,仔细体味该诗独有的意境,并体会其髙妙之处。 本诗作者通过平常、平静之事,不动声色地写出了自己对恬淡幽静意境的 追求和向往。 四、学习《约客》 1、朗读课文 2、简介作者 赵师秀(1170-1219),南宋诗人。字紫芝,号灵秀,永嘉(今浙江温州) 人。绍熙进士,曾任筠州推官。诗学唐代贾岛、姚合一派,反对江西派的艰涩 生硬。和徐照、徐玑、翁卷并称“永嘉四灵”。 《约客》选自《清苑斋集》。约客,是希望客人如约而至,然而此诗写的 却是客人没有按时来,甚至没有来。 3、品读鉴赏: (1)前两句写景,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在这样难耐的时刻,多么希望有一二知己相伴啊!然而“有约不来过 夜半”,长时间的等待,等得心烦,只好“闲敲棋子”,敲的力量一大也就震“落” 了“灯花”。 (2)结合诗歌后两句,发挥想像,在头脑中构建当时诗人的形象。(提示: 从人的神态,动作,语言,心情等方面展开想像。)
2、 作者简介 韦应物(约 737—约 791),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青年 时以三卫郎事唐玄宗,后做过滁州、江州、苏州刺史,故称韦江州、韦左司或 韦苏州。有《韦苏州集》。 《滁州西涧》选自《韦苏州集》,是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 3、品读鉴赏 (1)这首诗给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明确:恬淡幽静。 (2)诗中有没有更深刻的寄寓?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心境? 明确:从“独怜”句可以看出作者对那些无声无息者抱有一丝同情;从“春 潮”“野渡”句可以看出作者好像要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去寻求一点自由和安静。 4、诗歌内容 本诗描写了滁州西涧幽寂的风景,给人一种恬淡幽静的意境。 5、赏析 反复诵读《滁州西涧》,仔细体味该诗独有的意境,并体会其高妙之处。 本诗作者通过平常、平静之事,不动声色地写出了自己对恬淡幽静意境的 追求和向往。 四、学习《约客》 1、朗读课文 2、简介作者 赵师秀(1170—1219),南宋诗人。字紫芝,号灵秀,永嘉(今浙江温州) 人。绍熙进士,曾任筠州推官。诗学唐代贾岛、姚合一派,反对江西派的艰涩 生硬。和徐照、徐玑、翁卷并称“永嘉四灵”。 《约客》选自《清苑斋集》。约客,是希望客人如约而至,然而此诗写的 却是客人没有按时来,甚至没有来。 3、品读鉴赏: (1)前两句写景,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在这样难耐的时刻,多么希望有一二知己相伴啊!然而“有约不来过 夜半”,长时间的等待,等得心烦,只好“闲敲棋子”,敲的力量一大也就震“落” 了“灯花”。 (2)结合诗歌后两句,发挥想像,在头脑中构建当时诗人的形象。(提示: 从人的神态,动作,语言,心情等方面展开想像。)
4、诗歌内容 本诗通过写景,烘托出单调、寂寞的氛围,反映了诗人“约客”不至时的 无奈和凄苦。 五、课堂背诵指导与检查 齐读课文,背诵 第二選附 、复习、背诵 学习《如梦令》 1、朗读感知 2、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1),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 人。她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散文和诗歌都有成就。她的词分为两个 时期,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著有《易安居士文集》、 《易安词》,已散佚。现存的后人辑本有《漱玉词》,今人辑本有《李清照集 校注》。 《如梦令》选自《漱玉词》。如梦令是词牌名。 3、品读鉴赏: (1)本词虽短短几行,却也记叙了一件完整的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明确:词人在昨晚尽情饮酒一醉方休,到了今晨一夜浓睡后仍未消尽酒意。 她揉揉惺忪的双眼,问她的侍女院里的海棠怎样了。当待女回答她“海棠依旧” 时,她却道:“应是绿肥红瘦”。 (2)请同学运用想像和联想,用自已的语言描写“雨疏风骤”与“绿肥红 瘦”的景象。(要示:至少运用一个比喻句和一个拟人句) (3)有人认为本词是一首“惜花词”,传送出词人寂寞的心情和淡淡的幽思。 也有人认为本词表现了词人的活泼好逗的性格。你认为呢?为什么? 明确:这是一道开放题,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 词意小结
4、诗歌内容 本诗通过写景,烘托出单调、寂寞的氛围,反映了诗人“约客”不至时的 无奈和凄苦。 五、课堂背诵指导与检查 齐读课文,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背诵 二、学习《如梦令》 1、朗读感知 2、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1),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 人。她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散文和诗歌都有成就。她的词分为两个 时期,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著有《易安居士文集》、 《易安词》,已散佚。现存的后人辑本有《漱玉词》,今人辑本有《李清照集 校注》。 《如梦令》选自《漱玉词》。如梦令是词牌名。 3、品读鉴赏: (1)本词虽短短几行,却也记叙了一件完整的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明确:词人在昨晚尽情饮酒一醉方休,到了今晨一夜浓睡后仍未消尽酒意。 她揉揉惺忪的双眼,问她的侍女院里的海棠怎样了。当待女回答她“海棠依旧” 时,她却道:“应是绿肥红瘦”。 (2)请同学运用想像和联想,用自已的语言描写“雨疏风骤”与“绿肥红 瘦”的景象。(要示:至少运用一个比喻句和一个拟人句) (3)有人认为本词是一首“惜花词”,传送出词人寂寞的心情和淡淡的幽思。 也有人认为本词表现了词人的活泼好逗的性格。你认为呢?为什么? 明确:这是一道开放题,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 4、词意小结
