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泳技术 (一)原理 1、电泳、迁移率 电泳(Electrophoresis)是指溶液中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向带相反电荷的电极方向移动的 现象。在生物科学中,电泳技术广泛应用于蛋白质、核酸和氨基酸等物质的分离和鉴定。 因为带电粒子的移动速度和电场强度有密切关系,所以为了表示不同物质有不同泳动速 度的特性,通常使用“迁移率”(Mobility)的概念。带电粒子在电泳时的迁移率,就是指在 单位电场强度下粒子的移动速度(上 2、影响迁移率的因素 在电泳过程中,带电粒子的移动速度ⅴ除与粒子所带电荷量Q及电场强度X有关外, 还与粒子半径r及介质的粘度η有关: 器 式中6π是适用于球形带电粒子的经验数值,对椭圆形或半径很大的粒子则数值有所不 同。可见,带电粒子的移动速度和粒子的本身的性质有密切关系,粒子表面所带电荷量和物 质的组成结构有密切关系。此外,粒子的大小(分子量)及粒子的形状等也有重要的影响。 所以,在一定电场强度下,不同种类的带电物质在电泳时的移动速度就不能完全一致,这种 移动速度的差异就是电泳技术的基本依据。 (1)样品 带电化合物的性质在几个方面影响者它们的迁移率。 (I)电荷:迁移率随净电荷的增加而增加。电荷的大小一般由pH决定。 (2)分子大小:对于较大的分子,由于周围介质所引起的摩擦力和静电力的增加,迁 移率下降。 (3)形状:同样大小的,但是具有不同形状的分子,如纤维状的蛋白质和球状蛋白质, 因摩擦力作用不同,而表现有不同的迁移特征。 (2)电场 欧姆定律表示了电流A(安培)、电压V(伏特)和电阻Q(欧姆)之间的关系:A=V /Q。因此,离子在电场中的分离受到这三个因素的影响
电泳技术 (一)原 理 1、电泳、迁移率 电泳(Electrophoresis)是指溶液中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向带相反电荷的电极方向移动的 现象。在生物科学中,电泳技术广泛应用于蛋白质、核酸和氨基酸等物质的分离和鉴定。 因为带电粒子的移动速度和电场强度有密切关系,所以为了表示不同物质有不同泳动速 度的特性,通常使用“迁移率”(Mobility)的概念。带电粒子在电泳时的迁移率,就是指在 单位电场强度下粒子的移动速度( X V )。 2、影响迁移率的因素 在电泳过程中,带电粒子的移动速度 v 除与粒子所带电荷量 Q 及电场强度 X 有关外, 还与粒子半径 r 及介质的粘度 有关: η rηπ QX v 6 = 式中 6 是适用于球形带电粒子的经验数值,对椭圆形或半径很大的粒子则数值有所不 同。可见,带电粒子的移动速度和粒子的本身的性质有密切关系,粒子表面所带电荷量和物 质的组成结构有密切关系。此外,粒子的大小(分子量)及粒子的形状等也有重要的影响。 所以,在一定电场强度下,不同种类的带电物质在电泳时的移动速度就不能完全一致,这种 移动速度的差异就是电泳技术的基本依据。 π (1)样品 带电化合物的性质在几个方面影响着它们的迁移率。 (1)电荷:迁移率随净电荷的增加而增加。电荷的大小一般由 pH 决定。 (2)分子大小:对于较大的分子,由于周围介质所引起的摩擦力和静电力的增加,迁 移率下降。 (3)形状:同样大小的,但是具有不同形状的分子,如纤维状的蛋白质和球状蛋白质, 因摩擦力作用不同,而表现有不同的迁移特征。 (2)电场 欧姆定律表示了电流 A(安培)、电压 V(伏特)和电阻 Ω(欧姆)之间的关系:A=V /Ω。因此,离子在电场中的分离受到这三个因素的影响
