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思想颇有关系。到东晋时,玄学又吸取了佛学的一些成分,进入 新阶段。但不论如何,玄学与汉代盛行的神学目的论,谶纬宿命论相 比,它更带有思辩性,这从当时玄学所涉及的一些命题即可看出(如 圣人有情无情问题,本未有无问题,声无哀乐问题、养生问题、言意 关系问题等),这些带有强烈的思辩性的问题,打破了汉代以来繁琐经 学的统治,对于解放人的思想、活跃思维都起了重大作用。而玄学中 些命题的辩析探讨,反过来也影响到文学创作风貌的变化,如玄学 崇尚虚无、贵自然、辩形神,对于文学创作中追求自然神韵就产生了 深刻的景响。阮籍的发言玄远,嵇康的清新脱俗,陶渊明的任真自然, 都不能不说和玄学的影响有关 除了玄学的兴起外,这一时期另一值得注目者乃佛、道二教的流 佛教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此后在中国生根、变化、发展,形 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并溶入中国文化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 分。 佛教发源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的古印度,为释加牟尼所创。史载 汉哀帝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国王使伊存口授 《浮屠经》(《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西戎 传》),这是关于佛经传入中国的最早的时间记载,至汉明帝永平八年 (65年),帝梦金人而遣使至天竺求法,十年天竺僧人竺法兰,迦叶 摩腾以白马驮经至洛阳,明帝为建白马寺。桓帝时大月支僧支谶来到 洛阳,译经典,此后,又有安世高来华。他们先后译出佛经小乘经典
11 老庄思想颇有关系。到东晋时,玄学又吸取了佛学的一些成分,进入 新阶段。但不论如何,玄学与汉代盛行的神学目的论,谶纬宿命论相 比,它更带有思辩性,这从当时玄学所涉及的一些命题即可看出(如 圣人有情无情问题,本末有无问题,声无哀乐问题、养生问题、言意 关系问题等),这些带有强烈的思辩性的问题,打破了汉代以来繁琐经 学的统治,对于解放人的思想、活跃思维都起了重大作用。而玄学中 一些命题的辩析探讨,反过来也影响到文学创作风貌的变化,如玄学 崇尚虚无、贵自然、辩形神,对于文学创作中追求自然神韵就产生了 深刻的影响。阮籍的发言玄远,嵇康的清新脱俗,陶渊明的任真自然, 都不能不说和玄学的影响有关。 除了玄学的兴起外,这一时期另一值得注目者乃佛、道二教的流 行。 佛教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此后在中国生根、变化、发展,形 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并溶入中国文化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 分。 佛教发源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的古印度,为释加牟尼所创。史载: “汉哀帝元年(公元前 2 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国王使伊存口授 《浮屠经》(《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西戎 传》),这是关于佛经传入中国的最早的时间记载,至汉明帝永平八年 (65 年),帝梦金人而遣使至天竺求法,十年天竺僧人竺法兰,迦叶 摩腾以白马驮经至洛阳,明帝为建白马寺。桓帝时大月支僧支谶来到 洛阳,译经典,此后,又有安世高来华。他们先后译出佛经小乘经典
佛教渐见流传。至魏晋南北朝,又有支谦、康僧会、竺法护、道安、 鸠摩罗会、法显、昙无谶、真谛等众多僧人,翻译大量佛经。这些佛 经不少是由外来的印度或西域僧人与汉人共同翻译的,而在共同翻译 过程中,增进了中外思想、语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佛教的传入, 带来了中国政治、思想、经济、文学、音乐、美术、雕塑、音乐习俗 等一系列的变化,其中这一时期佛教流行的最主要标志,并对中国文 化产生巨大影响者,乃在于佛、玄、儒的交流及大量的佛寺的创设。 中国的寺院有相当一部分即创设于魏晋南北朝。