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东本人丰厚的中国哲学功底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与现代西方哲学 尼采超人思想一一独一无二的英雄一一拯救世界一一酒神和太阳神 作业: 1,思考哲学是一种什么样的学问,哲学在我们学习、生活中占有一个什么样的 地位? 2.根据个人感受思考哲学基本问题 第一章在茫茫的宇宙中探究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根源性,把握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以及意 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掌握实践是人和自然、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分 化和统一的基础 教学内容:一、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意识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三、实践是世界统一和分化的基础 教学时间:8学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意识的本质 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物质观的由来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归于几个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等。表示人们一开始就在探讨世界本原,但认识 肤浅。万物的始基是某种可感知的具体物质,万物就是这种原始物质的各种变形,这种观 点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但它的缺陷是把物质本身与具体物质形态混同起来 了,没有达到科学的抽象,也缺乏科学的论证。(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水克火,火克金。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木曰曲直", 代表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功能,在人体为肝。"金曰从革",代表沉降、肃杀、收敛 等性质,在人体为肺。"水曰润下",代表了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的性质,在人体为肾 土爰稼樯",代表了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在人体为脾。"火曰炎上",代表了温热 向上等性质,在人体为心。) (2)近代形而上学物质观 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很大关系,案例分析:19世纪末物理学的革命,英国的汤姆生 (1897)证明电子的存在;德国的伦琴(1895)发现一种未知射线,称为X射线;法国的贝克 勒尔(1896)发现了铀元素的放射性。电子、X射线和放射性现象这三大发现是19世纪末 物理学的重要成就,使古典物理学许多基本定律面临严峻考验。原子是当时科学认识已经 达到的关于物质结构的最深层次。人们由此认为,原子就是最小的物质单位,各种元素的 原子既不能分割,也不能相互转化,原子的属性,如质量不变、广延性、不可分性,被看 成是一切物质形态的不变的属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就以此为根据。首先,机械 性,其次形而上学性,第三,不彻底性。 2。物质的内涵与外延——马克思主义辨证物质观 (1)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
11 泽东本人丰厚的中国哲学功底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2.与现代西方哲学: 尼采超人思想——独一无二的英雄——拯救世界——酒神和太阳神 作业: 1,思考哲学是一种什么样的学问,哲学在我们学习、生活中占有一个什么样的 地位? 2.根据个人感受思考哲学基本问题 第一章 在茫茫的宇宙中探究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根源性,把握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以及意 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掌握实践是人和自然、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分 化和统一的基础。 教学内容:一、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二、意识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三、实践是世界统一和分化的基础 教学时间: 8 学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意识的本质 一、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物质观的由来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归于几个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等。表示人们一开始就在探讨世界本原,但认识 肤浅。万物的始基是某种可感知的具体物质,万物就是这种原始物质的各种变形,这种观 点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但它的缺陷是把物质本身与具体物质形态混同起来 了,没有达到科学的抽象,也缺乏科学的论证。(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水克火,火克金。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木曰曲直", 代表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功能,在人体为肝。"金曰从革",代表沉降、肃杀、收敛 等性质,在人体为肺。"水曰润下",代表了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的性质,在人体为肾。 "土爰稼樯",代表了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在人体为脾。"火曰炎上",代表了温热、 向上等性质,在人体为心。) (2)近代形而上学物质观: 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很大关系,案例分析:19 世纪末物理学的革命,英国的汤姆生 (1897)证明电子的存在;德国的伦琴(1895) 发现一种未知射线,称为 X 射线;法国的贝克 勒尔(1896)发现了铀元素的放射性。电子、X 射线和放射性现象,这三大发现是 19 世纪末 物理学的重要成就,使古典物理学许多基本定律面临严峻考验。原子是当时科学认识已经 达到的关于物质结构的最深层次。人们由此认为,原子就是最小的物质单位,各种元素的 原子既不能分割,也不能相互转化,原子的属性,如质量不变、广延性、不可分性,被看 成是一切物质形态的不变的属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就以此为根据。首先,机械 性,其次形而上学性,第三,不彻底性。 2。物质的内涵与外延——马克思主义辨证物质观 (1)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
