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知识与判断标准要理解、熟记,以便解题时进行知识迁移。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 被动句、省略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例句,“何以”,宾语前置句; A项,“未有之也”,宾语前置句:B项,“于”,介词,被,为被动句:C项,为判断句 D项,“于邦内”,状语后置句。故选A 10.下列句子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A.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一一凡是帝王,承担上天赋的重 大使命,没有谁不是处在深切的优虑之中而治道显著,功德圆满之后德行就开始衰微。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一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行大礼不必推辞细小的礼让 C.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 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 D.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一一渔网不要屡次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 吃不完。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査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 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 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A项,“凡是帝王”错误。“凡百” 意为“所有的”。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没有谁不是处在深切的优 恚之中而治道显著,功德圆满之后德行就开始衰微。B项,“推辞”错误,“辞”意为“计 较”。干大事不必顾及小的礼节,讲大节无须躲避小的责备。D项,“屡次”错误。“数” 意为“细密的”。太过于细密的网可以不放入深池中捕鱼,从而放过小鱼,那么鱼鳖之类的 水产就再也不会吃完了。故选C 1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 张孝祥 问讯湖边舂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本知识与判断标准要理解、熟记,以便解题时进行知识迁移。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 被动句、省略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例句,“何以”,宾语前置句; A 项,“未有之也”,宾语前置句;B 项,“于”,介词,被,为被动句;C 项,为判断句; D 项,“于邦内”,状语后置句。故选 A。 10.下列句子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凡是帝王,承担上天赋的重 大使命,没有谁不是处在深切的优虑之中而治道显著,功德圆满之后德行就开始衰微。 B.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行大礼不必推辞细小的礼让。 C.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 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 D.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渔网不要屡次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 的 水产就会 吃不完。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 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 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A 项,“凡是帝王”错误。“凡百” 意为“所有的”。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没有谁不是处在深切的优 虑之中而治道显著,功德圆满之后德行就开始衰微。B 项,“推辞”错误,“辞”意为“计 较”。 干大事不必顾及小的礼节,讲大节无须躲避小的责备。D 项,“屡次”错误。“数” 意为“细密的”。太过于细密的网可以不放入深池中捕鱼,从而放过小鱼,那么鱼鳖之类的 水产就再也不会吃完了。故选 C。 1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 张孝祥①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①张孝祥,南宋词人。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却屡遭排挤。词中的“湖”即江苏溧阳的 三塔湖,湖边有寒光亭 A.“问讯湖边春色”写作者重游三塔湖如遇故人,故而问候湖边的春色 B.“重来又是三年”写出两次游湖相距的时间,表达了故地重游的感慨 C.“东风吹我过湖船”,写东风浩荡,吹着我的小船,表现了东风的强劲。 D.“杨柳丝丝拂面”写湖边的柳条被风吹动,拂过脸庞,给人轻柔之感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査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 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硏读诗歌内容,然后伃细辨识选项中 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 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表现了东 风的强劲”错误。“东风”“杨柳”,都紧承“春色”发展而来。东风似乎有意,轻轻吹拂, 送我渡过湖波:杨柳似乎含情,微微摆动,丝丝擦着我面。词人不说船乘风势,人触柳丝 而说风助船行,柳拂人面,正是注情于物的拟人写法,从而创造出一个物我合一、通体和谐 的艺术境界。“东风”句,表现的是春风的轻柔、友好。故选C 【点睛】诗歌鍳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 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 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 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小题。 然后,我会含糊地说:“谢谢你,再见吧,格斯拉先生。”他一边说“再见”,一边继 续注视手里的皮革。(A)我向门口走去的时候,就又听到他的趿拉着本皮拖鞋的踢踏声把他 送回到楼上做他的靴子梦(B)了。但是假如我要定做的是他还没有替我做过的新式样靴子 那他一定要照手续办事了一一叫我脱下靴子,把靴子老拿在手里,以立刻变得又批评又爱抚 的眼光注视着靴子,奷像在回想他创造这双靴子时所付出的热情,(C好像在责备我竟这样 穿坏了他的杰作。