据统计,梁时有佛寺 2846座,僧尼82700余人,仅建康就有佛寺70馀座;北魏末,寺 院有3万馀座,僧尼二百馀万人;北齐僧尼二百馀万人,寺院4万馀 座。就文学而言,由于佛教的流行,玄与佛合流,不少文人大都研习 佛理并与僧人交往,这对于丰富文学思想以及艺术形式、表现手法, 都有很大影响,其主要者,一是使中国文学中想象更丰富。二是使中 国文学的故事性加强。三是天竺声韵理论影响了中国音韵学的产生, 进而影响到诗歌格律的形成。四是丰富了中国语言与词汇。五则丰富 了文学观念 与佛教相比,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约产生于汉末, 相传张道陵为道教创始者。与佛教追求寂天不同,道教的主旨在于追 求人的精神自由与长生不死,并通过炼丹、吃药等来达到其目的。葛 洪《神仙传》记张道陵云:“张道陵者,沛国人也,本太学书生,博通 五经,晚乃曰:此无益于年命。′遂学长生之道。得黄帝九鼎丹法 欲合之,用药皆靡费钱帛。”除炼丹、吃药外,道教也讲究养生、医术
12 佛教渐见流传。至魏晋南北朝,又有支谦、康僧会、竺法护、道安、 鸠摩罗会、法显、昙无谶、真谛等众多僧人,翻译大量佛经。这些佛 经不少是由外来的印度或西域僧人与汉人共同翻译的,而在共同翻译 过程中,增进了中外思想、语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佛教的传入, 带来了中国政治、思想、经济、文学、音乐、美术、雕塑、音乐习俗 等一系列的变化,其中这一时期佛教流行的最主要标志,并对中国文 化产生巨大影响者,乃在于佛、玄、儒的交流及大量的佛寺的创设。 中国的寺院有相当一部分即创设于魏晋南北朝。据统计,梁时有佛寺 2846 座,僧尼 82700 余人,仅建康就有佛寺 700 馀座;北魏末,寺 院有 3 万馀座,僧尼二百馀万人;北齐僧尼二百馀万人,寺院 4 万馀 座。就文学而言,由于佛教的流行,玄与佛合流,不少文人大都研习 佛理并与僧人交往,这对于丰富文学思想以及艺术形式、表现手法, 都有很大影响,其主要者,一是使中国文学中想象更丰富。二是使中 国文学的故事性加强。三是天竺声韵理论影响了中国音韵学的产生, 进而影响到诗歌格律的形成。四是丰富了中国语言与词汇。五则丰富 了文学观念。 与佛教相比,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约产生于汉末, 相传张道陵为道教创始者。与佛教追求寂天不同,道教的主旨在于追 求人的精神自由与长生不死,并通过炼丹、吃药等来达到其目的。葛 洪《神仙传》记张道陵云:“张道陵者,沛国人也,本太学书生,博通 五经,晚乃叹曰:‘此无益于年命。’遂学长生之道。得黄帝九鼎丹法, 欲合之,用药皆靡费钱帛。”除炼丹、吃药外,道教也讲究养生、医术
本草。就炼丹吃药来说,道教对统治阶级颇有吸引,而讲究养生、医 术本草则对平民有吸引。它求仙而不否定世俗,求长生而不否定享乐, 既有很大的虚幻性,又有很强的现实性,所以,道教自产生以后,不 论在上层社会还是普通民众中都不乏吸引力。因此,在佛教流行的同 时,道教也在社会上广泛地传播开来 道教的求长生、慕神仙以及炼丹、服食等,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文人有很大影响。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的游仙诗以及作品中所呈现的 生命意识与主题,莫不与道教的流行与影响有关。曹操有《气出唱》 三首及《精列》,郭璞有《游仙诗》十四首等,均是其代表,也有一些 诗中对求仙表示怀疑的,如曹植诗云:“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 曹操云:“神龟虽寿,犹有竟时”,等等。这些诗不论是正面的希企求 仙,还是反面的否定神仙的虚妄,都反映了神仙之说对文人的影响。 这种长生求仙,也反映了这一时期人的生命意识的觉醒。“我们念魏晋 人的诗,感到最普遍、最深刻,能激动人的,便是那在诗中充满了对 时光飘忽和人生短促的思想与情感。”(王瑶《中古文学论集·文人与药》) 是否可以说,这种觉醒了的生命意识是道教神仙之说流行的原因之 而道教神仙之说的流行,也加强了人的生命意识的进一步觉醒。道教 影响于文学的另一值得注意的特点,是它对想象力的刺激。儒家是重 功利的,重实用的,很少有神奇的怪诞不经的想象,而道教因为求仙, 描绘了一幅美妙的仙界,这对于文人想象力的开发,对于文学作品中 富有浪漫主义的艺术境界的描绘,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五、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13 本草。