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草原》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主要记述了作者到内蒙古草原访问时所看到的美 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盛情款待来访各族同胞的动人情景,反映了各族人民团结友 好的深厚情谊 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 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全文脉络清晰,行文流畅而且语言优美,既不失纯朴简练的语言 风格,有呈现生动感人的气息。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 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 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三是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 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一类生字,积累词语,运用关联词语造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全国 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培养热爱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读书,用心感受和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 2.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按照空间位置、事情发展、思想感情三条叙述的特点 教学方法: 读书自悟、悟中体情。 学生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1.布置同学搜集老舍先生的简历和他的作品。 2.搜集有关草原的文字资料、图片、歌曲等
1.《草原》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主要记述了作者到内蒙古草原访问时所看到的美 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盛情款待来访各族同胞的动人情景,反映了各族人民团结友 好的深厚情谊。 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 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全文脉络清晰,行文流畅而且语言优美,既不失纯朴简练的语言 风格,有呈现生动感人的气息。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 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 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三是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 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 9 个一类生字,积累词语,运用关联词语造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 1 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全国 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培养热爱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读书,用心感受和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 客。 2.背诵课文第 1 自然段。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按照空间位置、事情发展、思想感情三条叙述的特点。 教学方法: 读书自悟、悟中体情。 学生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1.布置同学搜集老舍先生的简历和他的作品。 2.搜集有关草原的文字资料、图片、歌曲等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体现草原辽阔风 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 2、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课前你 们收集了有关草原的资料,能谈一谈草原在你们心目中的印象吗? (学生自由谈自己心中的草原) 3.草原辽阔无际、一碧千里、牛羊肥壮、野花遍地,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草原吧 (出示草原美景图) 4.看到片中的景色,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5.是的,我国现代著名的大作家老舍先生正是带着这种感觉写下了今天我们要一起 学习的《草原》这篇课文的 6.板书课题:1草原 7.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要注意读书姿势要正确。 2.指名学生读生字、生词,教师及时正音。(可采用指名读、轮读、齐读等方式) 3.你觉得哪个生词的意思比较难理解,而你已经理解了,介绍给大家。教师引导学 生理解个别生词意思:翠色欲流、一碧千里、墨线勾勒等。 4.你觉得哪个生字容易写错,请提醒大家 5.指生逐段朗读课文,及时纠正读错的字词 初读,理清课文线索 1.默读,思考:课文都写了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语句 2.分组读议各段内容,概括各段主要内容(可以小标题形式)。 (1)草原美景;(2)欢迎远客;(3)亲切相见;(4)热情款待;(5)联欢话别。 或:初见草原一一迎客一一相见—一待客一—话别 再读课文,想象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并画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和不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体现草原辽阔风 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 2、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课前你 们收集了有关草原的资料,能谈一谈草原在你们心目中的印象吗? (学生自由谈自己心中的草原) 3.草原辽阔无际、一碧千里、牛羊肥壮、野花遍地,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草原吧。 (出示草原美景图) 4.看到片中的景色,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5.是的,我国现代著名的大作家老舍先生正是带着这种感觉写下了今天我们要一起 学习的《草原》这篇课文的。 6.板书课题:1 草原 7.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要注意读书姿势要正确。 2.指名学生读生字、生词,教师及时正音。(可采用指名读、轮读、齐读等方式) 3.你觉得哪个生词的意思比较难理解,而你已经理解了,介绍给大家。教师引导学 生理解个别生词意思:翠色欲流、一碧千里、墨线勾勒等。 4.你觉得哪个生字容易写错,请提醒大家。 5.指生逐段朗读课文,及时纠正读错的字词。 三、初读,理清课文线索 1.默读,思考:课文都写了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语句。 2.分组读议各段内容,概括各段主要内容(可以小标题形式)。 (1)草原美景;(2)欢迎远客;(3)亲切相见;(4)热情款待;(5) 联欢话别。 或:初见草原——迎客——相见——待客——话别 3.再读课文,想象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并画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和不
理解的句子。 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 趣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 情趣 2.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草原》这篇文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 、组织自学 按要求自学课文第1小节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想一想,草原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怎样? 3.同桌互相讨论。 4.试着有感情地读读课文 三、交流点拔 1.说说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草原上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自由读,画出景色美的语句(天空、空气、天底下、 小丘、羊群……) 出示投影:这是()的草原
