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学案 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蔡宏伟编篡 、书写练习暨古诗词赏读 苏轼词二首 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干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念奴娇·赤壁怀古》学案 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蔡宏伟 编篡 一、书写练习暨古诗词赏读 苏轼词二首 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二、背景知识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农历1036年12月19日,公历1037年1月8 日),字孑瞻,号东坡,四川眉州人。“蜀有彭老山,东坡生则童,东坡死复青。 (《贵耳集》)“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古今合璧事类备要》)母程 氏极贤,程家富,苏家贫,或谓夫人日:“若父母非乏于财,以父母之爱,若求 之,宜无不应者,何为甘此蔬粝,独不可以一发言乎?”夫人日:“然。以我求 于父母,诚无不可,万一使人谓吾夫为求于人以活其妻子者,将若何?”苏洵 27岁犹不学,一日慨然谓夫人日:“吾自视今犹可学,然家待我而生,学且废 生,奈何!”夫人日:“我欲言之久矣,恶使子为因我而学者。子苟有志,以生 累我可也。”即罄出服玩,纜之以治生。《墓志铭》叙父洵宦游后,云:“太夫 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 慨然太息。公侍侧日:“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日:“汝能为滂, 吾顾不能为滂母耶?′ 1057年,欧阳修主持礼部科试,苏轼和苏辙都考中进士。欧阳修特别赞赏 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写信给梅尧臣说:“快哉!快哉!考夫当避路,放 他出一头地也。”1059年奔母丧。1061年,参加秘阁制科考试,苏辑写了二 十五篇《进论》和二十五篇《进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
二、背景知识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 农历 1036 年 12 月 19 日,公历 1037 年 1 月 8 日),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州人。“蜀有彭老山,东坡生则童,东坡死复青。” (《贵耳集》)“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古今合璧事类备要》)母程 氏极贤,程家富,苏家贫,或谓夫人曰:“若父母非乏于财,以父母之爱,若求 之,宜无不应者,何为甘此蔬粝,独不可以一发言乎?”夫人曰:“然。以我求 于父母,诚无不可,万一使人谓吾夫为求于人以活其妻子者,将若何?”苏洵 27 岁犹不学,一日慨然谓夫人曰:“吾自视今犹可学,然家待我而生,学且废 生,奈何!”夫人曰:“我欲言之久矣,恶使子为因我而学者。子苟有志,以生 累我可也。”即罄出服玩,鬻之以治生。《墓志铭》叙父洵宦游后,云:“太夫 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 慨然太息。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 吾顾不能为滂母耶?’” 1057 年,欧阳修主持礼部科试,苏轼和苏辙都考中进士。欧阳修特别赞赏 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写信给梅尧臣说:“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 他出一头地也。”1059 年奔母丧。1061 年,参加秘阁制科考试,苏轼写了二 十五篇《进论》和二十五篇《进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
育与轼而已。出任凤翔签判。1066年,苏洵在汴京病逝,他和苏辙扶柩回川居 丧。1069年回朝,适值王安石变法。曾上万言书,反对新法,云“故臣愿陛下 务崇道德而厚风俗,不愿陛下争于有功而贪富强”。自请到杭州任通判,后调任 密州、徐州、湖州任知州。1079年7月,在湖州任上,以讪谤新政的罪名被逮 至京,“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鸡犬。”“过扬子江,便欲自投江中,而吏卒 监守不果。”10月入御史台狱,元老重臣纷纷上书营救,王安石也上书说:“岂 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1080月2月1日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1084年,调 任汝州团练副使。