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肤霉病 又称“水霉病”或“白毛病”,为淡水鱼类常见的真菌病之一 1. 病原:水霉属和绵霉属的部分种类 其菌丝为管形的无横隔的多核体,通过分枝的内菌丝深入遇到皮肤和肌肉以吸 收营养,其外菌丝分枝较少,形成肉眼可见的灰白色棉絮状物。 2. 症状与病理变化: 感染初期无明显症状,后来感染部位呈白毛状,因其能分 泌酵素分解鱼的组织,使鱼受刺激后产生大量粘液,最后瘦弱而死。 3. 诊断方法:根据患病鱼类或鱼卵表面的“白毛“症状可诊断。 4.流行情况:对几乎所有淡水鱼类和鱼卵均可感染,主要发生在水温为20 ℃左右时的春季,常为受伤后的继发性感染。 5.预防: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勿使鱼体受伤,放养密度合理。 6.治疗:1) 用0.15~0.2ppm孔雀绿或2~3ppm亚甲兰全池遍洒; 2) 用65~70ppm孔雀绿浸泡3~5min (鱼);或用6~7ppm浸泡鱼卵10~15min. 养殖鱼类疾病:真菌性鱼病
三、肤霉病 又称“水霉病”或“白毛病”,为淡水鱼类常见的真菌病之一 1. 病原:水霉属和绵霉属的部分种类 其菌丝为管形的无横隔的多核体,通过分枝的内菌丝深入遇到皮肤和肌肉以吸 收营养,其外菌丝分枝较少,形成肉眼可见的灰白色棉絮状物。 2. 症状与病理变化: 感染初期无明显症状,后来感染部位呈白毛状,因其能分 泌酵素分解鱼的组织,使鱼受刺激后产生大量粘液,最后瘦弱而死。 3. 诊断方法:根据患病鱼类或鱼卵表面的“白毛“症状可诊断。 4.流行情况:对几乎所有淡水鱼类和鱼卵均可感染,主要发生在水温为20 ℃左右时的春季,常为受伤后的继发性感染。 5.预防: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勿使鱼体受伤,放养密度合理。 6.治疗:1) 用0.15~0.2ppm孔雀绿或2~3ppm亚甲兰全池遍洒; 2) 用65~70ppm孔雀绿浸泡3~5min (鱼);或用6~7ppm浸泡鱼卵10~15min. 养殖鱼类疾病:真菌性鱼病
第四节 原虫性鱼病 原虫性疾病是指由寄生性原生动物引起的疾病 原虫性疾病的病原种类很多,包括:鞭毛虫、纤毛虫和孢子虫的许多种类 A. 鞭毛虫 具有鞭毛作为运动器的一类原生动物,生殖通常为无性的纵二裂。 一、锥体虫病 1. 病原:锥体虫(属动鞭纲、动核目、锥体虫科); 身体狭长、呈柳叶状,身体后端长出一根鞭毛,该鞭毛延伸至身体前端 后游离呈前鞭毛,鞭毛与身体之间形成一波浪形的波动膜. 2. 传播方式:属血液寄生虫,主要由鱼蛭吸食鱼血而传播。 3. 症状及病理变化:无明显症状,患病鱼类主要表现为消瘦贫血。 4. 诊断方法:做血涂片镜检,或进一步做Giemsa染色检查。 5. 防治:以1ppm敌百虫全池泼洒杀灭鱼蛭。 养殖鱼类疾病
