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丙酮酸激酶调节 抑制剂:乙酰CoA、长链脂肪酸、Aa、ATP 激活剂:F-16P、 四、丙酮酸的去路 1、进入三羧酸循环 2、乳酸的生成 在厌氧酵解时(乳酸菌、剧烈运动的肌肉),丙酮酸接受了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生成的NADH上的氢 在乳酸脱氢酶催化下,生成乳酸。 总反应:Glc+2ADP+2Pi→2乳酸+2ATP+2HO 动物体内的乳酸循环Cori循环: 肌肉收缩,糖酵解产生乳酸。乳酸透过细胞膜进入血液,在肝脏中异生为Gk,解除乳酸积累引起的中 毒 Coi循环是一个耗能过程:2分子乳酸生成1分子Gc,消耗6个AIP。 3、乙醇的生成 酵母或其它微生物中,经糖酵解产生的丙酮酸,可以经丙酮酸脱羧酶催化,脱羧生成乙醛,在醇脱氢酶 催化下,乙醛被NADH还原成乙醇。 总反应:Gk+2p+2ADP+2H→2乙醇+2CO2+2ATP+2H20 在厌氧条件下能产生乙醇的微生物,如果有氧存在时,则会通过乙醛的氧化生成乙酸,制醋。 4、丙酮酸进行糖异生 五、其它单糖进入糖酵解途径 除葡萄糖外,其它单糖也可进行酵解 P91图13-6各种单糖进入糖酵解的途径 1.糖原降解产物G-1-P 2.D一果糖有两个途径 3.D—半乳糖 4.D一甘露糖
6 3、 丙酮酸激酶调节 抑制剂:乙酰 CoA、长链脂肪酸、Ala、ATP 激活剂:F-1.6-P、 四、 丙酮酸的去路 1、 进入三羧酸循环 2、 乳酸的生成 在厌氧酵解时(乳酸菌、剧烈运动的肌肉),丙酮酸接受了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生成的 NADH 上的氢, 在乳酸脱氢酶催化下,生成乳酸。 总反应: Glc + 2ADP + 2Pi → 2 乳酸 + 2ATP + 2H2O 动物体内的乳酸循环 Cori 循环: 图 肌肉收缩,糖酵解产生乳酸。乳酸透过细胞膜进入血液,在肝脏中异生为 Glc,解除乳酸积累引起的中 毒。 Cori 循环是一个耗能过程:2 分子乳酸生成1 分子Glc,消耗 6个 ATP。 3、 乙醇的生成 酵母或其它微生物中,经糖酵解产生的丙酮酸,可以经丙酮酸脱羧酶催化,脱羧生成乙醛,在醇脱氢酶 催化下,乙醛被NADH 还原成乙醇。 总反应:Glc+2pi+2ADP+2H+→2 乙醇+2CO2+2ATP+2H20 在厌氧条件下能产生乙醇的微生物,如果有氧存在时,则会通过乙醛的氧化生成乙酸,制醋。 4、 丙酮酸进行糖异生 五、 其它单糖进入糖酵解途径 除葡萄糖外,其它单糖也可进行酵解 P 91 图 13-6 各种单糖进入糖酵解的途径 1.糖原降解产物G—1—P 2.D—果糖 有两个途径 3.D—半乳糖 4.D—甘露糖
第二节三羧酸循环 葡萄糖的有氧氧化包括四个阶段。 ①糖酵解产生丙酮酸(2丙酮酸、2ATP、2 NADH) ②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 ③三羧酸循环(CO、HO、ATP、NADH) ④呼吸链氧化磷酸化(NADH--ATP) 三羧酸循:乙酰CαA经·系列的氧化、脱羧,最终生成αO、HO、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又称柠檬酸 循环、 Krebs循环。 原核生物:①④阶段在胞质中 真核生物:①在胞质中,②④在线粒体中 丙酮酸脱羧生成乙酰CoA 1、反应式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CH3 COCOOH+ CoA-SH+NAD CH3CO-S-CoA+ NADH+H+CO 此反应在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基质中进行,这是连接糖酵解与TCA的中心环节。 2、丙酮酸脱氢酶系 丙酮酸脱氢酶系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多酶体系,位于线粒体膜上,电镜下可见。 E coli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分子量:45×1直径45nm,比核糖体稍大。 酶 辅酶 每个复合物亚基数 丙酮酸脱羧酶(E1) TPP 二氢硫辛酸转乙酰酶(E 硫辛酸 24 二氢硫辛酸脱氢酶(E3) FAD、NAD 此外,还需要C0A、Mg2作为辅因子 这些肽链以非共价键结合在一起,在碱性条件下,复合体可以解离成相应的亚单位,在中性时又可以重 组为复合体。所有丙酮酸氧化脱羧的中间物均紧密结合在复合体上,活性中间物可以从一个酶活性位置转到 另一个酶活性位置,因此,多酶复合体有利于高效催化反应及调节酶在反应中的活性。 3、反应步骤 P93反应过程 (1)丙酮酸脱羧形城成羟乙基TPP 7
7 第二节 三羧酸循环 葡萄糖的有氧氧化包括四个阶段。 ①糖酵解产生丙酮酸(2 丙酮酸、 2ATP、2NADH) ②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 ③三羧酸循环(CO2、H2O、ATP、NADH) ④呼吸链氧化磷酸化(NADH-----ATP) 三羧酸循环:乙酰 CoA 经一系列的氧化、脱羧,最终生成 CO2、H2O、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又称柠檬酸 循环、Krebs 循环。 原核生物:①~④阶段在胞质中 真核生物:①在胞质中,②~④在线粒体中 一、 丙酮酸脱羧生成乙酰 CoA 1、 反应式: 此反应在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基质中进行,这是连接糖酵解与TCA的中心环节。 2、 丙酮酸脱氢酶系 丙酮酸脱氢酶系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多酶体系,位于线粒体膜上,电镜下可见。 E.coli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分子量:4.5×106,直径45nm,比核糖体稍大。 酶 辅酶 每个复合物亚基数 丙酮酸脱羧酶(E1) TPP 24 二氢硫辛酸转乙酰酶(E2) 硫辛酸 24 二氢硫辛酸脱氢酶(E3) FAD、NAD+ 12 此外,还需要 CoA、Mg2+作为辅因子 这些肽链以非共价键结合在一起,在碱性条件下,复合体可以解离成相应的亚单位,在中性时又可以重 组为复合体。所有丙酮酸氧化脱羧的中间物均紧密结合在复合体上,活性中间物可以从一个酶活性位置转到 另一个酶活性位置,因此,多酶复合体有利于高效催化反应及调节酶在反应中的活性。 3、 反应步骤 P 93 反应过程 (1)丙酮酸脱羧形成羟乙基-TPP CH3COCOOH + CoA-SH + NAD+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CH3CO-S-CoA + NADH + H+ + C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