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小四,宋体)10合计0说明:1.考核方式一栏填写具体的平时成绩评价项目,如作业、考试等。2.评价标准是对具体考核内容制定的不同观测点,不要混淆为评分细则。3.表格内字体要求为宋体五号,行间距20磅。八、主要实验仪器设备及材料(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加粗,段前0.5行,段后0.5行)序号备注实验仪器设备及材料名称对应实验项目123说明:如无课内实践课程无须填写此部分。九、教材与参考资料(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加粗,段前0.5行,段后0.5行)(一)教材选用(造用纯课堂教学课程)/教材及实训指导书(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段前0.25行,段后0.25行)编者,教材名称,出版社,出版时间(或版本)编者.实训指导书名称。出版社,出版时间(或版本)。9
9 实验 操作 实验 报告 . .(小四, 宋体) . 合计 10 0 说明: 1.考核方式一栏填写具体的平时成绩评价项目,如作业、考试等。 2.评价标准是对具体考核内容制定的不同观测点,不要混淆为评分细则。 3.表格内字体要求为宋体五号,行间距 20 磅。 八、主要实验仪器设备及材料(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加粗,段前 0.5 行,段 后 0.5 行) 序号 实验仪器设备及材料名称 对应实验项目 备注 1 2 3. 说明:如无课内实践课程无须填写此部分。 九、教材与参考资料(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加粗,段前 0.5 行,段后 0.5 行) (一)教材选用(适用纯课堂教学课程)/教材及实训指导书(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 体,段前 0.25 行,段后 0.25 行) 编者.教材名称.出版社,出版时间(或版本)。 编者.实训指导书名称.出版社,出版时间(或版本)
(二)参考书目(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段前0.25行,段后0.25行)序号编者教材名称(或版本)出版社出版时间1XXXXX出版社20XX年XX月《XX》(第X版)23456要求:列出不少于5本参考书目,建议选用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的权威和经典教材,重要论著或者近3年出版(再版)的国家规划教材。(三)网络资源(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段前0.25行,段后0.25行)(1)***网,网址:http:/www.****(2)***网,网址:http://www.****....(小四,宋体)说明:可列出课程教学网站、教学参考网站。十、其他说明本大纲经课程所属学院制定人、审订人、审批人签字后方可生效,以上内容由课程所属学院负责解释。说明:制定人原则上为该门课程任课教师或课程负责人、审订人原则上为专业负责人,审批人原则上为教学副院长。制定人:XXX审批人:XXX审订人:XXX时间:年月日说明:请各学院认真按上述格式及要求编写课程教学大纲,蓝色或红色标记为编写说明部分,在提交正式文本时,请删除。10
10 (二)参考书目(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段前 0.25 行,段后 0.25 行) 序号 编者 教材名称(或版本) 出版社 出版时间 1 XXX 《XX》(第 X 版) XX 出版社 20XX 年 XX 月 2 . 3 4 5 6. 要求:列出不少于 5 本参考书目,建议选用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的权威和 经典教材,重要论著或者近 3 年出版(再版)的国家规划教材。 (三)网络资源(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段前 0.25 行,段后 0.25 行) (1)****网,网址:http://www.***** (2)****网,网址:http://www.***** .(小四,宋体) 说明:可列出课程教学网站、教学参考网站。 十、其他说明 本大纲经课程所属学院制定人、审订人、审批人签字后方可生效,以上内容 由课程所属学院负责解释。 说明:制定人原则上为该门课程任课教师或课程负责人、审订人原则上为专 业负责人,审批人原则上为教学副院长。 说明:请各学院认真按上述格式及要求编写课程教学大纲,蓝色或红色标记 为编写说明部分,在提交正式文本时,请删除。 制定人:XXX 审订人:XXX 审批人:XXX 时间: 年 月 日
第一部分学科(专业类)教育课程11
11 第一部分 学科(专业类)教育课程
《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导论课程名称Introductionto NewEnergyVehicle Engineering课程编码11007C0017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程考查课程性质基础必修课考核方式学分总学时100. 510课堂教学学时先修课程高中相关课程汽车构造、新能源汽车结0后续课程课内实践学时构与原理等第1学期机电工程学院开课学期开课单位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适用专业2024级人才培养方案编写依据二、课程简介《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导论》是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的基础必修课,也是一门专业启蒙课。主要任务是在传统汽车知识的基础上,系统地讨论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和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新能源汽车的类型,重点介绍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结构特征及原理等;对汽车新能源和太阳能的特点、发展现状及趋势作了基本的介绍:对电动汽车再生制动技术和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也进行了基础性的讨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新能源汽车的基本结构类型、关键技术及总体布置、应用及发展方向等知识有基本的认知能力,注重体现工程实践和应用性,为学生就业拓宽途径,对于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课程目标本课程对本专业学生四年的大学学习起到引导性作用,根据毕业要求,本课12