第四节 原虫性鱼病 原虫性疾病是指由寄生性原生动物引起的疾病 原虫性疾病的病原种类很多,包括:鞭毛虫、纤毛虫和孢子虫的许多种类 A. 鞭毛虫 具有鞭毛作为运动器的一类原生动物,生殖通常为无性的纵二裂。 一、锥体虫病 1. 病原:锥体虫(属动鞭纲、动核目、锥体虫科); 身体狭长、呈柳叶状,身体后端长出一根鞭毛,该鞭毛延伸至身体前端 后游离呈前鞭毛,鞭毛与身体之间形成一波浪形的波动膜. 2. 传播方式:属血液寄生虫,主要由鱼蛭吸食鱼血而传播。 3. 症状及病理变化:无明显症状,患病鱼类主要表现为消瘦贫血。 4. 诊断方法:做血涂片镜检,或进一步做Giemsa染色检查。 5. 防治:以1ppm敌百虫全池泼洒杀灭鱼蛭。 养殖鱼类疾病
二、隐鞭虫病 淡水和海水鱼类的鳃和皮肤上常见的鞭毛虫,有时在血液和消化道中也有, 1. 病原:隐鞭虫 虫体呈柳叶形,前宽后窄,从前端长出2根不等长鞭毛,一根向前称前 鞭毛;另一根沿着身体向后组成波动膜病从后端伸出体外,为后鞭毛。 2. 症状与病理变化: 病鱼发黑、消瘦,于池边离群独游,大量寄生是鳃等组织 破坏,引起呼吸困难,几天之内可产生大量死亡。 3. 诊断方法:取鳃等病灶组织镜检,可见用后鞭毛插入表皮并不断摆动的虫体。 4.流行情况:海淡水鱼类均可危害,主要寄生于鳃和皮肤等部位,流行季 节主要为6~9月,造成死亡的对象主要为鱼苗和鱼种。 5.预防:鱼苗和鱼种用8ppm硫酸铜浸泡20~30min可预防此病。 6.治疗:用0.7ppm硫酸铜和硫酸亚贴合剂全池泼洒。 养殖鱼类疾病:原虫性鱼病
二、隐鞭虫病 淡水和海水鱼类的鳃和皮肤上常见的鞭毛虫,有时在血液和消化道中也有, 1. 病原:隐鞭虫 虫体呈柳叶形,前宽后窄,从前端长出2根不等长鞭毛,一根向前称前 鞭毛;另一根沿着身体向后组成波动膜病从后端伸出体外,为后鞭毛。 2. 症状与病理变化: 病鱼发黑、消瘦,于池边离群独游,大量寄生是鳃等组织 破坏,引起呼吸困难,几天之内可产生大量死亡。 3. 诊断方法:取鳃等病灶组织镜检,可见用后鞭毛插入表皮并不断摆动的虫体。 4.流行情况:海淡水鱼类均可危害,主要寄生于鳃和皮肤等部位,流行季 节主要为6~9月,造成死亡的对象主要为鱼苗和鱼种。 5.预防:鱼苗和鱼种用8ppm硫酸铜浸泡20~30min可预防此病。 6.治疗:用0.7ppm硫酸铜和硫酸亚贴合剂全池泼洒。 养殖鱼类疾病:原虫性鱼病
B. 纤毛虫 在成体或幼体阶段具有纤毛作为运动器,细胞核可分为大核和小核。 纤毛与鞭毛的区别?(形态、数量、结构等) 一、车轮虫病 1. 病原:车轮虫属的许多种类 虫体外形侧面观呈帽形或碟形,反口面观为圆盘形,内部有许多齿逐个 镶嵌呈齿轮状的齿环,似车轮,因而称为车轮虫。 2. 症状与病理变化: 主要寄生于皮肤和鳃,少量寄生无症状,大量寄生引 起鳃损伤或体表出现白翳,对鱼苗和鱼种可造成死亡。 3. 诊断方法:取鳃丝或刮取体表白翳镜检,若有大量车轮虫可确诊。 4. 预防:8ppm硫酸铜浸泡20~30min;或用淡水或海水浸泡10~15min。 5.治疗:用0.7ppm(淡)或1~2ppm(海)铜铁合剂全池泼洒。 养殖鱼类疾病:原虫性鱼病
