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国故事的流传 《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和魏、蜀(汉)吴三国鼎立 的历史,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 (280),叙事近一个世纪。晋代史学家陈寿曾将这段历史写成 纪传体正史《三国志》,南朝刘宋时裴松之为之作注,根据野史 杂记增补了大量资料,篇幅超过原书3倍,征引资料达210种 有些资料现印散佚,仅见裴注,如《蜀记》、《吴录》、《曹瞒传》 等 至于三国故事,早在民间广泛流传。隋炀帝观水上杂戏有 “曹操谯水击蛟”、“刘备檀溪跃马″等(杜宝《大业拾遗记》 唐代民间有“死诸葛能走生仲达"的说法(刘知几《史通·采撰》), 杜牧《赤壁》诗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评 论,李商隐《娇儿》诗有“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孩童 情状的描写,说明三国故事在晚唐已很普及。宋代说书之风极 盛,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有专门“说三分”的专家霍四究。 苏轼《东坡志林》卷一载:“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 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 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可见当时三国故事已很 精彩,并有了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在宋代,三国故事还常见
6 1.三国故事的流传 《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和魏、蜀(汉)、吴三国鼎立 的历史,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 (280),叙事近一个世纪。晋代史学家陈寿曾将这段历史写成 纪传体正史《三国志》,南朝刘宋时裴松之为之作注,根据野史 杂记增补了大量资料,篇幅超过原书 3 倍,征引资料达 210 种, 有些资料现印散佚,仅见裴注,如《蜀记》、《吴录》、《曹瞒传》 等。 至于三国故事,早在民间广泛流传。隋炀帝观水上杂戏有 “曹操谯水击蛟”、“刘备檀溪跃马”等(杜宝《大业拾遗记》)。 唐代民间有“死诸葛能走生仲达”的说法(刘知几《史通·采撰》), 杜牧《赤壁》诗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评 论,李商隐《娇儿》诗有“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孩童 情状的描写,说明三国故事在晚唐已很普及。宋代说书之风极 盛,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有专门“说三分”的专家霍四究。 苏轼《东坡志林》卷一载:“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 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 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可见当时三国故事已很 精彩,并有了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在宋代,三国故事还常见
诸文人笔端,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南乡子·登 京口北固亭怀古》,皆其中名篇。 到元代,戏曲勃兴,三国故事更是良好题材。据统计,杂 剧三国剧目多达60种后来小说中的重要情节如“桃园结义 过五关斩六将”、“三顾茅庐”、“赤壁大战”、“单刀会”、“白 帝托孤”等,都已在杂剧舞台上出现。现存最早的三国平话小 说是元至治年间(1321~1323)建安虞氏刊印的《全相三国志 平话》,是截至元代民间传说三国故事的写定本,约8万字,分 上、中、下三卷,每页两栏,上图下文,从内容和结构看,已 粗具《三国演义》的轮廓。 在长期民间传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罗贯中以陈寿《三 国志》为依据,“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高儒《百 川书志》),写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 2.罗贯中生平 关于罗贯中的生平资料,所知者甚少。主要有三条:一是 元末明初贾仲明《录鬼簿续编》:“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 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 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1364)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 不知其所终。”本书作于永乐二十年(1422),贾仲明80岁,则
