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闻,乃命以位’,凡二十八字异,聊出之,于王注无施也。”则开 皇中虽增人此文,尚未增人孔《传》中,故德明云尔。今本二十 八字当为颖达增入耳。梅赜之时,去古未远,其传实据王肃之 注而附益以旧训,故《释文》称:“王肃亦注今文,所解大与古文 相类,或肃私见孔《传》而秘之乎?”此虽以末为本,未免倒置, 亦足见其根据古义,非尽无稽矣。颖达之疏,晁公武《读书志》 谓“因梁费甝疏广之”,然颖达原序称“为正义者,蔡大宝、巢 猗、费魁、顾彪、刘焯、刘炫”六家,而以“刘焯、刘炫最为详雅”, 其书实因二刘,非因费氏。公武或以《经典释文》所列义疏仅 甝一家,故云然欤?《朱子语录》谓:“五经疏《周礼》最好, 《诗》、《礼记》次之,《易)、〈书》为下。”其言良允。然名物训故, 究赖之以有考,亦何可轻也。 尚书正义序 〔唐〕孔额达 夫《书》者,人君辞诰之典,右史记言之策。古之王①者事 总万机,发号出令,义非一揆:或设教以驭下,或展礼以事上, 或宣威以肃震曜,或敷和而散风雨,得之则百度惟贞,失之则 千里斯谬。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丝纶之动,不可不慎。所以 辞不苟出,君举必书,欲其昭法诫,慎言行也。其泉源所渐,基 于出震之君;辅藻斯彰,郁乎如云之后。勋、华揖让而典、谟 “王"原作“正”,阮校:“按‘正当作‘王'。”宋疏本、明监本、毛本作“王”。据改。 ②“主”原作“生”,《易·系辞上》、宋疏本、明监本、毛本、粤本、刘本及《大禹谟)“惟 口出好兴戎”疏均作“主”,据改
3 起,汤、武革命而誓、诰兴。先君宣父,生于周末,有至德而无 至位,修圣道以显圣人,芟烦乱而剪浮辞,举宏纲而撮机要,上 断唐、虞,下终秦、鲁,时经五代,书总百篇。采翡翠之羽毛,拔 犀象之牙角。罄荆山之石,所得者连城:穷汉水之滨,所求者 照乘。巍巍荡荡,无得而称;郁郁纷纷,于斯为盛。斯乃前言 往行,足以垂法将来者也。暨乎七雄已战,五精未聚,儒雅与 深阱同埋,经典共积薪俱燎。汉氏大济区宇,广求遗逸,采古 文于金石,得今书于齐鲁。其文则欧阳、夏侯二家之所说,蔡 邕碑石刻之。古文则两汉亦所不行,安国注之,实遭巫蛊,遂 寝而不用。历及魏晋,方始稍兴,故马、郑诸儒莫睹其学,所注 经传时或异同。晋世皇甫谧独得其书,载于《帝纪》,其后传授 乃可详焉。但古文经虽然早出,晚始得行,其辞富而备,其义 弘而雅,故复而不厌,久而愈亮,江左学者,咸悉祖焉。近至隋 初,始流河朔,其为正义者,蔡大宝、巢猗、费甝、顾彪、刘焯、刘 炫等。其诸公旨趣,多或因循帖释注文①,义皆浅略,惟刘焯 刘炫最为详雅。然焯乃织综经文,穿凿孔穴,诡其新见,异彼 前儒,非险而更为险,无义而更生义。窃以古人言诰,惟在达 情,虽复时或取象,不必辞皆有意。若其言必托数,经悉对文, 斯乃鼓怒浪于平流,震惊飙于静树,使教者烦而多惑,学者劳 而少功。过犹不及,良为此也。炫嫌焯之烦杂,就而删焉。虽 复微稍省要,又好改张前义,义更太咯,辞又过华,虽为文笔之 善,乃非开奖之路。义既无义,文又非文,欲使后生,若为领 袖,此乃炫之所失,未为得也。今奉明敕,考定是非。谨馨庸 愚,竭所闻见,览古人之传记,质近代之异同,存其是而去其 ①“多或因循估释注文”,宋疏本、明监本、毛本同。阮校:“浦镗云:‘帖疑诂字 误。’按·帖'疑站'字误
非,削其烦而增其简。此亦非敢臆说,必据旧闻。谨与朝散大 夫行太学博士臣王德韶、前四门助教臣李子云等,谨共铨叙。 至十六年,又奉敕与前修疏人及通直郎行四门博士骁骑尉臣 朱长才、给事郎守四门博士上骑都尉臣苏德融、登仕郎守太学 助教云骑尉臣随德素、儒林郎守四门助教云骑尉臣王士雄等、 对敕使赵弘智,覆更详审,为之正义,凡二十卷。庶对扬于圣 范,冀有益于童稚,咯陈其事,叙之云尔。 尚书注疏校勘记序 〔清〕阮元 自梅颐献孔《传》,而汉之真古文与今文皆亡,乃梅本又有 今文、古文之别。《新唐书·艺文志》云:“天宝三载,诏集贤学 士卫包改古文从今文。”说者谓今文从此始,古文从此绝。殊 不知卫包以前未尝无今文,卫包以后又别有古文也。《隋书· 经籍志》有《古文尚书》十五卷,《今字尚书》十四卷,又顾彪《今 文尚书音》一卷。是隋以前已有今文矣。盖变古文为今文,实 自范宁始。宁自为《集注》,成一家言,后之传写孔《传》者从而 效之,此所以有今文也。六朝之儒,传古文者多,传今文者少。 今文自顾彪而外不少概见,李巡、徐邈、陆德明皆为古文作音。 孔颖达《正义〉出于二刘,盖亦用古文本。如“涂”之为“致” “云”之为“员”是也。然疏内不数数靓,殆为后人窜改,如陈鄂 等之于《释文)欤?然则卫包之改古从今,乃改陆、孔而从范 顾,非倡始为之也。乃若天宝既改古文,其旧本藏书府,民间 “谨共铨叙”,宋蔬本、明监本、毛本同。阮校:“按铨应作‘诠’。” ”。w学一-
