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种子的活力、劣变和寿命 随种子成熟,种子活力逐渐升高,至真正成 熟时达到顶峰,随之便会进入逐渐衰老 aging)即 劣变的过程。使种子不劣变是不可能的,但若能 揭示劣变的生理机制,则减缓劣变、延长寿命是 可能的。 长期以来,人们多用发芽率来衡量种子的播种品质, 但生产中常遇到发芽率与田间出苗率不相符的情况,便试 图寻找一种能准确预测种子田间出苗情况的指标,种子活 力应这种生产需要被提出
第五章 种子的活力、劣变和寿命 随种子成熟,种子活力逐渐升高,至真正成 熟时达到顶峰,随之便会进入逐渐衰老(aging)即 劣变的过程。使种子不劣变是不可能的,但若能 揭示劣变的生理机制,则减缓劣变、延长寿命是 可能的。 一、种子活力 长期以来,人们多用发芽率来衡量种子的播种品质, 但生产中常遇到发芽率与田间出苗率不相符的情况,便试 图寻找一种能准确预测种子田间出苗情况的指标,种子活 力应这种生产需要被提出
1.种子活力的概念 种子生活力、种子发芽力、种子活力是种子质量中三个既有区别又 互相联系的概念: 种子生活力vabi)指种子发芽的潜在能力或种胚具有的生命力, 亦指活种子所占的百分数,常用TTC法鉴别。 种子发芽力 germinating ability)种子在实验室条件下发芽并长成正 常幼苗的能力,通常以发芽势、发芽率表示。 种子活力(vgor)指决定种子和种子批在发芽和出苗期间活性强度及 该种子特征的综合表现(1997年,ISTA) 在广泛的田间条件下,种子迅速整齐萌发并长成正 常幼苗的潜在能力(美国官方种子检验协会) 高活力的种子一定具有高的发芽力和生活力, 具有高发芽力的种子也必定具有高的生活力;但具有生活力的 种子不一定都具发芽力,能发芽的种子活力也不一定高
1. 种子活力的概念 种子生活力、种子发芽力、种子活力是种子质量中三个既有区别又 互相联系的概念: 种子生活力(viability)——指种子发芽的潜在能力或种胚具有的生命力, 亦指活种子所占的百分数,常用TTC法鉴别。 种子发芽力(germinating ability)——种子在实验室条件下发芽并长成正 常幼苗的能力,通常以发芽势、发芽率表示。 种子活力(vigor)——指决定种子和种子批在发芽和出苗期间活性强度及 该种子特征的综合表现(1997年,ISTA) 在广泛的田间条件下,种子迅速整齐萌发并长成正 常幼苗的潜在能力(美国官方种子检验协会) 三个概念的相互关系——高活力的种子一定具有高的发芽力和生活力, 具有高发芽力的种子也必定具有高的生活力;但具有生活力的 种子不一定都具发芽力,能发芽的种子活力也不一定高
X 活 活 测 50 力 劣变过程 图71种子劣变过程中发芽力 (生活力)与活力的相互关系 (Delouche HI Caldwell, 1960)
最高活力 在良好状态下, 高活力 具出苗及生长的正常“话力“测 能力:在不良条 件下,活力卿高 悔发定的应用 其成苗的可能性 愈大 虽能萌发。但不能 续生长:;出现崎形苗 种子并不完全死亡, 低活力 但不能萌发 种子检验为死种子 种了完全死亡 图7-2种子萌发、生长与活力相关的图解( Isely,1957)
2.种子活力的发展及意义 种子活力问题在种子科学界的萌芽是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 1876年, Abbe提出“发芽强度” 1933年,Gos提出“发芽96%和62%的发芽苗能否等同” 等 问题 世界上的活力研究热出现在50年代初期: 1950年,ISTA主席 Frank首次提出种苗活力,并在年会上 讨论 1953年,ISTA专门成立活力委员会 1957年, Isely首次提出种子活力概念 1977年,ISTA的活力委员会正式通过上述活力概念 1980年,美国官方种子检验协会通过上述活力定义
2. 种子活力的发展及意义 • 种子活力问题在种子科学界的萌芽是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 1876年,Nabbe提出“发芽强度” 1933年,Goss提出“发芽96%和62%的发芽苗能否等同” 等 问题 • 世界上的活力研究热出现在50年代初期: 1950年,ISTA主席Frank首次提出种苗活力,并在年会上 讨论 1953年,ISTA专门成立活力委员会 1957年,Isely首次提出种子活力概念 1977年,ISTA的活力委员会正式通过上述活力概念 1980年,美国官方种子检验协会通过上述活力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