(1)电流:由于在二个电极之间溶液中的电流完全由缓冲液和样品的离子来传导,因 此,迁移率与电流成正比。离子迁移的距高与通电时间成正比。因此,为了得到最好的重复 性,在电泳时电流必须保持恒定。当然必须使用直流电。 (2)电压:电压控制着电流,因此,迁移率与加在支持介质两端的电位差成正比。这 是电压梯度,一般用伏特/厘米(Vcm)来表示(即,所加的电压除以支持介质的长度)。 可以使用低电压(100-500伏),或者高电压(500一10,000伏),电压梯度分别可达20和 200伏/厘米。高电压主要是用于分离小分子的化合物。 (3)电阻:迁移率与电阻成反比,电阻由支持介质的类型和大小,以及缓冲液的腐子 强度所决定。电阻随支持介质的长度而增加,随支持介质的宽度和缓冲液离子强度的增加而 降低。 在电泳时以A瓦特的比率产生热,并且电阻随温度升高而下降。因此,如果电压保持 不变,那么这种温度的升高将会引起电流的升高,并且促使了支持介质上溶剂的蒸发。为了 尽可能得到可重复的结果,使用经过稳定的电源装置,尽管由于温度的波动,不可避免地会 引起电阻的改变,但是这种电源能自动地保持电压或者电流的恒定。用一个密闭的盖子罩住 电泳槽以减少蒸发。在电泳槽中附设一个冷却系统,在高压工作时起到外加冷却的作用。 (3)缓冲液 缓冲液决定着并稳定着支持介质的pH,并且通过很多途径也影响着化合物的迁移率。 (1)成分:通常所用的缓冲液是甲酸盐、乙酸盐、柠檬酸盐、巴比妥盐和磷酸盐、Ts、 EDTA和吡啶。硼酸缓冲液经常用于碳水化合物的分离,因为它们能和碳水化合物产生带电 的复合物。 因为缓冲液是样品的溶剂,因此,不可避免的会有一定强度的样品扩散。特别值得注意 的是像氨基酸和糖一类的小分子。让样品走成很窄的带,避免过量的加样:在一个尽可能短 的时间内使用高电压:以及在分离完成后迅速地取出并干燥等都能缩小扩散的适度。 (2)浓度:由于缓冲液离子强度的增加,缓冲液所载的分电流也随之增加,样品所载 的电流则降低,因此而减缓了样品的迁移率。增加缓冲液的离子强度也增加了总电流,因而 增加了热的产生。 在低高子强度时,缓冲液所载的电流下降,样品所载的电流增加,因此加速了样品的迁 移。低离子强度的缓冲液降低了总电流,结果减少了热的产生,但是扩散较严重,使分辨力 明显的降低。 所以,选择离子强度时必须两者兼顾,一般离子强度的选择范围在0.0202之间。离子
(1)电流:由于在二个电极之间溶液中的电流完全由缓冲液和样品的离子来传导,因 此,迁移率与电流成正比。离子迁移的距离与通电时间成正比。因此,为了得到最好的重复 性,在电泳时电流必须保持恒定。当然必须使用直流电。 (2)电压:电压控制着电流,因此,迁移率与加在支持介质两端的电位差成正比。这 是电压梯度,一般用伏特/厘米(V/cm)来表示(即,所加的电压除以支持介质的长度)。 可以使用低电压(100-500 伏),或者高电压(500-10,000 伏),电压梯度分别可达 20 和 200 伏/厘米。高电压主要是用于分离小分子的化合物。 (3)电阻:迁移率与电阻成反比,电阻由支持介质的类型和大小,以及缓冲液的离子 强度所决定。电阻随支持介质的长度而增加,随支持介质的宽度和缓冲液离子强度的增加而 降低。 在电泳时以A2 Ω瓦特的比率产生热,并且电阻随温度升高而下降。因此,如果电压保持 不变,那么这种温度的升高将会引起电流的升高,并且促使了支持介质上溶剂的蒸发。为了 尽可能得到可重复的结果,使用经过稳定的电源装置,尽管由于温度的波动,不可避免地会 引起电阻的改变,但是这种电源能自动地保持电压或者电流的恒定。用一个密闭的盖子罩住 电泳槽以减少蒸发。在电泳槽中附设一个冷却系统,在高压工作时起到外加冷却的作用。 (3)缓冲液 缓冲液决定着并稳定着支持介质的 pH,并且通过很多途径也影响着化合物的迁移率。 (1)成分:通常所用的缓冲液是甲酸盐、乙酸盐、柠檬酸盐、巴比妥盐和磷酸盐、Tris、 EDTA 和吡啶。硼酸缓冲液经常用于碳水化合物的分离,因为它们能和碳水化合物产生带电 的复合物。 因为缓冲液是样品的溶剂,因此,不可避免的会有一定强度的样品扩散。特别值得注意 的是像氨基酸和糖一类的小分子。让样品走成很窄的带,避免过量的加样;在一个尽可能短 的时间内使用高电压;以及在分离完成后迅速地取出并干燥等都能缩小扩散的适度。 (2)浓度:由于缓冲液离子强度的增加,缓冲液所载的分电流也随之增加,样品所载 的电流则降低,因此而减缓了样品的迁移率。增加缓冲液的离子强度也增加了总电流,因而 增加了热的产生。 在低离子强度时,缓冲液所载的电流下降,样品所载的电流增加,因此加速了样品的迁 移。低离子强度的缓冲液降低了总电流,结果减少了热的产生,但是扩散较严重,使分辨力 明显的降低。 所以,选择离子强度时必须两者兼顾,一般离子强度的选择范围在 0.02~0.2 之间。离子