B. 纤毛虫 在成体或幼体阶段具有纤毛作为运动器,细胞核可分为大核和小核。 纤毛与鞭毛的区别?(形态、数量、结构等) 一、车轮虫病 1. 病原:车轮虫属的许多种类 虫体外形侧面观呈帽形或碟形,反口面观为圆盘形,内部有许多齿逐个 镶嵌呈齿轮状的齿环,似车轮,因而称为车轮虫。 2. 症状与病理变化: 主要寄生于皮肤和鳃,少量寄生无症状,大量寄生引 起鳃损伤或体表出现白翳,对鱼苗和鱼种可造成死亡。 3. 诊断方法:取鳃丝或刮取体表白翳镜检,若有大量车轮虫可确诊。 4. 预防:8ppm硫酸铜浸泡20~30min;或用淡水或海水浸泡10~15min。 5.治疗:用0.7ppm(淡)或1~2ppm(海)铜铁合剂全池泼洒。 养殖鱼类疾病:原虫性鱼病
二、小瓜虫病(白点病) 1. 病原:多子小瓜虫(淡水)或刺激隐核虫(海水小瓜虫,海水) 有幼虫期和成虫期,幼虫椭球形,成虫球形,全身布满纤毛,有大核和小核。 多子:幼虫前端有一乳头状的钻孔器,后端有一尾鞭毛,成虫大核呈马蹄形; 海水:幼虫前尖后钝,有钻孔器,成虫大核为4个卵圆形团块组成的马碲形。 2.生活史:包括营养期和包囊期,营养期即在鱼体内的寄生期,宿主受刺激后, 形成白色膜囊将虫包裹,虫体在膜囊内生长成熟后,破膜而出,短暂游泳后附 于池地,并自身分泌薄膜形成包囊,虫体在包囊内不断分离增殖,最后形成大 量纤毛幼虫,纤毛幼虫冲破包囊游离于水中,感染新寄主。 3. 症状与病理变化: 在体表与鳃上形成许多小白点,病鱼周身布满粘液。 4. 诊断方法:取白点做水浸片镜检,可发现全身具纤毛的虫体。 5. 预防:适度放养;病鱼及时隔离(传播死亡快);保持水质清洁。 6. 治疗:1) 0.1ppm硝酸亚汞或醋酸亚汞;2) 25ppm福尔马林; 3) 2~5ppm亚甲蓝;4) 0.05ppm孔雀绿;5) 1ppm硫酸铜. 养殖鱼类疾病:原虫性鱼病
二、小瓜虫病(白点病) 1. 病原:多子小瓜虫(淡水)或刺激隐核虫(海水小瓜虫,海水) 有幼虫期和成虫期,幼虫椭球形,成虫球形,全身布满纤毛,有大核和小核。 多子:幼虫前端有一乳头状的钻孔器,后端有一尾鞭毛,成虫大核呈马蹄形; 海水:幼虫前尖后钝,有钻孔器,成虫大核为4个卵圆形团块组成的马碲形。 2.生活史:包括营养期和包囊期,营养期即在鱼体内的寄生期,宿主受刺激后, 形成白色膜囊将虫包裹,虫体在膜囊内生长成熟后,破膜而出,短暂游泳后附 于池地,并自身分泌薄膜形成包囊,虫体在包囊内不断分离增殖,最后形成大 量纤毛幼虫,纤毛幼虫冲破包囊游离于水中,感染新寄主。 3. 症状与病理变化: 在体表与鳃上形成许多小白点,病鱼周身布满粘液。 4. 诊断方法:取白点做水浸片镜检,可发现全身具纤毛的虫体。 5. 预防:适度放养;病鱼及时隔离(传播死亡快);保持水质清洁。 6. 治疗:1) 0.1ppm硝酸亚汞或醋酸亚汞;2) 25ppm福尔马林; 3) 2~5ppm亚甲蓝;4) 0.05ppm孔雀绿;5) 1ppm硫酸铜. 养殖鱼类疾病:原虫性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