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 5、“去以六月息者也。”息 讲读课文 主物之以息相吹也。”生物 “天之苍苍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苍苍 逍遇游 标寻算 8、“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天阏者。”斯 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培:天阏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9.·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決:抢 3、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习新 10、“适莽苍者,三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春粮。”适:莽苍 1.字音填充 北冥()尘埃()坳()堂草芥()决()起天阏() 抢()地舂()粮晦朔()腾跃()翱()翔榆枋()11、“之二虫又何知? 数数()蟪蛄()蓬蒿()泠()然蜩() 年不及大年。 2.词语解释 实词释义 3、“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匹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14、“有鱼焉,其广数干里,未有知其修者。”广:修 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运:徙 15、“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绝 《齐谐》者,志怪者也。”志 16、“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4.“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tuan)
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 讲读课文 逍遥游 课标导航 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预习知新 1. 字音填充 北冥( ) 尘埃( ) 坳( )堂 草芥( ) 决( )起 夭阏( ) 抢( )地 舂( )粮 晦朔( ) 腾跃( ) 翱( )翔 榆枋( ) 数数( ) 蟪蛄( ) 蓬蒿( ) 泠( )然 蜩( ) 2. 词语解释 实词释义: 1、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 2、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运: 徙: 3、 “《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 4、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tuán): 扶摇: 5、 “去以六月息者也。” 息: 6、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生物: 7、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苍苍: 极: 8、“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斯: 培: 夭阏: 9、“ 我決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決: 抢: 控: 10、“ 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 适: 莽苍: 果然: 宿: 11、“之二虫又何知?” 之: 虫: 12、“小年不及大年。” 年: 13、“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匹: 14、“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 广: 修: 15、“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绝: 且: 16、“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仞:
17、“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效:比: 化而为鸟( 18、“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犹然:颠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19.“举世而普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举:劝:加 以五百岁为春( 20、“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御:泠然 志:《齐谐》者,志怪者也。(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致:数数然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22、“此虽免乎行,犹有所侍者也。”侍 博闻强志( )《史记屈原列传》 一词多义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 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息:去以六月息者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苏轼《石钟山记》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孔雀东南飞》 人在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 北山愚公长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愚公移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刘禹锡《陋室铭》 请息交以绝游( 渊明《归去来辞》 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 )《信陵君窃符救赵》 置:置杯焉则胶( 其名为鲲。( 毋置之,吾计已决矣。(