强度=)ΣC2,C是离子的克分子浓度,Z是它所带的电荷。 (3)p:像无机盐那样的完全离子化的化合物,PH的作用不大。但是对于有机化合 物,pH决定了它的电离程度。有机酸的电离随pH的增加而增加,有机碱则相反:因此, 它们的迁移程度由pH决定。对于像氨基酸一类既有碱性也有酸性的化合物(两性电解质) 两种作用都有。 因此,两性电介质迁移的方向以及迁移的程度由pH决定,根据分离的需要可以使用pH 从1一1范围内的缓冲液。 在两个蓄水槽中的缓冲液一般是相同的,用来饱和支持介质,但是,在凝胶电泳中,缓 冲液是支持介质的一部分,因此,在凝胶中经常使用一种与缓冲液槽中不相同的缓冲液。这 样能使电泳得到很好的分辨率。 (4)支持介质 虽然使用了比较惰性的材料作为支持介质,但是介质的精确结构对一种化合物的迁移率 有很多影响,而对介质的选择取决于所用的样品类型。 (1)吸附: 正如吸附层析一样,这是支持介质对样品分子的滞留作用。它导致了样品的拖尾,使样 品的移动像一个彗星,不能形成一条很清晰的带,因而降低了分离的分辨率。吸附也降低了 总的迁移率。纸的吸附最大,但使用醋酸纤维素实际上可以消除这种作用。 (2)电渗(电内渗): 这种现象是由缓冲液的水分子和支持介质的表面之间所产生的一种相关电荷引起的。由 于支持介质中基团的电离作用以及对缓冲液离子的表面吸附作用,通常由水分子产生水合氢 离子(H,0)。由于这些离子是带正电荷的。因此它们带着溶解的中性物质移向阴极,加速 了阳离子的前进、而阻滞了阴离子的移动。这种作用一般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如果在测定 化合物的等电点时,这种作用必须被考虑,一般通过对一种中性的分子(如脲或葡萄糖)进 行电泳,测定它们迁移的程度来决定。醋酸纤维素或聚丙烯酰胺凝胶的电渗作用没有纸或淀 粉胶那么明显。 (3)分子筛: 这是凝胶电泳的一个特性。在这种电泳中,半刚性支持介质(凝胶)的分子筛特性有助 于蛋白质一类不但在电泳移动率方面有所区别,而且在大小、形状上也有所不同的大的离子 化合物的分离。凝胶是由分布于整个凝胶的自由缠绕的分子继组成,这些分子链使凝胶成为
强度= CZ 2 1 ∑ 2 ,C是离子的克分子浓度,Z是它所带的电荷。 (3)pH:像无机盐那样的完全离子化的化合物,pH 的作用不大。但是对于有机化合 物,pH 决定了它的电离程度。有机酸的电离随 pH 的增加而增加,有机碱则相反;因此, 它们的迁移程度由 pH 决定。对于像氨基酸一类既有碱性也有酸性的化合物(两性电解质), 两种作用都有。 因此,两性电介质迁移的方向以及迁移的程度由 pH 决定,根据分离的需要可以使用 pH 从 1-11 范围内的缓冲液。 在两个蓄水槽中的缓冲液一般是相同的,用来饱和支持介质,但是,在凝胶电泳中,缓 冲液是支持介质的一部分,因此,在凝胶中经常使用一种与缓冲液槽中不相同的缓冲液。这 样能使电泳得到很好的分辨率。 (4)支持介质 虽然使用了比较惰性的材料作为支持介质,但是介质的精确结构对一种化合物的迁移率 有很多影响,而对介质的选择取决于所用的样品类型。 (1)吸附: 正如吸附层析一样,这是支持介质对样品分子的滞留作用。它导致了样品的拖尾,使样 品的移动像一个彗星,不能形成一条很清晰的带,因而降低了分离的分辨率。吸附也降低了 总的迁移率。纸的吸附最大,但使用醋酸纤维素实际上可以消除这种作用。 (2)电渗(电内渗): 这种现象是由缓冲液的水分子和支持介质的表面之间所产生的一种相关电荷引起的。由 于支持介质中基团的电离作用以及对缓冲液离子的表面吸附作用,通常由水分子产生水合氢 离子(H3O+ )。