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 集》第2卷,第128页) (2)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范畴的讨论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区别 第一,研究的内容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世界本原问题,具体科学研究物质的具 体结构和形态 第二,研究的角度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物质与意识关系方面去理解物质,具体科 学从客体角度研究物质,只把物质看作是人研究的对象 第三,科学抽象的程度不同,马克思主义晢学物质范畴是在科学硏究成果上,进一步 高度抽象而得出的,哲学范畴与科学概念二者是绝对与相对、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与旧唯物主义哲学物质范畴的区别: 第一,旧唯物主义将晢学范畴与具体科学概念混同起来,从而使得晢学物质范畴不具 备其高度的抽象概括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则科学解决了哲学物质范畴与具体科学物质概念 的关系 第二,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受动的方面直观地理解世界,从而无法摆脱历史唯心主义的 局限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从主客体统一的角度理解世界,把人的实践活动本身理解为一 种客观的活动,客观的存在 (3)包涵深刻的内涵 第一,物质的根本属性的客观实在性。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同旧唯物主义的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可以通过思维去 把握世界的本质。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还有许多难以感知的事物,这并不意味 着它们是不可以认识的,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它们迟早必定为人们所认识。(原子到 夸克) 第三,范畴具有深刻的辨证性。同形而上学性划清了界限。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相对 与绝对等的对立统 二、物质与运动 1.物质与运动不可分 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 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联系既包括事物的内部联系,也包括 事物的外部联系 (1)含义: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标志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变化 和过程的哲学范畴。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是 不可分割的。这种理解包括以下两层含义: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世界是运动着的世界,一切事物都 在运动着、发展着。形而上学物质观:牛顿就认为:“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运动必 然有它的物质主体,从简单的机械运动到复杂的社会运动和思维运动,都离不开物质主体。 机械运动的主体是宏观物体:物理运动的主体是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化学运动的 主体是原子、离子、原子团:生物运动的主体是蛋白质、核酸、生物个体以及生物种群; 社会运动的主体是处于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思维运动的主体是人的大 脑,等。无论是主观唯心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都认为运动可以离开物质,运动是纯粹 精神的活动。(寺院门口一一不是幡动,不是风动,而是心动) (2)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唯物辩证法的运动观还认为,同物质的多样性相联系,运动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我们
12 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 集》第 2 卷,第 128 页) (2)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范畴的讨论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区别: 第一,研究的内容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世界本原问题,具体科学研究物质的具 体结构和形态; 第二,研究的角度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物质与意识关系方面去理解物质,具体科 学从客体角度研究物质,只把物质看作是人研究的对象; 第三,科学抽象的程度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范畴是在科学研究成果上,进一步 高度抽象而得出的,哲学范畴与科学概念二者是绝对与相对、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与旧唯物主义哲学物质范畴的区别: 第一,旧唯物主义将哲学范畴与具体科学概念混同起来,从而使得哲学物质范畴不具 备其高度的抽象概括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则科学解决了哲学物质范畴与具体科学物质概念 的关系; 第二,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受动的方面直观地理解世界,从而无法摆脱历史唯心主义的 局限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从主客体统一的角度理解世界,把人的实践活动本身理解为一 种客观的活动,客观的存在。 (3)包涵深刻的内涵 第一,物质的根本属性的客观实在性。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同旧唯物主义的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可以通过思维去 把握世界的本质。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还有许多难以感知的事物,这并不意味 着它们是不可以认识的,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它们迟早必定为人们所认识。(原子到 夸克) 第三,范畴具有深刻的辨证性。同形而上学性划清了界限。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相对 与绝对等的对立统一。 二、物质与运动 1.物质与运动不可分 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 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联系既包括事物的内部联系,也包括 事物的外部联系。 (1)含义: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标志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变化 和过程的哲学范畴。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是 不可分割的。这种理解包括以下两层含义: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世界是运动着的世界,一切事物都 在运动着、发展着。形而上学物质观:牛顿就认为:“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运动必 然有它的物质主体,从简单的机械运动到复杂的社会运动和思维运动,都离不开物质主体。 机械运动的主体是宏观物体;物理运动的主体是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化学运动的 主体是原子、离子、原子团;生物运动的主体是蛋白质、核酸、生物个体以及生物种群; 社会运动的主体是处于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思维运动的主体是人的大 脑,等。无论是主观唯心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都认为运动可以离开物质,运动是纯粹 精神的活动。(寺院门口——不是幡动,不是风动,而是心动) (2)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唯物辩证法的运动观还认为,同物质的多样性相联系,运动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我们
应当从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对立统一中来把握运动、变化和发展 形而上学机械论不理解多样性和统一性、特殊性和一般性的对立统一,把多种多样的 物质运动形态归结为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形态—机械运动,即物体在空间位置的移动和 数量的增减。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根据当时科学达到的水平,按照从低级到 高级的顺序和复杂程度,把无限多样的运动形式划分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等五种基本运动形式。在每一种基本运动形式中,又包含着许多具体 的运动形式。例如,机械运动包括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等:物理运 动包括声、光、热、电、磁、原子、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等的运动。各种运动形式既相互区 别,又相互联系。一方面,各种运动形式具有不同的物质基础和特定的运动规律。例如, 机械运动是物体的机械位移,它是最低级、最简单的运动形式。生命运动的物质基础是核 酸和蛋白质,它是自然界中最高级、最复杂的运动形式。各种不同的运动形式之间存在着 本质的区别,不能把它们混淆起来。因此,既不能把低级运动形式拔高为高级运动形式, 也不能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机械唯物主义的一个根本错误,在于把一切 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另一方面,各种运动形式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低级运动形 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在低级运动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以扬 弃的方式保留着低级运动形式。把高级运动形式和低级运动割裂开来,看不到或否认它们 之间的联系,就无法说明无限多样的运动形式之间的统一性。各种运动形式不仅相互联系 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不仅低级运动形式可以转化为高级运动形式,而且高级运动 形式也可以转化为低级运动形式。例如,物体通过磨擦和碰撞可以生热、生电、发光,这 是机械运动转化为物理运动;热运动通过热力机,电通过电动机,光通过光压的作用,都 可以转化为机械运动。尽管各种运动形式可以相互转化,但运动是守恒的。任何运动都不 会无中生有,也不会化为乌有,而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能量转化和守恒定 律充分证明了这个原理的正确性。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反映了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 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也说明了物质运动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而只能由一种 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2.