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印度公司与广州十三行进行贸易,双方不能说没有矛盾 和冲突,但总体是互相适应的,因为双方都是垄断组织, 交易方便。十三行实行一条龙服务:报关、接待、食宿 订货、代销、交税及与中国官府打交道等,而且行商信誉 也比较好。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说:“他们双方 都有一种商业道德和诚实无欺的声誉,在世界的任何部分 和世界史的任何时期,都还不曾有过超越他们之上的;贸 易经营全凭口头约定,从不用一个书面契约;彼此间有很 多的互助和同情。” 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国议会举行听证会,东印度公司 人员的证词也说双方合作很顺利。这根本是因为双方都是 垄断贸易组织
• 东印度公司与广州十三行进行贸易,双方不能说没有矛盾 和冲突,但总体是互相适应的,因为双方都是垄断组织, 交易方便。十三行实行一条龙服务:报关、接待、食宿、 订货、代销、交税及与中国官府打交道等,而且行商信誉 也比较好。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说:“他们双方 都有一种商业道德和诚实无欺的声誉,在世界的任何部分 和世界史的任何时期,都还不曾有过超越他们之上的;贸 易经营全凭口头约定,从不用一个书面契约;彼此间有很 多的互助和同情。” • 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国议会举行听证会,东印度公司 人员的证词也说双方合作很顺利。这根本是因为双方都是 垄断贸易组织
但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这主要不是来自中国而是来 自英国一方。1833年英国宣布从1834年4月薪22日以后不 再展续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和茶叶贸易的垄断权。英国的 这一变化,是由于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和自由贸易力量的增 强而导致的。其中港脚商人起了直接的作用。港脚商人就 是散商,原是指东印度公司以外的自由商人,在印度、中 国、和英国三者之间进行贸易活动,他们的经营灵活、有 效率,所以发展很快,势力增长也很快,他们与英国制造 业联手,要求取消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的垄断权,终于达 到了目的。散商对东印度公司的胜利,是资本主义贸易全 球化的一个胜利
• 但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这主要不是来自中国而是来 自英国一方。1833年英国宣布从1834年4月薪22日以后不 再展续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和茶叶贸易的垄断权。英国的 这一变化,是由于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和自由贸易力量的增 强而导致的。其中港脚商人起了直接的作用。港脚商人就 是散商,原是指东印度公司以外的自由商人,在印度、中 国、和英国三者之间进行贸易活动,他们的经营灵活、有 效率,所以发展很快,势力增长也很快,他们与英国制造 业联手,要求取消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的垄断权,终于达 到了目的。散商对东印度公司的胜利,是资本主义贸易全 球化的一个胜利
·东印度公司的垄断权取消后,英国散商又强烈要求取消广 行的贸易垄断权。其实,早在东印度公司取消以前, 散商经对华的贸易对象也不是十三行,而是中国的散商。 因为十三行的贸易对象是东印度公司。中英两国散商的贸 易活动是非法的,但却难以禁止,它们发展很快,又因为 法,所以偷漏税,造成中国海关的税款流失。因此十 行的行商就推动清政府打击在广州的散商。1807年广东 局查封了200家以上的行外商号,货物被没收。但散商的 发展仍然很快。1820年,行外商人在“制造品的贸易 占有了主要地位”。1828年,两广总督和粤海关会衔发布 《小商铺经营贸易告示》,具体划分行商和散商的绎营 权,扩大了小商铺的经营范围,包括了中国的丝绸和外国 的自布同时为防风险调公商铺必须有行商担保
• 东印度公司的垄断权取消后,英国散商又强烈要求取消广 州十三行的贸易垄断权。其实,早在东印度公司取消以前, 散商经对华的贸易对象也不是十三行,而是中国的散商。 因为十三行的贸易对象是东印度公司。中英两国散商的贸 易活动是非法的,但却难以禁止,它们发展很快,又因为 非法,所以偷漏税,造成中国海关的税款流失。因此十三 行的行商就推动清政府打击在广州的散商。1807年广东当 局查封了200家以上的行外商号,货物被没收。但散商的 发展仍然很快。1820年,行外商人在“制造品的贸易上已 占有了主要地位”。1828年,两广总督和粤海关会衔发布 了《小商铺经营贸易告示》,具体划分行商和散商的经营 权,扩大了小商铺的经营范围,包括了中国的丝绸和外国 的白布。同时为防止风险,强调小商铺必须有行商担保。 这样双方的散商已进入正常贸易范围
两国散商贸易虽然活跃且有生机,但有巨大 的金融风险。中国的散商资本小,所以在贸易过 程中是英方提供货品,这些货品就形同代销。另 外他们还常常得贷款给中国的小商铺,于是出现 大量的商欠。 广州的行商也有商欠,而且数额巨大 由商欠引起的纠纷不断,经常闹得地方当局也 得出面,演变为政府行为。《南京条约》就规定 了中国政府赔偿商欠,但仅以此一次为例
• 两国散商贸易虽然活跃且有生机,但有巨大 的金融风险。中国的散商资本小,所以在贸易过 程中是英方提供货品,这些货品就形同代销。另 外他们还常常得贷款给中国的小商铺,于是出现 大量的商欠。 • 广州的行商也有商欠,而且数额巨大。 • 由商欠引起的纠纷不断,经常闹得地方当局也 得出面,演变为政府行为。《南京条约》就规定 了中国政府赔偿商欠,但仅以此一次为例
1837年有一次大的商欠事件。这就是兴泰 行商欠案,它开张仅七年,却欠了2261439 元。颠地等21家洋行联名向英国政府上书, 要求英国政府对中国行商的商欠和行商的 贸易垄断进行干涉。这便将民间贸易的矛 盾逐渐变成政府间的矛盾了。清政府对此 概不知
• 1837 年有一次大的商欠事件。这就是兴泰 行商欠案,它开张仅七年,却欠了2261439 元。颠地等21家洋行联名向英国政府上书, 要求英国政府对中国行商的商欠和行商的 贸易垄断进行干涉。这便将民间贸易的矛 盾逐渐变成政府间的矛盾了。清政府对此 一概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