由于这些离子是带正电荷的。因此它们带着溶解的中性物质移向阴极,加速 了阳离子的前进、而阻滞了阴离子的移动。这种作用一般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如果在测定 化合物的等电点时,这种作用必须被考虑,一般通过对一种中性的分子(如脲或葡萄糖)进 行电泳,测定它们迁移的程度来决定。醋酸纤维素或聚丙烯酰胺凝胶的电渗作用没有纸或淀 粉胶那么明显。 (3)分子筛: 这是凝胶电泳的一个特性。在这种电泳中,半刚性支持介质(凝胶)的分子筛特性有助 于蛋白质一类不但在电泳移动率方面有所区别,而且在大小、形状上也有所不同的大的离子 化合物的分离。凝胶是由分布于整个凝胶的自由缠绕的分子链组成,这些分子链使凝胶成为
种筛样的结构。凝胶的孔径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所不同,而使之适合于特殊的分析。琼 脂、淀粉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分子筛原理是,大分子的移动随凝胶中交联度的增加,孔径的 减少,而阻力逐渐增加。如果使用Sephadex型的凝胶,情况正相反,因为它的特性对于小 分子迁移的阻碍作用要比大分子来得大 (二)纸上电泳和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纸上电泳和酷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就是利用滤纸或醋酸纤维素薄膜作为支持物的电泳技 术。 纸上电泳是在1940年前后和纸上层析一道发展起来的分离分析技术,由于它们都具有 简便、迅速而且分离效果好等特点,到50年代已成为应用非常普遍的实验室方法,并在这 基础上发展了一批类似的使用周相支持物薄膜的分离方法,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就是其中发 展较早的一种常用技术。 纸上电泳所需的设备很简单:一个供给稳压直流电电源和一个简单的电泳槽。电泳槽通 常由玻璃或有机玻璃等塑料制成,目前常用的是平卧式的电泳槽。它内部有两个分隔的缓冲 液槽,分别装有铂丝或其它材料的电极。在这两缓冲液槽中间的上部有支架,供放置(平放) 滤纸用,滤纸两端分别浸入两个槽内的缓冲液中。在电泳上部还有盖,以减少液体蒸发,有 时还装有适当的冷却装置,以减轻电泳对发热所造成的影响。平卧式电泳槽不仅适用于纸上 电泳,而且也适用于醋酸纤维素薄膜及其它类型薄膜电泳,此外,琼脂凝胶、淀粉凝胶等平 板凝胶电泳也可以适用。 舞装 图1一2用于滤纸或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用的电泳槽 适用于纸上电泳及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的缓冲液种类很多,对于蛋白质电泳多采用巴比 妥缓冲液。例如血清蛋白质的电泳常用pH8.6的巴比妥缓冲液,浓度可在0.05-0.1M之间 选用。浓度较高的缓冲能力较强,可以保证电泳过程中滤纸上缓冲液不因盐类的电解而姓过
一种筛样的结构。凝胶的孔径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所不同,而使之适合于特殊的分析。琼 脂、淀粉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分子筛原理是,大分子的移动随凝胶中交联度的增加,孔径的 减少,而阻力逐渐增加。如果使用 Sephadex 型的凝胶,情况正相反,因为它的特性对于小 分子迁移的阻碍作用要比大分子来得大。 (二)纸上电泳和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纸上电泳和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就是利用滤纸或醋酸纤维素薄膜作为支持物的电泳技 术。 