1085年,哲宗即位,高皇后临朝,废除新法。1086年,授 以翰林学士、知制诰的重任。1093年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启用新党,苏轼 先后被贬至英州、惠州、琼州。1100年,晢宗去世,徽宗继位,向太后听政, 苏轼遇赦北还。1101年七月逝于常州。《宋史·苏轼传论》:“器识之闳伟, 议论之卓荦,文章之雄隽,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而以迈往 之气辅之。故意之所向,言足以达其有猷,行足以遂其有为。至于祸患之来,节 义足以固其所守,皆志与气所为也。 2.《念奴娇》写作背景 苏轼岀狱后被派往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其实要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 形同四犯。为了排遣内心郁闷,他在住地临皋东面的山坡上盖了房子,取名“雪 堂”,自号东坡居士。每天早饭后他就到那里去读书,跟朋友们谈论,或浏览风 景。有时也到稍远的地方走走,到过赤鼻矶(当地人误以此为“赤壁”)、岐亭 等地
育与轼而已。出任凤翔签判。1066 年,苏洵在汴京病逝,他和苏辙扶柩回川居 丧。1069 年回朝,适值王安石变法。曾上万言书,反对新法,云“故臣愿陛下 务崇道德而厚风俗,不愿陛下争于有功而贪富强”。自请到杭州任通判,后调任 密州、徐州、湖州任知州。1079 年 7 月,在湖州任上,以讪谤新政的罪名被逮 至京,“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鸡犬。”“过扬子江,便欲自投江中,而吏卒 监守不果。”10 月入御史台狱,元老重臣纷纷上书营救,王安石也上书说:“岂 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1080 月 2 月 1 日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1084 年,调 任汝州团练副使。1085 年,哲宗即位,高皇后临朝,废除新法。1086 年,授 以翰林学士、知制诰的重任。1093 年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启用新党,苏轼 先后被贬至英州、惠州、琼州。1100 年,哲宗去世,徽宗继位,向太后听政, 苏轼遇赦北还。1101 年七月逝于常州。《宋史•苏轼传论》:“器识之闳伟, 议论之卓荦,文章之雄隽,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而以迈往 之气辅之。故意之所向,言足以达其有猷,行足以遂其有为。至于祸患之来,节 义足以固其所守,皆志与气所为也。” 2.《念奴娇》写作背景 苏轼出狱后被派往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其实要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 形同囚犯。为了排遣内心郁闷,他在住地临皋东面的山坡上盖了房子,取名“雪 堂”,自号东坡居士。每天早饭后他就到那里去读书,跟朋友们谈论,或浏览风 景。有时也到稍远的地方走走,到过赤鼻矶(当地人误以此为“赤壁”)、岐亭 等地
苏轼游赤鼻矶据前后《赤壁赋》所记共有两次都在宋神宗元韦五年1082 年)这一年里。这首词大概是这期间写的。当时他已45岁,所以词中有“早生 华发”一语 3.文体知识 小令:词调体式之一。一般指字句短少的词。前人以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 虽无根据,亦多沿用。又短式短小的散曲,亦称小令。 中调:词调体式之一。一般指介于小令和长调之间的词。前人以五十九字至 九十字为中调,后多沿用 长调:词调体式之一。一般指字句较多的词。前人以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 后多沿用。 文本初读 1.补注 念奴娇①·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②人物。故垒西边,人道③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④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⑤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虏灰飞烟 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注释】 ①念奴娇:大晏《山亭柳》:“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遇行云。”②风流:《辞 源》里有八个词义,第五条云:“英俊杰出。”③人道:作者所游赤避在黄州 城外,称“赤鼻矶”,与三国时赤壁之战嘉鱼县不同。④乱石:范成大《吴船 录》卷下记他经过黄冈时,看到赤壁是“小赤土山也,未见所谓乱石穿空”, “东坡词微夸焉”。⑤遥想:周瑜在孙策手下任建威中郎将,才24岁,人称周 郎。赤壁之战时,34岁,诸葛亮28岁,曹操54岁
