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肠炎病 1. 病原: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Aeromonas punotata f. intestinalis) G-,短杆状,0.4~0.5×1~1.3m,极端单鞭毛,无芽孢,多数两个相连, 2. 症状和病理变化:病鱼发病不久即失去食欲,腹部膨大并伴有红斑, 肛门外突红肿;腹腔积水,肠壁发红,肠粘膜溃烂,肠内充满黄色粘液。 3.诊断方法:主要根据以下两点:(1) 肠道(特别是后肠)充血发红; (2) 从肝、肾或血中可检出病原菌 4.流行情况:主要危害草、青鱼,特别对一龄以上的草鱼危害严重,常与 烂鳃和赤皮病并发,死亡率高达90%。流行季节主要为4~9月。 5.预防:彻底清塘消毒,保持水质清洁,投喂新鲜饵料,口服大蒜等药物。 6治疗: a. 磺胺胍:day 1: 100mg/Kg鱼天;day 2~6 : 50mg/Kg鱼天; b. 呋喃唑酮:100~200mg/ Kg鱼天,连续6d 。 养殖鱼类疾病:细菌性鱼病
五、肠炎病 1. 病原: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Aeromonas punotata f. intestinalis) G-,短杆状,0.4~0.5×1~1.3m,极端单鞭毛,无芽孢,多数两个相连, 2. 症状和病理变化:病鱼发病不久即失去食欲,腹部膨大并伴有红斑, 肛门外突红肿;腹腔积水,肠壁发红,肠粘膜溃烂,肠内充满黄色粘液。 3.诊断方法:主要根据以下两点:(1) 肠道(特别是后肠)充血发红; (2) 从肝、肾或血中可检出病原菌 4.流行情况:主要危害草、青鱼,特别对一龄以上的草鱼危害严重,常与 烂鳃和赤皮病并发,死亡率高达90%。流行季节主要为4~9月。 5.预防:彻底清塘消毒,保持水质清洁,投喂新鲜饵料,口服大蒜等药物。 6治疗: a. 磺胺胍:day 1: 100mg/Kg鱼天;day 2~6 : 50mg/Kg鱼天; b. 呋喃唑酮:100~200mg/ Kg鱼天,连续6d 。 养殖鱼类疾病:细菌性鱼病
六、疖疮病 1. 病原:疖疮型点状产气单胞菌(Aeromonas punotata f. furunculus) G-,短杆状,0.5~0.6×1~1.4m,极端单鞭毛,无荚膜,有运动力, 2. 症状和病理变化:发病初期体表局部充血发炎,鳞片脱落,红肿高出 体表,随着病情发展,病灶部位出血,充满脓汁并有体液渗出。 3.诊断方法:根据症状诊断。 [与赤皮病区别] 赤皮病常成片充血和脱鳞,无肿,且常与烂鳃和肠炎并发; [与打印病区别]打印病灶常在肛门附近两侧;疖疮病病灶常在背鳍基部两侧。 4.流行情况:主要危害草、青、鲤鱼,鲢鳙鱼少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发病鱼类均为7cm以上的个体。 5.预防:避免鱼体受伤。 6治疗: 外用1ppm漂白粉全池泼洒消毒或用漂白粉食盐挂篓,同时口服磺 胺噻唑: day 1: 100mg/Kg鱼天;day 2~6 : 50mg/Kg鱼天。 养殖鱼类疾病:细菌性鱼病
六、疖疮病 1. 病原:疖疮型点状产气单胞菌(Aeromonas punotata f. furunculus) G-,短杆状,0.5~0.6×1~1.4m,极端单鞭毛,无荚膜,有运动力, 2. 症状和病理变化:发病初期体表局部充血发炎,鳞片脱落,红肿高出 体表,随着病情发展,病灶部位出血,充满脓汁并有体液渗出。 3.诊断方法:根据症状诊断。 [与赤皮病区别] 赤皮病常成片充血和脱鳞,无肿,且常与烂鳃和肠炎并发; [与打印病区别]打印病灶常在肛门附近两侧;疖疮病病灶常在背鳍基部两侧。 4.流行情况:主要危害草、青、鲤鱼,鲢鳙鱼少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发病鱼类均为7cm以上的个体。 5.预防:避免鱼体受伤。 6治疗: 外用1ppm漂白粉全池泼洒消毒或用漂白粉食盐挂篓,同时口服磺 胺噻唑: day 1: 100mg/Kg鱼天;day 2~6 : 50mg/Kg鱼天。 养殖鱼类疾病:细菌性鱼病
