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和社会发展揽况 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8%。张家港、常熟、昆山入围国家首 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 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7.7%。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952 家,累计达5416家。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3家 累计达733家: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86家,累计达505 家;新增省级以上工程中心(实验室)1l家,累计达90家 年末省级以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60家,其中国家级15家 创新载体加快培育。启动建设市产业技术研究院,与中 科院、南京大学、牛津大学等一批国内外大院大所合作共建 的重大创新载体落户苏州。年末全市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 112家,孵化面积4581万平方米。新增42家省级众创空间 年末共有国家级众创空间52家,省级众创空间190家。各类 众创空间共孵育创新团队4000余个 创新实力不断增强。年末全市各类人才总量27648万 人,其中高层次人才2449万人。全市拥有高技能人才5768 万人。新增国家级人才引进工程入选者13人,累计达250 人,其中创业类人才131人。新增省“双创人才”91人,累计 达873人。专利工作成效显著。中国(苏州)知识产权保护 中心获批建设。新增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6家。年末万人 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3.00件,比上年增加698件 教育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新建中小学、幼儿园52 所,改扩建17所,新增学位68万个。年末全市拥有各级各
10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8%。张家港、常熟、昆山入围国家首 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 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7.7%。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952 家,累计达5416家。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3家, 累计达733家;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86家,累计达505 家;新增省级以上工程中心(实验室)11家,累计达90家; 年末省级以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60家,其中国家级15家。 创新载体加快培育。启动建设市产业技术研究院,与中 科院、南京大学、牛津大学等一批国内外大院大所合作共建 的重大创新载体落户苏州。年末全市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 112家,孵化面积458.1万平方米。新增42家省级众创空间, 年末共有国家级众创空间52家,省级众创空间190家。各类 众创空间共孵育创新团队4000余个。 创新实力不断增强。年末全市各类人才总量276.48万 人,其中高层次人才24.49万人。全市拥有高技能人才57.68 万人。新增国家级人才引进工程入选者13人,累计达250 人,其中创业类人才131人。新增省“双创人才”91人,累计 达873人。专利工作成效显著。中国(苏州)知识产权保护 中心获批建设。新增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6家。年末万人 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3.00件,比上年增加6.98件。 教育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新建中小学、幼儿园52 所,改扩建17所,新增学位6.8万个。年末全市拥有各级各 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经济和社会发展梳况 类学校1620所,在校学生18545万人,毕业生41.07万人,专 任教师1128万人。其中普通高等院校26所,普通高等学校 在校学生23.56万人,毕业生591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69.1%。推动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推进集团化办学,增加普 通高中教育资源供给,统筹全市名优教师,打造免费线上教 育平台 十、或电、卫监中锦官 文化事业繁荣兴盛。全年文化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880亿元,比上年增长10%苏州第二图书馆如期建成,苏 州湾文化中心主体结构封顶,苏州博物馆西馆、吴文化博物 馆等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完成671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 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成功举办世界遗产城市组织第三届亚 太区大会、中国昆剧艺术节、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苏州国 际设计周等重大活动。获评全球首个“世界遗产典范城市”。 健康苏州建设扎实 苏大附二院浒关院区建成运 行,市疾控中心迁建,苏大附一院二期项目开工建设。引进 高水平临床医学专家团队26个,年末累计达到53个。新建、 扩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4家。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医疗卫生 机构3380个,其中医院20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 院)171个。卫生机构床位数6.89万张,其中医院病床5.80万 拥有卫生技术人员8.52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 3.01万人