17、“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效: 比: 征: 18、“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犹然: 颠: 19、“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举: 劝: 加: 沮: 20、“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御: 泠然: 21、“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致: 数数然: 22、“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侍者也。” 侍: 一词多义: 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 圣人无名( )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苏轼《石钟山记》 人在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刘禹锡《陋室铭》 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 )《信陵君窃符救赵》 为: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 化而为鸟( )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以五百岁为春( ) 志:《齐谐》者,志怪者也。( )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博闻强志( )《史记· 屈原列传》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 息:去以六月息者也。( )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孔雀东南飞》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愚公移山》 请息交以绝游( )陶渊明《归去来辞》 置:置杯焉则胶( ) 毋置之,吾计已决矣。( )
郑人有且置履(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众人匹之。 众人古义 今义 内外多置小门( )归有光《项脊轩志》 腹犹果然 果然古义 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 之二虫又何知。虫古义 今 五十里而一置( )《韩非子难势》 穷发之北。 发古义 今义 乘疾置以闻( )《汉书》 小年不及大年。年古义 今义 知:之二虫又何知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是古义 今义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及大年。( 枪榆枋而止 今义 穷:以游无穷者( 而控于地而已矣。控古义 今义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虚词用法 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因( )《训俭示康》 其“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其 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 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古今异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之 虽然,犹有未树也。虽然古义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郑人有且置履(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内外多置小门( )归有光《项脊轩志》 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 《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 五十里而一置( )《韩非子·难势》 乘疾置以闻( )《汉书》 知:之二虫又何知( )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及大年。( ) 穷:以游无穷者( )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因( )《训俭示康》 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古今异义: 虽然,犹有未树也。虽然 古义: 今义: 众人匹之。 众人 古义: 今义: 腹犹果然。 果然 古义: 今义: 之二虫又何知。 虫 古义: 今义: 穷发之北。 发 古义: 今义: 小年不及大年。 年 古义: 今义: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是 古义: 今义: 枪榆枋而止。 枪 古义: 今义: 而控于地而已矣。 控 古义: 今义: 虚词用法: 其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其”: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 之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之”: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之”: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之
“之二虫又何知? 《齐谐》者,志怪者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3.词类活用 翱翔蓬蒿之间( 奚以知其然也( 而后乃今将图南(南 与负青天,而莫之天阏者(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南 彼且奚适也( 彼于致福者(致 彼且恶乎待哉( 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合、征 之二虫子又何知( 4.通假归纳 去以六月息者也。( 1北冥有鱼 通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2其正色邪? 翱翔震之间。 3三餐而反 通 6.名句必会 4此小大之辩也。“”通“ 1.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5而御六气之辩 通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6旬有五日而后反““通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7小知不及大知 3.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置杯焉则胶, 8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4.故九万里, 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天阏 5.句式判断
“之二虫又何知?” “之”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之” 3. 词类活用 水击三千里(水: ) 而后乃今将图南(南: )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南: ) 彼于致福者(致: ) 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合、征: ) 4. 通假归纳 1 北冥有鱼 “ ”通“ ” 2 其正色邪? “ ”通“ ” 3 三餐而反, “ ”通“ ” 4 此小大之辩也。“ ”通“ ” 5 而御六气之辩 “ ”通“ ” 6 旬有五日而后反“ ”通“ ” 7 小知不及大知 “ ”通“ ” 8 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 ”通“ ” 5. 句式判断 《齐谐》者,志怪者也。( ) 虽然,犹有未树也。( )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 翱翔蓬蒿之间( ) 奚以知其然也( )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 彼且奚适也( ) 彼且恶乎待哉( ) 之二虫子又何知( ) 去以六月息者也。( )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 翱翔蓬蒿之间。( ) 6. 名句必会 1.水击三千里,__ __,去以六月息者也。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 3.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置杯焉则胶, 。 4.故九万里, ,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 者,
