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工具的变革往往能引起实践方式的重大变革(工具的重要性,如电脑)。 (2)功能: 第一,创造客体价值的功能:不是指纯粹的自然物本身,而是体现在对象中的社会关 系。一般地说,世界上一切有益于人是生产和发展的价值成果,都是人的实践产生的(淮 北的水质与纯净水的使用)。即使有些对人有用的东西的价值也是通过人的实践发现而使 用的(煤、天然气等) 第二,优化主体的功能:劳动创造人并在过程中提高了主体自身的素质(比如怎么样 穿衣)。 3。实践的基本形式 (1)生产实践:人与自然之间的活动。人类要生存和发展,首先必须解决衣、食、住、 行的问题,这就必须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 从事其他活动的前提,因而是一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吃饭的事是最大的事。) (2)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实践:包括社会交往、社会管理、社会变革等活动,处理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的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革 (3)科学实践: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相对独立的一种实践活动,同自然科学的发 展相联系。在现代的生活中作用越来越重要(如克隆技术) 二、人把握物质世界的实践环节 1.实践把握的能动创造与社会效应(自学) 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身存在和发展,实践构成人的存在方式从人类生存的前 提看,实践是人的生命之根和立命之本 从人与动物的区别看,人因为实践而成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从人的本质看,人在实践中使自己成为“社会存在物”。 2。实践环节及其程序 实践决策(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一一目标的制定一—组织与管理一—结果的检验 第三节世界是物质统一性与人的意识活动 、人的意识与物质世界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物质的反映形式经历了非生命的反映形式、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最后发展到人的意识这样几个基本阶段。(1)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生物的刺激感应 性。列宁说: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 辑的。反应和感应是不同层次,前者是物理化学运动,后者是生物运动。在无机界的物质 运动中,机械、物理、化学的变化都是物质的反应形式:高山滚石—一机械运动:热胀冷 缩——物理反应;石头风化一一化学反应等.植物的枝叶向阳光充足的方向伸展,生物的 刺激感应性只是感觉的萌芽,还不是感觉,砍树时树会不会痛?又如向日葵,如蚯蚓保护 后代的努力。(2)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有感觉则会疼痛,有心 理则会痛苦。凡是有能活动的眼睛的动物都具有心理,动物有性格,如狼、狗。许多动物 有清澈明亮的大眼睛,有眼睑的动物会流泪。小狗看人时的信任眼神是很难从人的眼神中 看到的。被杀的动物眼神中流露出乞求、悲伤、绝望、仇恨、视死如归的坦然、冷漠。(3) 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感觉必须在一定的感觉器官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动 物有五种感觉器官,相应产生五种感觉能力,人的嗅觉不如狗、视觉不如猫,人的本能适 应力最低,羊羔和牛犊一生下来就会蹒跚学步,而人不能。因此,人的意识与动物心理有 质的区别。首先是物质基础不同。动物心理是动物脑的属性、机能,人的意识是人脑的属
16 实践工具的变革往往能引起实践方式的重大变革(工具的重要性,如电脑)。 (2)功能: 第一,创造客体价值的功能:不是指纯粹的自然物本身,而是体现在对象中的社会关 系。一般地说,世界上一切有益于人是生产和发展的价值成果,都是人的实践产生的(淮 北的水质与纯净水的使用)。即使有些对人有用的东西的价值也是通过人的实践发现而使 用的(煤、天然气等)。 第二,优化主体的功能:劳动创造人并在过程中提高了主体自身的素质(比如怎么样 穿衣)。 3。实践的基本形式 (1)生产实践:人与自然之间的活动。人类要生存和发展,首先必须解决衣、食、住、 行的问题,这就必须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 从事其他活动的前提,因而是一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吃饭的事是最大的事。) (2)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实践:包括社会交往、社会管理、社会变革等活动,处理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的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革 命 (3)科学实践: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相对独立的一种实践活动,同自然科学的发 展相联系。在现代的生活中作用越来越重要(如克隆技术) 二、人把握物质世界的实践环节 1.实践把握的能动创造与社会效应(自学) 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身存在和发展,实践构成人的存在方式从人类生存的前 提看,实践是人的生命之根和立命之本。 从人与动物的区别看,人因为实践而成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从人的本质看,人在实践中使自己成为“社会存在物”。 2。