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童趣》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叙述童年趣事的美文,其核心就是凸现那令人没齿难忘的童真童趣 为此文章以儿童眼中看世界所得“童趣”为主线,按照“总—一分”结构组织全文,紧扣 个“趣”字来写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揣摩词语,品味语言,理解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文言词句。2、感悟“物外之趣”。 学情分析:由于本文是学生入学后学的第一篇文言文,有必要先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 方法。课文只有二百多字,要仔细体会这种语体简洁的特点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大意,掌握字词。 教具准备: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 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 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象和做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 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 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点拨 1、听录音朗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 2、检查生字 童稚zhi藐mi百o小鹤唳Iⅰ云端凹凸aotu土砾lⅰ沟壑he怡yi然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默读课文,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搞不清的四人组讨论,合作解 16
16 课题:《童趣》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叙述童年趣事的美文,其核心就是凸现那令人没齿难忘的童真童趣, 为此文章以儿童眼中看世界所得“童趣”为主线,按照“总——分”结构组织全文,紧扣 一个“趣”字来写。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揣摩词语,品味语言,理解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文言词句。2、感悟“物外之趣”。 学情分析:由于本文是学生入学后学的第一篇文言文,有必要先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 方法。课文只有二百多字,要仔细体会这种语体简洁的特点。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大意,掌握字词。 教具准备: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 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 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象和做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 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 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点拨。 1、 听录音朗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 2、 检查生字 童稚zhì 藐miǎo小 鹤唳lì云端 凹凸āo tū 土砾lì 沟壑hè 怡 yí然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默读课文,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搞不清的四人组讨论,合作解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4)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5)果如鹤立云端。 (6)捉蛤蟆,鞭数十 (7)趋之别院 (8)见渺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9)以丛草为林。 (10)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在教师的帮助下,试着让 学生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3、复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试着划分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4、在教师的帮助下,试着让学生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四、课堂总结: 学生小结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和练习” 2、写复述课文的提纲。 六、板书设计: 童趣 沈复 听读自由读默读 七、课后反思: 17
17 决。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4)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5)果如鹤立云端。 (6)捉蛤蟆,鞭数十。 (7) 趋之别院。 (8)见渺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9)以丛草为林 。 (10)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在教师的帮助下,试着让 学生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3、复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试着划分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4、在教师的帮助下,试着让学生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四、课堂总结: 学生小结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和练习”二。 2、写复述课文的提纲。 六、板书设计: 童 趣 沈复 听读 自由读 默读 七、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检查作业: 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文章以生动的笔调,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写了自已童年的生活。朗读课文思考全文围 绕什么来写的? (1)写这篇课文的主旨(中心)是什么? 物外之趣 (2)请概括的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夏日戏蚊、草丛观战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这篇课文的主旨(中心)是什么? 物外之趣 (2)请概括的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 (2)把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 3)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癩蛤蜞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明确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 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 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 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2)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 明确: 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板书或投影显示(主要列举前两件事): 五、拓展延伸: 1、“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趋之别院”,而不是将癩蛤蟆处死? 提示:(1)、珍惜生命。(2)、处置有度 2、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3、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六、布置作业:将学习本文你所受到的启发写成300字的短文 七、板书设计:
18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二、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文章以生动的笔调,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写了自已童年的生活。朗读课文思考全文 围 绕什么来写的? (1) 写这篇课文的主旨(中心)是什么? 物外之趣 (2)请概括的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夏日戏蚊、草丛观战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这篇课文的主旨(中心)是什么? 物外之趣 (2)请概括的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 (2)把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 (3)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蜞。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明确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 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 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 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2) 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 明确: 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板书或投影显示(主要列举前两件事): 五、拓展延伸: 1、“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趋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提示:(1)、珍惜生命。(2)、处置有度。 2、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3、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六、布置作业:将学习本文你所受到的启发写成 300 字的短文。 七、板书设计:
自然景物 思维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厦夏蚊成雷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草丛、虫 森林、野 怡然自得 蚊、土砾 联想和想像 兽、丘壑 庞然大物 大快人心 拔山倒树 (鞭打、驱赶) 八、课后反思: 课题:《论语》十则 教材分析: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选文中的十则有 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读字词、积累文言词汇。 2、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3、整理、积累成语、短语等语言材料 过程与方法目标:1、诵读2、合作探讨3、培养勤学好问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态度人生修养 教学重、难点: 揣摩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浅谈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学情分析: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因学生出次接触文言文所以授课过程中老师要精讲,学 生要熟记深思牢记 课前准备:收集有关孔子的有关资料 教具准备:朗读磁带、幻灯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 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 道他是谁吗?(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今天,让我们共同来 学习他关于学习的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关于孔子和《论语》(学生在班上 交流自己的预习: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教师明确有关资料
19 自然景物 思维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草丛、虫 蚊、土砾 联想和想像 森林、野 兽、丘壑 怡然自得 癞始蟆 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 大快人心 (鞭打、驱赶) 八、课后反思: 课题:《论语》十则 教材分析: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选文中的十则有 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读字词、积累文言词汇。 2、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3、整理、积累成语、短语等语言材料。 过程与方法目标:1、诵读 2、合作 探讨 3、培养勤学好问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态度 人生修养 教学重、难点: 揣摩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浅谈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学情分析: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因学生出次接触文言文所以授课过程中老师要精讲,学 生要熟记深思牢记。 课前准备:收集有关孔子的有关资料。 教具准备:朗读磁带、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 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 道他是谁吗?(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今天,让我们共同来 学习他关于学习的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关于孔子和《论语》(学生在班上 交流自己的预习: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教师明确有关资料
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同学们自读课文“阅读提示”,慢读全文。 2.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1、听录音,朗读课文 2、结合课下注释,串译课文 3、了解各章大意。 A、“见贤思齐”章:见贤思齐、勇于自省 B、“三人行”章:择善者而师之 C、“士不可以不弘毅”章:人必须坚强并且有仁爱之心,并能坚持到底 D、“岁寒”章:学会在逆境中求生存,不畏艰难 E、“子贡问”章:自己做不到的,不要强加于别人。 4、小组内交流每则文意,领会蕴含。 教师抽查学生翻译难句 6、学生集体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7、学生跟着录音轻读,尝试背诵 四、课堂总结:学生小结本节内容 五、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 注音、释义: 说 信 愠 省 、翻译句子: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学生试作批注,概括、归类每则内容大意 2.积累格言警句和成语
20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同学们自读课文“阅读提示”,慢读全文。 2.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1、听录音,朗读课文。 2、结合课下注释,串译课文。 3、了解各章大意。 A、“见贤思齐”章:见贤思齐、勇于自省。 B、“三人行”章:择善者而师之。 C、“士不可以不弘毅”章:人必须坚强并且有仁爱之心,并能坚持到底。 D、“岁寒”章:学会在逆境中求生存,不畏艰难。 E、“子贡问”章:自己做不到的,不要强加于别人。 4、小组内交流每则文意,领会蕴含。 5、教师抽查学生翻译难句 6、学生集体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7、学生跟着录音轻读,尝试背诵。 四、课堂总结:学生小结本节内容 五、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六、 板书设计: 七、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注音、释义: 说 信 愠 三省 2、翻译句子: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学生试作批注,概括、归类每则内容大意。 2.积累格言警句和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