就炼丹吃药来说,道教对统治阶级颇有吸引,而讲究养生、医 术本草则对平民有吸引。它求仙而不否定世俗,求长生而不否定享乐, 既有很大的虚幻性,又有很强的现实性,所以,道教自产生以后,不 论在上层社会还是普通民众中都不乏吸引力。因此,在佛教流行的同 时,道教也在社会上广泛地传播开来。 道教的求长生、慕神仙以及炼丹、服食等,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文人有很大影响。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的游仙诗以及作品中所呈现的 生命意识与主题,莫不与道教的流行与影响有关。曹操有《气出唱》 三首及《精列》,郭璞有《游仙诗》十四首等,均是其代表,也有一些 诗中对求仙表示怀疑的,如曹植诗云:“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 曹操云:“神龟虽寿,犹有竟时”,等等。这些诗不论是正面的希企求 仙,还是反面的否定神仙的虚妄,都反映了神仙之说对文人的影响。 这种长生求仙,也反映了这一时期人的生命意识的觉醒。“我们念魏晋 人的诗,感到最普遍、最深刻,能激动人的,便是那在诗中充满了对 时光飘忽和人生短促的思想与情感。”(王瑶《中古文学论集·文人与药》) 是否可以说,这种觉醒了的生命意识是道教神仙之说流行的原因之一, 而道教神仙之说的流行,也加强了人的生命意识的进一步觉醒。道教 影响于文学的另一值得注意的特点,是它对想象力的刺激。儒家是重 功利的,重实用的,很少有神奇的怪诞不经的想象,而道教因为求仙, 描绘了一幅美妙的仙界,这对于文人想象力的开发,对于文学作品中 富有浪漫主义的艺术境界的描绘,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五、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编者将这一个时期的文学划分为三个历程:建安、正始文学,两 晋文学,南北朝文学 (1)建安、正始文学。建安文学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开始。这时 的文坛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在他们的周围集中了王桀、刘桢等一报文 学家。政治理想的髙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 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建安风骨”这一时代特征。正始文学处于魏 易代之际,政局恐怖。在哲学史上,正始是正始玄学的开创期,在 文学史上,正始文学的主要代表是嵇康和阮籍,他们的作品揭露了礼 教的虚伪,表现了政治重压下的苦闷与抗议。 (2)两晋文学。两晋太康时期文坛出现繁荣局面。“三张二陆两 潘一左”是太康时期的代表诗人。太康诗风以繁缛为主,丧失了建安 诗歌的“风力”,但在语言的运用上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左思的《咏 史》诗,抗议门阀制度,抒发寒士不平,与建安诗歌一脉相承。 西晋末年,在土族清淡炎玄理的风气下,产生了玄言诗。东晋玄佛合 流,更助长了玄言诗的发展,使它占据东晋诗坛达百年之久。晋宋易 代之际出现了陶渊明,他开创了田园诗,他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成就最 高的诗人 (3)南北朝文学。宋初经历了由玄言诗到山水诗转变过程,谢灵 运是第一个大力写出山水诗的诗人。山水诗的出现扩大了诗歌的题材, 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技巧。 宋代的鲍照在七言乐府上做岀了突破。 南北朝民歌给诗坛带来清新的气息
14 编者将这一个时期的文学划分为三个历程:建安、正始文学,两 晋文学,南北朝文学。 (1)建安、正始文学。建安文学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开始。这时 的文坛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在他们的周围集中了王桀、刘桢等一批文 学家。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 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建安风骨”这一时代特征。正始文学处于魏 晋易代之际,政局恐怖。