以后,他就把我的脚放在一张纸上,用铅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 他的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 下列对《品质》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注】①张孝祥,南宋词人。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却屡遭排挤。词中的“湖”即江苏溧阳的 三塔湖,湖边有寒光亭。 A. “问讯湖边春色”写作者重游三塔湖如遇故人,故而问候湖边的春色。 B. “重来又是三年”写出两次游湖相距的时间,表达了故地重游的感慨。 C. “东风吹我过湖船”,写东风浩荡,吹着我的小船,表现了东风的强劲。 D. “杨柳丝丝拂面”写湖边的柳条被风吹动,拂过脸庞,给人轻柔之感。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 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 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 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 项,“表现了东 风的强劲”错误。“东风”“杨柳”,都紧承“春色”发展而来。东风似乎有意,轻轻吹拂, 送我渡过湖波;杨柳似乎含情,微微摆动,丝丝擦着我面。词人不说船乘风势,人触柳丝, 而说风助船行,柳拂人面,正是注情于物的拟人写法,从而创造出一个物我合一、通体和谐 的艺术境界。“东风”句,表现的是春风的轻柔、友好。故选 C。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 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 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 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小题。 然后,我会含糊地说:“谢谢你,再见吧,格斯拉先生。”他一边说“再见”,一边继 续注视手里的皮革。(A)我向门口走去的时候,就又听到他的趿拉着本皮拖鞋的踢踏声把他 送回到楼上做他的靴子梦(B)了。但是假如我要定做的是他还没有替我做过的新式样靴子, 那他一定要照手续办事了——叫我脱下靴子,把靴子老拿在手里,以立刻变得又批评又爱抚 的眼光注视着靴子,好像在回想他创造这双靴子时所付出的热情,(C)好像在责备我竟这样 穿坏了他的杰作。以后,他就把我的脚放在一张纸上,用铅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 他的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D) 下列对《品质》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细节描写,表现了格斯拉忘我敬业的精神态度,“继续注视”突出了他对工作的迷恋。 B.用“靴子梦”来形容格斯拉对职业的沉醉和痴迷,也暗示了他对现实世界的戒备 C.这里用“创造”和不是“制造”,可以看出格斯拉把制靴视为神圣的事业。 D.表现了格斯拉工作时细心、专注的良好品质,凸显了他的敬业精神,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査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 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 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 确定正误。B项,“暗示对现实世界的戒备”错,格斯拉为了把靴子做好投入了全部的热情 和心血,完全达到忘我的境界,应为“与现实世界的疏离”。故选B。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 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持,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 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大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 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 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近由与求 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 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自《季氏将伐颛臾》) 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岂徒孔子知之,冉有亦知之,即季孙亦未尝 不知之。探其意中所怀挟者而告之曰,吾恐在此不在彼,亦因其所惧者而惧之也。季孙之忧 自在萧墙,而其欲则在颛臾,知忧不在此而曰忧,是以为君子之所疾 (选自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七)
A. 细节描写,表现了格斯拉忘我敬业的精神态度,“继续注视”突出了他对工作的迷恋。 B. 用“靴子梦”来形容格斯拉对职业的沉醉和痴迷,也暗示了他对现实世界的戒备。 C. 这里用“创造”和不是“制造”,可以看出格斯拉把制靴视为神圣的事业。 D. 表现了格斯拉工作时细心、专注的良好品质,凸显了他的敬业精神。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 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 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 确定正误。B 项,“暗示对现实世界的戒备”错,格斯拉为了把靴子做好投入了全部的热情 和心血,完全达到忘我的境界,应为“与现实世界的疏离”。故选 B。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 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持,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 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大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 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 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近由与.求 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 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自《季氏将伐颛臾》) (二) “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岂徒孔子知之,冉有亦知之.,即季孙亦未尝 不知之。探其意中所怀挟者而告之曰,吾恐在此不在彼,亦因其所惧者而惧之也。季孙之忧, 自在萧墙,而其欲则在颛臾,知忧不在此而曰忧,是以为君子之所疾.。 (选自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