本词以白描开头,结句着色浓艳,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及其雅致 的性格。 这是一首小令,通过女主人与侍女的对话,反映出女主人对生活的细腻的关 注与分析,表现了女主人关切生活,热爱自然 写法上比较别致。“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 淡漠,恰好衬托出女主人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应是”一句,用词准确,又恰 当地使用了借代与拟人两种修辞手法,极富创造性。很好地表达了女主人的惜花 之情 学习《书江西造口壁》 1、朗读感知 2、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 人。他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 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山河的作品。 其作品艺术风格多样,收集在《稼轩长短句》中。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选自《稼轩长短句》,菩萨蛮是词牌名。此词 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春。当时,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公事,住在赣州 造口,在江西万安西南,和郁孤台有相当远的一段路。诗人把这首词书在造口 的石壁上,是赴任所书,还是后来游经此处所书,不得而知。据载,宋高宗建 炎三年(1129)十月,金兵入侵江西,隆山勿太后(高宗的婶母)从洪州(今 南昌市)沿赣江南奔,先乘船至造口,再由陆路逃到赣州。当时金兵追太后至 造口,老百姓被屠杀劫掠,情形极惨。四十多年后,作者来到这充满血泪的地 方写下了这首诗 3、品读鉴赏: (1)诗中上片“行人泪”“可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表达了诗人对北宋盛时的追念和对它的失去感到惋惜。 (2)上片刚说“可怜无数山”,下片却又说“青山遮不住”,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这是下片紧承上片,青山能遮住北望的视线,却挡不住军民 收复失地的决心。 (4)本词最后一句如何把“愁“与“鹧鸪”联系在一起,这里的鹧鸪有 何喻意? 明确:“愁”是愁国破家亡,是忧国忧民,“闻鹧鸪”表示要像鹧鸪“但南不 北”(只忠于南方,不思北方)那样投奔南宋,留在北方,决不在北方向金人屈 膝,坚定了自己的报国志向
本词以白描开头,结句着色浓艳,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及其雅致 的性格。 这是一首小令,通过女主人与侍女的对话,反映出女主人对生活的细腻的关 注与分析,表现了女主人关切生活,热爱自然。 写法上比较别致。“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 淡漠,恰好衬托出女主人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应是”一句,用词准确,又恰 当地使用了借代与拟人两种修辞手法,极富创造性。很好地表达了女主人的惜花 之情。 三、学习《书江西造口壁》 1、朗读感知 2、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 人。他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 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山河的作品。 其作品艺术风格多样,收集在《稼轩长短句》中。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选自《稼轩长短句》,菩萨蛮是词牌名。此词 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春。当时,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公事,住在赣州。 造口,在江西万安西南,和郁孤台有相当远的一段路。诗人把这首词书在造口 的石壁上,是赴任所书,还是后来游经此处所书,不得而知。据载,宋高宗建 炎三年(1129)十月,金兵入侵江西,隆山勿 太后(高宗的婶母)从洪州(今 南昌市)沿赣江南奔,先乘船至造口,再由陆路逃到赣州。当时金兵追太后至 造口,老百姓被屠杀劫掠,情形极惨。四十多年后,作者来到这充满血泪的地 方写下了这首诗。 3、品读鉴赏: (1)诗中上片“行人泪”“可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表达了诗人对北宋盛时的追念和对它的失去感到惋惜。 (2)上片刚说“可怜无数山”,下片却又说“青山遮不住”,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这是下片紧承上片,青山能遮住北望的视线,却挡不住军民 收复失地的决心。 (4) 本词最后一句如何把“愁“与“鹧鸪”联系在一起,这里的鹧鸪有 何喻意? 明确:“愁”是愁国破家亡,是忧国忧民,“闻鹧鸪”表示要像鹧鸪“但南不 北”(只忠于南方,不思北方)那样投奔南宋,留在北方,决不在北方向金人屈 膝,坚定了自己的报国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