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受弯 715m◆梁上部无受压钢筋时,需配置2根架 mm 立筋( hanger bars),以便与箍筋和 梁底部纵筋形成钢筋骨架,直径 般不小于10mm; ◆梁高度h>500mm时,要求在梁两侧 工15d沿高度每隔250设置一根纵向构造钢 e筋( skin reinforcement,以减小梁腹 C C≥ 部的裂缝宽度,直径≥10mm; 1.5dd d=10-32mm(常用)◆矩形截面梁高宽比h/b=20-3.5 ho=h-a T形截面梁高宽比h/b=25~4.0。 单排a=35mm To ensure lateral stability 双排a=55-60mm
第四章 受弯构件 d=10~32mm(常用) h0=h-as 单排 a= 35mm 双排 a= 55~60mm h0 a ≥30mm 1.5d c≥cmin d ≥cmin 1.5d ≥cmin 1.5d c≥cmin d c≥cmin d ◆ 梁上部无受压钢筋时,需配置2根架 立筋(hanger bars),以便与箍筋和 梁底部纵筋形成钢筋骨架,直径一 般不小于10mm; ◆ 梁高度h>500mm时,要求在梁两侧 沿高度每隔250设置一根纵向构造钢 筋(skin reinforcement),以减小梁腹 部的裂缝宽度,直径≥10mm; ◆ 矩形截面梁高宽比h/b=2.0~3.5 T形截面梁高宽比h/b=2.5~4.0。 To ensure lateral stability
第四章受弯构件 ≥30mm 1. 5d C=Cmin ◆为统一模板尺寸、便于施工,通 常采用 梁宽度b=120、150、180、200、 220、250、300、350、…、(mm) 1.5d 梁高度h=250、300、 750 工c≥cm 800、900、…(mm) C C≥ 1.5dd d≠=10-32mm(常用) ho=h-a 单排a=35mm 双排a=55-60mm
第四章 受弯构件 d=10~32mm(常用) h0=h-as 单排 a= 35mm 双排 a= 55~60mm h0 a ≥30mm 1.5d c≥cmin d ≥cmin 1.5d ≥cmin 1.5d c≥cmin d c≥cmin d ◆ 为统一模板尺寸、便于施工,通 常采用: 梁宽度b=120、150、180、200、 220、250、300、350、…(mm) 梁高度h=250、300、……、750、 800、900、…(mm)
第四章受弯构件 分布筋 ho= h-20 C≥15,d ≤200 ≥70 板的构造要求: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一般不小于15mm和钢筋直径d; ◆钢筋直径通常为6-12mm,I级钢筋; 板厚度较大时,钢筋直径可用14~18mm,Ⅱ级钢筋; ◆受力钢筋间距一般在70-200mm之间; ◆垂直于受力钢筋的方向应布置分布钢筋,以便将荷载均匀地 传递给受力钢筋,并便于在施工中固定受力钢筋的位置,同 时也可抵抗温度和收缩等产生的应力
第四章 受弯构件 板的构造要求: ◆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一般不小于15mm和钢筋直径d; ◆ 钢筋直径通常为6~12mm,Ⅰ级钢筋; 板厚度较大时,钢筋直径可用14~18mm,Ⅱ级钢筋; ◆ 受力钢筋间距一般在70~200mm之间; ◆ 垂直于受力钢筋的方向应布置分布钢筋,以便将荷载均匀地 传递给受力钢筋,并便于在施工中固定受力钢筋的位置,同 时也可抵抗温度和收缩等产生的应力。 ≤200 ≥70 C≥15, d h0 分布筋 h0 = h -20
第四章受弯构件
第四章 受弯构件
第四章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4.2梁的受弯性能( Test Research Analysis) b Ec 孟截媛罨面高度 平e图 distribution assumption 8 8=oy 应变片: Strain gauge
第四章 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4.2 梁的受弯性能(Test Research Analysis ) h a b As h 0 xn ec es f 平截面假定 Linear strain distribution assumption y x y n c = = e e f h0:有效截面高度 Effective depth 应变片:Strain gau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