纸上电泳是在 1940 年前后和纸上层析一道发展起来的分离分析技术,由于它们都具有 简便、迅速而且分离效果好等特点,到 50 年代已成为应用非常普遍的实验室方法,并在这 基础上发展了一批类似的使用固相支持物薄膜的分离方法,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就是其中发 展较早的一种常用技术。 纸上电泳所需的设备很简单:一个供给稳压直流电电源和一个简单的电泳槽。电泳槽通 常由玻璃或有机玻璃等塑料制成,目前常用的是平卧式的电泳槽。它内部有两个分隔的缓冲 液槽,分别装有铂丝或其它材料的电极。在这两缓冲液槽中间的上部有支架,供放置(平放) 滤纸用,滤纸两端分别浸入两个槽内的缓冲液中。在电泳上部还有盖,以减少液体蒸发,有 时还装有适当的冷却装置,以减轻电泳对发热所造成的影响。平卧式电泳槽不仅适用于纸上 电泳,而且也适用于醋酸纤维素薄膜及其它类型薄膜电泳,此外,琼脂凝胶、淀粉凝胶等平 板凝胶电泳也可以适用。 电极 缓冲液 醋酸纤维素膜 滤纸或 电泳槽盖 缓冲液 电极 图 1-2 用于滤纸或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用的电泳槽 适用于纸上电泳及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的缓冲液种类很多,对于蛋白质电泳多采用巴比 妥缓冲液。例如血清蛋白质的电泳常用 pH 8.6 的巴比妥缓冲液,浓度可在 0.05~0.1M 之间 选用。浓度较高的缓冲能力较强,可以保证电泳过程中滤纸上缓冲液不因盐类的电解而姓过
份明显的影响,但因离子强度较高,电泳的速度较慢,需要的电泳时间较长。反之,浓度较 低的缓冲能力较弱,在电泳过程中因pH值的变化较大可能影响电泳的效果,但它的离子强 度较低,电泳速度较快,需要电泳时间较短,适于进行快速鉴定。 纸上电泳及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的基本过程包括如下几个步骤: 1、准备一将适当的缓冲液倾入电泳槽中,将滤纸或醋酸纤维素薄膜(经缓冲液湿润的) 用铅笔在离一端一定距离处作好起点线记号后放在支架上,使滤纸两端或醋酸纤维素薄膜两 端相连的滤纸桥浸入缓冲液中。将两电极接连电源(如果是用pH8.6缓冲液分离血清蛋白 质,起点线侧应接上负极) 2、点样一用点样器或毛细管将样品点在起点线上,通常每个样品的加样宽度约12 厘米,加样量约10微升(根据样品浓度不同而异,可通过试验确定)。 3、通电一点样后加盖,打开电源的开关,调节电压(或电流)达到要求的数值。通常 电压可在1~10伏/厘米范围内选择,电流可在0.2-2毫安/厘米(宽)的范围内选择。对 于纸上电泳应选择较低的电压(或电流),而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则可选择较高的电压或电 流,因此纸上电泳的通电时间相应要长一些,而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则相应要短一些。加以 后者的电渗和吸附能力小,分离效果好,可以用较短的电泳距离(即较短的电泳薄膜条), 所以电泳时间可缩短到0.51小时。 4、染色一纸上电泳在染色前要先将滤纸条加热烘干,而醋酸纤维素薄膜则可直接进行 染色,不必事先烘干。染色剂的种类很多,要根据实验材料及实验目的来选择。例如对于蛋 白质,常用的染色剂溴酚蓝、氨基黑10B(Amido black 10B)、考马斯亮蓝(Coomassie brilliant Bluc)和丙春红S(PonceaueS)等,后几种的灵敏度较高,是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常用的 显色剂。染色后通常要用适当漂洗液(例如5%酷酸)漂洗,经几次换漂洗液直到背景漂洗 清楚为止。 