7 诸文人笔端,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南乡子·登 京口北固亭怀古》,皆其中名篇。 到元代,戏曲勃兴,三国故事更是良好题材。据统计,杂 剧三国剧目多达 60 种,后来小说中的重要情节,如“桃园结义”、 “过五关斩六将”、“三顾茅庐”、“赤壁大战”、“单刀会”、“白 帝托孤”等,都已在杂剧舞台上出现。现存最早的三国平话小 说是元至治年间(1321~1323)建安虞氏刊印的《全相三国志 平话》,是截至元代民间传说三国故事的写定本,约 8 万字,分 上、中、下三卷,每页两栏,上图下文,从内容和结构看,已 粗具《三国演义》的轮廓。 在长期民间传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罗贯中以陈寿《三 国志》为依据,“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高儒《百 川书志》),写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 2.罗贯中生平 关于罗贯中的生平资料,所知者甚少。主要有三条:一是 元末明初贾仲明《录鬼簿续编》:“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 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 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1364)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 不知其所终。”本书作于永乐二十年(1422),贾仲明 80 岁,则
至正甲辰那年贾22岁,罗与贾既为忘年交,估计大30来岁 据此推知罗贯中生卒年大约为1315~1385之间。 二是明代王圻《稗史汇编》:“文至院本说书,其变极矣, 然非绝世轶才,自不妄作。如宗秀、罗贯中,国初葛可久,皆 有志图王者。乃遇真主,而葛寄神医工,罗传写稗史。”三是清 代徐渭仁、徐所绘《水浒一百单八人图跋》:“罗贯中客伪昊。 这说明罗贯中在元明改朝换代之际曾流落社会底层,参加反元 斗争,有元末大起义领袖之一的张士诚关系密切,曾做过张的 幕客。明朝建立后,他开始专心致志地从事小说创作。 罗贯中博学多才,创作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写过乐府(散 曲)和戏曲,现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表现了结束社会 动荡、由“圣君贤相”统一全国的愿望,与《三国演义》的政 治观点一致。不过他最主要的成就还是在小说方面,相传他曾 写过十七史通俗演义,现存小说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 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但屡经后人增删, 已非原貌。《水浒传》有的本子,也署过他的名字,说明他是编 写者之一。 3.《三国演义》的版本 三国演义》约成于元末,或云应成书于明朝建国后的安
8 至正甲辰那年贾 22 岁,罗与贾既为忘年交,估计大 30 来岁, 据此推知罗贯中生卒年大约为 1315~1385 之间。 二是明代王圻《稗史汇编》:“文至院本说书,其变极矣, 然非绝世轶才,自不妄作。如宗秀、罗贯中,国初葛可久,皆 有志图王者。乃遇真主,而葛寄神医工,罗传写稗史。”三是清 代徐渭仁、徐鈵所绘《水浒一百单八人图跋》:“罗贯中客伪吴。” 这说明罗贯中在元明改朝换代之际曾流落社会底层,参加反元 斗争,有元末大起义领袖之一的张士诚关系密切,曾做过张的 幕客。明朝建立后,他开始专心致志地从事小说创作。 罗贯中博学多才,创作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写过乐府(散 曲)和戏曲,现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表现了结束社会 动荡、由“圣君贤相”统一全国的愿望,与《三国演义》的政 治观点一致。不过他最主要的成就还是在小说方面,相传他曾 写过十七史通俗演义,现存小说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 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但屡经后人增删, 已非原貌。《水浒传》有的本子,也署过他的名字,说明他是编 写者之一。 3.《三国演义》的版本 《三国演义》约成于元末,或云应成书于明朝建国后的安