苏轼游赤鼻矶,据前后《赤壁赋》所记,共有两次,都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年)这一年里。这首词大概是这期间写的。当时他已 45 岁,所以词中有“早生 华发”一语。 3.文体知识 小令:词调体式之一。一般指字句短少的词。前人以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 虽无根据,亦多沿用。又短式短小的散曲,亦称小令。 中调:词调体式之一。一般指介于小令和长调之间的词。前人以五十九字至 九十字为中调,后多沿用。 长调:词调体式之一。一般指字句较多的词。前人以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 后多沿用。 三、文本初读 1.补注 念奴娇①·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②人物。故垒西边,人道③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④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⑤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虏灰飞烟 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注释】 ①念奴娇:大晏《山亭柳》:“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②风流:《辞 源》里有八个词义,第五条云:“英俊杰出。”③人道:作者所游赤避在黄州 城外,称“赤鼻矶”,与三国时赤壁之战嘉鱼县不同。④乱石:范成大《吴船 录》卷下记他经过黄冈时,看到赤壁是“小赤土山也,未见所谓乱石穿空”, “东坡词微夸焉”。⑤遥想:周瑜在孙策手下任建威中郎将,才 24 岁,人称周 郎。赤壁之战时,34 岁,诸葛亮 28 岁,曹操 54 岁
2.经典赏析 ◆唐圭璋:此首,上片即景写实,下片因景生情,极豪放之致。起笔,点江流浩 荡,高唱入云,无穷兴亡之感,已先揭出。“故垒”两句,点赤壁。“乱石”三 句,写赤壁景色,令人惊心骇目。“江山”两句,折到人事,束上起下。换头逆 入。“遥想”四句,记公瑾当年之雄姿。“故国”以下平出。述吊古之情,别出 明月,与江波相映。此境此情,其不知人间何世矣。 ◆沈祖棻:古典诗歌中咏史、怀古一类的作品,一般都是古为今用,借对史事的 评论、对古迹的观赏来抒发自己的怀抱。这首词也不例外。他想到古代“风流人 物”的功业,引起了无限的向往,同时就引起了自己年将半百,“四十五十而无 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的感慨 第五句以下,正面描摹赤壁风景。“乱石”一句,山之奇峭高峻;“惊涛 两句,水之汹涌湃。江、山合写,而以江为主,照应起结。“石”而日“乱” “空”而可“穿”,“涛”而日“惊”,“岸”而可“拍”,“雪”而可“卷”, 虚字都用得极其生动而又精确。(吴白匋先生云:“孟郊《有所思》诗中有“寒 江浪起干雄雪′之语,是苏词‘卷起′句所本。 宋人傅榦注苏词,曾引《蜀志》,有诸葛亮“葛巾毛扇,指挥三军”之语。 此文《太平御览》曾引用,但不见于今本《三国志》。而在后来的小说、戏剧中, 羽扇纶巾”乃是诸葛亮的形象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有人认为此词“羽 扇纶巾”一语,也是指诸葛亮的。这是一个误会。这个误会是由于既不明史事, 又不考文义而产生的。魏、晋以来,上层人物以风度潇洒、举止雍容为美,羽扇
2.经典赏析 ◆唐圭璋:此首,上片即景写实,下片因景生情,极豪放之致。起笔,点江流浩 荡,高唱入云,无穷兴亡之感,已先揭出。“故垒”两句,点赤壁。“乱石”三 句,写赤壁景色,令人惊心骇目。“江山”两句,折到人事,束上起下。换头逆 入。“遥想”四句,记公瑾当年之雄姿。“故国”以下平出。述吊古之情,别出 明月,与江波相映。此境此情,其不知人间何世矣。 ◆沈祖棻:古典诗歌中咏史、怀古一类的作品,一般都是古为今用,借对史事的 评论、对古迹的观赏来抒发自己的怀抱。这首词也不例外。他想到古代“风流人 物”的功业,引起了无限的向往,同时就引起了自己年将半百,“四十五十而无 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的感慨。 第五句以下,正面描摹赤壁风景。“乱石”一句,山之奇峭高峻;“惊涛” 两句,水之汹涌澎湃。江、山合写,而以江为主,照应起结。“石”而曰“乱”, “空”而可“穿”,“涛”而曰“惊”,“岸”而可“拍”,“雪”而可“卷”, 虚字都用得极其生动而又精确。(吴白匋先生云:“孟郊《有所思》诗中有‘寒 江浪起千堆雪’之语,是苏词‘卷起’句所本。”) 宋人傅榦注苏词,曾引《蜀志》,有诸葛亮“葛巾毛扇,指挥三军”之语。 此文《太平御览》曾引用,但不见于今本《三国志》。而在后来的小说、戏剧中, “羽扇纶巾”乃是诸葛亮的形象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有人认为此词“羽 扇纶巾”一语,也是指诸葛亮的。这是一个误会。这个误会是由于既不明史事, 又不考文义而产生的。魏、晋以来,上层人物以风度潇洒、举止雍容为美,羽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