实践环节及其程序 实践决策(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目标的制定 ——组织与管理——结果的检验 第三节 世界是物质统一性与人的意识活动 一、人的意识与物质世界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物质的反映形式经历了非生命的反映形式、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最后发展到人的意识这样几个基本阶段。(1)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生物的刺激感应 性。列宁说: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 辑的。反应和感应是不同层次,前者是物理化学运动,后者是生物运动。在无机界的物质 运动中,机械、物理、化学的变化都是物质的反应形式:高山滚石——机械运动;热胀冷 缩——物理反应;石头风化——化学反应等. 植物的枝叶向阳光充足的方向伸展,生物的 刺激感应性只是感觉的萌芽,还不是感觉,砍树时树会不会痛?又如向日葵,如蚯蚓保护 后代的努力。(2)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有感觉则会疼痛,有心 理则会痛苦。凡是有能活动的眼睛的动物都具有心理,动物有性格,如狼、狗。许多动物 有清澈明亮的大眼睛,有眼睑的动物会流泪。小狗看人时的信任眼神是很难从人的眼神中 看到的。被杀的动物眼神中流露出乞求、悲伤、绝望、仇恨、视死如归的坦然、冷漠。(3) 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感觉必须在一定的感觉器官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动 物有五种感觉器官,相应产生五种感觉能力,人的嗅觉不如狗、视觉不如猫,人的本能适 应力最低,羊羔和牛犊一生下来就会蹒跚学步,而人不能。因此,人的意识与动物心理有 质的区别。首先是物质基础不同。动物心理是动物脑的属性、机能,人的意识是人脑的属
性、机能。其次是反映形式不同。动物只是通过感觉、知觉以具体形象的感性形式反映外 部世界,人的意识主要的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既理性的形式反映外部世界。前者是直接 的,后者是间接的,前者不需要语言,后者则离不开语言。最后是反映的内容不同。动物 反映外部世界是出自本能,是适应周围环境的结果,它的感性直观的形式只反映事物的表 面现象、贫乏、肤浅、没有预见性,而人类反映客观世界出自改造世界的实践需要,它 理性反映形式能深入到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它具有丰富、深刻、有预见性。 (2)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劳动——语言——猴脑变成人脑(物质基础) 2.意识的本质规定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与人脑的结构有关,目前人类对人脑的利用大概在1.5%--10% 之间,也就是说人脑的潜能大部分没有开发和利用(平衡性和学习性)。现代高级神经生 理学揭示了意识的产生是经过人闹对客观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无条件反射 (先天的)和条件反射(后天的)。 (2)意识的本质: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种近似的反映,甚至是歪曲的反映 3.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含义:指意识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功能。表现在:(1)、具有目的性、计 划性:(2)、具有高度创造性:;(3)、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即对客观世界改造的反作用 (4)、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与调节(恐惧、幸福等感觉) 4。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讨论:电脑是否会取代人脑? 人工智能,顾名思义,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而模拟有结构模拟和功能模拟两种方式。 人脑是一个极端复杂的系统,现代科学目前尚不可能对其进行结构模拟。用机器模拟人有 好多种,如对人的声音的模拟,让机器发出人的声音,汽车会说“倒车,请注意”,电话 会说“你所拨的是空号”,科技以人为本,而且总用女性的声音说话。人工智能的出现是 人类文明史上划时代的发现,它的巨大的意义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它极大地 突破并弥补了人脑在意识方面的局限性。第二,人工智能不仅是人类意识的扩展,而且是 人类实践的器官,它极大地发展了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第三,人工智能造成了人类 意识的新的存在形态和进化方式,我们在充分认识人工智能作用的同时,同时不要忘记, 电脑毕竟不是人脑,人工智能毕竟不是真正的思维,它不过是人脑思维的模拟,“机器思 维”同人的思维具有本质的区别 第一,人工智能不具有人类思维的心理素质。 第二,人工智能不具有社会性 第三,人工智能不具人类意识的所特有的创造性 第四,人工智能不具有主体性 综上所述,模拟思维不可能超越被模拟的真正思维。他局部突出,整体不及。人类把 聪明”给予智能机器,智能机器又使人类更加聪明,人类同机器的关系永远是制造与被 制造、支配与被支配、使用与被使用的关系,而不是相反。认为“思维机器”将会完全取 代人脑甚至统治人类的论点完全是没有根据的。(很多电影都是从这出发) 二、人的实践活动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质世界的层次与人的活动 外部世界、自然界按其与人的活动关系的密切程度可以分为五部分:一是未被认识的 外部世界,二是有所认识的外部世界,三是认识所及、人迹所到的外部世界,四是人化的 外部世界,五是人造的外部世界