11 类学校1620所,在校学生185.45万人,毕业生41.07万人,专 任教师11.28万人。其中普通高等院校26所,普通高等学校 在校学生23.56万人,毕业生5.91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69.1%。推动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推进集团化办学,增加普 通高中教育资源供给,统筹全市名优教师,打造免费线上教 育平台。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兴盛。全年文化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5880亿元,比上年增长10%。苏州第二图书馆如期建成,苏 州湾文化中心主体结构封顶,苏州博物馆西馆、吴文化博物 馆等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完成671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 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成功举办世界遗产城市组织第三届亚 太区大会、中国昆剧艺术节、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苏州国 际设计周等重大活动。获评全球首个“世界遗产典范城市”。 健康苏州建设扎实推进。苏大附二院浒关院区建成运 行,市疾控中心迁建,苏大附一院二期项目开工建设。引进 高水平临床医学专家团队26个,年末累计达到53个。新建、 改扩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4家。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医疗卫生 机构3380个,其中医院20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 院)171个。卫生机构床位数6.89万张,其中医院病床5.80万 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8.52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 医师3.01万人。 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经济和社会发展揽况 体育事业稳步发展。全民健身工程提档升级。新增健身 道264公里。苏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东园体育休闲公园 建成投用。成功举办2018年国际田联世界竞走团体锦标赛 2018冰壶世界杯苏州站等高规格体育赛事。在第十九届省运 会上取得历史最好成绩。体育彩票销售首次突破50亿元 人口就 人口总量保持稳定。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072.17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81539万人。全市户籍人口703.55万人,户籍 人口出生率9.82%‰,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2.79% 就业创业形势良好。全市新增就业17.55万人,开发公 益性岗位8941个,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3.75万人。城 镇登记失业率1.78%苏州籍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 987%。全力推进大众创业。全年支持成功自主创业人数 19441人,其中引领大学生创业2344人,扶持农村劳动力自 主创业2467人。 十二、人民世浩中辑薛 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根据抽样调查,全市城镇常住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6.35万元,比上年增长8%;农村常住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3.24万元,比上年增长8.1% 物价水平温和上涨。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 涨26%其中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22%:衣着类价格上涨 0%;居住类价格上涨29%: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
12 体育事业稳步发展。全民健身工程提档升级。新增健身 步道264公里。苏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东园体育休闲公园 建成投用。成功举办2018年国际田联世界竞走团体锦标赛、 2018冰壶世界杯苏州站等高规格体育赛事。在第十九届省运 会上取得历史最好成绩。体育彩票销售首次突破50亿元。 十一、人口和就业 人口总量保持稳定。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072.17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815.39万人。全市户籍人口703.55万人,户籍 人口出生率9.82‰,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2.79‰。 就业创业形势良好。全市新增就业17.55万人,开发公 益性岗位8941个,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3.75万人。城 镇登记失业率1.78%。苏州籍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 98.7%。全力推进大众创业。全年支持成功自主创业人数 19441人,其中引领大学生创业2344人,扶持农村劳动力自 主创业2467人。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根据抽样调查,全市城镇常住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6.35万元,比上年增长8%;农村常住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3.24万元,比上年增长8.1%。 物价水平温和上涨。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 涨2.6%。其中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2.2%;衣着类价格上涨 5.0%;居住类价格上涨2.9%;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 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经济和社会发展梳况 35%;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上涨1.6%;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价 格上涨3.1%: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0.8%:其他用品和服务 价格上涨25% 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最低工资标准上调至 020元/月。年末全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缴费人数543.27万 人,比上年增加32.44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 数737.5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505.02万人,工伤保险参 呆人数51175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53344万人,分别比 上年增加49.25、40.45、3849和4309万人。