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初,科技因素在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中所占比 重为5%~10%,而到1950~1970年,在 发达国家已达到49%,发展中国家也占35%,到了 90年代,发达国家已达60%~80%。自觉地把 我国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 轨道上来,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转变,它保证第二步战 略目标的胜利实现,同时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 坚实的基础。 民族的凝聚力和精神状态是推动一个国家迅速发展的 强大精神动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人民群众自己 的事业,必须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加及其积极性、创 造性的充分发挥,才能成功。而要调动亿万人民的积 极性,除了需要合理分配以外,还要靠大力加强思想 政治工作,使人们树立起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具有高 尚的道德情操和严明的纪律。这样,才能增强他们主 人翁的责任感,激发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政治热 情和劳动积极性,从而使精神力量转化为巨大的物质 力量。 ▲(2)加强文化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沿着 正确方向发展的思想保证 当今世界名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意识形态领域内的 斗争错综复杂,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文化建设。苏联 东欧剧变以后,世界格局由原来的两极对峙向多极化 发展,国际间各种矛盾呈现出新的特点。西方敌对势 力在对苏联东欧“和平演变”得手之后,开始倾其全 力对中国实施“西化”、“分化”和“遏制”政策 在实施这种政策中,他们特别看重思想文化手段,全 面宣扬西方的价值观、社会政治思想、审美情趣和生 活方式,企图通过思想文化渗透达到“不战而胜”的 目的。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西方思想文化的挑 战成为关系社会主义前途的大课题。邓小平同志尖锐 地指出:对外开放以后必然带进来一些坏东西,要说 有危险,这是最大的危险。还指出:现在是一个冷战 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开始了,西方敌对势力加紧推 行针对社会上义的和平演变,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对 策。江泽民同志指出:西方敌对势力要“西化”、“分 化”我们,要把他们那套“民主”、“自由”强加给 我们,我们不警惕不斗争行吗?树欲静而风不止,这
世纪初,科技因素在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中所占比 重为5%~10%,而到1950~1970年,在 发达国家已达到 49%,发展中国家也占35%,到了 90年代,发达国家已达60%~80%。自觉地把 我国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 轨道上来,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转变,它保证第二步战 略目标的胜利实现,同时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 坚实的基础。 民族的凝聚力和精神状态是推动一个国家迅速发展的 强大精神动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人民群众自己 的事业,必须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加及其积极性、创 造性的充分发挥,才能成功。而要调动亿万人民的积 极性,除了需要合理分配以外,还要靠大力加强思想 政治工作,使人们树立起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具有高 尚的道德情操和严明的纪律。这样,才能增强他们主 人翁的责任感,激发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政治热 情和劳动积极性,从而使精神力量转化为巨大的物质 力量。 ▲(2)加强文化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沿着 正确方向发展的思想保证 当今世界名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意识形态领域内的 斗争错综复杂,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文化建设。苏联、 东欧剧变以后,世界格局由原来的两极对峙向多极化 发展,国际间各种矛盾呈现出新的特点。西方敌对势 力在对苏联东欧“和平演变”得手之后,开始倾其全 力对中国实施“西化”、“分化”和“遏制”政策。 在实施这种政策中,他们特别看重思想文化手段,全 面宣扬西方的价值观、社会政治思想、审美情趣和生 活方式,企图通过思想文化渗透达到“不战而胜”的 目的。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西方思想文化的挑 战成为关系社会主义前途的大课题。邓小平同志尖锐 地指出:对外开放以后必然带进来一些坏东西,要说 有危险,这是最大的危险。还指出:现在是一个冷战 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开始了,西方敌对势力加紧推 行针对社会上义的和平演变,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对 策。江泽民同志指出:西方敌对势力要“西化”、“分 化”我们,要把他们那套“民主”、“自由”强加给 我们,我们不警惕不斗争行吗?树欲静而风不止,这
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 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 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面 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 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 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 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和紧迫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 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 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440-441页)因此,我们 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 科学的理论指导,保证其正确的方向;才能用正确的 政治思想去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以相应的伦理、 道德和纪律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抵制和排除消极思 想的影响,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3)加强文化建设,也是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文化 需求的迫切需要 ●文化不仅是精神力量和智力财富,而且是人民群众 的一种生活需求。我们知道,社会生活是丰富的,人 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人是世界上唯一的物质和精神 的统一体。它有两种不能相互代替的基本生活,即物 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能设想,一个人只有物质生活 而没有精神生活,正如不能设想一个人只有精神生活 而没有物质生活一样。人,既是物质人,更是精神人; 既是自然人,更是社会人;既是经济人,更是道德人 可以说,正是这一点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精神生活, 对于多数社会成员来说,是对真、善、美的创造、追 求和享受,没有文化生活的人,不是完整意义的人 而文化生活的需求是随着物质生活需求的增长而增长 的:物质生活的范围扩大,文化生活的范围也随之扩 大;物质生活质量提高,文化生活的质量也随之提高, 我国已经进入小康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较 之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善,与此相应,对文化生活的需 求也水涨船高。广大人民不仅要学习邓小平理论,学 习现代科学知识,学习市场经济知识,而且要求有丰 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近十几年来,人民群众的文化生 活比过去丰富得多了,但是同不断增长的需求相比仍 有差距。