17 性、机能。其次是反映形式不同。动物只是通过感觉、知觉以具体形象的感性形式反映外 部世界,人的意识主要的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既理性的形式反映外部世界。前者是直接 的,后者是间接的,前者不需要语言,后者则离不开语言。最后是反映的内容不同。动物 反映外部世界是出自本能,是适应周围环境的结果,它的感性直观的形式只反映事物的表 面现象、贫乏、肤浅、没有预见性,而人类反映客观世界出自改造世界的实践需要,它的 理性反映形式能深入到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它具有丰富、深刻、有预见性。 (2)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劳动——语言——猴脑变成人脑(物质基础) 2.意识的本质规定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与人脑的结构有关,目前人类对人脑的利用大概在 1.5%--10% 之间,也就是说人脑的潜能大部分没有开发和利用(平衡性和学习性)。现代高级神经生 理学揭示了意识的产生是经过人闹对客观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无条件反射 (先天的)和条件反射(后天的)。 (2)意识的本质: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种近似的反映,甚至是歪曲的反映。 3.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含义:指意识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功能。表现在:⑴、具有目的性、计 划性;⑵、具有高度创造性;⑶、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即对客观世界改造的反作用; ⑷、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与调节(恐惧、幸福等感觉) 4。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讨论:电脑是否会取代人脑? 人工智能,顾名思义,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而模拟有结构模拟和功能模拟两种方式。 人脑是一个极端复杂的系统,现代科学目前尚不可能对其进行结构模拟。用机器模拟人有 好多种,如对人的声音的模拟,让机器发出人的声音,汽车会说“倒车,请注意”,电话 会说“你所拨的是空号”,科技以人为本,而且总用女性的声音说话。人工智能的出现是 人类文明史上划时代的发现,它的巨大的意义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它极大地 突破并弥补了人脑在意识方面的局限性。第二,人工智能不仅是人类意识的扩展,而且是 人类实践的器官,它极大地发展了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第三,人工智能造成了人类 意识的新的存在形态和进化方式,我们在充分认识人工智能作用的同时,同时不要忘记, 电脑毕竟不是人脑,人工智能毕竟不是真正的思维,它不过是人脑思维的模拟,“机器思 维”同人的思维具有本质的区别: 第一,人工智能不具有人类思维的心理素质。 第二,人工智能不具有社会性。 第三,人工智能不具人类意识的所特有的创造性。 第四,人工智能不具有主体性。 综上所述,模拟思维不可能超越被模拟的真正思维。他局部突出,整体不及。人类把 “聪明”给予智能机器,智能机器又使人类更加聪明,人类同机器的关系永远是制造与被 制造、支配与被支配、使用与被使用的关系,而不是相反。认为“思维机器”将会完全取 代人脑甚至统治人类的论点完全是没有根据的。(很多电影都是从这出发) 二、人的实践活动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质世界的层次与人的活动 外部世界、自然界按其与人的活动关系的密切程度可以分为五部分:一是未被认识的 外部世界,二是有所认识的外部世界,三是认识所及、人迹所到的外部世界,四是人化的 外部世界,五是人造的外部世界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世界的具体物质形态无限多样: (2)物质世界又是如此多样: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作业: 1.物质概念及其意义 2.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的特征 3.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 第二章辫证法魅力的诠释 联系、发展的规律及其范畴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联系和发展的范畴,把握三大规律的基本内容,掌握唯 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教学内容:一、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质量互变规律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四、矛盾对立统一规律 教学时间:7学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一、否定之否定规律 矛盾对立统一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 首先,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其次,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 再次,承认矛盾的观点和否认矛盾的观点的对立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1)含义:从哲学上讲,联系是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赖、 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不 是事物之间个别的、暂时的现象,而是事物之间普遍的和永恒的现象。