定时期。现存最早版本是嘉靖王午(元年,1522)刊印的《三 国志通俗演义》,卷首有弘治甲寅(七年,1494)庸愚子(蒋大 器)《序》和嘉靖壬午修髯子(张尚德)《引》。全书共分24卷, 240则,首页署名“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其 时距罗贯中去世已100多年。 万历以后,各种新刊本越来越多,但多据嘉靖王午本,指 示做了些插图、考证、评点和卷数、回目的整理工作。明末署 名为“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实为叶昼假托)的本子,第 次把240则合并为120回。 但是,近300年来在中国社会上广泛流传的却并不是明刻 本《三国志通俗演义》,而是清初康熙苏州昊县人毛纶、毛宗岗 父子修订的《三国演义》。毛氏父子仿效金圣叹批评《水浒传》、 《西厢记》的办法,假托“古本”逐回评点,对《三国志通俗 演义》作了详细的修订,增删了一些细节,并加上大量的评语。 从此,这个有毛氏父子批语、经过他们修订的《三国演义》就 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定本,得到最广泛的流传,300多 年来未有改变。 三.《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9 定时期。现存最早版本是嘉靖壬午(元年,1522)刊印的《三 国志通俗演义》,卷首有弘治甲寅(七年,1494)庸愚子(蒋大 器)《序》和嘉靖壬午修髯子(张尚德)《引》。全书共分 24 卷, 240 则,首页署名“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其 时距罗贯中去世已 100 多年。 万历以后,各种新刊本越来越多,但多据嘉靖壬午本,指 示做了些插图、考证、评点和卷数、回目的整理工作。明末署 名为“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实为叶昼假托)的本子,第一 次把 240 则合并为 120 回。 但是,近 300 年来在中国社会上广泛流传的却并不是明刻 本《三国志通俗演义》,而是清初康熙苏州吴县人毛纶、毛宗岗 父子修订的《三国演义》。毛氏父子仿效金圣叹批评《水浒传》、 《西厢记》的办法,假托“古本”逐回评点,对《三国志通俗 演义》作了详细的修订,增删了一些细节,并加上大量的评语。 从此,这个有毛氏父子批语、经过他们修订的《三国演义》就 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定本,得到最广泛的流传,300 多 年来未有改变。 三.《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三国演义》共120回,内容上可分为四大段落:第1~33 回写汉末黄巾起义到曹操平定北方;第34~50回写赤壁大战及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第51~115回写三国纷争,重点是蜀国 的建立和发展、诸葛亮治蜀及其南征北战;第116~ 120回写三国统一于西晋。 关于其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有“历史循环”说;“拥刘反 曹”说、“"向往仁政”″说、“讴歌封建贤才”说、“民族悲剧”说 等等。其中“拥刘反曹”说有着历史的渊源,从史学传统看, 历代史学家拥刘和反曹,都是封建正统观念在不同条件下的表 现,拥刘在特定时期有为偏安的汉族王朝争正统的思想背景(如 东晋习凿齿作《汉晋春秋》南宋朱熹作《通鉴纲目》皆以蜀汉 为正统);从三国故事流传演变的过程来看,至少在北宋民间说 书已形成这种倾向,平话和杂剧中进一步加强,既反映了一种 正统观念,又体现出强烈的民族情绪,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愿望 和选择。小说所塑造的刘备、曹操两个艺术形象的美学内涵, 大大超越了“拥刘反曹”思想的本身,曹操身上概括了历代残 暴统治的本质特征,刘备则成了高度理想化的圣君明主的代名 词,成为古代文学中两个不朽的艺术典型。关于曹操有单独分 析,这里只谈刘备
10 《三国演义》共 120 回,内容上可分为四大段落:第 1~33 回写汉末黄巾起义到曹操平定北方;第 34~50 回写赤壁大战及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第 51~115 回写三国纷争,重点是蜀国 的建立和发展、诸葛亮治蜀及其南征北战;第 116~ 120 回写三国统一于西晋。 关于其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有“历史循环”说;“拥刘反 曹”说、“向往仁政”说、“讴歌封建贤才”说、“民族悲剧”说 等等。其中“拥刘反曹”说有着历史的渊源,从史学传统看, 历代史学家拥刘和反曹,都是封建正统观念在不同条件下的表 现,拥刘在特定时期有为偏安的汉族王朝争正统的思想背景(如 东晋习凿齿作《汉晋春秋》、南宋朱熹作《通鉴纲目》皆以蜀汉 为正统);从三国故事流传演变的过程来看,至少在北宋民间说 书已形成这种倾向,平话和杂剧中进一步加强,既反映了一种 正统观念,又体现出强烈的民族情绪,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愿望 和选择。小说所塑造的刘备、曹操两个艺术形象的美学内涵, 大大超越了“拥刘反曹”思想的本身,曹操身上概括了历代残 暴统治的本质特征,刘备则成了高度理想化的圣君明主的代名 词,成为古代文学中两个不朽的艺术典型。关于曹操有单独分 析,这里只谈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