12 《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导论 Introduction to New Energy Vehicle Engineering 课程编码 11007C0017 课程类别 专业教育课程 课程性质 基础必修课 考核方式 考查 总学时 10 学分 0.5 课堂教学学时 10 先修课程 高中相关课程 课内实践学时 0 后续课程 汽车构造、新能源汽车结 构与原理等 开课学期 第 1 学期 开课单位 机电工程学院 适用专业 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 编写依据 2024 级人才培养方案 二、课程简介 《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导论》是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的基础必修课,也是一 门专业启蒙课。主要任务是在传统汽车知识的基础上,系统地讨论发展新能源汽 车的必要性和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新能源汽车的类型,重点介绍电动汽车用动 力电池、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 汽车的结构特征及原理等;对汽车新能源和太阳能的特点、发展现状及趋势作了 基本的介绍;对电动汽车再生制动技术和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也进行了基础性的讨 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新能源汽车的基本结构类型、关键技术及总体 布置、应用及发展方向等知识有基本的认知能力,注重体现工程实践和应用性, 为学生就业拓宽途径,对于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 三、课程目标 本课程对本专业学生四年的大学学习起到引导性作用, 根据毕业要求,本课
程共设置4个教学目标,相应地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要求。1)了解新能源汽车的相关基础概念及其发展历程:2)认知所学习的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相关知识;3)掌握大学的课程讲授方式、学习特点和方法、考研及就业领域:4)熟悉并关心汽车学科和工程领域的发展方向。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学生达到:课程学习目标达成途径目标3:掌握大学的课程讲授方式、学习课堂学生汇报、教师点评与互动交流讨论特点和方法、考研及就业领域:四、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课程毕业要求贡献度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目标毕业要求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新能源汽车工程相关具备基于新能源汽车工程相关的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工程实6-1目标3规背景知识分析和评价新能源汽1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车工程实践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对社会、安全、法律以建康,能力: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五、教学方法(一)互动讨论式教学法(支撑课程目标3)互动讨论式教学:包括课前和课堂讨论。课前学生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课堂讨论环节,每组推选报告人,进行限定时间报告演示,然后进行师生提问,开放式讨论,教师点评等互动环节。(二)讲授式教学法。教师利用PPT课件,主讲,学生(支撑课程目标3)13
13 程共设置 4 个教学目标,相应地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要求。 1)了解新能源汽车的相关基础概念及其发展历程; 2)认知所学习的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相关知识; 3)掌握大学的课程讲授方式、学习特点和方法、考研及就业领域; 4)熟悉并关心汽车学科和工程领域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学生达到: 课程学习目标 达成途径 目标 3:掌握大学的课程讲授方式、学习 特点和方法、考研及就业领域; 课堂学生汇报、教师点评与互动交 流讨论 四、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 课程 目标 贡献度 毕业要求 6:工程与社会:能 够基于新能源汽车工程相关 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 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工程实 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 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 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 的责任。 6-1 具备基于新能源汽车工程相关的 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 规背景知识分析和评价新能源汽 车工程实践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的 能力; 目标 3 1 五、教学方法 (一)互动讨论式教学法(支撑课程目标 3) 互动讨论式教学:包括课前和课堂讨论。课前学生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 研讨。课堂讨论环节,每组推选报告人,进行限定时间报告演示,然后进行师生 提问,开放式讨论,教师点评等互动环节。 (二)讲授式教学法。 教师利用 PPT 课件,主讲,学生(支撑课程目标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