可以说,联系是事 物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物质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 (2)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本性,是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的。而不管这种联系可否被人们发现,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说,英国的小鸟逐步 忘了如何歌唱。这种令人不安的归咎于交通噪音。栖身在喧闹道路附近的鸟类听不到对方 的声音,年幼的小鸟难以学会歌唱,只会发出凄凉的啾啾声。住宅区的小鸟委快忘记原来 的歌声,而开始模仿周围的噪音,如大哥大的铃声或汽车的喇叭声。调查还发现,公路上 的喧闹声可以影响到三公里之遥的鸟类行为。因为听不到求偶的叫声而找不到配偶,燕雀 刺嘴莺和金黄丽等鸟类的数量已剧减少 (3)普遍性: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和过程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前后周围的其他事物和 过程联系着:每一事物和过程的各个要素和环节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它要素和环节 联系着。(唇亡齿寒、兔死狐悲、杀鸡儆猴、牵一发而动全身、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一着 走错全盘皆输) 18
18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世界的具体物质形态无限多样: (2)物质世界又是如此多样: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作业: 1.物质概念及其意义 2.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的特征 3.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 第二章 辩证法魅力的诠释 ——联系、发展的规律及其范畴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联系和发展的范畴,把握三大规律的基本内容,掌握唯 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教学内容:一、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二、质量互变规律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四、矛盾对立统一规律 教学时间: 7 学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一、否定之否定规律 二、矛盾对立统一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 首先,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其次,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 再次,承认矛盾的观点和否认矛盾的观点的对立。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1)含义:从哲学上讲,联系是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赖、 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不 是事物之间个别的、暂时的现象,而是事物之间普遍的和永恒的现象。可以说,联系是事 物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物质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 (2)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本性,是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的。而不管这种联系可否被人们发现,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说,英国的小鸟逐步 忘了如何歌唱。这种令人不安的归咎于交通噪音。栖身在喧闹道路附近的鸟类听不到对方 的声音,年幼的小鸟难以学会歌唱,只会发出凄凉的啾啾声。住宅区的小鸟委快忘记原来 的歌声,而开始模仿周围的噪音,如大哥大的铃声或汽车的喇叭声。调查还发现,公路上 的喧闹声可以影响到三公里之遥的鸟类行为。因为听不到求偶的叫声而找不到配偶,燕雀、 刺嘴莺和金黄丽等鸟类的数量已剧减少。 (3)普遍性: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和过程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前后周围的其他事物和 过程联系着;每一事物和过程的各个要素和环节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它要素和环节 联系着。(唇亡齿寒、兔死狐悲、杀鸡儆猴、牵一发而动全身、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一着 走错全盘皆输)