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 (1)相对静止的含义:所谓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 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它有二种基本情形: 其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就是说,从一定的参考系来看,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关 系保持一定的平衡,或者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这种情况的实质是没有发生机械运动 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而可以看作是静止的。其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从 事物本身来看,事物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性质,仍然处于不显著的量变阶段而没有变成别的 事物,暂时显现为静止状态 (2)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物质是运动的,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这说明运动是 普遍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唯物辩证法在肯定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 并不否认物质也具有某种静止的状态和稳定的形式。不过,这只是在运动过程中的静止和 稳定,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或一定状态,而不是绝对的静止或绝对的稳定。换言之,静 止和稳定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唯物辩证法把静止 看作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古希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人外出忘了带钱,便向他 的邻居借。过了一段时间,这个人不还钱,邻居便向他讨债。这个人坦然地说:“一切皆 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不是当初借钱的我。”赖账不还,邻居发了脾气,一怒之下 就挥手打了他,赖账人要去见宦告状,这位邻居对他说“你去吧,一切皆变,一切皆流 现在的我,已不是当初打你的我了。赖账人无言以对,干瞪着眼睛。故事里的希腊人借口 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从而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
13 应当从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对立统一中来把握运动、变化和发展。 形而上学机械论不理解多样性和统一性、特殊性和一般性的对立统一,把多种多样的 物质运动形态归结为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形态⎯⎯机械运动,即物体在空间位置的移动和 数量的增减。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根据当时科学达到的水平,按照从低级到 高级的顺序和复杂程度,把无限多样的运动形式划分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等五种基本运动形式。在每一种基本运动形式中,又包含着许多具体 的运动形式。例如,机械运动包括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等;物理运 动包括声、光、热、电、磁、原子、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等的运动。各种运动形式既相互区 别,又相互联系。一方面,各种运动形式具有不同的物质基础和特定的运动规律。例如, 机械运动是物体的机械位移,它是最低级、最简单的运动形式。生命运动的物质基础是核 酸和蛋白质,它是自然界中最高级、最复杂的运动形式。各种不同的运动形式之间存在着 本质的区别,不能把它们混淆起来。因此,既不能把低级运动形式拔高为高级运动形式, 也不能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机械唯物主义的一个根本错误,在于把一切 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另一方面,各种运动形式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低级运动形 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在低级运动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以扬 弃的方式保留着低级运动形式。把高级运动形式和低级运动割裂开来,看不到或否认它们 之间的联系,就无法说明无限多样的运动形式之间的统一性。各种运动形式不仅相互联系, 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不仅低级运动形式可以转化为高级运动形式,而且高级运动 形式也可以转化为低级运动形式。例如,物体通过磨擦和碰撞可以生热、生电、发光,这 是机械运动转化为物理运动;热运动通过热力机,电通过电动机,光通过光压的作用,都 可以转化为机械运动。尽管各种运动形式可以相互转化,但运动是守恒的。任何运动都不 会无中生有,也不会化为乌有,而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能量转化和守恒定 律充分证明了这个原理的正确性。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反映了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 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也说明了物质运动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而只能由一种 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2.