在哲学史上,正始是正始玄学的开创期,在 文学史上,正始文学的主要代表是嵇康和阮籍,他们的作品揭露了礼 教的虚伪,表现了政治重压下的苦闷与抗议。 (2)两晋文学。两晋太康时期文坛出现繁荣局面。“三张二陆两 潘一左”是太康时期的代表诗人。太康诗风以繁缛为主,丧失了建安 诗歌的“风力”,但在语言的运用上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左思的《咏 史》诗,抗议门阀制度,抒发寒士不平,与建安诗歌一脉相承。 西晋末年,在士族清淡玄理的风气下,产生了玄言诗。东晋玄佛合 流,更助长了玄言诗的发展,使它占据东晋诗坛达百年之久。晋宋易 代之际出现了陶渊明,他开创了田园诗,他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成就最 高的诗人。 (3)南北朝文学。宋初经历了由玄言诗到山水诗转变过程,谢灵 运是第一个大力写出山水诗的诗人。山水诗的出现扩大了诗歌的题材, 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技巧。 宋代的鲍照在七言乐府上做出了突破。 南北朝民歌给诗坛带来清新的气息
齐梁时代有两个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其一是诗体的重大变革,沈 约、谢朓等人共同创立了“永明体”,为唐朝近体诗的形成做了必要的 准备;其二,浮靡轻艳的宫体诗成为诗歌的主流,它主要是以艳丽的 词句表现宫廷生活,女性成为吟咏的对象。 六、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酝酿着“新变”的时期。 其“新变”可概括为以下三点:文学进入自觉的阶段,文学创作趋于 个性化;玄学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为文学创作带来新的因素;语言形 式美的发现及其在文学上的运用 (2)文体的发展。五言占诗达到鼎盛;骈文的兴盛,为中国文学 增添了一种可以充分发挥语言形式美的文体;抒情小赋发展成为骈赋; 七言古诗的确立;南北朝乐府民歌对文人的刺激和影响;小说已初具 规模,出现了一批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 总起来说,没有这时期的新变和酝酿,就没有唐诗的高潮,也没 有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 复习思考题 (一)解释:1、文学的自觉2、文笔之分3、生死主题4 游仙主题5、隐逸主题6、文学家族 二)填空 1、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开始的,其终结应以隋文帝统 一中国为标志。其时间断限是公元年到公元年,它共经历
15 齐梁时代有两个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其一是诗体的重大变革,沈 约、谢朓等人共同创立了“永明体”,为唐朝近体诗的形成做了必要的 准备;其二,浮靡轻艳的宫体诗成为诗歌的主流,它主要是以艳丽的 词句表现宫廷生活,女性成为吟咏的对象。 六、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酝酿着“新变”的时期。 其“新变”可概括为以下三点:文学进入自觉的阶段,文学创作趋于 个性化;玄学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为文学创作带来新的因素;语言形 式美的发现及其在文学上的运用。 (2)文体的发展。五言古诗达到鼎盛;骈文的兴盛,为中国文学 增添了一种可以充分发挥语言形式美的文体;抒情小赋发展成为骈赋; 七言古诗的确立;南北朝乐府民歌对文人的刺激和影响;小说已初具 规模,出现了一批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 总起来说,没有这一时期的新变和酝酿,就没有唐诗的高潮,也没 有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 复习思考题 (一)解释:1、文学的自觉 2、文笔之分 3、生死主题 4、 游仙主题 5、隐逸主题 6、文学家族 (二)填空 1、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 开始的,其终结应以隋文帝统 一中国为标志。其时间断限是公元 年到公元 年,它共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