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以及相关的文化常识。 2.掌握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 极面和消极面。 、能力目标 1.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以及行文特点。 2.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 3.区分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 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 、情感目标 1.感受母爱和父爱的无私、博大与精深,体会父母养育 子女的艰辛与伟大。 2.由父母之爱联系周围其他多种形式的爱,树立正确的 爱心观,培养自己博爱、仁义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 和消极面。 2.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举例 第1页
第 1 页 高二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以及相关的文化常识。 2.掌握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 极面和消极面。 二、能力目标 1.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以及行文特点。 2.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 3.区分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 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 三、情感目标 1.感受母爱和父爱的无私、博大与精深,体会父母养育 子女的艰辛与伟大。 2.由父母之爱联系周围其他多种形式的爱,树立正确的 爱心观,培养自己博爱、仁义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 和消极面。 2.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举例
分析说明。 2.父母对自己世界的影响。 教学步骤 、导入 1.请看多媒体画面或张贴画:画面①,儿童跌倒,妈妈 急忙扶起,呵护,询问。画面②,父亲指导孩子如何学习, 如何行事。 询问:画面①②表现了父母对孩子的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态度? 可能的回答:爱护、关心、体贴、教育… 教师引导:本质是爱。 2.询问:能否列举若干父母爱自己的例子? 生举例二至三个即可。 教师引导:上述都是具体可感的事例,那么,在理论上、 哲学上,到底应该如何论述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哲学家 艾·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 解题并介绍文章涉及的文化常识(知识目标) 1.多媒体或者幻灯片展示 艾·弗罗姆,美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 新弗洛伊德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 表人物。生于德国,1934年流亡美国。他长期研究马克思 义和弗洛伊德主义,撰写了大量著作,主要有《爱的艺术》 第2页
第 2 页 分析说明。 2.父母对自己世界的影响。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请看多媒体画面或张贴画:画面①,儿童跌倒,妈妈 急忙扶起,呵护,询问。画面②,父亲指导孩子如何学习, 如何行事。 询问:画面①②表现了父母对孩子的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态度? 可能的回答:爱护、关心、体贴、教育…… 教师引导:本质是爱。 2.询问:能否列举若干父母爱自己的例子? 生举例二至三个即可。 教师引导:上述都是具体可感的事例,那么,在理论上、 哲学上,到底应该如何论述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哲学家 艾·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 二、解题并介绍文章涉及的文化常识(知识目标) 1.多媒体或者幻灯片展示 艾·弗罗姆,美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 新弗洛伊德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 表人物。生于德国,1934 年流亡美国。他长期研究马克思主 义和弗洛伊德主义,撰写了大量著作,主要有《爱的艺术》
《基督教义的发展》《逃避自由》《心理分析和伦理学》《让 人占优势》《为自己的人》等。他论述最多的是人的存在、 人的本性、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等。 弗洛伊徳(1856-1939)奧地利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 心理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著有《梦的解析》《超越愉快原则》 等 马克斯·韦伯(1864-1920)德国社会学家,著有《新 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等。 荣格(1875-1961)瑞士精神病学家,著有《无意识过 程心理学》等。 2.本文节选自《爱的艺术》一书。《爱的艺术》认为, 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 才能获得别人的爱。各种形式的爱一母爱、兄弟之间的爱等 等一基本要素有四个方面:关心、责备、尊重和了解。母爱 是无条件的,而父爱是有条件的等等。 本文标题中的“爱”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前面的“父母 与孩子”则限定了所写内容的范围。文章主要论述了父母之 爱的条件性以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 三、学生速读全文,提出问题(知识及能力目标) 1.划出生字词或者重要词语,自查字典解决,扫请文字 障碍。 2.根据文章内容,将全篇划分为三大部分,并总结大意。 第3页