不复有之,更经丧乱,即书府所藏,亦不可问矣。开成初,郑贾 进石经,悉用今文。前此张参之壁经,后此长兴之板本、广政 之石本,当无不用今文者。乃后周显德六年,郭忠恕独校《古 文尚书》上之,上距天宝三载已三百余年,不知郭氏从何而得 其本。宋初仍不甚行,至吕大防得于宋次道、王仲至家,而晁 公武取以刻石,薛季宣据以作训,然后大显。今按《释文·序 录》云:“《尚书》之字本为隶古。既是隶写古文,则不全为古 字。今宋、齐旧本及徐、李等音所有古字,盖亦无几。穿凿之 徒务欲立异,依傍字部,改变经文,疑惑后生,不可写用。”是所 谓古文,不过如《周礼》、《汉书》略有古体及假借通用之字而 已。晁氏《读书志》云:“陆德明独存一二于《释文》。”此正与古 字无几之说相合。若连篇累牍,悉是奇字,则陆氏岂得或释或 不释哉?晁氏又云:“以《古文尚书》校《释文》,虽小有异同,而 大体相类。”夫《释文》所存仅止一二,就此一二之中复小有异 同,则全经不合者必十之九,其为赝本无疑。然观陆氏之言, 则穿凿立异,自古而然,不独郭氏也。元于《尚书注疏》旧有校 本,兹以各本授德清贡生徐养原校之,并及《释文》。元复定其 是非,且考其颠末,著于简首。 阮元记 引据各本目录 唐石经用卫包所改之今文,后来注硫本俱出于此。 宋临安石经今所存者,起《禹贡)之半,至《胤征》之半。又起(大誓)末,至 (酒浩》之半。 古本见山井鼎《七经孟子考文),乃日本足利学所戴书写本也。〈物观·序)
6 以为唐以前物”。其经皆古文,然字体太奇,间参俗体,多不足信。 岳本宋岳珂用摩氏世彩堂本重加校脚,所调相台本也,世甚重之。今考其 书,多详于音读句逗,而略于字句异同。又往往据疏以改注,不知疏中所述经传, 不必尽依元文也。然合二十三家参订,用力甚勤,固当优于诸家。元本未见,今所 据者,武英殿翻刻本也。 葛本即永怀堂本。与闺刻注疏本相类,而讹字较多。○已上三种皆单注 本。 宋板见(比经孟子考文)。(左传考文)载黄唐(礼记践)云:“本司旧刊《易》、 《书》、《周礼),正经、注、疏萃见一书,便于披绎。它经独阙。绍兴辛亥遂取《毛 诗》、《礼记》疏义,如前三经编汇,精如雠正。”盖注疏合刻,起于南北宋之间,而 〈易》、《书》、《(周札》先刻,当在北宋之末也。此本或即黄跋所称者。自《盘庚)以下 为九卷,(泰誓》以下为十卷,〈洪范)以下为十一卷,《旅獒》以下为十二卷,《康洁) 以下为十三卷,《召诰》以下为十四卷,《多士)以下为十五卷,〈君爽)以下为十六 卷,〈立政》以下为十七卷,〈顾命)以下为十八卷,《君牙)以下为十九卷,(文侯之 命》以下为二十卷。其中缺叶为后人所补者则谓之补。 宋十行本案他本注疏,每半叶九行,此独十行,故世调之十行本。溯其 源,盖即岳珂(九经三传沿革例》所谓建本,有音释注疏是也。修板至明正德间止, 亦即山井鼎所谓正德本是也。记中称正德本,据〈考文》而言。其中讹字虽多,无 意改之失,(考文)所引宋板多与之合。 闽本明嘉靖时李元阳刻于國中,即(考文》所谓嘉靖本也。记中亦与(考文》 所引并载,以见此详被略云。 明监本神庙时所刊,毛本从此出 毛本汲古阁刻,今校正义以此为据。O已上七种皆注殖合刻本。 释文陆德明本据古文作音义,自陈郭改用今文,流传至今,已非其旧矣。其 注中所载别本,或尚属元文,今仍归之陆氏。 六经正误宋毛居正撰,多辨偏旁之疑似。惟所载监本、兴国本、建本可以 考宋本之异同,自不可废。 尚书纂传元王天与撰,注语略有刊落,疏则仅载十之一二,其中有德改 ①“观”原误作“也”,按(七经孟子考文》、阮校单行本作“观”,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