(4)条件性:一事物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就是这一事 物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任何一个具体事物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产生、存在和发 展,也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会趋于灭亡。任何具体的联系无不依赖于一定的条件:随着 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联系的性质和方式,也要发生变化。(物 理中,有“共振”的现象,食物链等) (5)多样性:事物、现象和过程的联系方式是极其复杂的和多种多样的。一方面,相互 联系着的事物或现象不同,他们的联系方式也就不同(人和动物的不同):同是两个事物 之间的联系,也具有多方面的特点和特征。(碳原子的组合方式、化学领域) 2.联系与系统 (1)系统的含义:系统,就是由一定数量的相互联系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 有机整体。现代系统科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任何一个事物,不论 其范围大小,在特定的条件下,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 (2)特征 整体性。系统的性质和功能不是其构成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从前有一愚人 到别人家做客,主人端上饭菜热情招待他。愚人食后即嫌饭菜淡而无味,主人听他如此说 连忙往饭菜中加了些盐。这一来,愚人再食饭菜便觉味美无比,吃得非常高兴。于是愚人 心里嘀咕:“饭菜之所以好吃原来是因为放了盐的缘故。放盐少许即能如此味美,倘若多 放岂不会味道更美吗?”按照自己的思路,愚人干脆将一口盐吃进嘴里,立刻弄得自己难 受不已,狼狈不堪。整体与部分,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 体与部分两个方面。构成整体的部分在单独存在时,只具有自身的功能。当许多部分按照 有序性构成有机整体时,会产生部分所没有的整体功能。饭菜中放适当的盐会觉得美味, 是因为盐与饭菜构成了一个整体。如果只吃盐又想有饭菜的美味,也就是想只要部分又得 具有整体的功能,这是不可能的。这就是吃盐的愚人的错误所在 层次性,系统作为整体又不是绝对的,在一个层次上作为整体,在更高的层次上就成 了部分(食物链) (3)系统与要素: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相互依存: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只有在整 体中才能体现自身的功能(如人的手脚):相互转化:他们的界限是相对的(食物链)。 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要坚持联系的普遍性,在事物的全面联系中完整地把握事物。据报载,有一位农民, 听说某地培育出一种新的玉米,收成很好,于是千方百计买来一些。他的邻居们听说后 纷纷找到他,向他询问种子的有关情况何出售种子的地方。这位农民害怕大家都用这样的 种子而使自己失去竞争优势。便拒绝回答,邻居们没办法,只好继续种原来的种子。谁知, 收获的时候,这位农民的玉米并没有获得丰收,与邻居家的玉米相比,也强不到哪里去 为了寻找原因,农民去请教一位专家,经专家分析,很快查出了玉米减产的原因:他的优 质玉米接受了邻居劣等玉米的花粉。 (2)坚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不仅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认识世界、 获得真理的科学方法。如在学科交叉中,把生物有机体知识与环境科学联系起来考察,产 生了生态学 (3)必须摈除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 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似瞎子摸象,坐井观天,就难免以偏概全。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1.运动、变化和发展 (1)一定形式的运动都意味着变化:机械运动、化学运动等 (2)发展与运动的区别:
19 (4)条件性:一事物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就是这一事 物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任何一个具体事物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产生、存在和发 展,也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会趋于灭亡。任何具体的联系无不依赖于一定的条件;随着 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联系的性质和方式,也要发生变化。(物 理中,有“共振”的现象,食物链等) (5)多样性:事物、现象和过程的联系方式是极其复杂的和多种多样的。一方面,相互 联系着的事物或现象不同,他们的联系方式也就不同(人和动物的不同);同是两个事物 之间的联系,也具有多方面的特点和特征。(碳原子的组合方式、化学领域) 2.联系与系统 (1)系统的含义:系统,就是由一定数量的相互联系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 有机整体。现代系统科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任何一个事物,不论 其范围大小,在特定的条件下,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 (2)特征: 整体性。系统的性质和功能不是其构成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从前有一愚人 到别人家做客,主人端上饭菜热情招待他。愚人食后即嫌饭菜淡而无味,主人听他如此说, 连忙往饭菜中加了些盐。这一来,愚人再食饭菜便觉味美无比,吃得非常高兴。于是愚人 心里嘀咕:“饭菜之所以好吃原来是因为放了盐的缘故。放盐少许即能如此味美,倘若多 放岂不会味道更美吗?”按照自己的思路,愚人干脆将一口盐吃进嘴里,立刻弄得自己难 受不已,狼狈不堪。整体与部分,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 体与部分两个方面。构成整体的部分在单独存在时,只具有自身的功能。当许多部分按照 有序性构成有机整体时,会产生部分所没有的整体功能。饭菜中放适当的盐会觉得美味, 是因为盐与饭菜构成了一个整体。如果只吃盐又想有饭菜的美味,也就是想只要部分又得 具有整体的功能,这是不可能的。