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运用“ 与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有关”句式说话。如“ 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习惯有关,“人不知而不愠”与个人修养有关。 教师点拨,帮助学生完成分类式学习笔记如下 (1)成语类 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格言警句类 ①谈学习态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②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谈修身做人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学而”章 此章为儒家压卷经典《论语》开宗明义第一段。三个“不亦……乎”的反问复迭,尽得 唱三叹之妙。那么“君子”指的是什么人?一个人在别人不了解他的情况下总是怨天尤 人,这样的人配称为君子吗?联系孔子经历,从中感受到孔子怎样的人格呢? 明确:“君子”,在《论语》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 句中取前义。 孔子一生际遇坎坷,但这位大智者能从理智上保持一种心理平衡,表达出一种坦荡旷达的 气度,自谓之“不愠”,这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精神足可为百世之师 (2)“温故”章 有些老师知道世上许多事情,讲起来娓娓动听,这样的老师能说是好老师吗?结合孔子的 思想谈谈。 明确:《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了孔子 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 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3)“诲女”章 《论语》中这段话非常简练,也没有交代说话的背景,而《荀子》书里记子路盛服见孔子 的谈话背景,就详细得多,书中说子路穿戴得整整齐齐去见孔子。脸上还露出得意洋洋的 神情,经孔子批评后,他挽上了便服,但神情依旧。从这个背景看,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 是什么?
21 指导学生运用“__________与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有关”句式说话。如“学 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习惯有关,“人不知而不愠”与个人修养有关。 教师点拨,帮助学生完成分类式学习笔记如下: (1)成语类 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格言警句类 ①谈学习态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②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谈修身做人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学而”章 此章为儒家压卷经典《论语》开宗明义第一段。三个“不亦……乎”的反问复迭,尽得一 唱三叹之妙。那么“君子”指的是什么人?一个人在别人不了解他的情况下总是怨天尤 人,这样的人配称为君子吗?联系孔子经历,从中感受到孔子怎样的人格呢? 明确:“君子”,在《论语》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 句中取前义。 孔子一生际遇坎坷,但这位大智者能从理智上保持一种心理平衡,表达出一种坦荡旷达的 气度,自谓之“不愠”,这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精神足可为百世之师。 (2)“温故”章 有些老师知道世上许多事情,讲起来娓娓动听,这样的老师能说是好老师吗?结合孔子的 思想谈谈。 明确:《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了孔子 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 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3)“诲女”章 《论语》中这段话非常简练,也没有交代说话的背景,而《荀子》书里记子路盛服见孔子 的谈话背景,就详细得多,书中说子路穿戴得整整齐齐去见孔子。脸上还露出得意洋洋的 神情,经孔子批评后,他挽上了便服,但神情依旧。从这个背景看,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 是什么?
明确: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 方式,就是要有谦逊的态度,不可强不知以为知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 过不同看法,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该怎样看待 明确:曾子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 说的两个方面。孔子用这句话给“恕”下定义,其中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对这一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有可取则予肯定,说错了的(有可能误解句意) 要纠正 (5)“岁寒”章 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 明确:何晏集解:“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 苟容。”这是借松柏后凋比喻社会现象 四、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1.“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处世之道,对此,曾有过不同 看法,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怎样看待“所不欲,勿施于人”? 2.从“我的学习方法”或“我从《论语》学到很多”两个题目中任选取一个为题写 一篇文章。要求能引用论语或格言中关于学习方法的句子,字数500字左右。 五、布置作业: 完成写作练习 六、板书设计 《论语》十则 学习方法:1、3、4 学习态度:5、6、7、 修身做人:2、8、9、10 八、课后反思
22 明确: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 方式,就是要有谦逊的态度,不可强不知以为知。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 过不同看法,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该怎样看待。 明确:曾子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 说的两个方面。孔子用这句话给“恕”下定义,其中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对这一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有可取则予肯定,说错了的(有可能误解句意) 要纠正。 (5)“岁寒”章 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 明确:何晏集解:“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 苟容。”这是借松 柏后凋比喻社会现象。 四、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1.“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处世之道,对此,曾有过不同 看法,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怎样看待“所不欲,勿施于人”? 2.从“我的学习方法”或“我从《论语》学到很多”两个题目中任选取一个为题写 一篇文章。要求能引用论语或格言中关于学习方法 的句子,字数 500 字左右。 五、布置作业: 完成写作练习 六、板书设计: 《论语》十则 学习方法:1、3、4、 学习态度:5、6、7、 修身做人:2、8、9、10、 八、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单元引领:本单元以家庭、亲情、友情为主题。选文兼顾诗文,兼顾古今,兼顾中外。 课题:《风筝》 教材分析: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 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学习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体会感情色彩复 杂的句子的含义,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 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学情分析:由于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 难度,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探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多角 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尽管两节课下来,学生还 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 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 出问题。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②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 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 中。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23 第二单元 单元引领:本单元以家庭、亲情、友情为主题。选文兼顾诗文,兼顾古今,兼顾中外。 课题: 《风筝》 教材分析: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 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学习目标 : ① 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体会感情色彩复 杂的句子的含义,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 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 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难点 :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学情分析:由于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 难度,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探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多角 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尽管两节课下来,学生还 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 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 出问题。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②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 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 中。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 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 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 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 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教师范读或让学生听配乐录音,让学生熟悉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字音字义,积累优 美词语、精彩片段。 注音:蜈蚣( 瑟()缩 解释:伶仃憔悴肃杀诀别嫌恶苦心孤诣 、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 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 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再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 [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 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抓住“我 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 生独特理解,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 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 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问题探究] ①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 ②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 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
24 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 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 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 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 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教师范读或让学生听配乐录音,让学生熟悉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字音字义,积累优 美词语、精彩片段。 注音:蜈蚣( ) 瑟( )缩 解释:伶仃 憔悴 肃杀 诀别 嫌恶 苦心孤诣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 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 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再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 [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 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抓住“我” 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 生独特理解。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 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 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问题探究] ①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 ②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 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
③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师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 [教师小结]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 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 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 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五、课堂总结。 六、布置作业 ①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 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③阅读《满天的风筝》,说说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七、板书设计 八、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 投影出示字、词及文学常识。 二、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感 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 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些什么?本节课 继续研读课文。1、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 2、指名朗读课文(3-12段),对课文主体内容再交流探究。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 再次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 在预习与思考前提下,小组内交流,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合作探究。小组之间相 互派代表问答,教师引导深化,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应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解决好如 下问题) 3、学生可边读边思考或读完整体思考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25 ③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师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 [教师小结]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 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 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 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五、课堂总结。 六、布置作业 ①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 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③阅读《满天的风筝》,说说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七、板书设计 八、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投影出示字、词及文学常识。 二、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感 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 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些什么?本节课 继续研读课文。 1、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 2、指名朗读课文(3—12 段),对课文主体内容再交流探究。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 点读。 再次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 在预习与思考前提下,小组内交流,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合作探究。小组之间相 互派代表问答,教师引导深化,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应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解决好如 下问题) 3、学生可边读边思考或读完整体思考。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