七、白头白嘴病 1. 病原:一种粘球菌(Mycococcussp.) G-,短杆状,无鞭毛,滑行运动,其菌落边缘假根状,解剖镜下似菊花。 2. 症状和病理变化:病鱼自吻端至眼球的皮肤呈乳白色,唇张闭失灵, 口周皮肤溃烂且有絮状物粘附其上。 3.诊断方法:(1) 病鱼在水中具明显白头白嘴症状;(2) 发病快,来势猛, 死亡高;(3) 主要危害鱼苗和鱼种,发病主要在高温季节 4.流行情况:主要危害草、青、鲢、鳙等鱼类的鱼苗和鱼种,发病季节从 5月开始,6月达高峰,8月后病情消失。 5.预防:保持水质清洁,鱼种过塘用2~2.5%食盐或1%大黄煎液浸洗消毒。 6治疗: a. 0.1~0.2ppm呋喃唑酮均匀泼洒或以100~200mg/Kg鱼天投喂; b. 2.5~3.7ppm大黄,以0.3%氨水浸泡12~24h后稀释并全池泼洒。 养殖鱼类疾病:细菌性鱼病
七、白头白嘴病 1. 病原:一种粘球菌(Mycococcussp.) G-,短杆状,无鞭毛,滑行运动,其菌落边缘假根状,解剖镜下似菊花。 2. 症状和病理变化:病鱼自吻端至眼球的皮肤呈乳白色,唇张闭失灵, 口周皮肤溃烂且有絮状物粘附其上。 3.诊断方法:(1) 病鱼在水中具明显白头白嘴症状;(2) 发病快,来势猛, 死亡高;(3) 主要危害鱼苗和鱼种,发病主要在高温季节 4.流行情况:主要危害草、青、鲢、鳙等鱼类的鱼苗和鱼种,发病季节从 5月开始,6月达高峰,8月后病情消失。 5.预防:保持水质清洁,鱼种过塘用2~2.5%食盐或1%大黄煎液浸洗消毒。 6治疗: a. 0.1~0.2ppm呋喃唑酮均匀泼洒或以100~200mg/Kg鱼天投喂; b. 2.5~3.7ppm大黄,以0.3%氨水浸泡12~24h后稀释并全池泼洒。 养殖鱼类疾病:细菌性鱼病
第三节 真菌性鱼病 真菌性鱼病在淡水鱼类中种类较多,如水霉和绵霉引起的肤霉病、 鳃霉引起的鳃霉病等;但海水鱼类中真菌病种类较少,目前仅知2种。 一、真菌及真菌性鱼病的特点及种类 1. 真菌及真菌性鱼病的特点: 1) 真菌属真核微生物; 2) 真菌具有线粒体等细胞器,细胞分裂为有丝分裂; 3) 真菌性鱼病的病原主要为丝状真菌; 2. 真菌的类型: 1) 单细胞真菌:如酵母菌 2) 丝状真菌:如水霉、绵霉等 3) 大型真菌:如香菇等 养殖鱼类疾病
第三节 真菌性鱼病 真菌性鱼病在淡水鱼类中种类较多,如水霉和绵霉引起的肤霉病、 鳃霉引起的鳃霉病等;但海水鱼类中真菌病种类较少,目前仅知2种。 一、真菌及真菌性鱼病的特点及种类 1. 真菌及真菌性鱼病的特点: 1) 真菌属真核微生物; 2) 真菌具有线粒体等细胞器,细胞分裂为有丝分裂; 3) 真菌性鱼病的病原主要为丝状真菌; 2. 真菌的类型: 1) 单细胞真菌:如酵母菌 2) 丝状真菌:如水霉、绵霉等 3) 大型真菌:如香菇等 养殖鱼类疾病
二、鱼醉菌病 该病最初被认为是孢子虫病,后发现其生活史具菌丝阶段,因而归为真菌 1. 病原:霍氏鱼醉菌 2. 生活史:发育期 → 发芽前期 → 发芽及丝状体期→ 繁殖期 → 发育期 1) 发育期:由只具2个核的丝状孢子发育成10~100个核的多核球状体; 2) 发芽前期:核和细胞质的量继续增加,原生质与细胞壁分离,形成伪足突起; 3) 发芽及丝状体期:细胞壁部分破裂,原生质突出成发芽状,分枝成无隔菌丝; 4) 繁殖期:细胞质分裂形成丝状体孢子,并在每个孢子外包被一层薄细胞壁, 最终丝状体破裂,释放丝状孢子进入宿主组织。 3. 症状与病理变化: 轻者无症状,重者在肝脾等部位有许多小白点,腹部积水。 4. 诊断方法:取病灶组织压片检查,有多核球状体者即可确诊。 5.流行情况:已发生于80余种海、淡水鱼上,为危害严重的真菌病之一。 6.防治:清除病鱼、死鱼以防传染;治疗尚无方法。 养殖鱼类疾病:真菌性鱼病
二、鱼醉菌病 该病最初被认为是孢子虫病,后发现其生活史具菌丝阶段,因而归为真菌 1. 病原:霍氏鱼醉菌 2. 生活史:发育期 → 发芽前期 → 发芽及丝状体期→ 繁殖期 → 发育期 1) 发育期:由只具2个核的丝状孢子发育成10~100个核的多核球状体; 2) 发芽前期:核和细胞质的量继续增加,原生质与细胞壁分离,形成伪足突起; 3) 发芽及丝状体期:细胞壁部分破裂,原生质突出成发芽状,分枝成无隔菌丝; 4) 繁殖期:细胞质分裂形成丝状体孢子,并在每个孢子外包被一层薄细胞壁, 最终丝状体破裂,释放丝状孢子进入宿主组织。 3. 症状与病理变化: 轻者无症状,重者在肝脾等部位有许多小白点,腹部积水。 4. 诊断方法:取病灶组织压片检查,有多核球状体者即可确诊。 5.流行情况:已发生于80余种海、淡水鱼上,为危害严重的真菌病之一。 6.防治:清除病鱼、死鱼以防传染;治疗尚无方法。 养殖鱼类疾病:真菌性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