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 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 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面 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 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 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 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和紧迫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 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 社 1997 年 10 月第 1 版,第 440—441 页)因此,我们 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 科学的理论指导,保证其正确的方向;才能用正确的 政治思想去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以相应的伦理、 道德和纪律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抵制和排除消极思 想的影响,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3)加强文化建设,也是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文化 需求的迫切需要 ●文化不仅是精神力量和智力财富,而且是人民群众 的一种生活需求。我们知道,社会生活是丰富的,人 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人是世界上唯一的物质和精神 的统一体。它有两种不能相互代替的基本生活,即物 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能设想,一个人只有物质生活 而没有精神生活,正如不能设想一个人只有精神生活 而没有物质生活一样。人,既是物质人,更是精神人; 既是自然人,更是社会人;既是经济人,更是道德人。 可以说,正是这一点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精神生活, 对于多数社会成员来说,是对真、善、美的创造、追 求和享受,没有文化生活的人,不是完整意义的人; 而文化生活的需求是随着物质生活需求的增长而增长 的:物质生活的范围扩大,文化生活的范围也随之扩 大;物质生活质量提高,文化生活的质量也随之提高, 我国已经进入小康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较 之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善,与此相应,对文化生活的需 求也水涨船高。广大人民不仅要学习邓小平理论,学 习现代科学知识,学习市场经济知识,而且要求有丰 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近十几年来,人民群众的文化生 活比过去丰富得多了,但是同不断增长的需求相比仍 有差距。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我们也必须加强文化建设 ▲(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所指出的:“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 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 件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 第441页)综合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国力强弱的综合 标志,它主要由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科技、教 育、文化等因素构成。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科技、 教育、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在不断提高。讲综合 国力,不能只讲经济力、政治力、军事力、外交力, 还要讲文化力。文化力的实质是文化对经济基础和政 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最终表现为对生产力的促进作 用。●文化力表现在哪些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 方面:理论指导力、理想凝聚力、道德教化力、舆论 导向力、科技创造力、法纪整合力、艺术熏陶力。“理 论指导力”是指科学的理论所揭示的事物发展规律对 人们思想的指导作用。“理想凝聚力”,是指由科学 理论所昭示的奋斗目标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巨大鼓 舞和凝聚作用。“道德教化力”是指高尚的道德风尚 对人的言行的正确规范、对人际关系的融通协调、对 社会风气的净化。对各行各业工作的促进作用。“舆 论导向力”是指新闻事业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作为 社会的神经系统,对社会生活所具有的强大而敏感的 导向作用。“科技创造力”是指科学技术创新发明的 能力和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能力。“法纪 整合力”是指法制纪律作为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规 范,与道德互为补充,对人们的社会行为的有力匡正 “艺术熏陶力”是指各类艺术通过体现在作品中的思 想性、艺术性、形象性和典型性,感染人,教育人, 鼓舞人,对人的精神境界的潜移默化,并给人以美的 享受。以上几个方面,分别从不同的侧面、以不同的 方式反映经济政治又反用于经济政治,它们互相补充 互相渗透,共同汇聚成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巨大作用 的“文化力”。这种文化力毫无疑问是综合国力的重 要组成部分。我们党把繁荣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综合 国力的重要标志,是顺应时代潮流作出的一个重要判
我们也必须加强文化建设。 ▲(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所指出的:“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 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 件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7 年 10 月第 1 版, 第 441 页)综合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国力强弱的综合 标志,它主要由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科技、教 育、文化等因素构成。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科技、 教育、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在不断提高。讲综合 国力,不能只讲经济力、政治力、军事力、外交力, 还要讲文化力。文化力的实质是文化对经济基础和政 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最终表现为对生产力的促进作 用。●文化力表现在哪些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 方面:理论指导力、理想凝聚力、道德教化力、舆论 导向力、科技创造力、法纪整合力、艺术熏陶力。“理 论指导力”是指科学的理论所揭示的事物发展规律对 人们思想的指导作用。“理想凝聚力”,是指由科学 理论所昭示的奋斗目标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巨大鼓 舞和凝聚作用。“道德教化力”是指高尚的道德风尚 对人的言行的正确规范、对人际关系的融通协调、对 社会风气的净化。对各行各业工作的促进作用。“舆 论导向力”是指新闻事业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作为 社会的神经系统,对社会生活所具有的强大而敏感的 导向作用。“科技创造力”是指科学技术创新发明的 能力和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能力。“法纪 整合力”是指法制纪律作为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规 范,与道德互为补充,对人们的社会行为的有力匡正。 “艺术熏陶力”是指各类艺术通过体现在作品中的思 想性、艺术性、形象性和典型性,感染人,教育人, 鼓舞人,对人的精神境界的潜移默化,并给人以美的 享受。以上几个方面,分别从不同的侧面、以不同的 方式反映经济政治又反用于经济政治,它们互相补充、 互相渗透,共同汇聚成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巨大作用 的“文化力”。这种文化力毫无疑问是综合国力的重 要组成部分。我们党把繁荣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综合 国力的重要标志,是顺应时代潮流作出的一个重要判