5、定量一染色后,用剪刀将各蛋白色带剪开,另在空白部分剪下一条(宽度相当于儿 个色带的平均宽度)作为空白对照,分别将各条放入有4ml1.5%NaOH液的试管中,轻轻振 动到各管中色条的颜色溶入溶液后,以空白对照管作为空白进行比色,即可根据各管光密度 值推算出各部分蛋白质的含量百分比。 对于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还可以将干的薄膜条浸入新鲜配制透明液(3:7比例混合 的冰醋酸一无水乙醇溶液),经10~20分钟,贴在玻璃板上,干后即成透明薄膜,可直接用 光密计读出各个色带的颜色深浅,进一步推算各种蛋白质的含量百分比, 对于脂蛋白、糖蛋白或核酸等,则可另选用适当的染色方法并进行定量
份明显的影响,但因离子强度较高,电泳的速度较慢,需要的电泳时间较长。反之,浓度较 低的缓冲能力较弱,在电泳过程中因 pH 值的变化较大可能影响电泳的效果,但它的离子强 度较低,电泳速度较快,需要电泳时间较短,适于进行快速鉴定。 纸上电泳及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的基本过程包括如下几个步骤: 1、准备-将适当的缓冲液倾入电泳槽中,将滤纸或醋酸纤维素薄膜(经缓冲液湿润的) 用铅笔在离一端一定距离处作好起点线记号后放在支架上,使滤纸两端或醋酸纤维素薄膜两 端相连的滤纸桥浸入缓冲液中。将两电极接连电源(如果是用 pH 8.6 缓冲液分离血清蛋白 质,起点线侧应接上负极)。 2、点样-用点样器或毛细管将样品点在起点线上,通常每个样品的加样宽度约 1~2 厘米,加样量约 10 微升(根据样品浓度不同而异,可通过试验确定)。 3、通电-点样后加盖,打开电源的开关,调节电压(或电流)达到要求的数值。通常 电压可在 1~10 伏/厘米范围内选择,电流可在 0.2~2 毫安/厘米(宽)的范围内选择。对 于纸上电泳应选择较低的电压(或电流),而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则可选择较高的电压或电 流,因此纸上电泳的通电时间相应要长一些,而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则相应要短一些。加以 后者的电渗和吸附能力小,分离效果好,可以用较短的电泳距离(即较短的电泳薄膜条), 所以电泳时间可缩短到 0.5~1 小时。 4、染色-纸上电泳在染色前要先将滤纸条加热烘干,而醋酸纤维素薄膜则可直接进行 染色,不必事先烘干。染色剂的种类很多,要根据实验材料及实验目的来选择。例如对于蛋 白质,常用的染色剂溴酚蓝、氨基黑 10B(Amido black 10B)、考马斯亮蓝(Coomassie brilliant Blue)和丙春红 S(PonceaueS)等,后几种的灵敏度较高,是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常用的 显色剂。染色后通常要用适当漂洗液(例如 5%醋酸)漂洗,经几次换漂洗液直到背景漂洗 清楚为止。 5、定量-染色后,用剪刀将各蛋白色带剪开,另在空白部分剪下一条(宽度相当于几 个色带的平均宽度)作为空白对照,分别将各条放入有 4ml 1.5%NaOH 液的试管中,轻轻振 动到各管中色条的颜色溶入溶液后,以空白对照管作为空白进行比色,即可根据各管光密度 值推算出各部分蛋白质的含量百分比。 对于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还可以将干的薄膜条浸入新鲜配制透明液(3:7 比例混合 的冰醋酸-无水乙醇溶液),经 10~20 分钟,贴在玻璃板上,干后即成透明薄膜,可直接用 光密计读出各个色带的颜色深浅,进一步推算各种蛋白质的含量百分比。 对于脂蛋白、糖蛋白或核酸等,则可另选用适当的染色方法并进行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