第 3 页 《基督教义的发展》《逃避自由》《心理分析和伦理学》《让 人占优势》《为自己的人》等。他论述最多的是人的存在、 人的本性、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等。 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 心理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著有《梦的解析》《超越愉快原则》 等。 马克斯·韦伯(1864—1920)德国社会学家,著有《新 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等。 荣格(1875—1961)瑞士精神病学家,著有《无意识过 程心理学》等。 2.本文节选自《爱的艺术》一书。《爱的艺术》认为, 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 才能获得别人的爱。各种形式的爱—母爱、兄弟之间的爱等 等—基本要素有四个方面:关心、责备、尊重和了解。母爱 是无条件的,而父爱是有条件的等等。 本文标题中的“爱”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前面的“父母 与孩子”则限定了所写内容的范围。文章主要论述了父母之 爱的条件性以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 三、学生速读全文,提出问题(知识及能力目标) 1.划出生字词或者重要词语,自查字典解决,扫请文字 障碍。 2.根据文章内容,将全篇划分为三大部分,并总结大意
(三分钟后) 1.让两位同学起来说出所找词语以及解决的结果,根据 情况,教师明确如下 孤立无援:不能得到同情和帮助。 休戚相关:欢乐和忧愁一起分享,有利和不利的遭遇一 起经历。 节外生枝:比喻在问题之外有岔出了新的问题。 归根结蒂:归结在根本上。 惶恐:惊慌害怕。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 2.让两位同学起来说出文章结构划分情况,教师指导明 确,并在黑板上形成提纲:(利用多媒体展示) (一、二、三为大的层次标志,1、2、3为自然段标志) (1、2、3):论述人从婴儿到童年时期感受和体验母 爱的能力的发展。 (4、5、6、7):阐述父爱的性质,以及父爱与母爱 的根本区别。 三(8、9):指出一个成熟的人最终回脱离对母亲的依 赖和父亲的权威,他达到综合,成为自己的父母。 四(10):总结全文。 (注意过度段和过度句) 第4页
第 4 页 (三分钟后) 1.让两位同学起来说出所找词语以及解决的结果,根据 情况,教师明确如下: 孤立无援:不能得到同情和帮助。 休戚相关:欢乐和忧愁一起分享,有利和不利的遭遇一 起经历。 节外生枝:比喻在问题之外有岔出了新的问题。 归根结蒂:归结在根本上。 惶恐:惊慌害怕。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 2.让两位同学起来说出文章结构划分情况,教师指导明 确,并在黑板上形成提纲:(利用多媒体展示) (一、二、三为大的层次标志,1、2、3 为自然段标志) 一(1、2、3):论述人从婴儿到童年时期感受和体验母 爱的能力的发展。 二(4、5、6、7):阐述父爱的性质,以及父爱与母爱 的根本区别。 三(8、9):指出一个成熟的人最终回脱离对母亲的依 赖和父亲的权威,他达到综合,成为自己的父母。 四(10):总结全文。 (注意过度段和过度句)
由此看出,本文的思路是 按事物发展的顺序,即人的成长成熟过程,层层深入, 闸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性质极其发展变化的。孩子从以 母亲为中心转到以父亲为中心,然后最终与他们分离,并在 自己心中同时拥有父母两个世界,从而达到奠定灵魂健康和 成熟的基础。 四、跳读课文,筛选信息,找出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 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知识目标) (两分钟后,让一位学生发言,教师指导明确,形成提 纲如下)(利用多媒体展示) 1.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 本质上: 母爱的本质是无条件的,是祝福,是和平。 父爱是有条件的,它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 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象。 人生关系上 母亲代表自然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 海洋。 父亲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 事物的世界。 作用上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 第5页
第 5 页 由此看出,本文的思路是: 按事物发展的顺序,即人的成长成熟过程,层层深入, 阐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性质极其发展变化的。孩子从以 母亲为中心转到以父亲为中心,然后最终与他们分离,并在 自己心中同时拥有父母两个世界,从而达到奠定灵魂健康和 成熟的基础。 四、跳读课文,筛选信息,找出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 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知识目标) (两分钟后,让一位学生发言,教师指导明确,形成提 纲如下)(利用多媒体展示) 1.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 本质上: 母爱的本质是无条件的,是祝福,是和平。 父爱是有条件的,它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 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象。 人生关系上: 母亲代表自然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 海洋。 父亲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 事物的世界。 作用上: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