这就是吃盐的愚人的错误所在。 层次性,系统作为整体又不是绝对的,在一个层次上作为整体,在更高的层次上就成 了部分(食物链) (3)系统与要素: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相互依存: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只有在整 体中才能体现自身的功能(如人的手脚);相互转化:他们的界限是相对的(食物链)。 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要坚持联系的普遍性,在事物的全面联系中完整地把握事物。据报载,有一位农民, 听说某地培育出一种新的玉米,收成很好,于是千方百计买来一些。他的邻居们听说后, 纷纷找到他,向他询问种子的有关情况何出售种子的地方。这位农民害怕大家都用这样的 种子而使自己失去竞争优势。便拒绝回答,邻居们没办法,只好继续种原来的种子。谁知, 收获的时候,这位农民的玉米并没有获得丰收,与邻居家的玉米相比,也强不到哪里去。 为了寻找原因,农民去请教一位专家,经专家分析,很快查出了玉米减产的原因:他的优 质玉米接受了邻居劣等玉米的花粉。 (2)坚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不仅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认识世界、 获得真理的科学方法。如在学科交叉中,把生物有机体知识与环境科学联系起来考察,产 生了生态学。 (3)必须摈除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 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似瞎子摸象,坐井观天,就难免以偏概全。 二、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1.运动、变化和发展 (1)一定形式的运动都意味着变化:机械运动、化学运动等 (2)发展与运动的区别:
运动和发展,是两个既有区别又相联系的范畴。一方面,运动作为一般变化和过程 包含了发展:发展只是一种特殊的运动。另一方面,发展又代表了运动的一般趋势和方向 揭示着运动的本质。因此,发展就是标志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哲学范 畴,是物质运动中前进的变化和进化的趋势。对发展的这种理解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第一,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前进性的运动。发展也是一种运动,但并不是所有 运动都是发展。发展不是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不是事物单纯数量的变化,也不是单纯场 所的变更,更不是向后倒退的变化,而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前进性的变化和过程。从前,有 个实力不是很强的国家,国王派人驯养了很多匹良马。敌对的邻国一直伺机要攻打他们 终因了解到他们有很多好马可以作战而退却了。于是国王便想:“先前我养着这些良马是 为了防范敌国,如今敌兵都退散了,养着这些马还有什么用呢?不如让这些马去帮助人们 劳作,这样既不损伤马,又对百姓有益,何乐而不为呢?”国王很快就将他的想法付诸实 施。就这样,本来要作战马的良马大都被人们牵走拉磨去了。后来,邻国又一次兴兵前来 进犯,国王立即下令招回这些良马来参加战斗。可是这些马常年用于拉磨,早已没有了奔 跑的能力,只会围着磨盘转圈圈了。所以,号令一下,这些马不是往前奔跑,而是就地慢 慢地转圈,无论士兵怎样狠命地鞭打它们,依然不能令它们向前驰骋。结果邻国毫不费力 便拿下了这个国家。 第二,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上升性的运动。发展揭示了物质世界运动的总趋势、 总方向。物质世界存在着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等五种基 本运动形式,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序列,它们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 互联系和相互转化。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包含着低级运动 形式。在一定条件下,低级运动形式和高级运动形式可以相互转化。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 相互转化有三种情形:一是同一水平的转化,即同一等级运动形式之间的变化,如一种社 会形态内部的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状况的量变过程:二是下降的转化,即从高级运动形式 向低级运动形式、从复杂向简单的转化,如化合物的分解、生命体的死亡;三是上升的转 化,即由低级运动形式向高级运动形式、由简单到复杂的转化,如物质世界的自组织过程、 生命的出现、社会形态的更替等等。在运动形式多向性的转化中,上升的转化占据主导地 位。运动形式转化的总的趋势、总的方向是上升的、前进的。这种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就 是发展。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关于天体史、地球史、生物史和社会发展史研究的 重大成果,都证明了这一点。 第三,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承认世界发展的基本方向是前 进的、上升的,就必然要承认新陈代谢是宇宙中。发展是运动变化的结果,但并非任何的 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性的运动变化,也就是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才是 发展 (3)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A.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含义 所谓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 事物。如宇宙中新的星体,生物进化中新的物种,社会发展中新的生产力和同它相适应的 新的生产关系.所谓旧事物,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 的事物。如落后的生产工具等。新旧事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是否同客观规律、同发展 的必然趋势相符合,而不是以时间为标准的。如波旁王朝、袁世凯的复辟 B.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新事物之所以能够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所决 定的 首先,新事物的出现,是在旧事物内部、旧事物的“母胎”里孕育成熟的。如胚芽的