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 (1)相对静止的含义:所谓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 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它有二种基本情形: 其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就是说,从一定的参考系来看,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关 系保持一定的平衡,或者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这种情况的实质是没有发生机械运动, 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而可以看作是静止的。其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从 事物本身来看,事物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性质,仍然处于不显著的量变阶段而没有变成别的 事物,暂时显现为静止状态。 (2)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物质是运动的,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这说明运动是 普遍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唯物辩证法在肯定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 并不否认物质也具有某种静止的状态和稳定的形式。不过,这只是在运动过程中的静止和 稳定,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或一定状态,而不是绝对的静止或绝对的稳定。换言之,静 止和稳定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唯物辩证法把静止 看作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古希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人外出忘了带钱,便向他 的邻居借。过了一段时间,这个人不还钱,邻居便向他讨债。这个人坦然地说:“一切皆 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不是当初借钱的我。”赖账不还,邻居发了脾气,一怒之下 就挥手打了他,赖账人要去见宦告状,这位邻居对他说“你去吧,一切皆变,一切皆流, 现在的我,已不是当初打你的我了。赖账人无言以对,干瞪着眼睛。故事里的希腊人借口 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从而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
(3)运动和静止是相统一的 夸大运动—一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夸大静止一一形而上学不变论 (4)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第一,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赫拉克利特说:“人不 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新的水不断地流过你的身旁 第二,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如果新东西不能稳定下来、 随生随灭,新东西就不能巩固,就不能发展,因而也就没有世界的分化,没有现在千姿百 态、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 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只有事物保持自己的稳定 性,具有确定的形态、性质、结构和功能,我们才能对事物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才可 以认识事物和利用事物。 讨论:稳定与发展 、稳定是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表明社会发展状况的合理性存在; 二、发展是稳定持续存在的保证 三、发展要不断打破旧的稳定,创造新的稳定。 三、运动着的物质存在形式 1.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 (1)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思考:车胤,生于晋朝,本是富家子弟,后来家道中落,变得 贫如洗。可是,他在逆境中却能自强不息。车胤年轻时就很懂事,也能吃苦耐劳。他因 为白天要帮家人干活,就想利用漫漫长夜多读些书,好好充实自己:然而,他的家境清贫, 根本没有闲钱买油点灯,有甚么办法可以突破客观条件的限制呢?最初,他只得在夜间背 诵书本内容,直到一个夏天的晚上,他看见几只萤火虫在飞舞,点点萤光在黑夜中闪动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好法子:他捉来许多萤火虫,把它们放在一个用白夏布缝制的小袋子 里,因为白夏布很薄,可以透出萤火虫的光,他把这个布袋子吊起来,就成了一盏「照明 灯」。车胤不断苦读,终于成为著名的学者。“无限空间的永恒寂静令人恐惧”。爱因斯 坦说,只要我看到涌来的星空,我总是能被深深地震撼。世界的无限是不可思议、不可忍 受的。空间有许多怪事,如不能超越光速,不能达到绝对零度,不能看见全部球面。 2)时间: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 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时间的一维性有两层含义:一是 说,对于时间的量度只需要一个数量。任何一个时刻,都可以用一个数量完全地把它量度 出来,表示出来。另一个意思是说,时间只有一个方向,具有不可逆性。时间的流逝总是 沿着“过去→现在→未来”这一直线前进,并且是一去不复返的。“时乎时乎不再来”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样的至理名言 (3)空间:空间就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一定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并且它同周围物体 也总是存在着前后、左右和上下的关系。因此,要说明某一物体的空间位置,需要用三个 量来表示。例如,要说明喜玛拉雅山的空间位置,就需要说明它所处的经度、纬度以及与 地面的距离即(海拔)高度。物质运动的空间特性一般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一是表现为 定的体积,二是表现为一定的位置。但不管是体积还是位置,都是三维的。几何学是研 究空间特性的科学。在几何学中,必须用三根相互垂直并交于原点的直线建立立体坐标系, 以区分和表示前后、左右和上下,这实际上是空间三维性在数学上的具体表现。在科学研 究中,通常又把空间和时间联结起来统一考虑,因此,时间和空间又统称为“四维时空” 物质世界因此被称为“四维世界”。“四维世界”并不是说空间是四维的,而是说事物存在 于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之中。因为,科学研究要描述宇宙天体或空中飞行物,必须由三维