5.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精神的外化形式,与诸子散文大相径庭。语言表达上有叙事,也有议论;句法上有夸 张,有比喻,有排比,也有拟人;文辞变化万端而富有哲理,创造出了许多名句;运 6故夫知效一官,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笔时有虛有实,有浓笔也有淡抹,远近照应,分合有致,意远而味美。作者还极尽其 7.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定乎内外之讽喻之能事,使其文章更显得斑驳陆离 分 斯已矣。 2.要点探究 8.故日:至人无己, 1、神奇瑰丽的艺术想象 7.常识应知 庄子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寄托自己深邃的思想,常创造出一种宏伟瑰丽的艺术境 庄子,名 战国时宋人,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界。那不知几千里的北冥之鲲,化覦为鹏飞往南冥,怒而飞大鹏激起千层波涛,以及 成为“"。《庄子》一书现存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那“野马"、"尘埃”构成无比壮丽、雄伟、奇特、生动、鲜明而又瞬息万变的画面。 这是庄子全凭想象创造出来的一个奇妙的境界。这段文字中,想象的奇特丰富,夸张 1.整体感知 手法的神奇,语言的绚烂多彩不能不使我们为之惊叹 《逍遥游》通过“小大之辩”的论述,为我们描述了一个超现实的绝对自由的精 2、比喻手法的运用 神世界,把人从庸常的世俗世界引入这一境界,开阔了人的心胸眼界,启发人们应该 庄子的比喻往往能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腐朽为神奇。如用人们所见到的“野 采取一种旷达的、超出庸常的生命追求。文章采用了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作顺序,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的景色比喻大鹏在空中激荡起的尘雾,接着用人 先借助一系列虛构的故事和形象,说明万物的区别只是“小大之辩”,他们都是有所依们仰视高空的碧远比喻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下视的所见。这种比喻是作者的想象,想象 赖有所期待的,都不得遺遥游。在否定了有所待的自由后,作者阐明了正面的主张 是合理的,可信的。前人说《庄子》之文,长于譬喻,其玄映空明,解脱变化,有 唯有“无己”的“至人”才能达到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境界。 水月镜花之妙,且喻后出喻,喻中设喻,不啻峡孑 海市幻生,从来无人及得。 本文充分体现了庄子散文的独特风格,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笔法上,意随笔至, 3、对比手法的运用庄子的对比手法是很有特点的。他发挥想象,将大与小推 随文挥洒,不拘一格,变幻无穷,打破了世俗观念世俗形式的限制,是庄子绝对自由想极致,从而给读者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对比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空间上的概
5 . 小 知 不 及 大 知 , 小 年 不 及 大 年 。 奚 以 知 其 然 也? , 。 6.故夫知效一官, , , ,其自视也,亦 若此矣。 7.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 ,定乎内外之 分, ,斯已矣。 8.故曰:至人无己, , 。 7.常识应知 庄子,名 。战国时宋人,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 成为“ ”。《庄子》一书现存 篇。有内篇 7 篇,外篇 15 篇,杂篇 11 篇。 文本探究 1.整体感知 《逍遥游》通过“小大之辩”的论述,为我们描述了一个超现实的绝对自由的精 神世界,把人从庸常的世俗世界引入这一境界,开阔了人的心胸眼界,启发人们应该 采取一种旷达的、超出庸常的生命追求。文章采用了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作顺序, 先借助一系列虚构的故事和形象,说明万物的区别只是“小大之辩”,他们都是有所依 赖有所期待的,都不得逍遥游。在否定了有所待的自由后,作者阐明了正面的主张, 唯有“无己”的“至人”才能达到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境界。 本文充分体现了庄子散文的独特风格,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笔法上,意随笔至, 随文挥洒,不拘一格,变幻无穷,打破了世俗观念世俗形式的限制,是庄子绝对自由 精神的外化形式,与诸子散文大相径庭。语言表达上有叙事,也有议论;句法上有夸 张,有比喻,有排比,也有拟人;文辞变化万端而富有哲理,创造出了许多名句;运 笔时有虚有实,有浓笔也有淡抹,远近照应,分合有致,意远而味美。作者还极尽其 讽喻之能事,使其文章更显得斑驳陆离。 2.要点探究 1、神奇瑰丽的艺术想象 庄子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寄托自己深邃的思想,常创造出一种宏伟瑰丽的艺术境 界。那不知几千里的北冥之鲲,化鲲为鹏飞往南冥,怒而飞大鹏激起千层波涛,以及 那“野马”、“尘埃”构成无比壮丽、雄伟、奇特、生动、鲜明而又瞬息万变的画面。 这是庄子全凭想象创造出来的一个奇妙的境界。这段文字中,想象的奇特丰富,夸张 手法的神奇,语言的绚烂多彩不能不使我们为之惊叹。 2、比喻手法的运用 庄子的比喻往往能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腐朽为神奇。如用人们所见到的“野 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的景色比喻大鹏在空中激荡起的尘雾,接着用人 们仰视高空的碧远比喻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下视的所见。这种比喻是作者的想象,想象 又是合理的,可信的。前人说《庄子》之文,长于譬喻,其玄映空明,解脱变化,有 水月镜花之妙,且喻后出喻,喻中设喻,不啻峡云层起,海市幻生,从来无人及得。 3、对比手法的运用 庄子的对比手法是很有特点的。他发挥想象,将大与小推 想极致,从而给读者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对比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空间上的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