20 运动和发展,是两个既有区别又相联系的范畴。一方面,运动作为一般变化和过程, 包含了发展;发展只是一种特殊的运动。另一方面,发展又代表了运动的一般趋势和方向, 揭示着运动的本质。因此,发展就是标志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哲学范 畴,是物质运动中前进的变化和进化的趋势。对发展的这种理解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第一,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前进性的运动。发展也是一种运动,但并不是所有 运动都是发展。发展不是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不是事物单纯数量的变化,也不是单纯场 所的变更,更不是向后倒退的变化,而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前进性的变化和过程。从前,有 个实力不是很强的国家,国王派人驯养了很多匹良马。敌对的邻国一直伺机要攻打他们, 终因了解到他们有很多好马可以作战而退却了。于是国王便想:“先前我养着这些良马是 为了防范敌国,如今敌兵都退散了,养着这些马还有什么用呢?不如让这些马去帮助人们 劳作,这样既不损伤马,又对百姓有益,何乐而不为呢?”国王很快就将他的想法付诸实 施。就这样,本来要作战马的良马大都被人们牵走拉磨去了。后来,邻国又一次兴兵前来 进犯,国王立即下令招回这些良马来参加战斗。可是这些马常年用于拉磨,早已没有了奔 跑的能力,只会围着磨盘转圈圈了。所以,号令一下,这些马不是往前奔跑,而是就地慢 慢地转圈,无论士兵怎样狠命地鞭打它们,依然不能令它们向前驰骋。结果邻国毫不费力 便拿下了这个国家。 第二,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上升性的运动。发展揭示了物质世界运动的总趋势、 总方向。物质世界存在着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等五种基 本运动形式,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序列,它们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 互联系和相互转化。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包含着低级运动 形式。在一定条件下,低级运动形式和高级运动形式可以相互转化。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 相互转化有三种情形:一是同一水平的转化,即同一等级运动形式之间的变化,如一种社 会形态内部的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状况的量变过程;二是下降的转化,即从高级运动形式 向低级运动形式、从复杂向简单的转化,如化合物的分解、生命体的死亡;三是上升的转 化,即由低级运动形式向高级运动形式、由简单到复杂的转化,如物质世界的自组织过程、 生命的出现、社会形态的更替等等。在运动形式多向性的转化中,上升的转化占据主导地 位。运动形式转化的总的趋势、总的方向是上升的、前进的。这种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就 是发展。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关于天体史、地球史、生物史和社会发展史研究的 重大成果,都证明了这一点。 第三,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承认世界发展的基本方向是前 进的、上升的,就必然要承认新陈代谢是宇宙中。发展是运动变化的结果,但并非任何的 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性的运动变化,也就是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才是 发展。 (3)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A.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含义 所谓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 事物。如宇宙中新的星体,生物进化中新的物种,社会发展中新的生产力和同它相适应的 新的生产关系.所谓旧事物,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 的事物。如落后的生产工具等。新旧事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是否同客观规律、同发展 的必然趋势相符合,而不是以时间为标准的。如波旁王朝、袁世凯的复辟等。 B.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新事物之所以能够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所决 定的。 首先,新事物的出现,是在旧事物内部、旧事物的“母胎”里孕育成熟的。如胚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