14 (3)运动和静止是相统一的: 夸大运动——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夸大静止——形而上学不变论 (4)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第一,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赫拉克利特说:“人不 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新的水不断地流过你的身旁。” 第二,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如果新东西不能稳定下来、 随生随灭,新东西就不能巩固,就不能发展,因而也就没有世界的分化,没有现在千姿百 态、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 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只有事物保持自己的稳定 性,具有确定的形态、性质、结构和功能,我们才能对事物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才可 以认识事物和利用事物。 讨论:稳定与发展 一、稳定是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表明社会发展状况的合理性存在; 二、发展是稳定持续存在的保证; 三、发展要不断打破旧的稳定,创造新的稳定。 三、运动着的物质存在形式 1.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 (1)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思考:车胤,生于晋朝,本是富家子弟,后来家道中落,变得 一贫如洗。可是,他在逆境中却能自强不息。车胤年轻时就很懂事,也能吃苦耐劳。他因 为白天要帮家人干活,就想利用漫漫长夜多读些书,好好充实自己;然而,他的家境清贫, 根本没有闲钱买油点灯,有甚么办法可以突破客观条件的限制呢?最初,他只得在夜间背 诵书本内容,直到一个夏天的晚上,他看见几只萤火虫在飞舞,点点萤光在黑夜中闪动。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好法子:他捉来许多萤火虫,把它们放在一个用白夏布缝制的小袋子 里,因为白夏布很薄,可以透出萤火虫的光,他把这个布袋子吊起来,就成了一盏「照明 灯」。车胤不断苦读,终于成为著名的学者。“无限空间的永恒寂静令人恐惧” 。爱因斯 坦说,只要我看到涌来的星空,我总是能被深深地震撼。世界的无限是不可思议、不可忍 受的。空间有许多怪事,如不能超越光速,不能达到绝对零度,不能看见全部球面。 (2)时间: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 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时间的一维性有两层含义:一是 说,对于时间的量度只需要一个数量。任何一个时刻,都可以用一个数量完全地把它量度 出来,表示出来。另一个意思是说,时间只有一个方向,具有不可逆性。时间的流逝总是 沿着“过去→现在→未来”这一直线前进,并且是一去不复返的。 “时乎时乎不再来”,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样的至理名言, (3)空间:空间就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一定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并且它同周围物体 也总是存在着前后、左右和上下的关系。因此,要说明某一物体的空间位置,需要用三个 量来表示。例如,要说明喜玛拉雅山的空间位置,就需要说明它所处的经度、纬度以及与 地面的距离即(海拔)高度。物质运动的空间特性一般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一是表现为 一定的体积,二是表现为一定的位置。但不管是体积还是位置,都是三维的。几何学是研 究空间特性的科学。在几何学中,必须用三根相互垂直并交于原点的直线建立立体坐标系, 以区分和表示前后、左右和上下,这实际上是空间三维性在数学上的具体表现。在科学研 究中,通常又把空间和时间联结起来统一考虑,因此,时间和空间又统称为“四维时空”, 物质世界因此被称为“四维世界”。“四维世界”并不是说空间是四维的,而是说事物存在 于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之中。因为,科学研究要描述宇宙天体或空中飞行物,必须由三维
空间和一维时间构成的四维连续区才能描述。四维时空的概念,科学地说明了具有内在联 系的时间、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的原理。 4)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不可分割:相对论 2.时间、空间的有限性与无限性 (1)时间的无限性是指物质在持续性方面的无限性,整个宇宙的持续性是无始无终、无 尽无休的。时间的有限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有始有终、有尽有休的。空间的 无限性是指物质在广延性方面的无限性,整个物质世界的广延性是无穷无尽、无边无际的 空间的有限性是指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广延性是有穷有尽、有边有际的 (2)时间和空间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 第一,无限由有限组成,无限通过有限而存在宇宙中的每一个具体事物在时间和空间 上都是有限的,但是,各种具体事物的数量是无限的,它们的转化、发展也是无穷的。 第二,有限包含着无限,无限通过有限体现出来。这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有限 的事物在运动变化中通向无限。每一个有限的事物,通过自身的运动变化,打破自己存在 的界限,另一方面,有限的事物由无限构成。三分之一是一个有限数,但也是一个无限数 第三,有限是局部的,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无限是全体的,无条件的,永 恒的,因而是绝对的。 (3)讨论:合理安排时间、空间对我们个人和国家都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实践是人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活动 1.实践的内涵与特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哲学观点 西方实践来于希腊文,活动、积极的意义。中国是实(实际)和践(践履)合成实际 的践履,在词义上,指人的实际行动。主要是指道德行为或科学实验或精神活动 (2)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其特点 实践是人能动地( dynamic \active)改造和探索世界的对象化活动。实践活动是人 所特有的,是人同动物最重要的区别,(制造并使用工具),其次它是对象化的活动。人必 须通过外界的成果作为价值肯定,所以认识世界必须改造世界。有三个特点:A.客观现实 性,构成实践的诸要素、结果、过程等都具有客观实在性。B.能动性,有目的,有意识的 活动。实践是客观的,同时又是在人们自觉意识支配之下进行的,在这里客观规律性与主 体目的性是统一的,所谓能动性,是说人不象动物那种消极地、被动的适应外界环境,的 种本能的活动,人是不仅适应自然界,更重要的是改造自然界。人则通过改造客观对象 使外部环境适应自已不断变化着的需要。(怎么样造房子,造一间个性的房子)C.社会历 史性,实践的社会性是说人的活动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人是社会性的人,不能 脱离开社会,孤立的个人是不可能进行实践的。个人为主体的实践,也总是以某种方式直 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社会。(一个人是不可能盖房子,闭门造车)。 2。实践的结构与功能 1)结构:实践就是一个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手段而相互作用的过程。 实践主体,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进行不 同的划分(书上有),唯一能动性要素,实践活动的发动者、承担者和享用者,也是社会 性活动,离不开需要、利益等的推动 实践客体,是社会主体所要探索或改造的对象,分为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人类客体 实践手段,社会主体所要探索或改造现实世界活动中所使用的工具。分为物质型工具(锄 头等)和智能型工具(电脑、探测工具等)两大类
15 空间和一维时间构成的四维连续区才能描述。四维时空的概念,科学地说明了具有内在联 系的时间、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的原理。 (4)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不可分割:相对论 2.时间、空间的有限性与无限性 (1)时间的无限性是指物质在持续性方面的无限性,整个宇宙的持续性是无始无终、无 尽无休的。时间的有限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有始有终、有尽有休的。空间的 无限性是指物质在广延性方面的无限性,整个物质世界的广延性是无穷无尽、无边无际的。 空间的有限性是指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广延性是有穷有尽、有边有际的。 (2)时间和空间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 第一,无限由有限组成,无限通过有限而存在宇宙中的每一个具体事物在时间和空间 上都是有限的,但是,各种具体事物的数量是无限的,它们的转化、发展也是无穷的。 第二, 有限包含着无限,无限通过有限体现出来。这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有限 的事物在运动变化中通向无限。每一个有限的事物,通过自身的运动变化,打破自己存在 的界限,另一方面,有限的事物由无限构成。三分之一是一个有限数,但也是一个无限数。 第三,有限是局部的,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无限是全体的,无条件的,永 恒的,因而是绝对的。 (3)讨论:合理安排时间、空间对我们个人和国家都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一、实践是人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活动 1.实践的内涵与特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哲学观点 西方实践来于希腊文,活动、积极的意义。中国是实(实际)和践(践履)合成实际 的践履,在词义上,指人的实际行动。主要是指道德行为或科学实验或精神活动。 (2)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其特点 实践是人能动地(dynamic \active)改造和探索世界的对象化活动。实践活动是人 所特有的,是人同动物最重要的区别,(制造并使用工具),其次它是对象化的活动。人必 须通过外界的成果作为价值肯定,所以认识世界必须改造世界。有三个特点:A.客观现实 性,构成实践的诸要素、结果、过程等都具有客观实在性。B.能动性, 有目的,有意识的 活动。实践是客观的,同时又是在人们自觉意识支配之下进行的,在这里客观规律性与主 体目的性是统一的,所谓能动性,是说人不象动物那种消极地、被动的适应外界环境,的 一种本能的活动,人是不仅适应自然界,更重要的是改造自然界。人则通过改造客观对象 使外部环境适应自已不断变化着的需要。(怎么样造房子,造一间个性的房子) C. 社会历 史性,实践的社会性是说人的活动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人是社会性的人,不能 脱离开社会,孤立的个人是不可能进行实践的。个人为主体的实践,也总是以某种方式直 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社会。(一个人是不可能盖房子,闭门造车)。 2。实践的结构与功能 (1)结构:实践就是一个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手段而相互作用的过程。 实践主体,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进行不 同的划分(书上有),唯一能动性要素,实践活动的发动者、承担者和享用者,也是社会 性活动,离不开需要、利益等的推动。 实践客体,是社会主体所要探索或改造的对象,分为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人类客体。 实践手段,社会主体所要探索或改造现实世界活动中所使用的工具。分为物质型工具(锄 头等)和智能型工具(电脑、探测工具等)两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