全年新增缴存公 积金职工81.36万人,年末缴存住房公积金职工数达37825万 人,全年职工提取公积金3197亿元。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945元。年末全 市143万户、共计2.15万人享受低保,全年发放低保金21 亿元。全市新增日间照料中心110个、助浴点20个。开工建 保障性住房21205套,基本建成271%6套,新增租赁补贴发 放2604户。 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全年累计抽检各类食品726万 批次,每千人抽检率6.8批次,动态合格率9822%。全年查 办食品药品违法案件6198件,比上年增长32%。在省内率先 启动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严重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出台评定严 重失信者管理办法 十L、城市北公用节血
13 3.5%;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上涨1.6%;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价 格上涨3.1%;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0.8%;其他用品和服务 类价格上涨2.5%。 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最低工资标准上调至 2020元/月。年末全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缴费人数543.27万 人,比上年增加32.44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 数737.5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505.02万人,工伤保险参 保人数511.75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533.44万人,分别比 上年增加49.25、40.45、38.49和43.09万人。全年新增缴存公 积金职工81.36万人,年末缴存住房公积金职工数达378.25万 人,全年职工提取公积金319.7亿元。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945元。年末全 市1.43万户、共计2.15万人享受低保,全年发放低保金2.17 亿元。全市新增日间照料中心110个、助浴点20个。开工建 设保障性住房21205套,基本建成27196套,新增租赁补贴发 放2604户。 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全年累计抽检各类食品7.26万 批次,每千人抽检率6.8批次,动态合格率98.22%。全年查 办食品药品违法案件6198件,比上年增长32%。在省内率先 启动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严重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出台评定严 重失信者管理办法。 十三、城市建设和公用事业 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经济和社会发展揽况 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4885亿元。沪通铁路苏州段 期工程开展铺轨作业,江苏南沿江城际铁路苏州段、通苏嘉 甬纳入盐通铁路先行实施段开工建设。524国道相城段改扩 建、桐泾路北延、独墅湖第二通道等重点道路交通项目开工 建设。轨道交通3号线主体完工,5号线加快推进,6号线、 S1线开工建设,有轨电车1号线延伸线、2号线开通试运营。 1000千伏淮上线苏通管廊过江隧道全线贯通。智慧城管大数 据平台(二期)建成投用。5G通信试点稳步推进。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1562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9% 其中工业用电量12278亿千瓦时,增长2.1%;城乡居民生活 用电量1366亿千瓦时,增长9.7%。市区(不含吴江,下 同)管道天然气供气总量9.11亿立方米。全市拥有区域供水 厂22座,总供水能力7175万吨/日,其中市区自来水供水能 力达到345万吨/日。全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75万吨/ 日,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超过96% 年末城市轨道交通(含有轨电车)运营线路总长1649 公里,全年运营总里程1676万列公里,线网客流总量32805 万人次。市区新辟、优化调整公交线路63条,年末市区公交 线路总数达393条,全年营运里程29亿公里,总客运量5.56 亿人次。古城区(环护城河内)实现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 力、氢能公交车100%全覆盖 十■、粼保护和障軋
14 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488.5亿元。沪通铁路苏州段一 期工程开展铺轨作业,江苏南沿江城际铁路苏州段、通苏嘉 甬纳入盐通铁路先行实施段开工建设。524国道相城段改扩 建、桐泾路北延、独墅湖第二通道等重点道路交通项目开工 建设。轨道交通3号线主体完工,5号线加快推进,6号线、 S1线开工建设,有轨电车1号线延伸线、2号线开通试运营。 1000千伏淮上线苏通管廊过江隧道全线贯通。智慧城管大数 据平台(二期)建成投用。5G通信试点稳步推进。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1562.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9%。 其中工业用电量1227.8亿千瓦时,增长2.1%;城乡居民生活 用电量136.6亿千瓦时,增长9.7%。市区(不含吴江,下 同)管道天然气供气总量9.11亿立方米。全市拥有区域供水 厂22座,总供水能力717.5万吨/日,其中市区自来水供水能 力达到345万吨/日。全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75万吨/ 日,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超过96%。 年末城市轨道交通(含有轨电车)运营线路总长164.9 公里,全年运营总里程1676万列公里,线网客流总量32805 万人次。市区新辟、优化调整公交线路63条,年末市区公交 线路总数达393条,全年营运里程2.9亿公里,总客运量5.56 亿人次。古城区(环护城河内)实现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 力、氢能公交车100%全覆盖。 十四、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 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