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发展 综上所述,邓小平同志和我们党对文化建设战略地位 的强调,不仅基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 义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的理论,而且基于我国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现实条件对文化建设提出 的迫切要求。文化建设是事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能不能发展、会不会变质、有没有前途的千秋大业, 是决定我国在跨世纪发展中能不能实现宏伟战略目标 的根本大计。我们必须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文化建设 的战略地位。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思想 ▲根据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和十五大精神, 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 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 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 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 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 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 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思想包括五 层涵义 ▲一是规定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导和方向。马列主 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党的根本 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灵魂,也是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 标志。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是党的行动纲 领,它规定着文化建设作用的方向和总的要求。 ▲二是规定文化建设的内容和任务。文化建设的内容 分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这里讲的教
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发展。 综上所述,邓小平同志和我们党对文化建设战略地位 的强调,不仅基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 义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的理论,而且基于我国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现实条件对文化建设提出 的迫切要求。文化建设是事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能不能发展、会不会变质、有没有前途的千秋大业, 是决定我国在跨世纪发展中能不能实现宏伟战略目标 的根本大计。我们必须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文化建设 的战略地位。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思想 ▲根据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和十五大精神, 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 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 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 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 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 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 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思想包括五 层涵义 ▲一是规定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导和方向。马列主 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党的根本 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灵魂,也是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 标志。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是党的行动纲 领,它规定着文化建设作用的方向和总的要求。 ▲二是规定文化建设的内容和任务。文化建设的内容 分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这里讲的教
育科学文化建设中的“文化”,是狭义的文化概念 指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卫生等事业。 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精神文明性质的集中体现,所要 解决的是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教育科学 文化建设是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所解决的 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 问题。 ▲三是提出思想文化战线的任务。思想文化战线是我 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特殊领域,既是文化建设 的重要对象,又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所以,江泽 民同志提出思想文化战线的同志要在现代化建设和改 革开放中担负起“武装人”、“引导人”、“塑造 人”、“鼓舞人”的特殊使命。 ▲四是明确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社会主 义文化建设说到底是以人为对象,提高整个民族的素 质。所以,邓小平反复强调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并把它作为建设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的基本目标和根本任务,这就抓住了文化 建设的关键。 ▲五是指明文化建设的目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为 党的历史任务服务的,它要通过其凝聚作用、导向作 用和激励鼓舞作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为把我国 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 斗 这个指导思想,反映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的客观规律,体现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 重要思想,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加强文化建设 的基本依据 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一)2010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奋斗目 标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是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
育科学文化建设中的“文化”,是狭义的文化概念, 指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卫生等事业。 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精神文明性质的集中体现,所要 解决的是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教育科学 文化建设是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所解决的 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 问题。 ▲三是提出思想文化战线的任务。思想文化战线是我 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特殊领域,既是文化建设 的重要对象,又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所以,江泽 民同志提出思想文化战线的同志要在现代化建设和改 革开放中担负起“武装人”、“引导人”、“塑造 人”、“鼓舞人”的特殊使命。 ▲四是明确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社会主 义文化建设说到底是以人为对象,提高整个民族的素 质。所以,邓小平反复强调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并把它作为建设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的基本目标和根本任务,这就抓住了文化 建设的关键。 ▲五是指明文化建设的目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为 党的历史任务服务的,它要通过其凝聚作用、导向作 用和激励鼓舞作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为把我国 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 斗。 这个指导思想,反映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的客观规律,体现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 重要思想,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加强文化建设 的基本依据。 ▲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一)2010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奋斗目 标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是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