理解的句子。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 趣。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 情趣。 2.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草原》这篇文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 二、组织自学 按要求自学课文第 1 小节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想一想,草原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怎样? 3.同桌互相讨论。 4.试着有感情地读读课文。 三、交流点拔 1.说说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草原上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自由读,画出景色美的语句(天空、空气、天底下、 小丘、羊群……) 出示投影:这是( )的草原。_______________
(括号中填自己的感想,横线上填写自己发出此感想的书中的句子。) 参考答案: A:这是(美丽)的草原。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 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教师:什么是“翠色欲流”?说明什么? B:这是(碧绿)的草原。四面都是小丘,平地是绿的,上丘也是绿的。 C:这是(广阔)草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D:这是(令人欣慰)的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 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E:这是(令人惊叹)的草原。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 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3.出示投影 (1)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比较说明“清鲜、明朗的景 色是什么样?练习朗读。 A:草原的天空不仅晴朗,而且明亮。 B:草原的空气不仅新鲜,而且没有杂质,十分洁净。 C:草原的天空和空气都很纯净,没有污染,感觉是一种纯粹的美,令人心旷神怡。 (2)比较两句有什么不同? 空气清鲜,天空明朗 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 4.想象感受 老舍先生初入草原看见这样的情景“总想高歌一曲”,同学们要是见到这种美景会 不会有类似的感受呢? 5.感情朗读第一段。加上自己的感受,读得轻松愉快! 6.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简单说说喜欢的原因 7.评读,该怎么读。 过渡:仅仅读出喜爱、赞美的语气就够了吗?看看作者当时的心情吧! 作者第一次看到草原,面对满眼翠绿,怎不让人慼到愉快和惊叹,你们怀着愉快的心情,带 着惊叹的语气,去读读看 8.指名读
(括号中填自己的感想,横线上填写自己发出此感想的书中的句子。) 参考答案: A:这是(美丽)的草原。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 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教师:什么是“翠色欲流”?说明什么? B:这是(碧绿)的草原。四面都是小丘,平地是绿的,上丘也是绿的。 C:这是(广阔)草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D:这是(令人欣慰)的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 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E:这是(令人惊叹)的草原。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 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3.出示投影 (1) 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比较说明“清鲜、明朗的景 色是什么样?练习朗读。 A:草原的天空不仅晴朗,而且明亮。 B:草原的空气不仅新鲜,而且没有杂质,十分洁净。 C:草原的天空和空气都很纯净,没有污染,感觉是一种纯粹的美,令人心旷神怡。 (2) 比较两句有什么不同? 空气清鲜,天空明朗。 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 4.想象感受 老舍先生初入草原看见这样的情景“总想高歌一曲”,同学们要是见到这种美景会 不会有类似的感受呢? 5.感情朗读第一段。加上自己的感受,读得轻松愉快! 6.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简单说说喜欢的原因。 7.评读,该怎么读。 过渡:仅仅读出喜爱、赞美的语气就够了吗?看看作者当时的心情吧! 作者第一次看到草原,面对满眼翠绿,怎不让人感到愉快和惊叹,你们怀着愉快的心情,带 着惊叹的语气,去读读看。 8.指名读
9.你来到了草原,最想干什么?用“既……又……既……又……”连起来说一句话 10.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 是真的吗?(运用拟人的手法,也突出了草原的美。) 11.小结“蓝天共碧草一色,这哪里是绿色在流动,这分明是生命的泉水在流淌。” 难怪老舍先生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我们读书不仅要读懂字面的意思,更要用心去 领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更要读出文字背后含着的意思 四、指导背诵。 1.引背 (齐)这次,我看到了草原。(师)那里的天(生)……(师)在天底下(生) 四面都有小丘……(师)羊群(生)……(师)那些小丘的线条(生)……(师)这种境界 (生)……(师)在这种境界里(生)… 2.想想按什么顺序背?记住那些关键词帮助记忆? 3.试背。 五、小结:老舍先生以满腔热情,以轻松愉快的心情,用生动的语言赞美了草原的美 丽。这种美丽体现在草原辽阔而不空荡,宁静而不死气沉沉、到处充满蓬勃的生机。我们可 以通过如诗如画的草原美景,体会到草原动态美和静美。 六、作业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2.找一些描写草原美景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读一读。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后四段内容,受到热爱祖国、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 2、领会课文中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9.你来到了草原,最想干什么?用“既……又……既……又……”连起来说一句话。 10.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 是真的吗?(运用拟人的手法,也突出了草原的美。) 11.小结 “蓝天共碧草一色,这哪里是绿色在流动,这分明是生命的泉水在流淌。” 难怪老舍先生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我们读书不仅要读懂字面的意思,更要用心去 领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更要读出文字背后含着的意思。 四、指导背诵。 1.引背 (齐)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师) 那里的天 (生)…… (师) 在天底下(生)…… (师) 四面都有小丘…… (师)羊群(生)…… (师)那些小丘的线条(生)…… (师)这种境界 (生)…… (师)在这种境界里(生)…… 2.想想按什么顺序背?记住那些关键词帮助记忆? 3.试背。 五、小结: 老舍先生以满腔热情,以轻松愉快的心情,用生动的语言赞美了草原的美 丽。这种美丽体现在草原辽阔而不空荡,宁静而不死气沉沉、到处充满蓬勃的生机。我们可 以通过如诗如画的草原美景,体会到草原动态美和静美。 六、作业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2.找一些描写草原美景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读一读。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后四段内容,受到热爱祖国、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 2、领会课文中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事物的静态和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