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青龙中学施正武 0878-5361082
桃花源 记 设计:青龙中学 施正武 0878-5361082
导航 品會告 作者介绍朗诵欣赏整体感悟重点研读课堂练习课外探宄
作者介绍 朗诵欣赏 整体感悟 重点研读 课堂练习 课外探究 导航
作者介绍 想题 陶渊明纪念馆是历史 人物纪念馆。为纪念东晋 诗人陶渊明而建立。 位于江西省庐山西麓 九江县城沙河街东北隅。 1985年7月30日开馆。馆 址原是陶靖节(渊明)祠。 该祠原座落在县南25公里 面阳山靖节墓左前麓,明 嘉靖十二至十七年 (1533~1538)重修,江 南民居风格,面积约250 平方米,1982年按原貌迁 建于今址,祠内原有塑像、 匾额、楹联、石刻得到了 全面修复
陶渊明(365~427), 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 家。一名潜,字元亮,世 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 (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 落的仕宦家庭,由于父亲 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 于生活贫困之中。二十九 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 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 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 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 活。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 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 从此归隐田园。 陶渊明纪念馆是历史 人物纪念馆。为纪念东晋 诗人陶渊明而建立。 位于江西省庐山西麓 九江县城沙河街东北隅。 1985年7月30日开馆。馆 址原是陶靖节(渊明)祠。 该祠原座落在县南25公里 面阳山靖节墓左前麓,明 嘉靖十二至十七年 (1533 ~1538)重修,江 南民居风格,面积约250 平方米,1982年按原貌迁 建于今址,祠内原有塑像、 匾额、楹联、石刻得到了 全面修复。 作者介绍
朗诵欣赏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 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 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 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 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 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 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 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嘴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 说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 无问津者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 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 桃花林,夹岸 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 纷,渔 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 良田美池桑 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 来种作,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 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 大惊,问 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 作食,村中 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 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 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 延至其家, 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 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 诣太守 说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 遂 无问津者。 朗诵欣赏
整体感悟 东晋之末,农民革命处于低潮,广大农民意识不到自己 的力量,只有在逃亡道上求生存,在幻想之中求慰藉,因而这 个地区有可能产生“桃花源”一类的乌托邦。诚如列宁所说: 个国家的自由愈少,公开的阶级斗争愈弱,群众的文化程 度愈低,政治上的乌托邦通常也愈易产生,而且保持的时间也 愈久。”生活在此时此地的陶渊明,根据他的思想给予艺术 加工而写成《桃花源记》 口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 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 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 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 意愿。 口桃花源是朦胧飘忽的世界,种种的神秘色彩,表面上是 描写了桃花源的隐蔽,实质上,作者是暗示了:桃花源,本来 就是子虚乌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得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 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整体感悟 ❑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 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 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 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 意愿。 ❑ 桃花源是朦胧飘忽的世界,种种的神秘色彩,表面上是 描写了桃花源的隐蔽,实质上,作者是暗示了:桃花源,本来 就是子虚乌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得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 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 东晋之末,农民革命处于低潮,广大农民意识不到自己 的力量,只有在逃亡道上求生存,在幻想之中求慰藉,因而这 个地区有可能产生“桃花源”一类的乌托邦。诚如列宁所说: “一个国家的自由愈少,公开的阶级斗争愈弱,群众的文化程 度愈低,政治上的乌托邦通常也愈易产生,而且保持的时间也 愈久。” 生活在此时此地的陶渊明,根据他的思想给予艺术 加工而写成《桃花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